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汇总

一、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

1、古希腊自然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因为它具有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

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猜测性的思辨,形式上直观、零散、片面、孤立,缺乏深入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总之,它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但过于注重形而上学的形式,以形式抑制经验,而缺乏与经验相互印证的精神,总是使用阴阳几个含糊的概念,走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1)、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他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2)、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3)、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1)、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是巨大的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

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弊: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偏离唯

物主义原则,阻碍现代科技进步。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立场(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2)、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都是不灭的。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观点: 是唯物主义的。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他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3)、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

(4 )、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

3、方法: 是辩证的。

1)、整个自然界是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他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2)、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3)、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

四、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

1、系统自然观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系统自然观是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系统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

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注:具体阐述:资料8页

五、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

1、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和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

进化: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2、进化和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自然界丰富

多彩的演化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退化过程、

反之成立,纯粹的进化或退化非常罕见。

b.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从系统与环境看,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或其他系统的退化为

代价的。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时发生,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c.进化与退化相互交错:直线性的演化图景是不存在的,进化和退化两者交替进行,相

互转化。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循环运动。

六、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的

七、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1、20世纪以后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界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现代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顶峰,造成“人与自然的困境”

2、解决方法: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

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八、依据科学发展观,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当今环境、能源、资源、粮食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持谨慎的态度,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注重规划。

3、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以达到“自然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

九、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p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伪科学,非科学的根本标志。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

容与客观实在的过程和现象相联系,它的具体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在科学知识中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之客观属性,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面性和僵化。零散的知识堆集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

3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十、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科学价值是科学认识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三个方面。P15

十一、两种科学价值观

1、科学价值中立说:(1)、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

什么的问题,(2)、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

2、科学负载价值说:(1)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使人们从

迷信中解放出来。(2)实践方面,应用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活的自由。

十二、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识和科学理性。

(1)、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p19

(2)、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

(3)、简单性评价(科学认识偏好)

2、经验检验是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

(1)、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经验-假说-证实(2)、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问题-假说-证伪

(3)、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两种对立的理论,采用判决性检验。

十三、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困难

五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首先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我们知道,观察不是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印象的简单物理过程,而是经由人的动机、理论和经验过滤和改造了的过程。就是说,观察渗透着理论、动机和经验,而这一切均是可谬的。后者的可谬性使得我们的观察也有了可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摈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当哥白尼的理论与对于金星的观测发生矛盾时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哥白尼的理论被保留下来,而关于金星在全年的过程中大小并无可见变化这一肉眼观测结果则被摈弃了。科学史上这种用理论纠正观察的错误的事例屡见不鲜。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有时候,一个科学理论的某个命题被经验所否证,但整个科学理论却并没有被科学共同体所拒斥。理论在遇到反例时可以通过修改原有理论进行辩护。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比如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企图通过有限数目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某种科学理论或普遍原理不可能,要明确地证伪它同样也不可能,因为人们总是可以通过指责诸如实验结果、所预设的条件或其他辅助性假说的方法,来保护该受检理论,使其免遭证伪的可能性。

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

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验理论的失败。

第三,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我们在上一目已经看到,关于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两个判决性检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与这两个检验的历史背景有关。近些年的研究表明,17世纪实验主义传统在英国科学研究中能够形成,这与当时英国社会崇尚诚实善德的风尚有关,因为用观察和实验证据说明学理正是这种善德的表现。此外,科学家的教育背景、个人心理因素和个性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四,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比如,在科学理论表述的可视化方面,有的习惯于采用图表,有的习惯于采用符号等等。科学家在申请科学基金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修辞学手段表达其采用的理论的恰当性,在正式投寄学术论文之前会以预印本的形式在小圈子内进行必要的社会协商。这一切,都会作为社会因素而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十四、科学修辞的手段

