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_乔国强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二、大陆的华美文学研究及其“文化中国” 情结
与台湾相比, 大陆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 1980 年 代 是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的 发 轫 期 , 从 江 小 明 的 《 新 起 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可辛·洪·金 斯 顿 》 ( 《 外 国 文 学 》1981 年第 1 期) 、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亭亭》( 《世界 图 书 》1981 年 第 5 期 ) 两 篇 “ 开 山 之 作 ” 算 起 ,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似 乎 已 经 有 了 20 多 年 的 历 史 , 但 整 个 80 年
代大陆对华裔美国文 学 仅 仅 限 于 零 星 的 译 介 , 从 1980 年 到 1990 年十年之内一共 才 发 表 了 5 篇 文 章 , 还 包 括 翻 译 外国学者的论文, 如杨发章( 美) 的《论美籍亚洲人的 认同身份、内外冲突和生存策略》( 徐竹译, 《国外社 会 科 学 》 1985 年 第 1 期 ) 一 文 , 这 篇 发 表 于 1985 年 的 译作已论及华裔美国文学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生存 策略, 但这并不是大陆学者的见解, 我们是在十多年以 后才开始对华裔美国的身份认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文学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的 中 国 视 野P
□ 蒲若茜(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广州 510632)
摘要: 本文在考察近 20 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 , 对 紧 随 美 国 批 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 指出要深入华裔美 国文学研究, 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 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 , 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 突 破 研 究 者 内部的歧见和纷争, 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任虎军【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非常活跃,但不同阶段却具有不同特征.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刚刚兴起,仅有为数不多的评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相当繁荣,既有大量简单评介,又有很多深入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略有衰退,但其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深入研究多于简单评介,而且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不少.整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以“写实主义”和概论性批评为主,总论性研究居多,具体文本分析较少;主题研究较多,审美研究较少;主观性评价较多,共识性结论较少.【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9页(P52-60)【关键词】美国小说;中国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作者】任虎军【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9晚清时期,美国小说进入中国。
1872年,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Rip VanWinkle”被首次译成中文,发表在4月22日的《申报》上(谢天振、查建明,2004:1),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小说。
此后将近30年,没有美国小说进入中国。
20世纪开始,美国小说陆续进入中国。
1901年,林纾与魏易合作翻译了斯托夫人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1852),取名《黑人吁天录》(谢天振、查建明,2004:260);190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爱德华·毕拉宓的小说Looking Backward(1888);1907年,林纾与魏易合译出版了欧文的《见闻札记》(收入《瑞普·凡·温克尔》与《睡谷传奇》等短篇小说)(谢天振、查建明,2004:260)。
随后,美国小说开始大量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随之兴起并逐渐活跃起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美国小说评介、研究论文与专著,而且译介了很多国外美国小说研究成果,很多评介和研究成果不仅学术分量颇重,而且历史价值甚高。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与问题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与问题摘要:随着“民权运动”和“泛亚运动”的兴起,华裔美国诗歌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诞生了李立扬、宋凯西、陈美玲等一批优秀华裔诗人。
目前,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的研究虽诞生了相关的诗选集、研究著作和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但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被三重边缘化。
而且,现有研究多是在亚裔或少数族裔文学大背景下进行,亚裔和少数族裔的共性难免掩盖了华裔文学独特的艺术特色。
同时,简单的译介、诗评过多,对诗歌的文学审美的研究不足。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是文学性与族裔性结合的完美典范,华裔美国诗歌中文学审美与族裔追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为华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少数族裔举行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争取自身应得的权利。
这场运动的成效体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便是包括华裔美国文学(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在内的亚裔美国文学(AsianAmericanLiterature)、非裔美国文学(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和犹太裔美国文学(JewishAmericanLiterature)等少数族裔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自此,华裔美国文学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和研究学者,出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学史和大学课堂,并产生了相关的学术期刊、研究会议和大量的硕博士论文。
遗憾的是,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的研究还缺乏学界应有的重视,在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因此,本文希望能拉开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系统研究的序幕,发掘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文学价值,对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一、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李立扬是美国华裔中诗集最畅销、获得最广泛主流社会认可的当代诗人。
