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学院:姓名:学号:

[摘要]日本鬼怪思想很流行,在观赏日本天马行空的鬼怪漫画中可见一斑。火影现在是一部世界流行的动漫,九尾狐和鸣人让大家念念不忘,而在日本鬼怪中,狐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可能是它现实生活中一些奇特的举动让大家认为它能通灵,比如拜月、拜穴、狐鸣等等,通灵的狐让狐成了一种神奇的怪物。

[关键词]日本鬼怪狐崇拜

[正文]

农业社会的动物崇拜:

世上没有任何动物比狐狸更具有神秘色彩了。它的形体、活动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互动,使得人们总是抱著敬畏的心态来看待狐狸。在中国老祖宗们相信见到狐狸代表著某种徵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如果狐狸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还有人看见狐狸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仙保佑平安。据说得道的狐仙懂得通灵,能替人医病或消灾解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拥有著相当多的信众,许多村庄都有专为狐狸所立的庙,如果有人求之而灵验,一定要到庙中挂红悬额,还愿於狐仙,否则它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於人称之为「狐祟」或「狐邪」。

把狐狸娶回家当老婆:

日本民间故事里,狐狸是常见的妖怪之一,早在西元九世纪的《日本

灵异记》就记载了狐狸妖怪的传说。话说美浓国(今日的岐阜县)的大野郡,某个男子,在荒野遇见一名美女,与她结婚生子。没想到他的妻子竟是狐狸幻化而成。某天现出原形之後,像狗一样吠了几声便回到荒野。丈夫仍不死心地呼唤著狐狸,并且对它说:「请不要把我给遗忘了!孩子还需要你的照顾,赶快回来睡吧!」最後这句「赶快回来睡吧!」在当地的方言读做 ki tsu ne,与狐狸的日文发音近似,据说汉字的「狐」日文的读音便是由此而来。

与异族通婚的心灵符码:

受到中国《聊斋志异》影响,狐狸的聪明伶俐、通晓人性,经常被赋予人格化的形象。一些年轻貌美、深具吸引力的女子常被人称之为「狐狸精」,其实是古代女性情欲的另类表徵。类似像前面提到过的娶狐狸为妻的故事,在日本流传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大致的模式当丈夫知道妻子的本来面貌是狐狸之後,每到了农忙时期狐妻又会回到家中帮忙丈夫收割,往往这名男子家中的稻谷收成得特别好,故事中保留了狐狸身为农耕神的性格。在黑泽明执导的电影「梦」里面,第一段就在描述一个小男孩在下雨天遇见森林里狐狸娶亲的故事,听说狐狸不喜欢被人看见它们的行踪,所以狐狸的迎亲队伍走没几步路,突然一齐回头看看後面是否有人跟来的动作既诡异又有趣,有机会的话不妨租来看看。其实在狐狸与人类异类联姻的故事背後,所掩盖的事实是跨越阶级制度的婚姻禁忌。例如《信太妻》中的葛叶,讲述的就是阴阳师安倍晴明出生之谜,其实安倍晴明的父亲所娶的应是当时位阶卑下的卖艺女子,有了白狐葛叶的传说,便巩固了安倍晴明在人们

心中的地位。

日本人的狐狸信仰:

日本人相信,当太阳下山的时候穿上新的草鞋的话就会变成狐狸,这种迷信广泛地散布在日本各地。所以不论是拖鞋或是皮鞋,如果要穿上新鞋一定要选在早上的时候,傍晚时分是不可以穿新鞋的,假使非穿不可,要记得在鞋底涂上一成煤灰或是沾上了墨汁等到乾了之後才可以穿。另外,专门祭祀狐狸神的稻荷神社在日本各地相当普及,所以狐狸神又称作稻荷神,被当作祈求商业繁盛的神明来信奉,就好像我们这里的土地公庙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原本狐狸神具有农耕神的特质,农民向来祈求赐予五谷丰收。其中以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最有名,它是全日本稻荷神社的大本营,除了有可爱的狐狸雕像之外,还有最具特色的千本鸟居,这里的绘马(许愿用的小木板,把祝福的话写在上面,挂在绘马专用的架上,以求愿望达成)外观是可爱的狐狸造型,你还可以替它画上胡须,祈求狐狸神为你完成心愿。另外,日本料理中有一种豆皮寿司,味道酸酸甜甜的,大概是掺了醋和白糖做的,叫做「稻荷寿司」,为什麼叫做「稻荷寿司」呢?因为据说狐狸很喜欢吃油豆腐皮,以稻荷为名,取其丰收之意,吃了稻荷寿司会有好收成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

