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现代汉语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广,它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惯用语形象简洁,在形式上以三音节为主。因此文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特点及结构类型,以此深化自己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相关认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惯用语特点结构类型语义分析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一样都属于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無论是结构长度还是使用的频率、灵活度,惯用语都是和词最接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

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

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二、惯用语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二百五”“白眼狼”“墙头草”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格式大都较固定,具有意义特定、形式短小、口语性强等特点,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灵活多样的结构特点和强烈的修辞色彩。惯

用语生动活泼,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其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狗腿子”不能单从字面理解为“狗的腿”,它实际上是指坏人的帮凶。

三、惯用语的特点

从惯用语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语义特点

1.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通常是由一定的修辞手段形成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表义精炼准确,如“吹鼓手”并不是指吹鼓的人,而是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别人的人。

2.惯用语绝大多数都是贬义的,使用时必须注意其褒贬色彩,如“小爬虫”比喻爱投机钻营品质很坏的人。

3.部分惯用语时代色彩很浓,生命力比成语较短,有些惯用语会逐渐被时代淘汰,如“黑五类”“大跃进”“洋插队”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惯用语,在今天已基本淘汰而被新的惯用语所代替。

结构特点

1.惯用语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固定短语,结

构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形式上为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以动宾结构的三音节为主,如“变色龙”“软骨头”等,三字以上的如“打抱不平”“桃李满天下”等。2.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

有的惯用语既不能改变它的构成成分,也不能加进别的成分,这种惯用语更像一个词,如“巴不得”。

语体特征

1.惯用语比较短小,自然简明。三音节惯用语只需要三个字就能组合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意思,如“糊涂虫”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2.在语体上,惯用语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以贬义居多,如“妻管严”“夹生饭”等。

总而言之,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点。

四、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惯用语和熟语中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语言单位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用词组织起来的,只是它的用词较少,语法结构比较简单。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它格式的,其构成成分和内部关系都相对较固定。结构类型主要有七类:联合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

构、偏正结构、连谓结构。偏正结构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

联合式

联合式惯用语基本由形容词构成,组成“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的三字结构,三个形容词独立开来联系并不大,组合起来却意义独特。例如:

老大难马大哈大老粗短平快

主谓式

主谓式惯用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后部分是用来陈述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主谓式结构有三种:

1.“主语+谓语+宾语”格式,第二个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例如:

鬼打墙狗吃屎驴打滚火上房

2.“主语+谓语”形式,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部分是由形容词充当的。例如:

耳朵软眼窝浅脸皮厚嘴巴硬

3.“主语+谓语”形式,动词单独充当谓语成分,这类惯用语较少。例如:

龙虎斗胡弥散

述宾式

汉语惯用语的结构多为述宾式。述宾式惯用语也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表示动作、行为,后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和关联的对象。前后两部分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宾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要有三种:

1.“谓语+宾语”形式,大多表现为“A+BC”式。例如:

抬轿子打埋伏穿小鞋出洋相

2.“述补+宾语”形式,这类比较少见。例如:

撕破脸抓破脸

3.“状语+谓语+宾语”形式,谓语前面有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例如:

乱弹琴活见鬼白磨牙

另外,惯用语的固定性是相对的,其结构形式在使用上具有一定自由度和靈活度。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方式为动宾关系的惯用语上,其结构可以扩展,如:

碰钉子——碰了个钉子抓辫子——抓了你的辫子

开倒车——开历史的倒车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

述补式

述补式惯用语也分两部分,前部分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或动作,后部分是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

明和被补充说明的关系。述补类惯用语的结构主要有两种:1.前部分中心词为动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动作。例如:

吃不饱笑掉牙拉下水挂起来

2.前部分中心词为形容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性质状态。例如:

矮半截冷半截

定中式

定中式属于偏正类惯用语。偏正类惯用语的数量仅次于述宾式惯用语。定中式惯用语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修饰后部分,后部分被修饰。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定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1.后两个为双音节词,是惯用语的中心词,前一音节修饰后两个音节。例如:

母老虎老狐狸丑小鸭

2.前两个为双音节词,后一个音节为中心词,受前两音节的修饰。例如:

定心丸半边天墙头草

状中式

状中式同样属于偏正类。和定中式惯用语一样,状中式也分两部分,前部分限制后部分,后部分被限制。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状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1.中心词为动词,受前面状语的限制。例如:

连锅端对着干靠边站

2.中心语为形容词,受前面状语的修饰。例如:

满堂红一场空两面光

连谓式

连谓式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前后两个谓语围绕同一个名词。连谓式惯用语的数量寥寥无几。例如:没咒念没牙啃有戏看

综上可以看出,七种惯用语的结构分类很不均匀。

五、表示人的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中有很多以人为表达和影射的对象,这些惯用语形式多样,有的以动物喻人,有的以植物喻人;有的贬义,有的褒义。用语生动有趣,十分传神。

感情色彩

惯用语来自民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意准确精炼,感情色彩浓厚。

惯用语的生活气息浓厚,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生活中的

喜怒哀乐怨,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情感。情感具有主观性,是抽象的。而惯用语的运用使人们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首先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1.褒义色彩

因惯用语多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所以现代汉语中表示褒义的惯用语并不多,但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受人们推崇和赞美的事物在其中还是有所体现。例如:

孺子牛——比喻鞠躬尽瘁、为人民造福的人。

智多星——比喻足智多谋的人。

活菩萨——比喻救苦救难的善人。

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千里眼——比喻眼光敏锐的人。

活字典——比喻字词等知识丰富的人。

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主心骨——指可依靠的人或事物。

千里马——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2.贬义色彩

惯用语中对现实的讥讽和批判要远远多于讴歌和赞美,其中反映的多是带有负面色彩的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负面现象和人性的弱点或恶习进行了描述和讽刺。惯用词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例如:

绊脚石——比喻阻碍前进的人。

耍贫嘴——比喻不顾对方态度唠叨不休的人。

装洋葱——比喻对事情故作不知的人。

长舌妇——比喻喜好搬弄是非的人。

睁眼瞎——比喻没有一点儿学识的人。

伪君子——比喻表面上正经,实际上卑鄙的人。

小皇帝——比喻被娇惯坏了的独生子。

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或纠纷的事。

和事佬——比喻无原则进行调解的人。

半吊子——比喻不明事理、言行冒失或办事有始无终的人。含有动物名称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词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添加动物名称为词,或赞扬,或讽喻,妙趣横生。

惯用语中的动物有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出现的动物,家禽以“鸡”为主,家畜以“牛”“狗”“驴”为主,这些动物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家庭饲养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动物惯用语中的高频出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画面,体现了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另外,虎、狼、狐狸等动物也曾经常出现在农耕社会中,

所以在惯用语中也较为常见。在人们长期与这些动物交往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对各种动物的不同态度,使动物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义。例如:

狗腿子——比喻坏人的帮凶。

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笑面虎——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黑心狼——比喻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

地头蛇——比喻在某一地方仗势欺人的人。

铁公鸡——比喻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老黄牛——比喻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

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井底蛙——比喻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哈巴狗——比喻趋炎附势、媚态十足的人。

含有数词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语中含有数词的词语并不多,所表达的对象大多数以人为主,描摹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幽默生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作为文化符号是始终和阴阳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对偶、对称的审美趣味,所以包括“二”的惯用语数量不少。此外,中国的文化习惯里不爱单数,再加上“三”的谐音是“散”,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并不吉利,故包含“三”的惯用语数量较之其他数字较多并且多为贬义。例如:

二流子——比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万金油——比喻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

二杆子——比喻不务正业、好吹嘘的人。

三只手——比喻好偷窃的人。

丑八怪——比喻相貌丑陋的人。

二把刀——比喻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二百五——比喻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三寸舌——比喻能言善辩的人,

三脚猫——比喻徒有其表实不中用的人。

百灵鸟——比喻歌喉甜润、清脆的歌手。

惯用语是一类重要的熟语,是现代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惯用语取材于民间及其口语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它词汇的不同。惯用语的出现与流行通常是与一定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惯用语中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东西,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惯用语中与物质形态有关的动植物和衣食器具等,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在长期的使用和接触中,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惯用语,同时淘汰旧的惯用语。惯用语折射出来的世态生活,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的分析和对人性的感悟。惯用语所体现的中国人民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心理,也正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史海菊.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沈孟璎.现代汉语惯用语初探[J].文史哲,1982,.