他著有《玫瑰》(Rose,1986)、《我爱你的城市》(TheCityinWhichILoveYou,1991)、《我的夜之书》(BookofMyNights,2001)、《在我双眼后》(BehindMyEyes,2022)四本诗集和散文诗自传《长翅膀的种子》(TheWingedSeed:ARemembrance,1995)。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读乔国强《叙说的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肖青峰摘要:乔国强新著《叙说的文学史》,运用叙事学理论方法系统分析文学史叙事机制与深层结构,深入解析文学史“虚构”本质特征,提出“三重世界”文学史观,对于推进文学史研究、提升文学史编纂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学史叙述学虚构肖青峰(中国,1977-),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
2018年第1期(第2卷)批评理论No.12018(Vol.2)在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分已经成为共识。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正如郑振铎在其所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自序》中所言:“中国文学自来无史,有之当自最近二三十年始。
”若从1904年印行的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算起,文学史编纂迄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然而,“在百年之内,总共出版了两千种以上各种类型的中国文学史,使文学史家族极大地繁荣起来”。
与文学史编撰的“热闹”比较,文学史研究却相对“冷清”,尽管80年代“重写文学史”讨论取得了若干成果,却并没有触及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乔国强先生新著《叙说的文学史》是第一部运用叙事学理论方法分析文学史的专著,运用叙事学理论方法对文学史叙事内在机理和深层结构进行剖析,具有学术上开先河的意义。
117All Rights Reserved.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史编纂实践表明,文学史编纂与研究的突破,首先是理论方法的突破。
比如,进化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民族国家等理论方法的引入,都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的撰写,形成了一段时期占主导的文学史编撰模式。
方法论层面,比如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实证思路,以鲁迅为标志的典型分析思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长时段研究思路等,都给文学史编纂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操作实践中,理论与方法常常是有机统一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类理论方法相继引入、“各领风骚”。
同样,叙事学作为一种关注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80年代以来在体系建设、理论本土化、理论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成果。
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

张力之一:文学创新与思想启蒙
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第一个张力在于文学创新与思想启蒙之间。这个张 力主要源自于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重新审视。以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孤 独的城市》为例,这部小说运用了中国古代《西游记》中的角色和情节,同时通 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
2、表现形式
留欧美学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在小说方面,他们运 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意识流、时空跳跃等,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和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在诗歌方面,他们注重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创新,借鉴 了西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在戏剧方面,他们引入了西方戏剧的元素, 如悬念、突转和内心独白等,以表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
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 力
01 引言
目录
02
向度之一:文学创新 与文化交流
03 向度之二:文学形式、 主题与审美特征
04
张力之一:文学创新 与思想启蒙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指的是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欧美文学中的中国元素 进行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增进对彼此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本次演示将探讨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主 要向度——文学创新与文化交流,以及两个张力——思想启蒙与审美特征。
二、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的 研究背景和意义
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的引入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 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西方现代文学的技巧和思想,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对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

作者: 乔国强[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与加拿大研究院博士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25-30页
主题词: 美国;伯纳德·马拉默德;《房客》;犹太人;小说;民族心理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对话”。
这
次“对话”在文学界影响很大。
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房客》,就采用文学的手法完成了对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有关文学之争的模拟。
马拉默德面对美国黑人与犹太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种族等原因所形成的民族仇视、对立心理。
没有简单地开出让他们团结合作或者分裂对抗的药方,而是在小说中祈求他们看在上帝的份上,彼此理解与宽容。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