1、科学的修辞手段也可称为消极修辞,以语言表达的明确、流畅、简洁、严密为目标,不追

求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强调朴素美,力求平实化。

2、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

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比如,在科学理论表述的可视化方面,有的习惯于采用图表,有的习惯于采用符号等等。科学家在申请科学基金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修辞学手段表达其采用的理论的恰当性,在正式投寄学术论文之前会以预印本的形式在小圈子内进行必要的社会协商。这一切,都会作为社会因素而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十五、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p22

1. 科学逻辑论的观点——逻辑经验主义注重归纳-演绎方法论,认同循序渐进发展模式。强调

归纳和证实。

2. 科学进化论的观点——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为回答问题看出假说,人们根据假说演绎出一

系列预见,再根据预见设计观察和实验方案,并将其付诸检验,然后经验检验的结果调整理论和假说。倡导否定之否定发展模式。

3. 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的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

可以分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看重科学文化背景,主张范式发展模式。

十六、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

1. 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从宏观上来讲是渐进与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二者互为前

提,交替出现;从微观上来讲是范式更新,理论结构性变动。

2. 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科学发展是原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完善和修改,相

当于调整“保护带”。

3.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结构更新:“反常”冲击此起彼伏,理论无法自圆其说,假说激烈

竞争。“保护带”失效,“核心”丧失权威,最终“胜者为王”,重建全新“核心”和“保护带”,导致理论的更替。

十七、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

1、技术结构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p27

(1)、经验型技术结构:活动要素,主导要素(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2)、实体性技术结构:活动要素,主导要素(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知识性技术结构:活动要素,主导要素(后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2、技术结构的演进变迁,其基本线索是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制约技术变革演化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社会形态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技术基础

(3)、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意志。

3、技术结构的演化过程交织着各种矛盾: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制。

十八、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p28

1、科学合理性:前提

2、社会价值性:需要

3、实践指向性:改造

4、复杂综合性:综合多学科

5、实用性:必要指标

十九、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对比

技术方法是技术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和技巧的总称。

共同点:

1、应用已有的认知成果,有可操作性和规则性选题的原则类似,要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和调

研。

2. 检验的方式相同,要有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和类比的研究

3. 构思的途径相同,要应用想象、猜测和灵感

区别点:

科学认识是自然过程中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到干扰的地方自然考察过程。而技术认识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影响和制约。因而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是有区别的。

1、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的方法,是客观见诸于主观。技术方法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

然的方法,是主观见诸于客观。

2、科学方法注重定理、原理、和学说的建树,崇尚理性,扬弃经验,力求解释因果性,

解释规律性,技术方法注重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崇尚实践技能,重视经验,力求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

3、科学方法强调从特殊到普遍,从整体到分析,科学实验是为了实现经验到理论的过渡,

要通过科学假说的证实或证伪来确立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强调从普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技术试验是为了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过程,要通过技术设计的实验或试错来选择和优化技术方案。

4、科学方法的选择与社会体制,社会政治、人文艺术等的关系较远,而技术设计和方法

的选择与社会诸因素紧密相关。

二十、技术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

技术创新就是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就是说,技术创新就是实施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二十一、分析评价当代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

二十二、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应用)

二十三、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对比

科技的社会运行,古代近现代全然不同

1、古代科技发展起伏不定

(1)、科技实践尚无相应的社会地位作用

(2)、科学与技术分离,科技创新是分散、零星进行,并无确切保障。

(3)、几乎没有专职的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多位闲暇者,智者,科学家,祭祀,巫师等,技术发明者多为民间能工巧匠

(4)、科技教育、传播、交流、推广等极度贫乏。

2、近现代科技逐步趋向社会化、体系化。

(1)、科技第一生产力效应驱动,催生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发展。

(2)、科技创新专门化,职业化,科学家工程师构成科技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3)、科技教育,传播,交流、评审、推广等成为独立社会事业

(4)、国家把科技创新当作战略产业。

二十四、科技发展的汤浅光朝规律(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形成和转移,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技术子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呈现出