最后:

在日本,关于狐的传说很多,比如白狐葛叶,金毛九尾狐玉藻前等等,狐为日本文化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人尤其文艺方面的应该感谢狐狸。

附录

玉藻前的传说

玉藻前又被称为是「三国传来之金毛九尾狐」。所谓的三国是指中国,印度和日本,大概是这妖狐曾经把三国的文明搞得鸡犬不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称号吧。妖狐诞生在中国,传说中它是阴气的结晶品,懂得人化之术。纪元前十一世纪时,化身为绝色美女妲己,当上了当时商纣王子辛的宠妃。在妲己的淫威之下,商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不久之後便被西边新兴的周政权推翻。

妖狐也跑到印度去,化身为摩竭佗国斑太子的王妃华阳天,之後又回到中国,暂时过著隐姓埋名的生活。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者吉备真备到中国来,妖狐便溜进了吉备真备的船里到日本来了。之後又过了几百年,自称「玉藻前」获得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后来天皇便得了怪病倒卧床榻;大臣们因此开始怀疑她,请安倍晴明暗中对她进行了占卜。结果,「玉藻前」的真面目终于曝光,原来是一只来自中国的九尾妖狐,于是她便逃离京城,躲避到远方。

鸟羽天皇知道真相之後,派遣了三浦义纯和上总广常率领了一万五千人的大军追击妖狐,激战两天两夜之後,妖狐落败,化为一块巨大的岩石「杀生石」。化为岩石的妖狐恶性不改,经常放出有毒的气体伤害过来的人。後来一代名僧玄翁利用他的法力将岩石打成两半,才彻底消灭了妖狐的恶灵

传说中的晴明之母--葛叶

大名鼎鼎的阴阳师安倍晴明之母,《葛叶物语》中记载了化身为美女的白色妖狐和晴明之父相遇,又在生下晴明六年之后不辞而别的凄美故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根据《信太妻》中的记载,其实安倍晴明的父亲安倍益材所娶的应是当时位阶卑下的卖艺女子,有了白狐葛叶的传说,便巩固了安倍晴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乍现于鬼怪横行的平安王朝中期,连出生都围绕着迷雾的这名男子,替诡美的平安京划上一笔最为神秘的历史,他最为人所知的出生传说,是人狐相恋的异种婚嫁。据《簠簋抄》记载,晴明的父亲──大膳大夫安倍益材,自恶右卫门手中救出一只白狐,这白狐是和泉国(今大阪)信太森林中修行多年的狐仙“葛叶”。她幻化为人,来到益材身边,之后两人渐渐情愫暗生,葛叶以身相许后产下了晴明。晴明五岁时,意外地见到母亲狐狸的原形,分离的时刻于是到来。葛叶抛下哭泣不已的幼子回到森林中。“如果思念的话,就来寻找吧……和泉最深处信太森林,葛之叶……”反覆覆颂的歌谣,那是母亲送给孩子的最后话语,晴明日后依循此歌的指示,得以再至森林隐秘处见母亲一面,并继承强大的灵力。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义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茶道迎来了 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 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有 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 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经济上制造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时,日本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也积极的宣传 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传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们了解日 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条捷径。但是,茶道对于外国人实在是一 种难解的文化现象。没有接触过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参观过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茶道为什么难以理解?我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 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 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庭院、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 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间展现的是一个活龙 活现的“小东洋”。由此,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而且,茶道 是一种活的艺术,我们很难抓住它的形体。茶道艺术是通过茶事来 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艺术的创作就消失了。研究茶道,我们 不可能象鉴赏一副绘画那样静观和思索,我们必须随着茶事的进展 去捕捉瞬间的现象。但在瞬间与瞬间之间不仅留下了许多空隙,而且,我们常常会被那一个个细小的现象迷住,很难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与音乐、舞蹈、绘画等常见的艺术形式不同,表演 者与鉴赏者和合成一体的、不能区分的。要是真正体会茶道的妙处,必须亲自参加茶事。但是当好一个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当 一个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视实践,反对依靠书本,这