第24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4,No .5 2009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O ct.2009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09.05.024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宗 蔚(宿州学院外语系,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通过对近五年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归纳出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特点与创新之处,以及重要发展和研究动态。
关键词:五年;美国文学研究;特点;创新之处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9)05-0071-04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宗蔚(),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近年来美国文学作为国别研究仍保持着热点的状态。
美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显示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
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诸多特点与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视域进一步延伸 美国20世纪的现当代文学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研究论文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众多现当代作家被介绍、研究和评价,有二战以前就已成名的福克纳、海明威、安德森、菲茨杰拉德、奥尼尔、庞德、艾略特等,也有二战后才崭露头角的梅勒、辛格、赖特、托妮莫里森、索尔贝娄、拉尔夫埃里森、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达德利兰德尔、辛西娅欧芝克、华裔作家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美国印第安女作家波拉甘艾伦等。
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类。
美国文学研究还表现出了研究者们紧跟作家创作,即时回应当下文坛,与国外的文学发展同步合拍的特点。
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很快就受到关注,其中不乏对21世纪出现的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
例如,朱雪峰探讨了厄普代克在2006年6月出版的《恐怖分子》的现实意义[1];王守仁从德里罗的《国际大都市》(2003)、罗斯的《反美阴谋》(2004)、多克特罗的《进军》(2005)、沃尔曼的《欧洲中区》(2005)入手,探索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综述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乔国强内容提要: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已近三十年,适时地回头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反省作用。
本文梳理并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美国犹太文学的特点以及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认为美国犹太作家无论怎么写或是否愿意接受被冠以美国犹太作家这样的头衔,他们始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和秉性。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民族立场作者简介: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
ABSTRACT: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an i m portan t part of Am erican literature, has been studied i n Ch i n a for nearl y thirty years up to the presen.t It w ill benefit such stud ies i n the future to look back atwhatw e have done i n the pas.t Th is essay revie w s the 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 st u dies i n China and d i s cusses so m e of the m a j o r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i n Je w si h stud ies in genera.l The author argues that no m atter ho w and about w hat Am erican Je w ish authors w rite,no m atter w hether they li k e the label of/Je w i s h A-m erican w riter0or no,t they can never change their ethn ic position and character.K eyw ords: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the sta t u s quo of studies,ethnic positi o n Aut hor:Q i a o Guoqiang<q i a oguoqiang@163.co m>is a professor at Co llege o f Eng 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ghai I nternati o na l Studies Un i v ersity,Shangha,i China(200083).H is m ajor research areas are B ritish and Am erican litera t u re andW es-t er n literary theories.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涌现出的一些著名作家,如索尔#贝娄、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菲利普#罗斯、伯纳德#马拉默德、阿瑟#米勒、诺曼#梅勒、约瑟夫#海勒、E.L.多克托洛、辛西娅#奥兹克、欧文#肖# 32 #等,就可以看出美国犹太作家在美国文坛上所占有的地位。
因此,开展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对全面把握美国文学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适时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会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反省作用。
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研究状况国内学者对美国犹太文学的全面介绍和研究起步较晚,大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确切地说,国内学者对美国犹太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是从1979年梅绍武、冯亦代二位先生在5读书6杂志上介绍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开始的。
梅绍武先生所发表的5197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萨克#辛格6主要是评介性的。
他认为,/辛格的作品情节生动,富有趣味性,文笔清晰简练,大都是描写波兰犹太人往昔的遭遇和美国犹太人现今的生活,其中也有不少是神秘的灵学和鬼怪故事0(114)。
应该说,梅先生的这番概述是准确而到位的。
辛格本人也特别强调自己对犹太题材的喜爱,他曾强调说:/我最了解犹太人,最熟悉意第绪语文,所以我的故事的主人公和人物总是犹太人,讲意第绪语。
我跟那些人在一起感到自在0(梅绍武114)。
辛格本人的谈话,印证了梅绍武先生的论断。
不过,梅绍武先生也并不是一味赞赏辛格,在文章的最后,他尖锐地指出了辛格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他说:/辛格对于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抱有某些不正确的看法0(117)。
