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基本内容

1.导论

1.1.制度的起源(制度即:游戏规则)

●任何一个制度都是长期博弈的结果(无论正式非正式的制度)

●只有自然演进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尊重传统,尊重制度,存在且长期存在的东西(制度)有其存在的理由

1.2.制度的分类

●正式制度(有形制度、显规则)如:宪法、法律、有文字规定的内容

●非正式制度(无形制度、潜规则)如:习俗、道德

1.3.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如:包产到户制度

1.4.兰德斯“新国富论”——《国富国穷》

●国穷国富的原因要从多角度、多因素分析

●G=K-L-TEC-ENR-INS-CUL-GEO

2.第一讲——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1.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

2.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论:凡是研究一个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可以看作发展经济学

●狭义论:研究发展中国家或农业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

发展的学问

2.1.2.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由非殖民运动中从殖民地转变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UDDP四种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①普遍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②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很慢③

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失业现象严重⑤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⑥社会制度发育不健全⑦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脆弱的地位⑧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二元经理理论:⑴社会方面:大范围落后农村与先进城市同时并存,乡村与市场严重对立;⑵经济方面:落后的农业经济与少数的先进工业经济并存;⑶农村里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⑨落后国家的人素质较低、懒惰、受教育程度较低

2.1.

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

●研究任务:①贫穷落后的原因②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研究特点:①注重长期、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发展政策及战略②更关注国际经济的比

较研究③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2.1.4.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演进及其主要理解

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变迁):

●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此时结构主义是主流)——繁荣期(黄金期)

●几种有影响的发展模型:(第一阶段)

①“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增长率=储蓄/资本g=s/k)

②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发展的关键是:增加资

本积累)

③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④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起飞的条件经济增长率<即: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

⑤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主要理论流派(总的可分两大类: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①结构主义学派(强调结构变化)

②新古典主义学派(现在的主流)

③激进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

④新制度主义

⑤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⑥内生增长理论

背景原因:1929—1933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①凯恩斯主义的诞生(1936年),二战时并未被接受,二战结束之后被全球主要各国所接

受(国家干预主义)

②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

早期发展理论的特征:

①唯资本论(资本决定论)

②唯工业化论

③唯计划化论(强调政府计划和政府干预)

④反单一经济学倾向(倡导“双元经济学”)

⑤反对比较成本理论(反对自由贸易,强调贸易保护,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即:“脱钩论”

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即: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①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②激进主义的兴起(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依附论”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伴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发展经济学

进入了“衰落期”“收益递减期”产生了“悲观主义思潮”

●背景原因:

①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滞涨病”

②“里根—撒切尔”革命(非国有化的改革运动(私有化、自由化))“经济自由主义”“新自由

主义”的登场

③哈耶克(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从知识论和信息论的角度论证了计划经

济行不通

●特点:

①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②开始重视农村的发展,纠正对“工业化”的狭义理解

③重新强调外贸和外贸的作用,强调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④对发展目标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以前的“发展=增长”转向强调发展目标的多元

性)

⑤坚持单一经济学的观点开始流行,反对双元经济理论

⑥激进主义发展理论的出现(依附论)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背景原因:

伴随着“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兴起

●标志(表现):

①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经济学)——强调计划、市场、制度至关重要

②新经济学史(“新历史经济学”(诺斯、福格尔))

③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用经济学去分析政治或非经济学的问题

④寻租理论

⑤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1.5.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其研究方法

●性质:跨学科性、综合性(不能把非经济因素抛弃,要把它视作内生因素)、边缘性●研究方法:①侧重动态的非均衡分析②侧重于结构分析③侧重于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方

法④侧重于经验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模型分析法⑤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

2.2.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水平的度量

2.2.1.什么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一年)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通常用GDP来表示。(数量概念)

2.2.2.什么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指伴随着产出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侧重于质量)

2.2.