日本の猫と言う文化现象に関する研究_

日本の猫と言う文化現象に関する研究_ 摘要 由于猫善于捕捉老鼠的天性,在日本的奈良时期,为了防止佛教经书遭鼠类破坏,猫和佛教经书一起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在中国不受人待见的猫在日本却是十分受欢迎的,在日本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日本人在长期与猫相处中,借助猫来表达内心感受,创造了大量以猫为原型的文学艺术形象,例如夏目漱石的《我辈是猫》、招财猫、机器猫等等。可以说,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生活中,“猫”都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已形成一种猫情结。本论文从猫情结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来分析该现象,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特别是猫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猫文化民族性言葉(闲寂)影响文学作品

要旨 猫は鼠の生まれつきの天敵であるから、日本では、奈良の頃に、仏教の経典を守るために、中国から日本に渡来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中国で人に嫌悪される猫は日本において大変な人気があり、日本人の心の中においても特別な地位がある。特に日本人は猫と付き合う間に、猫によって、本音を吐いて、猫をモデルにして、たくさんの文学芸術形象を創造し、たとえば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とか、招き猫とか、ドラえもんなど挙げられる。文学上でも生活上でも、「猫」はきわめて特殊な位置を占めと言われ、すでにおひとつの猫情節になった。本論文は猫情節の形成した原因と影響から、その現象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じて、日本文化、特に猫文化への理解を深めたい。 キーワード:猫と言う文化民族性言葉影響文学作品

目次 摘要 (ⅰ) 要旨 (ⅱ) 1、はじめに (1) 1.1、先行研究 (1) 1.2、研究の方法、目的及び意義 (2) 1.3、「猫文化」とは (2) 2、文学作品や言語、アニメなどに出てくる猫のイメージ (3) 2.1、ことわざや慣用語にに出てくる猫のイメージ (3) 2.1.1、猫に関する言語 (3) 2.1.2、言語に対しての影響 (4) 2.2、文学作品と民間伝説の中の猫 (5) 2.2.1、『吾輩は猫である』から見る文学作品の猫 (5) 2.2.2、民間伝説の中の猫の像 (6) 2.2.2.1、恩に報いた猫 (6) 2.2.2.2、猫又 (6) 2.3、アニメに出てきた猫 (7) 2.4、生活における猫---招き猫を例に (8) 2.4.1、招き猫の由来 (8) 2.4.2、日本人の生活に対しての影響 (9)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读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2](69)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

从樱花浅谈日本人的自然观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出题 人 张福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课题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景物为日本人所喜爱。可以说樱花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说樱花的外表吸引了日本人,不如说它内在的魅力更为日本人所珍视。日本自古以来流传着“花数樱花,人推武士”的说法。日本人喜爱樱花,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刹那的绚丽之后黯然散落。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樱花般灿烂的生死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 目的及意义:日本人是怎样思考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日本人对樱花的看法,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的考察分析。从樱花来分析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的生死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还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 主要内容:本文先阐述日本文化里的樱花,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及影响;接着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论述,最后论述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关联。 完成课题的条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 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 主要参考文献:[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16),2010.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5]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世界知识(7),2008. [6]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7]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8]川口雄市.桜を最も愛した日本人.法曹(715),2010.

浅谈日本刀剑的命名规则

浅谈日本刀剑的命名规则 1650297 建筑一班张帆日本刀被赞为冷兵器暴力美学的极致,作为世界三大冷兵刃之一的日本刀,一向以其切金断玉的杀伤力而闻名于世;但另一方面,这种杀伤力巨大的冷兵刃却又十分符合东方美学,具有极高美感,尤其是一些名刃,造型优美,弧线流畅,细节精良,极具日本传统之美,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然而各种各样名刃的名字时常会令人迷惑,比如作为日本国宝,“天下五剑”之一的三日月宗近,同时也被称为三条小锻冶宗近;历史上有名的“妖刀村正”并不是指一把刀,而是一个流派的刀。如果掌握了日本刀命名的大致规则,就不会因此而困惑了。 日本刀主要的命名规则是刀本身的名字加上刀工或流派作为后缀,这样可以轻松地分辨刀的流派,比如短刀小夜左文字,小夜是刀名,左文字是刀派。 刀工或流派的名字有时会被省略,比如五虎退、一期一振等;有时刀名直接继承刀工的名字,比如堀川国广、和泉守兼定等。 但有时后缀与刀派名并非完全一样,比如山姥切国广、堀川国广、山伏国广同属堀川刀派;有时后缀相同也有可能是赝品,比如新选组组长近藤勇的爱刀——长曾弥虎彻,刀工并不是虎彻,而是源清麿,又名四谷正宗的刀工。因为也是优秀的刀工的作品,在赝作中也是上