[4]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12.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14.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6.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17.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8.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22.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黄)/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北) 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黄)/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

汉语惯用语的翻译

汉语惯用语的翻译 惯用语是口头常用的洗练、含蓄的语言,比一般词和词组更具定型性,比四字成语更具灵活性,比书面语更具含蓄讽刺、生动形象的比喻性。惯用语主要出现在群众的日常口语中,书面上出现在小说、电影、电视、戏剧的人物对话里,也出现在比较口语化的议论文和散文中。 首先把惯用语放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分析,确定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差别与联系;然后根据翻译目的及读者群制定翻译策略,构建相应文字,最后展现给读者。首先把惯用语放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分析,确定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差别与联系;然后根据翻译目的及读者群制定翻译策略,构建相应文字,最后展现给读者。下面是惯用语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的惯用语一般是比喻性特别强的 那一晚真令人倒胃口。 The evening was a real turnoff. 你像个正人君子,很够朋友,想不到你这样的不道德。 You seemed like a real gentleman,someone whom be a true friend.I never thought you were so unethical 他真是糊涂虫。我看他将来要怕老婆的。 He is such a muddle-head;I can see he's going to be henpecked 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让人们充当替罪羊,而是对人的良知的呼唤。虽然承担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你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Encouraging responsibility is not a search for scapegoats;it is a call to conscience.And though it requires sacrifice,it brings a deeper fulfillment. 对幸福的家庭来说,责任心和性忠诚是紧密相连的。婚外恋被看作是对婚姻的最大的威胁。 For strong families,commitment and sexual fidelity are so closely linked that an extramarital affair is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threat to a marriage.

现代汉语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四、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1、语体是什么? 语体是语体学(目前一般把它归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语体是个系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体形式,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构成的语体要素也有改变。现代汉语的语体是由不同具体语体类型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 1.1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问题:阅读课文p493-p503,理解并举例说明各类语体的特点。 1.2 语体的特点 我们从使用的角度看,大体上把汉语语体分成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公文、科技、政论、文艺等语体) 公文(事务)语体:是适应事务交际场合、目的需要运用全民族语言而形成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综合。基本功能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的行政事务中起联系、传达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跟社会成员以及成员之间事务上的联系交流的职能。 从语言体式上说,一般总称为“应用文”。它包括公文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三类。 公文语体运用的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明确性和简要性。庄重、平实、明快、简约。 词语运用时,词语语义的专义性,单义性。 助动词的多用,“应该、可以、要” 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多用“对”、“为了”“按照”等 联合短语的多用。

句式运用时,陈述句和祈使句多用。复杂的“的”结构主语(凡…的…)无主句的运用,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领域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用是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现象进行记述、解说和论证,起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学术论文、著作、考察报告等) 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概念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周密。(精确、严密、有逻辑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单一性 术语的大量使用和“系列性” 符号化 区别词的大量运用 句式运用时,句型句式的单一性主要是陈述句和疑问句。主谓句较多。介词结构做状语、定语的情况比较多。 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政论语体:是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明确表明立场、阐述见解、宣扬真理,动员和鼓舞人奋发向上。包括领导人报告、社论、时评、宣言、声明等。一般性政论、文艺性政论 基本格调、要求: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词语运用时,政治词语的大量运用 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引用 句式运用时,广泛性,陈述、祈使、疑问句的运用较多。 成分共有句式的多用。 偏正结构的广泛运用。 文艺语体:适应艺术领域交际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特点综合。功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起美感教育作用。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 要求和风格的基准是:形象性、美感性、情感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广泛 描绘性、文艺性词语的运用 方言、文言、熟语的运用 句式的运用时,变换形式多样。省略句、倒装句很多。 辞格手段:积极修辞比较多,主要是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 语体的交叉: 随着语体发展,语体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2.“对于”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汉语三字惯用语集锦

