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日本企业文化(二)2024

浅谈日本企业文化(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实践经验。
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在组织架构、工作态度、员工奖励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以下将分五个大点,分别探讨这些特点并展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正文:一、强调团队合作1. 高度重视协作精神2. 采用集体决策机制3. 推崇互相帮助和支持4. 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5. 坚持团队成功优于个人成就二、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1. 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2. 提供专业技能和领导力培训3. 鼓励员工学习和自我提升4. 增加员工参与外部学习的机会5.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三、保持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1. 追求终身雇佣制度2. 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3. 重视员工福利和离职后的生活保障4.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和沟通渠道5. 支持员工个人事业发展需求四、注重高品质和细节1. 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 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3. 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4.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5. 培养员工的品质意识和责任感五、秉持企业社会责任1.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 积极参与社区和慈善活动3. 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4. 关怀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5. 建立企业文化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总结: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明确其在团队合作、员工培训、雇佣关系、品质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日本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日本企业文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价值观和经验,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摘要: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日本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中,并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日本企业文化中,武士道精神被广泛应用,并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其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并提出了其在跨国企业文化交流中的启示。
关键词:武士道精神;日本企业文化;价值观;成功正文:一、武士道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日本中叶时期的武家阶层中。
武士道的核心是“忠义”、“礼仪”、“勇气”、“洁净”、“诚实”等精神,旨在塑造一种高度道德化的战士精神,鼓励人们以身作则地遵循道德规范,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天地神佛。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二、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应用武士道精神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企业文化中,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日本企业文化中,通过企业内部的道德教育和组织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忠诚、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创新进取等优秀品格的员工。
此外,企业也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的福利、环保、慈善等方面的建设,体现出一种文化责任和道德担当。
三、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企业忠诚度和战斗力:武士道精神强调的忠诚、敬业、品德等方面的品质,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进而提升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2.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武士道精神强调的尊重、诚信、守约等方面的品质,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意识,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3. 弘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价值取向,而且弘扬了日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概论说起武士道,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身穿道服、腰配武士刀的武士形象。
再者,就是一个词:切腹。
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胡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恋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本的发展,但因其束缚人们的思想且限制商业的发展,加上后来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才逐渐衰落。
二、分论1、武士、武士制度的起源武士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改新(自646年始)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而日益松弛,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日本各地庄园新起。
庄园地主,也就是领主为了领土的安全,开始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
这样单一意义上的武士诞生了。
随着领主的私人武装不断扩大,从11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起,统一指挥,组成武士团。
武士团具有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它要求武士要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献身。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之力,武士进一步得到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2、武士道的发展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本分,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阴。
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
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的对象。
明治维新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之后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特点1.耻感文化日本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仁道文化”,或者欧美“罪感文化”,它属于“耻感文化”。
“耻”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到的,是人前的抱负和炫耀。
因此日本的武士道在无形中让它自大,偏执和狂妄,此外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相对封闭和渺小的格局,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自卑、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独。
这种二次元的性格特征,强化了员工个体对企业整体的归属感,因此终生雇佣制在日本才成为可能。
2.集体主义日本是一个虚拟的血缘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在日本并不受用。
比如在日本,只要双方愿意就通过契约构成父子关系。
正是这种观念,促使日本在企业运行中,经常是集体做决策,集体承担责任。
日本公司就是一个共同体,它像一个家庭一样通过个体的作用而发挥其功能。
这样的共同体中员工加入后只要不被开除就会终生留在公司中,这也是终生雇佣制产生的根源。
3.“忠”“孝”观与中国忠孝观不同的是,日本的“忠孝观”没有以“仁”作为基础。
因此中国可能存在因为针对罪恶不仁之举而大义灭亲的现状,但,在日本则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日本的忠孝观更加绝对化、无条件化。
在过去“忠”的含义是绝对效忠天皇,现在则是效忠于所属的单位、公司或团体。
4.自我防护意识强日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因此,这个民族天生就有一种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这一点,在日本公司高级经理人的聘用中,就很能体现。
通过对在华日企的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少有其他国家的经理人可以进入到日企的高级管理岗位中,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自我防护意识强烈。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