乘。而且近藤勇至死仍相信它是真品。 刀本身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来源,比如刀身的雕刻、斩切的刀感、形状、刃纹、原主人、主人对其爱称、传说或物语等等。比如宗三左文字得名是因为原主人三好宗三;鹤丸国永、莺丸等是主人的爱称;厚藤四郎、鲶尾藤四郎得名则是由于刀身的形状。 因刀身雕刻而命名的刀有很多,比如大俱利伽罗,其名字的由来是刀身的俱利伽罗龙雕刻。传说不动明王与九十五种外道争论时,化身为“智火之剑”,外道之首智达也变成“智火之剑”相对抗,不动明王再变身为俱利伽罗大龙,用四只龙爪按住外道的剑吞进去,迫使外道屈服。至于雕刻的原因,传奇的说法是将俱利伽罗龙雕刻在刀身表示将不动之力赋予该刀,实际可能是原先刀身有缺陷而用雕刻来弥补,也可能只是为了减轻刀重。刀身雕刻有损刀的威力,但影响也不甚大。 压切长谷部由斩切的刀感而命名。压切,就是一直将刀按着往下压直到切断所触之物。战国时某个叫半阿弥的僧侣对织田信长持反抗态度,信长大怒,持刀追杀。僧侣逃至厨房,躲在了食器棚里。信长挥刀下砍碰到食器棚,但伤不到僧侣,于是信长便一直将刀往下压,直到刀斩到僧侣。 根据刀的传说和物语命名的刀数不胜数。比如“天下五剑”之一的童子切安纲,是传说中斩下酒吞童子的首级的刀,因而叫童子切。传说在平安时代中期,在大江山有个叫做酒吞童子的鬼带领着一群鬼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与最澄同一时期来华的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宗言,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中本平安朝的时候,弘法大师上了一份《空海给奉献表》于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时,留唐归来并兼任两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很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领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 将军义政的推崇使草庵茶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继村田珠光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样态。 日本最初饮用茶的风俗是从中国的唐朝传入的。奈良时代,一些遣唐使把当时唐代的团茶带回到了日本,那时的茶被人们当作药材服用。 平安时代,茶的种子被日本的僧人永忠带回日本,之后日本开始自己种植茶树。镰仓时代,传播临济宗的荣西禅师把当时宋代的茶和茶法带回到了日本,这时的茶和唐代的团茶不同,以抹茶的形式出现,使用的器具也非常的精巧。

所以中国宋代的茶的作法是现在日本茶道的源头,但是当时茶也同样被当作药材,所以荣西在当时写了这本『喫茶养生记』。 室町时代的前期,喝茶的风俗开始从僧侣向武家阶级传播,当时的茶被当做是奢饰品,在那时出现了品茶猜产地形式的“斗茶”游戏。 中期八代将军义政时代的村田珠光摒弃了以前那种使用唐代茶道具的奢华茶会,一些日本自制的茶道具开始被使用,并开始创建草 庵茶,四张半榻榻米的小型茶室在那时也出现了,随之茶之汤的精 神层面也变的简朴,静寂。 到了后期,武野绍鸥传承了这种精神,并进一步地传播茶之汤的寂然闲寂的精神。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将茶之汤加以哲学思想, 在其中发现美的世界,从而将这种静寂简朴的茶之汤升华为茶道。 之后,茶道由千利休的子孙继承并不断的完善,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现在里千家茶道是由第16代家元坐忘斋宗室继承,现在家元 正在努力培育年轻的茶道人并使茶道文化明确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 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下面就中国茶文 化的起源、中国茶文化做一介绍。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 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 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 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猫文化