3.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增长的结果。一般来说,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有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发展包括增长,但不仅限于增长。

发展的内涵:①投入结构的变化②社会结构的变化③产出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一二三类产业结构如何变化)④产品构成变化和质量改进⑤国民物质福利水平的提高⑥分配状况的改善⑦公平正义⑧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等

2.2.4.战后人类发展思想的演变

●增长发展观:把增长等同于发展,导致的错误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发展思想:(消灭:贫困、失业、收入不平等等)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①丹尼斯·古勒特:生存、自尊、自由(把人从异化现象(人成为

自己创造的产品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实现从谋生到乐生)②阿玛迪亚·森:不仅增加商品消费数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人的能力(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

①公平性原则: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②可持续性原则: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和谐性原则:要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④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

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⑤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

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⑥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

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新发展理念: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

●非主流发展思想:①反对现代化(甘地)②增长价值怀疑论(反增长论。米香)③梅多

斯世界末日模型(零增长论)

2.2.5.发展水平的度量——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GDP/GNP指标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

世界银行指标

阿待尔温·莫尔斯的40个变量体系(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综合考察)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人类发展指数(HDI):①预期寿命②教育程度③生活水平

“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常用)11项指标

①人均GNP

②农业产值占GNP比重(15%以下)

③服务业产值占GNP比重(45%以上)

④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

⑤识字率(80%以上)

⑥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人口比重

⑦每名医生服务的人口数量(1000人以下)

⑧平均预期寿命

⑨城市化率(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⑩人口自然增长率

?婴儿死亡率

2.3.工业化与现代化

2.3.1.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现代化)

2.3.1.1.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

①狭义: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的发展)

②广义:指发展和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张培刚

的观点: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

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①最本质特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工业化包含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进步和发展

③工业化必然导致整个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

④伴随工业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

产量的降低。

印度发展经济学家撒克的工业化定义: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2.3.1.2.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实质——广义的工业化):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变化。

2.3.1.3.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现代化的范围比工业化大

●共同点(即工业化的三点特征):

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从而也是

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也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②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

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③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

比重是在下降的。

●区别:

①内容上:现代化比工业化广泛

②时间上:现代化比工业化久远。

2.3.1.4.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即信息技术革命(再现代化理论,后后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①传统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是发展新经济的前提

②信息化是当代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最高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双重挑战: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又遇到信息化的挑战

●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培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促进工业化。即工

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

2.3.2.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发动因素(指能直接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决

定性因素。不等于有利因素和必要条件,而且要区分发动主体与发动因素)

①技术变迁和创新

②制度变迁和创新

③企业家及其管理才能(原因:企业家的某些才能使政府管员不具备的,经济生活中

大量的不确定,需要敢于冒险,有判断能力和充满信心的企业家;市场制度越不健全,越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2.3.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一) 假设: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没有利润、利息、投资和非自愿失业的静止均衡状态,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会打破这种静止均衡状态

(二) 创新:创新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三)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①产品创新

②工艺创新

③市场创新

④原材料创新

⑤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四) 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创新构成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发展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 创新≠发明。创新是一种不停的运转的机制,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厂商带来利润时才叫创新(即商业化,产业化)。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技术概念。

(六) 企业家理论: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企业家:对新企业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捕捉能力,对发明和资源开发高瞻远瞩,对审

度经济潜力有特殊天资,并使其在投入使用后不断完善的人,才堪称企业家(企业家是创新的人格化)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受三种力量的驱使:

①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

②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③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快乐

在这三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具有一种战斗的冲动,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

●企业家阶层的兴起对落后国家的意义: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是

促进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一个像样的企业家阶层不可能使经济起飞。一个落后国家经济起飞、民族觉醒,离不开企业家阶层

●如何培育企业家阶层:①一个以私有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制度,是企业家阶层兴起的必备

制度条件②社会价值体系上的信号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做企业家为荣③法律制度,特别是私人财产保护制度的建立。

2.3.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

●限制因素:指那些从根本上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发动和演进起阻碍和制约作用的

因素。

①限制因素≠发展的障碍

②不能因果倒置,不能把经济落后当成限制因素,不能把贫穷当成贫穷的原因

③不能将一些局部的暂时的不利因素作为限制因素

●基本特征:

①是长期制约和影响工业化过程的最本质因素

②对工业化过程的发动和演进起阻碍作用

③规范和决定了工业化的形式、速度和方向

2.3.4.1.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资源、地理环境)

●资源限制:资源是动态概念,决定工业区位的基本因素。稀缺性、资源储备总量有限性、

不可再生性。

●资源与经济发展:①资源能够出口换汇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②资源构成了工业化的原材

料和燃料。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指地理位置,气候和水纹条件等)

①避免两种倾向:地理环境论决定和地理虚无主义

②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位置是不均衡的

③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可以通过其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的影响而对一个地

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④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便利程度

2.3.4.2.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贾塔克《发展经济学》人口过剩的9个负面影响):

①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加剧贫困程度

②要素组合比例失调(如:人地矛盾突出)