日本文化之浅谈武士道

日本文化之浅谈武士道如果,用樱花来象征日本的美丽,那么,就用武士道来象征日本的血泪。
虽然,我并不那么喜欢日本,但是,听说,他们的樱花的确是那么迷人;他们的武士道,至少曾今,是无数日本人的精神基础。
历史和批判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武士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对上级无限的忠诚,绝对服从。
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集体观念高度深化。
武士道是一种不成文之法,来自武士和家臣们的口耳相传,后来成为武士们的人生信条。
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
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
《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
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武士道精神,要学习许多东西,而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
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裏去,整夜地处与“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沈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我认为这些信仰武士道精神并且为之追求的人是可敬的。
虽然,大多数像这样可敬的人都被各自的主君“以恩赏作诱饵钓取忠义”,最后尽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慷慨赴死,但他们的忠义和直视死亡实在让我一个生活在安定社会的中国人内心为之一震。
在很多人看来,武士道所具有的残忍,不人道的一面与现今的博爱,人权,平等,自由等有深刻的矛盾。
虽然事实既是如此,但是它也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去让人醒悟和借鉴。
武士道有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历史,: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
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
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
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摘要】日本企业文化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武士道强调忠诚、责任和团队精神,这在企业中体现为员工对公司忠诚、承担责任、团结协作。
尊重传统和自我修养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我提升相辅相成。
追求完美和勇气精神体现在员工对工作的专注和勇敢面对挑战。
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提倡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自我约束意识。
武士道精神赋予日本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凝聚力与执行力,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展望未来,发扬武士道精神能够使日本企业持续发展并迎接挑战。
【关键词】武士道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影响、忠诚、责任、团队精神、尊重传统、自我修养、完美、勇气、纪律、自律、价值、展望未来。
1. 引言1.1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是一种深受武士阶层影响的道德哲学。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义、礼节和荣誉等价值观念,对于武士来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武士道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当时日本各地的武士为了争夺权力和领土展开激烈的战争,武士道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重要法则。
在江户时代,武士道逐渐演变成一种更加注重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文化形态,成为武士阶层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的核心理念在于忠诚、正义、勇气和纪律,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日本历史的各个时期,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日本社会,尽管武士已经不再存在,但武士道精神仍然在日本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2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日本企业文化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日本企业强调员工之间的配合和相互支持,追求团队精神的最佳体现。
日本企业文化还非常重视忠诚和责任感。
员工被要求忠于公司,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日本企业文化还注重传统和自我修养。
员工被教育要尊重传统价值观念,并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20120对外汉语王奕【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
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
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
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
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
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
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
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
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
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
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
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论文

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论文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能激励员工积极的工作,使员工对未来充满憧憬,反之,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悲观厌世,甚至自杀。
象最近富士康公司的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外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对内要具有一定凝聚力,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进行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浅析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论文全文如下:一般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0年,然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6年。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哪里?勿庸置疑,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长期经营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决定现代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一、忠诚――转化为内聚力“忠”是武士所奉行的最高准则,武士道的下对上的绝对忠诚,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日本企业最注重对员工忠诚度的培养,无论是涩泽荣一还是松下幸之助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他们将“为主人效忠,对家长绝对服从等传统武士道的观念演变为对企业效忠,员工即为企业的武士”,传统的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就这样的完美的融合,当二者结合之后,员工不会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岗位,他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管理就可以越来越熟练,对自己企业的忠诚、热爱,就会转化为工作上的加倍努力,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率。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
它要求大部分的员工一辈子在一个公司里面工作,除非由于疾病、辞职等个人原因离开企业,企业也避免解雇员工。
效忠的文化观念极为深入地渗透到日本的企业精神当中去。
沃特曼和波得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所指出的:“生产率这件事,并不在日本人有什么奥秘,而纯粹是在于人们的忠诚心,在于他们经过成效卓著的训练而产生的献身精神,他们个人对公司的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20120对外汉语王奕【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
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
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