在日本,猫与人同居于一个屋檐下,得到日本人各种细致的呵护和照顾,各种爱猫产品、爱猫服务层出不穷,成为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成员。猫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地融入到日本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猫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善于利用猫表达出来,或者利用猫寄托自己的一些美好的憧憬,或者从中获得一些精神慰藉,或者借猫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心情和不满情绪等。猫既招人喜爱,有时又令人憎恶。因此,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眼中的猫形象,既有高雅、可爱的猫,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异的猫。 在《不可思议的猫的日本史》一书中,记载了猫是日本到中国的遣唐使带回去的。猫首先出现在日本宫廷里,成为贵族的宠物。到了江户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猫的这种“贵族性”,日本人对猫的宠爱也就更多一些。招财猫是日本最具典型的吉祥物,而它的来历是有些神妙的。相传,在江户万治年间(1658-1661),彦根城主井伊直孝与家臣们在狩猎的途中经过豪德寺门前时,看到一只白猫朝他举起一只前爪在招呼他们,便下马入寺休息。刚进寺,外头便雷电交加,大雨如注。这时,他们得知城内被雷击造成数人死伤的消息。井伊直孝认为是猫招引他们进寺,免于雷雨之灾。为了报答猫的救命之恩,在猫死后,井伊直孝将其厚葬,并在寺院内摆设瓷猫供奉。豪德寺在井伊家的庇护下香火旺盛起来。这也是日本人宠爱猫的原因之一。如今,在东京的今户神社,拜殿里摆放着两只巨大的招财猫。这里还出售两只招财猫连接在一起的“结缘猫”,有斑块的代表男神,纯白的代表女神。而在豪德寺里,寺内遍地是参拜者供奉的招财猫。日本文化学家直江广治在《日本文化史词典》“猫”的词条中指出,猫已经成为一种代表财富和姻缘的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一旦拓展延伸,就会增添更多的文化现象。相反,猫有时给人的印象是恐怖的。很多民间传说中都把猫描绘成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例如,江户时代便出现了关于猫作祟附在人身上的传说。猫在人们心中被赋予灵力,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感。这个时代开始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朦胧的猫文化。 日本文献上最早记录有猫的是《日本霊異記》。作品中讲述丰前国的膳臣广国死后转世为猫被儿子饲养的故事,将猫描绘成一种怪异而又有灵性的动物。在《枕草子》《源氏物语》《徒然草》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有关猫的形象。在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猫》中,作者以猫的口吻展开叙述,以辛辣的笔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进行了描写,充满了讽刺和幽默的意味。这部小说博得日本大众的一致好评。此后,在日本文学界,猫一直是作家笔下的模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作家都推出了以猫为主人公的作品。例如仁木悦子的《赤い猫》、曾野绫子的《僕は猫だよ》、小池真理子的《柩の中の猫》等等。这些作品中既有描写对猫的喜爱的一面,也有描写猫的神秘而恐怖的一面。猫文化在日本动漫作品中不断发展,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爱猫情节,折射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凝聚了民族智慧的精华。猫文化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息息相关,猫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动漫的发展,为日本动漫的民族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风靡世界的动画片《机器猫》就是以猫的形象为依据,描写了一个智能猫帮助自己的小主人解决各种困难的故事,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宫崎骏的动漫电影《猫的报恩》也是围绕了猫来展开故事的叙述的。可见,日本人的爱猫情结之深。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某种文化现象投射到语言上能够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日语中残在大量与猫相关的表达形式,这说明猫文化在众多日本社会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些表达形式大多是惯用语、词或词组等,使用频率很高。结合日本的猫文化来解读这些表达形式,将对我们的日语学习大有益处。以下举出常用的一些表达形式。日本人对猫的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是日本独树一帜的猫文化。这种猫文化在日本民族的文学、文化、语言等方方面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日语语言时,要善于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将语言与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每年2