③降低了人均土地和资源占有量,使资源更加紧张

④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⑤造成教育、保健、住房等基础设施资源的紧张

⑥导致高抚养率加重社会负担

⑦导致污染和许多环境问题

⑧导致食物供给紧张

⑨加剧收入分配不均

●人口质量(侧重:社会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

①重农轻商的农本主义思想不利于(商业发展)工业化

②天人合一的整合思想对工业化不利(天然存在的一种保守主义思想)

③重教育但是轻科技(中国传统把科技视为“奇技淫巧”)

④人际关系(传统的人际关系是血缘宗族关系现在转变为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

2.3.5.工业化的类型(模式)

2.3.5.1.依据发动主体的不同:

民间发动的工业化:

●概念: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私人资本主义)

●特征:演进行(自然演进、比较均衡、经历时间长)②背景条件:市场经济制度的

建立,企业家及其管理才能,地理大发现。

●背景条件:

①市场制度的建立(制度创新)

②技术创新

③企业家管理才能

④地理大发现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是英美国家的先发优势)

政府发动的工业化:

●概念:由政府制定计划,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本,新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

●特征:突变性——革命性

●背景条件:

①落后的国际压力,

②发动因素的匮乏

③企业家阶层未形成规模,企业家精神缺失(中国的一化三改消灭了资本家)

④技术条件的落后

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

●概念:民间和政府共同筹资、创办企业发动工业化

●特征:跳跃性

●背景条件:

①市场制度的建立

②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

③技术创新

④建立集权中央政府

⑤贸易保护和对外扩张

2.3.5.2.依据工业化展开顺序的不同

消费品导向工业化

●消费品导向工业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产值/投资品工业

产值(该系数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呈反比))5;2.5;1;<1

●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是怎么形成的:①需求:工业化初期对消费品的需求大②供给:技

术和相关企业家的供给

●优点:

①资源配置相当合理

②积累与消费矛盾不突出

③部门供给比例动态协调

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

●背景原因:

①落后的压力(开始了赶英超美的战略)

②霍夫曼系数的启迪

③政府的力量(制度因素)

在这部分讲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式,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概念——剥夺农业发

展工业

●优点:

①迅速建立本国工业基础

②能够迅速装备国民经济技术基础

③带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

④迅速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军事地位

●缺点

①部门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②牺牲国民消费为代价

③低效率

④不利于就业(就业假象和二元户口制度对农民的束缚)

2.3.5.3.国家模式

①英美模式

②苏联模式

③德日模式(战后中央政府)

④印度模式(混合模式)

2.3.5.4.地区模式

①安德鲁-撒克逊模式(即英美模式,自由市场发展模式)

②莱茵模式(社会市场发展模式)

③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福利国家发展模式,如:瑞典-从生到死一整套社会福利)

④日本模式(政府主导的市场发展模式)

2.3.5.5.工业化的“代际理论”

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代,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属于第四代

2.4.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与后发优势理

2.4.1.初始条件的差异

●时代和经济条件不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条件更差

①落后国家在更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基础上

②落后国家尚未经历过作为工业化基础的任何重大程度的农业改进

③落后国家的人口问题,更为严重

④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不同⑤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同

2.4.2.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2.4.2.1.八种对比类型:

①本地型——引进型

②自主型——被迫型

③消费资料中心型——生产资料中心型

④通胀稳定型——通货膨胀型

⑤结构变化型——数量变化型(发达国家表现为产量结构的调整,落后国家表现为对数量

的追求)

⑥连续型——非连续型(落后国家偏向非连续型)

⑦农业发展型——农业抑制型

⑧经济动机型——政治动机型(落后国家偏向政治动机型)

2.4.2.2.六个命题(即落后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起步就:

①越缺乏联系性,而呈现出由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而导致的“大推进”进程

②越强调企业或工厂的大规模

③越强调生产资料的生产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

④国民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沉重

⑤其资本积累的筹资越带有强制性和集权性的特征

⑥其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抑制就越严重

2.4.

3.后发优势理论(格申克龙)——落后的补偿

●含义:

①“替代性”的广泛存在(落后国家有多种替代方案)

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优势

③制度模仿(制度学习)优势

④社会意识方面的优势(落后的压力、先进国家的刺激和历史的焦虑会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2.4.4.后发劣势(美·沃森中·杨小凯)——对后来者的诅咒

技术模仿很容易,但制度学习会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从而产生对制度学习的阻碍,从而留下隐患甚至导致失败。

2.5.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

2.5.1.经济增长(发展)的六个阶段

①传统社会阶段(英国工业化以前的阶段)

②起飞准备阶段

③起飞阶段

④成熟阶段

⑤大众消费阶段

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2.5.2.经济起飞的含义

●起飞: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二、三十年)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

剧烈转变,在此剧变之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状态。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成功起飞

2.5.

