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揭开中国新闻史第一页。

米怜:中国新闻史早期出色宣称家,主张文章通俗简短,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1822年病逝。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又译郭实腊。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1833~1837年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南京条约》。1851年死于香港。

林乐知: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清代进士,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1868年9月5日,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奚安门:近代著名在华办报的英国商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中国上海。于同年创办英文《北华捷报》,成为在上海办报的第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抱同情态度。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上海逝世。

亚历山大·伟列亚力:英国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46年来华。伟烈亚力在中国近30年,致力传道、传播西学,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这几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877年返回伦敦定居,1887年2月10日逝世。1857年伟烈亚力创办上海第一份中文月刊,《六合丛谈》,自任主编。《六合丛谈》成为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发行区域大,但是发行量并不大。

蔡尔康:字紫绂,别署铸铁庵主、楼馨仙史、涨海滨野史、海上蔡子等。江苏嘉定人。1868年考中秀才。1876年入《申报》馆工作,主编该馆出版的我国最早通俗报纸《民报》,次年又参加在英国出版、由《申报》在上海发行的《寰瀛画报》的中文说明编撰工作。1878年离开《申报》。1883年进《字林沪报》任主笔。1891年辞去《沪报》主笔职务。1893年参与筹建《新闻报》,担任第一任主编,因与董事会意见不合,半年后即退出新闻报馆。1894年接替沈毓桂为《万国公报》华文主笔,与林乐知合作翻译了很多著述。1901年脱离《万国公报》,仍担任广学会记室。1921年病逝。

福开森: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66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城。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办校开课。1896年,李鸿章幕下重臣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受聘出任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1899年办《新闻报》。1945年在波士顿去世。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

林则徐,魏源:(这不是新闻人,应该不会考,但是加一点吧)。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办《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在中国新闻史中具有一定地位。

沈毓桂(1807~1907):曾用名沈寿康,号赘翁。江苏吴县人。早年接受传统教育,中年结交外国教士,对西学发生兴趣。后进《申报》馆工作,1876年与蔡尔康合编中国最早的通俗报纸《民报》。1882年协助林乐知编《万国公报》。后几年《万国公报》改为月报复刊后,分任华文主笔职务;894年初因年逾八十辞职,由蔡尔康接任。

陈言:字善言,号蔼亭(又作霭庭)。1871年3月受《孑刺报》聘为副主笔,并兼翻译事务。旋即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为《孑刺报》的中文版,该报督印发行仍仗《孖刺报》,1872年4月6日,改为4版,定名《香港华字日报》,除星期天外,间日刊行。为香港最早的华文报纸之一。1905年逝世。

王韬: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江苏苏州人。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84年回到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康有为:略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先生一生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代表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新闻理论发展上,梁启超先生承几十年中国新闻发展,第一次完善的提出了自己的新闻理论。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梁启超一生著作等身,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中国政治家办报”的著名代表人物,一生主要与报纸为伍,报纸连载《变法通议》对中国思想界有巨大影响。

梁先生为中国近代史“千古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