浅谈日本樱花

浅谈日本樱花 东京樱花(学名: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et Li)又称江户樱花、日本樱花。东京樱花为落叶乔木,花先叶开放,伞形总状花序,白色至淡粉红色;花期3月。生长较快但树龄较短,盛花期在20—30龄,50—60龄则进入衰老期。 在日本,如果单说一个“花”字,一般就指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虽然这并没有被任何法律明文规定,但谁都没有异议。酷爱樱花的日本人,把樱花作 为与瑞雪覆盖的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比比皆是。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 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樱花文化作为日本特有的一项文化,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江户时代,赏樱才成为日本的民间风俗。 一.日本关于樱花的传说① 日本的国花樱花(Cherryblossom)就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木花开耶姬。木花开耶姬即樱花的意思。有一年年底,她从日本冲绳出发,途经九洲,关西、关东,于第二年五,六月间到达北海道,沿途中,她把一朵朵樱花撒遍日本各地。从此,樱花在日本盛开千载。且年年灿若云霞。日本人民非常喜爱樱花。日本人民之所以将樱花定为国花,除了它的纯洁、雅丽、崇高外,还为了纪念那勤劳、善良的木花开耶姬姑娘、并以此象征勤劳、智慧、勇敢的日本人民。 樱花的传说②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结合《菊与刀》一书,探讨日本的耻文化。 标签:文化“间”耻感文化 1文化和语言活动 1.1“文化”这个词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和使用方法。很多人认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与音乐、绘画、文学等人类的艺术活动相关联的。此外,也有不少人从“文化国家”、“文化人”、“文化式生活”等词语出发,把“文化”一词定义为具有某种高雅意义的词语。今天,“文化”一词已经成为汜滥的流行语,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文化”,是指在某个人类群体中特有的,传承万代的活动行为及思维模式。将文化这样进行理解如今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已经是一种常识。比如说,日本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代表“自己”的意思:与此相反,很多的欧美人会用大拇指对着自己的胸脯来代指“自己”。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明了文化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一种概念,它具体指的是排除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中的各种本能的、天生的东西而得到的传承性很强的社会社的强制习惯部分。 人类的语言行为的大部分都符合此“文化”的定义,人类出生时只会哭泣,随着人的成长,逐渐会说话了。而且具体说哪种语言,采用怎样的语言模式,又取存于他周边的人群。因此,语言是一种文化,此外,如何认清作为文化的语言与除去语言之外的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 1.2经常会听到把日本文化叫作耻文化,对于日语水平一般的我来说感到一种异样。在阅读金田一春彦的这篇文章之时,脑子里想得是如果能对此进行探究一番,会是一次不错的学习。因此,在此想从现今正在学习的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尝试展开这一话题。如果能够在结束与之相关的分析时,结出一些有意义的发现那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2從日语中所见的日本人的“间”意识 2.1日语中“间”一词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能测量,难于把握的概念。但是又能感受到一种日本人式的感觉。舞伎里,在台词与台词的空隙当中无言的时间也许会使我们觉得太长了。会有不安的感觉。但是,那无疑是日本传统艺术的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只有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间”这一意识得以不断成长发育,日本文学中的和歌和俳谐等、日本艺术的能和茶道等才能形成。原本日语中所包含的“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与艺术中,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2.2对日本人来说,“不要造成耻辱”是约束每天的行动的基本精神。反映这一精神的和耻辱感相关的词语很多。比如说,某个日本人在百货商店见到了一个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

浅谈中日花文化比较

浅谈中日花文化比较 一、中日花文化概述(526字) 1、中日花文化的同源异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作为美好的象征,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而这种自然的花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想象与生活,这就是花文化。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花自然也充斥着中日人民的生活。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原因,中日的花草种类十分丰富,为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自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了,中日的花文化有了不同的形态。 2、中国花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气候、地貌等各种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全世界3万多种花卉,我国就有2万余种,花草早已深深地扎入我们的生活。书画作品中有花,文学作品中有花,中药配方中有花,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衣服和饰品)也都充满了花的身影。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依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盛况依然,不断发展。 3、日本花文化的发展 日本地形狭长,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在日本的一些祭祀活动中也常出现祭祀花的身影。对于日本人来说,用鲜花来装饰房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随着花道的发展,插花技术的提升,用各种花摆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形成一种新的景观并代表各种不同的含义。花道已经成为了日本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日花文化代表的比较研究(1097字) 1、中国的“富贵牡丹”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碗口大小的花朵,色彩鲜艳,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契合了人们企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我国牡丹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初时作为药用,唐朝时开始繁盛于观赏,那时人们生活的富裕与情调使他们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尤其是对牡丹如痴如狂,不断掀起观赏牡丹,歌颂牡丹的热潮。而牡丹花开时节万紫千红,花香怡人。花谢后依然枝干充满美感。可谓色、姿、香、韵俱佳。自唐代以来,历代咏牡丹的诗词约有400首,以牡丹为主体的绘画不乏名作,而小说戏曲中更赋予了牡丹以仙子形象,生活用品中也常出现以牡丹作为装饰甚至食用的作品。 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后来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牡丹,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牡丹花开时的艳丽,更让人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力量与自信,被称之为“花开富贵” 2、日本的“凄美樱花” 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 在直面死亡时,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知音,瞬间飘落,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日本文化中的猫情结及其文化折射_张秀华