冯亦代先生的5卡静论辛格6(1979)一文是冯亦代先生借助卡静对辛格的评论,来阐发自己对辛格创作的真知灼见,但给人的感觉是宏观的东西多,微观的东西少,抽象议论的多,具体论证的少。
当然,这可能也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5读书6杂志对文章文体的要求有关。
尽管这样,冯亦代先生这篇文章还是为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对辛格的研究甚或对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起到了一定指导、推动的作用。
1979年5译林6在创刊号上刊登了伯纳德#马拉默德写给杨仁敬先生的信。
马拉默德在信中除了对杨仁敬先生翻译他的小说5店员6表示致谢外,还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赞赏(杨仁敬265)66)。
同年的8月22日至9月1日间,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0上所提交的二十余篇论文中,讨论辛格作品和创作成就的就有四篇(5读书6 1979),¹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辛格等美国犹太作家的研究兴趣。
随后,国内另有一些学者开始翻译和评介美国犹太文学作家和作品,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主编的5美国文学丛刊6(后更名为5美国文学6)成为翻译和评介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先后刊载了如董乐山翻译的菲利普#罗斯的5鬼作家6(1982)、董鼎山的论文5杰#台#塞林格和遁世作家6(1982)、郭继德翻译的阿瑟#密勒的5回忆两个星期一6(5美国文学丛刊61983)和鲁塃、赵仲沅、王铮、李乃坤、崔希智与郭文等翻译的马拉默德的系列短篇小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评论文章也开始见诸于学术期刊,不过对作品进行评介性或赏析性的文章居多,如陆凡的5菲利普#罗斯新著<鬼作家>评介6(1980)、5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妇女形象6(1980)、5索尔#贝娄新著<失言者>评介6(1980);欧阳基的5伯纳德#马拉默德作品中的异化问题6 (1980)、王长荣的5伯纳德#马拉默德代表作<店员>的文体与语言技巧试析6 (1983);郁诚炜的5辛格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6(1984)、潘维新的5马拉默德短篇小说的象征手法6(1986)以及王宁的5浅谈索尔#贝娄的小说创作6(1985)、夏政的5当代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扎克6(1988)、乔国强的#33#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5漫谈<第22条军规>中的/重复0及其意义6(1989)等。
只有少数文章,如董鼎山的5犹太小说与犹太作家6(1984)、黄家修的5当代美国犹太小说发展述评6(1983)是从宏观上来论述美国犹太文学的。
董鼎山在文章中除了对美国当代犹太文学进行扫描式的点评外,还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独到的见解,认为/几乎所有的犹太知识分子都对他们的文化与宗教背景特别敏感。
有些人在表面上似乎是自觉地否定了他们的犹太遗产,可是这又造成了内心的苦闷和复杂的心理状态,,很多作家不愿将自己作品中的犹太特性被人指为特点。
可是事实上美国文坛上犹太作家的作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势力0(136-38)。
可以说,董鼎山先生的论断对我们开展美国犹太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家修则在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犹太文学后指出:/犹太小说家们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美国的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犹太文学的传统主题揭示西方社会的普遍矛盾,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加上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使战后的犹太小说的影响远远超出其民族的范围。
0(67)应该说,这一观点也是颇有见地的。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º,而且文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1991年7月24日,辛格在纽约溘然长逝。
同年,冯亦代先生在5瞭望6和5读书6杂志上,分别撰文悼念辛格的去世和介绍辛格生前最后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5卑贱的人6 (S cum,或译为5渣滓6)。
1992年,徐崇亮也撰文论述辛格的创作。
他在5辛格和3萧莎4)))兼论犹太文学6这篇文章中,首先对犹太文学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凡是以犹太文化、历史、字数、哲学为其创作背景,直接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创作原型,展现了具有犹太民族特征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包括当代那些描写犹太人同化于其他民族,异化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的文学作品,都属于犹太文学范畴,或者说,都属于我们对犹太文学的研究范畴。
(82)徐崇亮对犹太文学范畴的这一界定基本上涵盖了犹太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在国内学者尚且处于对美国犹太文学的内涵和性质的认识有所模糊不清的年代»,他的界定对我国学者研究犹太文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过,他如果能够将/直接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创作原型0这句话,改为/直接或间接地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创作原型0,则似乎更能涵盖犹太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的内容和特质。
总的看来,徐崇亮的文章不仅展示了他丰厚的学养,而且还透露出了他与伟大作家息息相通的精神特质。
刘洪一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美国犹太文学的文章。
他在5父与子:文化母题与文学子题)))论美国犹太文学的一种主题模式6(1992)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父与子.的文化母题在犹太文化历史上有其恒定的结构品质,它贯穿于漫长的犹太文化史程,并以种种特定的方式呈现在文化的诸形态之中。
美国犹太文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这一文化母题并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主题模式,而且对这一母题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生发0(38)。
其后,也有论者沿用他的观点,对这一母题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论述,如刘兮颖的5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隐喻的/父与子0主题6(2004)。
1992年7月由九江师专/犹太文学研究中心0主持召开的/犹太文学庐山研论会0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会议认为,美国犹太文学在现当代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会的肖安溥#34#当代外国文学No.1,2009先生以翔实的文学史料,较为完整地评述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从理论上概述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主题演奏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