汉语三字惯用语集锦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5、百家衣: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 6、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7、半掩门:主妇淫荡,院门半开半闭 8、补笊篱:做不需要做的事情 9、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10、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11、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2、爆栗子:又响又脆的耳光。 13、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4、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5、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6、八败命:给亲人带来不幸的命相 17、病蘑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贬义。 18、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9、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0、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1、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22、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23、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24、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25、吃枪药:没道理的乱发火、 2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27、草木人:身体低贱 28、草头王:旧占有一定地盘的强盗头子。 29、柴禾妞:农家女孩 30、抽冷子:突然袭击跐门槛:女人放荡的样子 31、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32、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33、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34、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35、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36、出气筒:比喻用来发泄怨气的人。 3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38、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39、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40、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41、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42、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43、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44、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45、打埋伏:比喻隐藏物质、人力或隐瞒问题。 46、打先锋:比喻带头奋进。 47、打头阵: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 48、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49、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50、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51、打油飞:到处漂泊,寻找生路 52、打前站:行军或集体出行,先有人提前去办理食宿等事。 53、打下手:当助手 54、打牙祭: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55、打哑谜:没有明确地把意思说出来或表示出来,让对方猜、 56、打掩护:比喻遮盖或包庇(坏人坏事) 57、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 58、打秋风:借某种名义向人索取财务饭菜 59、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60、大杂烩:比喻把各种不同事物胡乱拼凑在一起 61、大锅饭:多数人吃的普通伙食。 62、大眼灯:很瘦眼睛很大的人 63、大熔炉:锻炼思想情操性情的环境 64、挡箭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65、搭碴儿:就着别人的话说下去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一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Google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7 000万字的语料。总共2.5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个,双音节词语40 351个,三音节词语6 459个,四音节词语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三字成语惯用语大全

三字成语惯用语大全 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义。下面对46个常用的三字成语、惯用语追根溯源,以助大家理解、掌握。 【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后来,就以“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夸其谈。 【孺子牛】原指甘愿给小孩子当牛的人。后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孺子:小孩子。)春秋时齐景公宠爱儿子荼,一次,景公跟儿子游戏,自己口衔绳子当牛,竟被儿子拉动绳子而折断牙齿。景公死后,大臣依照他的旨意,立公子荼做了国君。另外几个公子逃往国外。大臣陈僖子想废掉荼,就暗地里将公子阳生接回国内。大臣鲍放(鲍子)反对,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用“孺子牛”说齐景公对他的幼儿很宠爱。鲁迅《自嘲》诗“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用了这个典故而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他甘为人民大众之牛,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破天荒】旧时文人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唐朝年间,荆南地区参加京城会试的考生,很多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考生刘锐终于金榜题名,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三字习惯用语精编及详解

三字习惯用语精编及详解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13、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14、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15、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1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1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18、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19、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20、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21、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2、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23、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24、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5、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26、耳旁风: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 27、放空炮:比喻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 28、放冷箭:比喻暗中害人。 29、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30、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31、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32、黑名单:反动统治者或反革命集团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 33、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34、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35、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 36、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37、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38、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39、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 40、开门红:比喻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 41、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后比喻思想不集中。 42、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43、扣帽子:对人或事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加上现成的的不好的名目。 44、捞稻草:比喻在绝境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 45、老大难:形容问题错综复杂。 46、老掉牙:形容事物言论等陈旧过时。 47、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48、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 49、露马脚:比喻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

汉语中的惯用语(容易)

