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治疗的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进展随着高龄人口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p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pff)病例开始增加,对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造成很大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进展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早期内固定治疗成为一种趋势,非手术治疗已很少应用[1~2]。
目前对pff患者,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pff 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下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简述。
1 多针(钉)固定早期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多,pff患者多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或有限切开,用3~4根斯氏针、螺纹钉或改良型的折断钉、双头加压螺钉等进行固定。
目前多根针(钉)已很少用于pff患者。
2 钉板系统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系统,包括鹅头钉(richards)、动力髋螺钉(dhs)和动力髁螺钉(dcs)。
jacobs[3]等证实dhs具有静力加压与动力加压的双重功效,能保持良好的颈干角,利于骨折愈合。
但随着其广泛使用,缺点也暴露出来:可导致股骨颈变短,出现肢体短缩畸形及行走障碍;在严重粉碎或骨质疏松者,过度加压可使钉头穿出股骨头;无有效抗旋转作用;对于内侧皮质骨缺损患者,内植物承受的内翻应力增大,出现疲劳断裂、髋内翻的机率增加;滑动加压用于反转子骨折时可导致骨折端分离、骨折不愈合[4~5]。
dhs改良出现了medoff钢板(msp)、经皮加压钢板(pccp)、锁定钢板、双钩螺钉、侧方钢板联合髓内针等,但其疗效均有待临床验证[6,7]。
dcs类似悬臂梁系统,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
适用于不稳定骨折,尤其适用于股骨近端的转子下骨折。
3 髓内周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主要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pfn-a 等.目前髓内固定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8]。
3.1 gamma钉能将股骨头颈部与股骨干牢固固定,允许骨折部嵌插,增加稳定性,克服了由于大转子骨质粉碎后,局部无支撑点这一力学缺陷。
髌骨下极骨折治疗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20・垦墅量壁堂墨查!!!!笙!旦筮!!耋筮!塑!!!!!!!!!!P:』!!坐坐!!!!!!!:!!!:!!!堕!:.!钟,温度过高易造成组织损伤;NT-PC腰部应紧贴髌骨表面,两者之间的间隙不应>2~3rnln。
2.4篮网钢板篮网钢板(篮板)于1988年由Smiljani设计用以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篮板主要构造(见图3)[24]:正下方2个钉孔;前表面上方3爪,尖端向上,可覆盖骨折线;下方7爪,中间3爪尖端弯曲向后上方;两侧各2爪,尖端弯曲向后.较小;两侧各有1个侧钉孔。
整体造型就像篮网一样,可“兜”住并固定碎骨块。
髌骨下极复位后,将后方钢爪刺人髌韧带.安放篮板,使钢板贴合髌骨下极。
在中间2个钉孑L中自下而上平行打入拉力螺钉.收紧篮网,若在两侧侧孔中拧入斜行螺钉,可进一步增加侧向稳定性。
防止骨块分离。
当粉碎骨块较细小且较多时,易出现爪问骨块滑动,造成部分固定失效。
应用可吸收缝线从骨块下环形穿过髌韧带,将碎骨块扎成一堆,再将钢爪从缝线下穿透髌韧带,以螺钉固定钢板。
这样可增加固定的有效性,使碎骨块聚合更紧静”]。
图3篮板造型示意图Matejcic等[26。
回顾性分析120例有移位的髌骨下极骨折,其中71例应用篮板,49例行髌骨下极切除术,篮板组术后第1天即允许被动锻炼,并鼓励俯卧位主动屈膝。
术后第2天鼓励平地非负重行走,术后3周开始主动伸膝,6周正常行走,髌骨下极切除组术后均外固定5~7周(平均6.5周),在此期间允许部分负重扶拐行走,此后开始一系列康复锻炼如全范围伸屈活动、肌肉锻炼及负重;根据改良Cindnnati膝关节分级系统从主观、影像学、临床表现对两组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显示篮板组患者疼痛少,恢复好,活动度大。
髌骨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值,其优良率为90.1%。