指数增长规律

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科学自身逻辑与社会外在选择的共同作用,会产生科学发展的

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带头学科,并不段更替,促进科学的发展。

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技术自身逻辑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共同作用,造成技术发展的

不平衡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和技术市场的发展,由此也造成了诸多文化冲突。

二十五、现代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他包括诸多因素,由其形成的子系统处在错综复杂的相干关系中。科学技术子系统必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因而在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时,必须从社会大系统的高视角考虑,才能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

合理的调节控制,保障其健康持续的运行发展。

1、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必然会受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

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

2、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国家通过战略制定,政策导向,法规约束、研发投入等,保障和规

范科学技术的运行。

3、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因其知识的公共性而注重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这就使得科学贡献的同

行承认、社会承认、科学奖励制度显得特别重要。

4、技术专利制度。技术因其知识的专有性而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

术创新成果的基本保障,也是技术成果有序扩散和合理转化的监控机制。

5、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其各个因素,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更需要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

二十六、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组织形态,人员分层,内部关系等)

1、科学技术体制化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经

济支持制度(2)法律保障制度(3)知识传播和扩散制度(4)科技教育制度(5)科技管理体制

2、科技事业的组织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组织机构,如:科技学会,科研院所,科

研联合体(2)科技出版和学术交流机构(3)大专院校(4)科技决策,咨询,管理机构3、科技组织的社会分层(1)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组织的核心主体(2)他们有自己社会角

色和特殊社会责任,奉行科学价值规范。

4、科技工作者的内部分层。分层依据是:(1)专业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威望,同时也受先

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2)科技分层的金字塔机构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层次性

5、科技组织内部有错综复杂的作用。科技工作者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冲突等形式

展开社会互动,互动的正功能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负功能是诱发科技界的矛盾和纠纷。二十七、比较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的特征

二十八、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科技是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火车头

1、近现代科技革命连绵不断,科技进步改变了历史面貌

2、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联袂而行,席卷全球

3、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引发产业结构更新换代

4、欧美国家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知识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维持资本主义强势。

科技革命是引发中国现代化变革重要动力

1、近现代科技对旧中国现代化建设影响极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民国工

业化建设。

2、科技革命促进了50年代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高潮

3、新技术革命是中国施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动因

4、当代中国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新国战略

二十九、在科技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创新是战略选择

1、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能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2、优先扶持教育和科技事业,构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4、加大新型学科的研发力度,如:能源信息,生物,医疗,农业,环保,航太,海洋等

5、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三十、21世纪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前景

21世纪中国科技具备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1、持久而深刻的社会进步变革,引发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需求

2、3500万人的科技队伍,120万人的研发人员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3、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科技人才储备雄厚无比

4、中外科技交流,合作环境大为改善

5、独特的国情民意和文化传承,中国科技蕴含诸多发展空间

三十一、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1、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道德,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2、恪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扞卫人的价值和尊严

3、自觉规避科技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科技后果的评估和消除的责任

4、珍惜职业荣誉感,反对科学沙文主义,避免科技的不当应用,避免资源的滥用

三十二、科技工作中的学术自律

1、确保研究工作的创意构想,项目资助,研究设计,资料采集,数据模型等真实有效。

2、在保守国家机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公开科技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

3、对竞争者和合作者作出的贡献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同和评价,进行讨论与学术争论时应坦诚直率

4、公布研究成果是,所有主研人员都享有署名权,辅助人员致以谢礼

5、在项目申请,成果鉴定,职务评聘等活动中,利益相关人员应回避

补:科学工作的使命

1、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做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注意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

2、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100年来中

国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8)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A、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科学技术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考虑和评价

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B、科学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C、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主

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

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E、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显示了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

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做是普遍的绝对价值。

F、由于“双重效应”,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

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

G、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

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 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 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 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 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形成宇宙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3、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答:(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属于实践活动,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指出观察与实验相互作用才是实践的真正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现象,产生主观的感性认知;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获得理性的客观认知,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