1、看不起,看得起 不要看不起有缺点的人,以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的。 既然你看得起我,我就一定热情帮助你。 2、有两下子 小张一会儿就把电视机修理好了,他有两下子,我佩服他! 3、爱面子 你很好强,爱面子,但是这有什么必要呢!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这个 4、爆冷门 今天比赛又爆冷门,一向默默无闻的火车头队一举夺得团体赛冠军。 5、半边天 你那个半边天出差了,是不是? 我们女同志怎么不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嘛! 6、炒鱿鱼 问他是被老板“炒了鱿鱼”了,还是他“炒了”老板? 7、穿小鞋 王院长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没给人穿过小鞋,大家都尊敬他。 8、大锅饭 吃大锅饭讲不得什么滋味。 9、定心丸 现在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今年的研究生分配方案已经基本落实了。 10、砍大山 消磨时间的最有效办法当然还是聊天吹牛砍大山。 11、马后炮 事情已经定下来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一切都是马后炮了。 12、跑龙套 老王很谦虚,他说:“叫我负责可不行,跑跑龙套还可以。” 13、泼冷水 大家干得正起劲,你千万不能泼冷水。 14、敲边鼓 妈,怎么爸爸一批评我,你就敲边鼓!

事情不那么简单,你要用脑子好好想想,不能盲目地随大流。 16、铁饭碗 我怎么比得上你呢,你有个铁饭碗,饿不着! 17、一风吹 局长对我们一风吹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18、一锅粥 会场内,掌声、哨声、喊声、笑声乱成了一锅粥。 19、走过场 在企业整顿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 20、钻空子 小李真能钻空子!一有机会,就把他那套坏作风摆出来!21、犯得上,犯不上 你犯得上这样做吗? 他还是个孩子,犯不上跟他生气。 22、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你真能拿我开心。 23、去你的 你真好看,去你的!你就会说这一句。 24、真是的 今天这个天气,可真是的,怎么偏在这时候下起雨来了。25、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别无办法。 26、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她是很有前途的电影演员。 27、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电台也播出了这条消息。 28、也就是说 她已经能够结婚了,也就是说,她是有夫之妇。 29、换句话说 他没有去,换句话说,他去的这个事实无案可查。

三字成语惯用语大全

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下面对46个常用的三字成语、惯用语追根溯源,以助大家理解、掌握。 【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后来,就以“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夸其谈。 【孺子牛】原指甘愿给小孩子当牛的人。后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孺子:小孩子。)春秋时齐景公宠爱儿子荼,一次,景公跟儿子游戏,自己口衔绳子当牛,竟被儿子拉动绳子而折 断牙齿。景公死后,大臣依照他的旨意,立公子荼做了国君。另外几个公子逃往国外。大臣陈僖子想废掉荼,就暗地里将公子阳生接回国内。大臣鲍放(鲍子)反对,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用“孺子牛”说齐景公对他的幼儿很宠爱。鲁迅《自嘲》诗“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用了这个典故而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他甘为人民大众之牛,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破天荒】旧时文人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

现代汉语术语解释

语音 1.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2.音位,一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3.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 4.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响亮清晰的音素 5.声母,音节结构开头的部分 6.韵母,音节结构声母后头的部分 7.语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8.音节,发音时自然地一次发出的,听音时自然赶到的,有一个响度中心的语音单位 9.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韵母 10.鼻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做韵尾组成的韵母 11.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 12.韵腹,韵母中开口度最大,最清晰响亮的原因,韵腹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必须由元音 充当 13.声调,音节高低升降变化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的一种语音现象 14.儿化韵,er附在韵母的后面,使韵母带上卷舌的色彩,构成一个音节 15.轻声,口语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有的调值,读成又轻又短,比较模糊的调子,叫做轻声, 轻声不是一种独立的调值,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 16.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音节高低升降曲直的音高变化 17.调类,声调的种类,一种方言里,调值相同的字归为一类,有多少种基本调值,就分成 多少种调类 18.开口呼,没有韵头且韵腹不是I u u(上面有两点)的韵母。普通话共16个 19.齐齿呼,韵头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共10个 20.合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共9个 21.撮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u(有两点)的韵母。共4个 22.语法重音,由句法成分决定的重音 23.句子重音,由说话者强调表意重心的潜在意识决定的重音 24.发音方法,语音学里把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方法叫发音方法 文字 1.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2.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 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汉字的结构方式,转注,假借指的是使用方式 3.象形,用摹拟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定义一种方式,造出的字叫象形字 4.指事,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点来表示字义的一种方式 5.会意,合字表义的方式,即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造出的字叫会意字 6.形声,用意符和音符表示语素意义的方式,造出的字叫形声字 7.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的偏旁 8.音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的偏旁 9.独体字,指只有一个偏旁的汉字 10.合体字,指又偏旁和偏旁组成的汉字 11.偏旁,指合体字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左右上下,统称偏旁