3.经济起飞的条件

●社会条件:

①企业家阶层的兴起

②企业家精神

③社会信念体系(废除约束企业家精神的宗教观念和制度束缚)

④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

●政治条件:

①国家要统一

②国家要有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政治目标

③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经济条件:

①要有农业基础(农业要发展)

②主导产业部门的建立(如:英国的工业化开始于纺织业)

③要有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率(10%以上)

2.5.4.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①人类欲望(不登勃洛克式动力:罗斯托利用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几代人对生活的

不同要求来说明社会增长阶段的更替、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第一代追求财富,第二代追求社会地位,第三代追求精神文化生活)②主导产业部门的依次更替(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

3.第二讲(资源技术)

3.1.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3.1.1.资本与资本形成

3.1.1.1.资本:指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

①物质资本(一般不做特殊说明都指的是物质资本)

②人力资本(特指):用于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者数量和

质量表现的非物质资本。

3.1.1.2.什么是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的定义:

(纳克斯)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资本形成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源泉是储蓄。储蓄——投资——生产能力,整个过程就是资本形成。)

3.1.2.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2.1.对“唯资本论”的批评

●唯资本论:

把资本看成经济发展的充要条件,片面夸大了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四个片面的资本形成理论:(即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的不足)

①“大推进”理论

②“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③“起飞”理论

④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3.1.2.2.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资本是万万不能的。即: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如:对先进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对落后国家资本贡献大于科技。)

3.1.3.资本形成的来源:储蓄

3.1.3.1.什么是储蓄

储蓄是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储蓄是投资的来源I=S)

3.1.3.2.储蓄的构成

●国内储蓄

①家庭储蓄(个人储蓄)Hs(个人收入的未消费部分)

②企业储蓄Bs(企业的未分配利润)

③政府储蓄Gs(政府收入减去政府的非生产性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如军费、体制内的工资;生产性支出:如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

●国外储蓄

①国际援助(外国对本国的援助是本国的国际援助)

②国外商业银行贷款

③外商直接投资

3.1.3.3.国民储蓄倾向

国民储蓄倾向有高有低,中国等的东亚国家普遍储蓄倾向高于欧美发达高福利国家

●影响国民储蓄倾向的因素:

①社会福利保障水平(首要、最重要因素)——负相关

②金融业的服务水平——正相关

3.1.3.

4.储蓄的其他分类

①自愿储蓄

②非自愿储蓄:即强制性储蓄:政府利用其行政力量变相储蓄(如:课税、通胀政策)

3.1.3.5.什么是劳动储蓄(现在很少提)

●劳动储蓄: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直接将活劳动物化形成资本品(因为基本无偿所以可以看

作储蓄。如:中国建国初期发动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修建水库)

3.1.

4.初始资本的动员方式

3.1.

4.1.农业剩余的动员

①农业发展型(台、日、韩的方式)

②农业抑制型(苏联、中国):采用的手段: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易,人为的抬高工业品

的价格,压低农业品的价格,形成价格剪刀差。

3.1.

4.2.财政动员

①财政收入(开源)

②财政支出(节流)

③通胀政策(赤字财政政策)

3.1.

4.3.金融动员

●利用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3.2.劳动(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3.2.1.什么是人力资本(劳动力的质量与素质)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

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体现在人自身中的知识、技能等或用于人自身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3.2.2.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①正规学校教育(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②在职培训

③健康投资(通过延长劳动力的寿命,提高劳动力的耐力和精力从而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④劳动力的迁移: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国际迁移的规律性现象:由人才低地流向人才高

地的单向流动,如:中国的人才外流,智力外流现象)

3.2.3.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以教育为

3.2.3.1.人力资本的投入分析(投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①直接成本:家庭和社会的直接投资

②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3.2.3.2.人力资本的溢出分析

①经济效益(货币收益):学历通常与未来收入呈正相关

②溢出效益(非货币收益):如:教育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与素质

3.3.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3.3.1.什么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指由于新的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应用使得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保

持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

3.3.2.技术进步的类型

①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由于提高了劳动的边际生产能力,可以用更少的资本投入得到

同样多或更多的产出

②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由于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能力,可以用更少的劳动投入得到

同样多或更多的产出

③中性技术进步:以相同的比例提高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能力

④知识密集型的技术进步:如:航天,计算机等领域

3.3.3.一个技术变迁的理论与实践

3.3.3.1.诱致性技术变迁(速水—拉坦模型)

