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日两国自古就
交往频繁,中国的古文化更是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日本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中成长
起来的。例如日本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
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被称为书道的日本艺术,更是起源于用汉
字抄写从中国传入的佛经,在中国书法基础上发展成为深受日本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日本国土狭窄,人口拥挤,地震频繁,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这也强化了日本人的
危机感,为了解除危机,日本人养成了好学,奋进的精神。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
四面临海。与岛国自我封闭,与世无争的心态相反,海洋国家却具有着冲破束缚,勇敢探索,
积极进取等特征。最后,自强心理和独特的岛国环境都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今天
的日本文化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传统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不断
交织,融合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结果。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
通过四个方面来向大家阐述。
(1)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
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
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
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
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史籍之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者,当为应神
天皇之世(约当公元三世纪末叶,即二四八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
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至八世纪中叶,日本人开
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
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
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
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中国传入之音。然音
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後,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
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日本虽然没有自己创
造出来的文字,但是通过对汉字从功能到形态上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变成了自己的文字,
这表明了日本人不仅善于模仿外来文化,还会在其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加工和改造。
(2)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日本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据《古世纪》
记载,百济的阿直歧,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论语》和《千字集》等儒
学典籍并且在日本传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
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
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在日本历史
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但是日本人对于中
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也是又选择性的,他们在学习和吸收儒学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儒学。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说:在中国儒学中,“仁”被成为驾临在一切之上的德。而在
日本“仁”被彻底排斥在日本的伦理体系之外;在中国儒学中“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
对主君的“忠”则是对天皇无条件的遵从。日本化了的儒学,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
日本民族和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影响作用不可避免地延续到日本历史发展的全过
程。直至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开始接受与儒家文化特点相异的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时起,
儒家文化便注定开始了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所不同的特殊地位,并开始发挥其在日本近代历
史中更加独特的作用。
(3)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才在日本生根发芽。鉴证和尚和他的弟子六次东渡才到达日
本,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佛教最早是在公元六世纪经由中国传到日本。
最初,佛教仅是苏我氏等贵族的信仰,在大化改行前成为了朝廷公认的信仰。天皇也是佛教
的忠实信徒,舒明天皇修建了百济寺,天武天皇还把朗诵金刚明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活动来经
行。佛教的普及在圣武天皇时期达到最高潮,迎来了以七世纪前半夜圣德太子为中心的黄金
时代。但是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儒学传入日本时的遭遇颇不同。我们从《古事记》和《万叶
集》的诗歌所描写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情趣的乐观态度以及对
死亡的悲悯心理,就可以发现这种强烈的入世要求和文化心理同佛教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是
格格不入的。但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佛教才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
在不断向中国吸收佛教思想的同时,佛教也不断在日本本土化。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是净
土宗和禅宗的兴旺发达及世俗化的趋势。
总结: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太多的中国因素,如宗教,道德,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日本对中国
文化源源不断吸收的产物。日本建国之初,不仅借用了中国的汉字
,而且引进了当时唐朝几
乎所有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典章制度,还把汉诗和文章作为做官的必要条件。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就将儒学作为日本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种做法延至到了明治时期,可以说,中华文化深入
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长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望鸭鸭哥哥竭尽所拉妹妹一把,不过经过你修改的论文,不拿个优秀也是老师眼睛瞎了。回
家请哥哥吃饭,哥哥可一定要赏脸啊。写的比较仓促,你可要认真校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