而髌骨下极切除组优良率仅为73.5%;认为篮板对于坚强固定髌骨下极骨折、恢复髌骨正常高度、提供早期功能锻炼以改善预后均具有明显优势。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

之 一 。近 年 随 着 内固 定 器械 的 发展 , 术 治 疗 已成 为 主 要 治 疗 方 法 。 目前各 种 内 固定 方 式 各 有 利 弊 , 手 临
床 实践 中应 根 据 骨折 具体 分 型 、 伤 能 量 大 小 、 组 织情 况 、 质 情 况 及 手 术 者 自身经 验 选择 正确 的 内 固 损 软 骨
・
3 6 ・ O
国 际骨 科 学 杂 志
21 0 2年 9 月 第 pe e 5 0 2 n Orh p e tmb r2 ,2 1 ,go.3 , . J 1 3 No 5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
张名硕
摘要
贺胜
邵明
股 骨远 端 骨 折 好 发 于 高 能 量 损 伤 的年 轻 人 或 骨 质 疏松 的 老 年 人 , 临 床 上 较 难 治 疗 的 骨 折 是
股 四头 肌 粘连 继 发 膝 关 节 活 动 受 限 、 折 延 迟 愈 合 和 不 骨
股骨远端骨折非 手术治疗 通常需 要经 6 ~8周骨 牵 引, 然后再用 管 型石 膏 或肢 具 固定 , 难 以达 到解 剖 复 但 位; 即使骨性愈 合 , 功能 锻炼也 需较长 时 间, 不少 患者 出 现畸形愈合 及膝关节僵硬 。非手术治疗 目前仅适 用于无
合理的骨折分类 可反 映骨折严 重程度 , 导治疗并 指 对患者预后作 出准确估计 。目前 股骨远端骨折分类方 法 中以 国际内固定学会 ( O 分类 的应用最 为广泛。A A ) o分 类依据形态学 特征将 股骨远 端骨折 分为关 节外骨 折、 部 分关节 内骨折 ( 单髁)完全关节内骨折 ( 、 双髁 )分别 以 A、 , B C分组 , 、 每组再根据骨 折严重程度分 为 3 亚型 , 别 个 分
股骨颈骨折外科内固定方法的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外科内固定方法的治疗进展作者:张荣洁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4期[摘要] 股骨颈骨折是外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为解剖复位、骨折端加压、坚强内固定。
近年来,随着髋部生物力学研究及内固定物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空心钉的出现,使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效果逐渐提高。
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内固定材料有空心钉、锁定钢板、动力髁螺钉(DHS)。
本文就股骨颈骨折外科内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动力髁螺钉(DHS)[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18-02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保守治疗易产生泌尿感染、褥疮等各种并发症,且病死率高,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减少骨折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内固定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Bhandari等[1]研究发现,对于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 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有学者建议根据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如无伴发伤的GardenⅠ、Ⅱ型年轻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发生二次不稳定的概率较低,更适合内固定手术治疗[2,3]。
对年龄较大患者应以提高复位准确性及固定稳定性为目的。
Ⅲ、Ⅳ型存在的移位可能导致上骺动脉断裂,一般需行内固定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
虽然股骨颈骨折治疗以内固定手术为主,但部分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如外展嵌插型骨折可予以保守治疗[4,5]。
2 内固定物2.1钉/针内固定三翼钉是最早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物,它能克服股骨颈骨折部分形成的剪力和扭曲力,对新鲜骨折及陈旧性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曾宪伟等[6]应用三翼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86例,随访5年4个月,其优良率达83.7%。