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会诱致该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技术变迁方向。

●速水-拉坦模型:

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对于一个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选择机械化技术进

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对于一个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选择生物化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优的

3.3.3.2.一个实践——“绿色革命”

如:联合国大面积推广高产水稻的运动,用以解决有些国家的粮食危机。

3.4.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3.4.1.可持续发展理论

3.4.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②可持续性原则: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和谐性原则:要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④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⑤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⑥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经济学分支介绍(1)——发展经济学(一)(精)

经济学分支介绍(1)——发展经济学(一)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设岗、社会排斥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关系排斥和制度排斥。 绿色革命 19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获得成功,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种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基于资源有限假定所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稀缺,技术水平较低,只能采取渐进式工业化战略,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增加收入、扩大市场、积累资金,提高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发展起来,最后使得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 指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进口替代战略一般是由后进国家实行, 工业没有先进国家发达,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较落后生产率较低,不可能与先进国家的工业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主要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间的比率。 技术 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但是也是需在在实际中多多磨练才能找到自己技术所在地。 经济租 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任何在生产者看来能产生利润的某种资源的租金或者说利润。经济租金其实就是经济要素的租金,经济要素在这里可以看做任何一种经济资源。经济租的消散主要靠两条途径。⑴竞争。⑵社会再分配 产权 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拥有的与财产有关的权利的集合,它是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可以分为三类:所有权,所有权的暂时分割,信托。 干中学 是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总量的增加可使所有厂商生产效率提高,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外部性。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或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简述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1953年由纳克斯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穷,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有供给方面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也有需求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纳克斯的观点是扩大投资,而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个临界值,冲出恶性循环泥潭,走上工业化轨道。 试述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健康影响经济繁荣有四种主要机制。第一,健康的人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在体力、脑力,或者认知能力上都更加充沛强壮,这直接提高了家庭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健康的人可以享受更长寿命,更有动力为其教育投资。而大量研究表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第三,更长的期望寿命促进了生产阶段的个人进行储蓄,这为经济投资储备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后者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和经济增长。更健康的劳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第四,更健康的人群意味着更低的死亡率,这降低了家庭大量生育的必要性,从而导致更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年龄人群的比例,而后者是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简述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第二,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第三,农村某些群众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简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物质投入的现代化,采用机械化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第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进步迅速。第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循环,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企业管理制度。第五,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简述不发达状态下的市场失灵 首先,相当数量经济活动是由传统、习俗或命令来调节,经济参数非市场化,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有限,不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其次,价格信号失真度高,价格扭曲现象大量存在,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全面和正确的经济信号,往往按片面、扭曲的市场信号作决策,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再次,市场主体有时即使能得到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市场信号,但由于企业家精神还未形成,或金融体系不完善,他们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往往难以做出相应的选择。 试剖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后果 外在原因:(1)全球经济衰退,贸易条件恶化。70年代的石油涨价的冲击使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增长下降,失业增加,导致对进口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萎缩,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2)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业开工不足,普遍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施行贸易保护政策。(3)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免费下载】10月自考发展经济学0014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4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方法,构建了一批以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及内生技术为基础的理论是 A.制度理论 B.寻租理论 C.新增长理论 D.新贸易理论 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刘易斯 B.赫希曼 C.纳克斯 D.罗斯托 3.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型,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主要取决于 A.人口的相对密度 B.实际收入差距 C.失业率 D.预期收入差距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是 A.加大就业压力 B.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C.产生移民压力,影响国际关系 D.增加了政府提供一些基本社会服务的压力 5.在学生就学时,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机会成本称为教育的 A.社会成本 B.个人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6.许多人好像在农场里或政府里全天工作,但他们实际上用不着全天工作就能提供相应的劳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隐蔽性失业 B.公开失业 C.自愿失业 D.伪装的不充分就业 7.在发展中国家,降低生育率的根本途径是 A. 降低育龄妇女的社会地位 B.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C.降低育龄妇女的收入水平 D.提高育龄妇女的教育程度 8.在储蓄决定因素的分析中,提出阶级收入假说的经济学家是 A.卡尔多 B.希克斯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9.政府对造成负外部经济效应的企业应该 A.征收一定的税费 B.减免税收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 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2、(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5、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7、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8、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hit-run-out”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D.垄断竞争市场 9、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0、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1、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2、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3、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4、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15、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16、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17、 (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18、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 2、城-乡结构(城市化) 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