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
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
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
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
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
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
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
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
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武士道的理论来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思想。
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日本独有的思想。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
孔孟的冷静、仁慈、智慧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的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佛教对武士道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是禅宗。
禅宗的生死观迎合了武士不惧怕生死的心理。
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说:“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的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服从,面对危机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神道教同时又提供了佛教所未提供的东西,对主君的忠诚。
神道教强调敬神和尚武,武士只要尽忠职守死后便可成神。
神道同时认为腹部是人之灵魂所在,只有切腹才能像君主表明真心,所以便有了剖腹自杀这种日本武士独有的自杀方式。
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同样符合武士的要求,从而发展出日本化的儒学。
对于儒学,中国更强调的核心是“仁”,而日本却将“忠”作为最高信条。
就是这样,日本武士刀融合了佛、儒、神道三种思想,经过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武士道。
知道近代它依然对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19世纪中期,明治天皇利用武士推翻幕府,实现亲政之后,并没有强化武士制度,而是顺应历史趋势,推行资本主义改革,废除了封建武士俸禄制度。
这样,原来居于社会上层的武士阶层走向了衰败。
除了一小部分成为军人、警察、官吏和学校老师之外,大多数被推入社会下层,成为手工业者、雇佣工人、佃户,有的武士妻子甚至沦为艺妓。
后来明治天皇还下令“削发”、“狩刀”,在日本盘踞了一千多年的武士最终失去了特有的发髻和象征着特权的武士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依然存在,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忠”的思想——员工忠于企业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炮舰轰开日本的国门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涌进了日本,但是日本并不是以完全彻底否定历史和过去的态度发展资本主义,仍然继承和保留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天皇为中心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国民心中,即使在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也不允许盟国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强烈要求将天皇制继续保存下去,天皇仍是国民崇拜的偶像,天皇是凝聚全民族的核心。
可见,“忠”已深深淀积在日本国民的骨髓之中。
日本企业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
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
这同样也是企业对于员工最重视的培养方面,他们将传统武士道效忠天皇、效忠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具体地转化为了“为企业效忠,员工即为企业的武士”这样的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
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以此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二者的完美融合。
而“忠”的思想,也使日得本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能得以实行,同样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西方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
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
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备受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人们对这种“不忠”之人嘘之以鼻,不愿与其为伍。
而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日本企业普遍盛行“年功序列制”,即薪酬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
这样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企业对员工的高度负责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了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
虽然终身雇佣制现在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2.“和”的思想——员工团结协作“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
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
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和”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
这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企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的主导和联系纽带。
“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
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
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
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
“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
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如丰田公司社训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
这些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他们来说工作已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
四.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忠”思想下产生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阻碍自由发展。
终身雇佣制虽然使得员工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用中国人的话说是“铁饭碗”。
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员工缺乏自由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现在也有很多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和上进心的年轻人,这个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有的员工则在进入企业后,因为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心理上的高度安全感而变得松懈,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碌碌无为,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利益。
而且终身雇佣制的固定性不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要求,不利于竞争机制的产生。
年功序列制虽然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每个员工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感使得员工能在企业一直安安心心工作。
但是试想刚刚加入公司的都是一个个年轻而富于进取心的新成员,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干一场,可由于这种论资排辈的制度却压制了他们的发展。
刚加入公司时的年轻员工正是处于人生中不论体力还是能力状态最好的时候,他们思维活跃而富于激情,但他们却很难在自己最有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获得重要的职位来展现自己,从而失去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而由于这种制度,企业中管理层的人员大多都年纪偏大,这已经不是他们人生中状态最好的阶段了。
他们大部分都缄默含蓄,缺乏创造力和新的思维方式。
这必然也会导致企业严重缺乏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生机活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