但由于三翼钉较粗,又以强力冲固定,对股骨头、股骨颈产生较大的冲击伤,因此,不适用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进展

有外科颈骨折 ;⑤难 复性 外科颈骨折并 防止 骨折 再 次 移 位 ,对 肱 骨 头 有 更 好 地
1 肱 骨 近 端 骨 折 定 义 与 治 疗 目 标
肩 关 节 脱 位 等 5种 不 适 宜 手 法 治 疗 。 需 把 持 力 , 固 定 效 果 相 当可 靠 ; 后 无 需 内 术
滑 因 治 疗 肱 骨 近 端 骨 折 的 有 文 献 作 综 述 颈骨折 ; 外科颈粉碎性骨折 ; ② ( 长斜型 转 、 动 和 退 出 , 此 降 低 了原 发 性 和 继
如 下
等 不 稳 定 性 外 科 颈 骨 折 :④ 高 龄 患 者 患 发 性 复 位 丢 失 的 可 能 性 , 能 有 效 地 还
关节 面之 间 的骨 折 , 括 肱 骨 头 、 小 结 疗 。 包 大
降 m]L H 。P P与 传 统 的钢 板 相 比具 有 其 特
节 、 骨 干骺 端 等 结 构 的骨 折 。 着 年 龄 肱 随
以 往 临 床 对 治 疗 成 人 肱 骨 骨折 的 传 有 的 优 点 ]① 解 剖 型 设 计 , 需 预 弯 , : 无
的增 长 . 发 生 率 也 随 之 增 加 。根 据 国 内 统 方 法 分 别 有 :螺 钉 固定 、克 氏针 张力 有 利 于 手 术 中 骨 折 的复 位 ; 体 积 小 , 其 ② 手
报 道 , 发 生 率 占全 身 骨折 的 25 老 带 、 ] 其 .%。 T型 钢 板 、 叶 草 钢 板 、 剖 型 钢 板 术 创 伤 小 , 少 对 软组 织 的 剥 离 及 刺 激 ; 三 解 减 年 人 由于 存 在 骨 质 疏 松 .肱 骨 近 端 一 旦 等 。但 不 管 T形 、 叶 草 形接 骨板 和克 ③ 缝合孑 设计 ,更方便 3 4部分 骨折 的 三 L 、 发生骨折 极易粉 碎并造 成复杂 骨折 , 常 氏针 内 固定 存 在很 多 缺 点 ,如 加 重 骨 折 复 位 与 固定 ; 锁 定 成 角稳 定 性 , 板 间 ④ 钉 规 的钢 板 螺 钉很 难 达 到有 效 的 固定 。 肱 周 围组 织 损 伤 、 运 进 一 步 破 坏 、 血 固定 不 锁 定 固 定有 较 好 的 锚 合 力 和 较 高 的抗 拉 骨 近 端 骨 折 的 治 疗 目标 是 尽 量 减 少 软 组 够 牢 靠 、 现 肩峰 撞 击 等 。 斌 、 裕 昌 _ 力 .肱 骨 近 端 锁 定 钢 板 通 过 整 个 系 统 稳 出 马 刘 9 _ 织 剥 离 以保 护 肱 骨 头 的 血 运 ,防 止 肱 骨 认 为 .肱 骨 近端 骨 折 合 并 肩 关 节 脱 位 如 定 性 实 现 牢 固 固 定 .钢 板 和 骨 面 不 产 生 头 的缺 血 性 坏 死 和 骨 折 的 不 愈 合 。 恢 复 果 整 复 困难 或 合 并 肩 袖 损 伤 ,应 及 时 切 压 力 , 低 了骨 膜 损 伤 , 留 了骨 折 区 的 降 保 肱 骨近 端 尤 其 是 大小 结 节 的 正 常 解 剖 关 开 复 位 内 固定 。老 年 人 南 于存 在 骨 质 疏 血 供 , 固定 符 合 生 物 力 学 原 则 [J罗 从 使 1。 6 系 .提 供 坚 强 可 靠 的 固定 以维 持 良好 的 松 .肱 骨 近 端 一 旦 发 生 骨折 极 易 粉 碎 并 风 等 认 为 ,与 三 叶 草 钢 板 相 比 . P P体 LH
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高 把 持 力 ,抵 抗 旋 转 与 髋 内 翻 ,更 能 有 效 地 预 防 内 固 定切出 。 [15,16] 再者,螺 旋 刀 片 的 走 行 与 髋 关 节 的 机 械 轴 一 致 ,可 增 强 其 抗 拔 出 能 力 ,并 有 效 地 预 防 髋 内 翻畸形。髓内钉与 螺 旋 刀 片 均 通 过 导 向 器 置 入,不 影响骨折周围的骨膜,有 利 于 骨 折 的 愈 合 。 [11] 与 髓 外固定相 比,PFNA具 有 手 术 时 间 短、创 伤 小、出 血 量少、X线暴露时间小、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和并发 症 发 生 率 低 等 优 势 。 [17~20] 对 于 Harris髋 关 节 评 分 (HarrisHipScore,HHS),近几年国内的 数据差异 较 大(80.9~97.2分 )[21~23],但 均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的 髓 外固定组。单纯比较 HHS的意义有限,原因在于 不 同研究中患者年龄等其他条件没有标准化。 1.3 并 发 症 与 缺 点
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进展

噩
21年8 第2卷 第8 01 月 4 期
临 床护理
内固 定术 治 疗 老 年 股 骨粗 隆 间骨 折 的护 理 进 展
李素英
隆 问骨折 理护理 、 本 术前 全 面身体 评估 、 前适 应・ - , 术 I N练 术后 并发 症 的观 察 与处 理及 功 能锻 炼 方 面,  ̄ . 论述 了 内 固定 术 治疗 老年 股 骨 粗 【 关键 词 】 内固定 术 ; 老年 人 ; 骨粗 隆 间骨折 ; 理进 展 殷 护
【 中圈分类号】 6 44 R 1 .