收稿日期:2003-09-10 作者简介:张秀华(1951-),女,天津人,南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日语语义学和翻译学的研究。 日本文化中的猫情结及其文化折射 张秀华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与这个民族的语言相互依存的,而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终将影响到语言本身。文章透过/猫文化0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展现日本文化中极有魅力的一面。同时对因文化的折射而产生的语义变化乃至语源进行探究,从而揭示日本民族独特的感受以及善于采取诙谐、生动的手法表达事物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日本民族;猫情结;文化折射 中图分类号:H3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4)04-0098-04 /The Cat Complex 0in Japanese Culture and Its Linguistic Influence ZHAN G Xiu -hua (College o f F oreign Languages,N ankai U niversity,T 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 hough the culture of a nat ionality and its lang uage are mutually dependent,the cultur e p s development will eventually have had its effect on the language.T 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ivulge one o f the most inter esting aspects of the Japanese cultur e )the cat complex.T he paper will also explore the semantic change and ety mo logical dev elopment as influenced by the complex ,thus t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ex perience of the Japanese and their good humour as shown in the language. Key word:Japanese;cat complex ;linguistic influence 第27卷 第4期 2004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U niversity of Foreig n L anguag es Vol.27 N o.4July 2004

从日本动漫外交看日本对华文化外交

从日本动漫外交看日本对华文化外交 ——动漫外交对中国大学生对日情结的影响 【内容提要】 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于2006年4月28日在东京数码大学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他建议日本应当积极开展“动漫外交”,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的心。而在2008年03月,现任外相高村正彦正式任命哆啦A梦为“动漫文化大使”,此举无疑是在延续麻生太郎的外交政策。日本外务省希望通过“POP文化”,特别是动漫文化,推销日本,大打文化外交牌的举动引起中国国内的激烈争议。不少人认为由于目前日本动漫一统市场,如不制止日本动漫潮在中国学生间的泛滥,中国下一代必然会“日本化”,形成浓烈的日本情结,从而影响对日政治态度。然而不少动漫爱好者认为,日本动漫并不能改变他们对日态度。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本文希望通过调研与解读相关资料,探求: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热爱日本动漫的行为与其日本情结,对日政治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存在,相关程度如何; 二、日本动漫外交的效用以及收益率; 三、日本动漫外交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动漫外交文化外交情结中国大学生日本情结对日政治态度(一)文化外交及其作用机理 当前,文化外交成为了许多国家宣传自身文化与政治理念,提高国际软权力的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所谓文化外交,根据李智所著的《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一书所述,是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外交活动。”①作用机理如下:首先,通过”文化模糊”处理,目标国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被增强。而这种文化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舆论传播也常从文化视角切入,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向目标群传播,使目标群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舆论输出中文化因素的激励和感染,从而慢慢接受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次,借助文化熏染、提高对该国文化的接受度。文化熏染是通过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使个人在无意识中获得正规教育之外的认知。文化致效就是将要输出的舆论与文化因素进行有效整合,让要表达的舆论披上文化的外衣,促使目标群在本民族文化的惯性思维之下,自然地接受舆论观点。就某种意义而言,舆论传播中的文化致效也是文化意识的战略传播,必然具有很强的熏染性。然而,少数国家也把这种外交方式当成是文化渗透的手段,通过文化传播这种隐蔽的手段来改变他国国民的价值观与政治态度,从而达到影响与控制他国内政甚至颠覆他国的目的。尼克松的经典著作《1999不战而胜》与《真正的和平》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文化外交主要通过建立他国国民对本国文化的情结来实现。那么什么是情结呢?情结是一心理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隐藏的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情 ①《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李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日本人的樱花信仰