汉语常用惯用语

汉语常用惯用语(一)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男:怎么了?你不是要出国深造,好为将来做打算吗? 女:我是想过出国,但在国内的发展也挺不错,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安乐窝。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女:别看她外表长得好,其实一肚子坏水,就是一个白骨精。 男:话也不能这么说,我看你是嫉妒人家了吧?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女:怎么还不去上班? 男:上班多没意思,哪有躺在家里做白日梦享受啊!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男:如今不一样了,女人可越来越“走前进的路,让别人说吧”。 女:那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半边天的贡献!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女:今天总经理怎么又黑着脸说话了? 男:你是不知道,咱们公司又有竞争对手了,不把这个绊脚石解决掉,你我都没好日子过。 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男:相信我,我一定会给你一个幸福的家。 女:得了吧,当我的保护伞,你还不够格。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男:你看看你,一到快考试了就临时抱佛脚,这怎么能有进步啊? 女:你不也是一样吗?抱佛脚比我抱得还多呢!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女:听说了吗?市场部的小王又挨经理剋了。 男:谁让小王性情软弱,总被人欺负呢?市场部的人总爱拿他背黑锅。 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男:老王的脾气太大了。 女:就是,真应该让他多吃些闭门羹,让他收敛收敛。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男:这年月,做个忠诚老实人最吃亏了。 女:话可不能这么说,我看那些能说会道的变色龙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掉的。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现代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 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 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 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语法单位四级: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汉语中常见惯用语 300个 最全 三字 多字

汉语中常用的惯用语大全300个 (一)三字惯用语229个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 2、八败命:给亲人带来不幸的命相。 3、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白骨妖怪。善变能言,三次变化成人,骗捉唐僧,企图吃唐僧肉,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民间常用作阴险毒辣的女人的代称。 4、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5、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6、百家衣: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 7、摆架子:指自高自大,为显示身份而装腔作势。 8、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9、半掩门:主妇淫荡,院门半开半闭。 10、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11、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12、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3、爆栗子:又响又脆的耳光。 14、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5、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6、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7、病蘑菇:经常生病的懒散人,贬义。 18、补笊篱:做不需要做的事情。 19、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20、草木人:身体低贱。 21、草头王:旧占有一定地盘的强盗头子。 22、柴禾妞:农家女孩。 23、唱白脸: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好人)扮成红脸,而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后来人们就用红脸代表好人,用白脸代表坏人。 24、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25、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26、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7、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8、陈世美:1地位高而变心的丈夫2情爱上见异思迁的人。 29、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30、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31、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 32、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33、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汉语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

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一) 1、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系。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和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3、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4、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倾慕的理想的男子。 5、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6、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8、半斤八两(一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9、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 10、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的人。 11、宝刀不老:比喻年纪虽老但功夫或技术并没减退。 12、报屁股:指报纸版面上的最后位置(含诙谐意)。例,~文章。 1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15、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 16、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也说便宜从事。 1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1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20、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21、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2、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24、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26、陈谷子烂芝麻(也说“陈芝麻料谷子”):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 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在造成的。 28、吃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门锁着,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12.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14.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6.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17.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8.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