【 文献标识码 1 A
【 文章编号 l06—15 (0 1 o 02 0 10 9 9 2 1 18- 2 9— 2
内 固定 术 后 3 月经 x线 照片 骨折 线模 糊 者下地 行 走要 持双 拐 6个 月 以 个 减少 患肢 负重 。骨愈 合后 至 5年 内定 期 复 查 是 防止 髋 内 翻措 施 之一 , 发 现髋 内翻 要及 时采取 对策 , 必要 时行 粗 隆间截 骨 术 L 。 】 43 深静 脉血 栓 ( V ) . D T 和肺 栓 塞 ( E : V P ) ( T的 观察 和护 理 措施 :  ̄D 下 肢 深静 脉形成 是骨 科 患 者 的 常见 并 发 症 , 其 是 髋 部 及 膝 部 手 术 多 尤 见¨ 。静脉 血栓 形成 的三 大 因素是 血 流 缓慢 , 脉 壁损 伤 和 高凝 状 态 , 静 由于老 年患 者血 管 内膜 的病 理性 改变 、 液粘 稠度 高 , 上长期 卧 床极 容 血 加 易 发生 深静 脉血 栓 的形 成 , 引起下 肢 静 脉 回流受 阻 及 术后 肢 体 肿 胀 。常 见 的预 防措施 有 : 肢抬 高外 展 中立位 , 后 早期进 行踝 、 患 术 膝关 节 的 主、 被 动屈 伸 动作 以及早 期下 地 活动 ; 脉输 液不 宜在 下 肢 , 以预 防性使 用 抗 静 可 凝药 。②肺 栓塞 : 栓塞 是 骨科 患者 最严 重 的并发 症 , 有急 性起 病 , 肺 具 发病 率 高 , 病死 率商 的特 点 - , 】 因此 若 出 现在 术 后 2—3周 突发 胸 闷 、 剧 烈胸 痛 、 绀 , 紫 脉速 , 咯血 , 脉 血 气 分 析 提 示 低 氧 血 症 , 考虑 为肺 栓 动 应 塞 。一旦 发生 , 立 即给予 氧气 吸 人 , 应 同时 报 告 医生 , 合 医生 给 予 气管 配 插管 或切 开 , 大剂 量抗 凝或 溶栓 治疗 。术 后 鼓励 病人 进行 深呼 吸 、 咳嗽 多 可 以有效 预防肺 栓 塞的发 生 。 5 功 能锻炼 5 1 住 院期 问 的功能锻 炼 : 能 锻 炼 以 主动 锻 炼 为 主 , 动 锻炼 为 . 功 被 辅, 早期 功能 锻炼 可 以促 进血 液循 环 , 消除肿 胀 , 少肌 萎缩 , 减 防止 关节 僵 硬, 促进 骨折 愈合 。 因此 、 术后 麻醉 消失 后 即可 主动做 股 四头肌 等 长收 缩 运动, 踝关 节 屈伸旋 转 活动和 各趾 的屈 伸 运动 , 动从 远 心端 向近 心端 按 被 摩 患肢 以及 患肢 髌骨 推动 活动 。术 后第 1 , 坐 卧交替 , 天 可 协助 患者 拉 吊 环 抬臀 运 动 , 术后第 2~ 3天 可 协助 患者 进行 患肢 髋膝 被动 屈伸 练 习 。鼓 励 患者 活动 双上 肢 , 保持 上肢 肌力 , 次锻 炼 1 每 0~2 mn 每 2小 时 1 。 0 i, 次 术 后一 周在 护士 的协 助下 , 手 支 撑取 坐 位并 移 至 床 边 , 小 腿下 垂 , 双 双 主 动 屈伸 膝关 节 。 5 2 出院 指导 : 后 1d拆线 出院后 指导 患者 继续 加强 患 肢功 能 锻 . 术 4 炼 , 习站 立 3- 练 4周后 , 可试行 双 拐离 床 活动 , 质疏 松严 重者 需 推迟 下 骨 床 时间 。6周 内勿交 叉 盘腿 、 二 郎腿 , 卧于 手术 侧 , 坐低 沙发 、 跷 勿 勿 矮凳 子 , 坐在 床 上屈膝 , 勿 以免髋 关 节 过 度 内 收或 前 屈 。1 5—2个 月 后 单 拐 . 行走, 行走 时患 肢不 负重 , 肢 先迈 步 。 嘱病 人 3个 月 内平 卧 , 大 腿 间 健 双 安放 枕头 以保 持双 腿分 开 , 免侧 卧 。6个 月 内避免 内收 内旋 髋关 节 , 避 站 立 时患肢 外展 , 避免 屈髋 下蹲 。弃 拐行 走 时间 , 照具 体情 况一般 是 先 双 按 拐 改为单 拐 , 而完 全弃 拐行走 。避免 进行 高强 度 的体育 运动 , 免 负 载 继 避 过重, 超重 者应 注意 减肥 。 出院 后 1 3 6个 月须 复 查 。如 伤 口有 红 、 、 、、 肿 热 、 , 有发 热 , 次外 伤 , 痛 并 再 大腿 部 疼 痛 , 转 髋 部 时疼 痛 加重 必 须 及 时 旋 回 院复查 。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 年第 1 O 卷第 5期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 间骨折 的进展
李 林 ( 广西凭 祥市 人民 医院 凭 祥 5 3 2 6 0 0 )