TECHNOLOGY WIND 日本盛产樱花,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对日本人来说是春的象征,日语中的“樱时”,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当四月来临,樱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真的是“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日本樱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仰。 一、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每年的3月至6月,樱花从最南端的冲绳,一直开到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内市,樱花盛开季节已经是6月底,比冲绳要晚3个月。把樱花开花时期相同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宛如气象图的前线,所以樱花由南向北开放的锋线被称为「桜前線」。在日本一到3月左右,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在预报天气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发布预测樱花开花的消息。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便迫不急待地倾巢而出,遍赏樱花,乐此而不疲。而几天后,人们又为片片樱花的凋零而惋惜,也会为那落花流水的壮烈之美而心醉。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会因为一种花的盛开而举国上下沸腾不已。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每年这个时候,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二、樱花花季和社会生活 日本人酷爱樱花,现实生活已经同樱花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春天来临时,日本人开始换上樱花图案的窗帘,使用有樱花图案的餐具,家中放上樱花的饰物,一切都提醒着人们樱花要开放了。日本人为了回味樱花的香气,给花和叶片上撒盐腌制成咸菜;或者往饼里放入樱叶做成樱饼;或者把新鲜的樱花放在酒中泡制酿成甘美的玉液琼浆。在日本,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茶点、汤饮随处可见,以“樱”为姓的人多不胜举。日本的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语言学家把樱溶入词汇,银行印出具有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樱花早已深深植入了日本人的心田。日本人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因为大人口中常常念叨的就是樱花;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等考上了大学,称飞来的录取通知书,叫“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叫“樱花又开了”;工作有成绩,被提拔重用了,叫“樱花盛开了” ;就连同学、同事,也称作“同期樱花” 。更有意味的是,日本人过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仿佛新年不是这一天,而是在每年的4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樱花盛开的日子,日本首相例行的“赏樱会”要举行了;国家电视台的樱花开花预测报道开始播报了;并且新的财政年度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上学、工作、调动一般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从这天开始,青年人开始恋爱了。 三、樱花和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花为樱花,人则武士”,意思是说在百花中最绚烂的是樱花,在人中最出众得是武士。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学者 新渡户稻造,也曾在其用英文著述的名作《武士道》一书的开章里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在日本,人们常常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武士道精神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与樱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单独看一小朵樱花,十分柔弱,但当所有的樱花一起开放时,其凝聚力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无言表达的震撼,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武士道的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并非是爱国精神,日本武士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忠于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所以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集团。樱花盛开时曼妙多姿,圣洁美好,漫山遍野一片生机盎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璀璨和光辉;而它的花期仅仅是四五天,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就能全部凋谢,没有一朵流连枝头,只剩下漫天飞舞的樱花,带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樱花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人们的,唯有那全樱盛开的壮丽和落樱缤纷的凄美。 受樱花精神的影响,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生若樱花,他们恪守着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应该果断离去,正如落花一瞬,凄美壮观,一生无败。樱花最美的一刻是凋谢,而武士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即是武士生命之花凋谢时的死亡。所以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外国人眼中往往认为,武士自杀是输不起因屈辱而自杀,或者是感觉大势已去,已无路可走的一种做法。而事实上,武士是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自己的心愿也已了结,在自己的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此时,就应该像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觉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四、樱花和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偏爱樱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所象征的集合美。一朵樱花是柔弱的,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是单薄的,一片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日本的教育中,从小就强调集团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教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于和服从于集体的意愿,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用自律来服从群体利益。所以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 由于崇尚集合美,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一员,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种集团的概念,对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乃至于整个国家。日本人所奉行的原则是:只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洪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 日本人之间也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当身边有比自己强的人,首先是敬佩,然后学习他,最后超越他,使自己成为最强的人。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中没有嫉妒,这种良性的竞争,带来的是更加团结,更有活力。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人就像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列队,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 浅谈日本人的樱花信仰 田 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樱花对日本人来说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它已经成为一种樱文化,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樱花的凋谢 之美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完美诠释,樱花的集合之美则是重视集团的日本人所欣赏的。[关键词]樱花;文化;精神 文化艺术 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