摘 要: 对于股 骨粗 隆间骨折来讲 , 骨折的发病部位 为从股骨颈的底部到 小粗隆这一段 , 这种病症 多发 生在老年人身上 , 性质上为 关节囊外部的骨折。当前对这种病症借助 内固定的手法进行 治疗的话 , 具体的方法叉可以3 t , j 分成髓 内和髓外两种 。 本文主要对 内 固定 治疗 股 骨 粗 隆 间骨 折 的 进展 作 一 综 述 。 关 键词 : 内 固定 股 骨 粗 隆 间 骨折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 6 8 3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 0 5 — 0 0 5 4 — 0 2 对 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 , 因为骨折 以后 , 患者长时 D H S曾经是标准 , 但 是伴 随着其不断发生的并发症 , 也伴随着 间卧床 不动 , 这样就造成了骨量 出现快速 的丢失 , 使得骨质疏 技术的不断提升 和改进 , 其标 准的地位被动摇 , 不过当前在具 松 的症 状被 加重 ,这样患者身体其他的部位有骨折出现的风 体的应用层面, 其用得还是最多的 。有学者研究了借助 D H S 险就会 增大 , 所以近来研究 一致相信 : 如果在伤前患者是可 以 以及髓 内钉这两种不 同的治疗方法 , 根据 随访 结果 , 予以 — 活动的话 ,对这个病症进行治疗必须要坚守 的一个基本 的原 g i s t i e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 手术一年内, 借助 D H S 进行治疗 的 则就是进行 内固定 , 手术以后 , 尽早进行肢体活动_ 】 】 。现对 内固 患者和借助髓 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患者相 比, 前者有更大 的比例 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的进展综述 如下 。 需要再 次手术 , 不过如果 医生 的经验不够丰富 , 那么通过 D H S 1 髓 内 固定 进行治疗 , 相对可靠度会更高一点㈣。伴 随着 日益改进和提升 1 . 1 伽玛钉 G a m ma n a i l :借助拉力螺钉 以及髓 内钉 的组合 , 伽 的微创手术技术 , 临床应用上 , D H S还是具有很高的优势 的。 玛钉会将股骨颈与上端结合在一起 。具体 的结合位置是和负 2 . 2股骨近端解剖钢板 : 比较动力髋与股骨近端解剖这两种不 重线紧挨着的髓 内[ 2 1 。伽玛钉可以把应力很好 的传递 出去 , 能 同的钢板 , 可 以发现 : 在 固定方面 , 后者优于前者 , 但是在旋转 够防止发生髋 内翻 ; 借助股骨近端髓 内钉 , 能够避免发生短缩 性方面 , 前者优于后者 , 而且抗投 陛能好… ] 。 研究人员曾经对借 移位 , 降低旋转 出现的几率。有学者[ 3 1 曾经借助两种不 同的髓 助这两种手段进行治疗的患者做出了比较研究 , 结果发现借助 之所 以会失败 , 主要原 因 内钉 对 2 1 5名 患者进行 随机 的治疗 。治疗 后 ,对患者 给 出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进行治疗 的时候 , P a r k e r - P a l m e r 运动分数 ,结果为伽玛钉组患者得分是 6 . 4 , 而 在于 : 后 内侧皮质对应 的完整性下 降, 张力侧应 力突然增加 。 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 治疗 的患者 的得分 为 4 . 7 , 对两组不 另外 , 这种治疗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抗弯性能 , 手术 以后会 出现 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统计差异学 的分析 ,可以发现通过伽 高几率 的髋 内翻 , 据此有如下改 良建议 :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 玛钉进行治疗 的患者 , 效果更为 良好 。还有研究者 借助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e 钢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无论是治疗股骨近端粉 碎性 骨折 , 还 分析 获知伽玛钉治疗会 产生并且造成 风险更高的并发症 , 而 是 治疗 骨质 疏松 性骨折 , 都有很好 的优势I l 引 , 预先在近端设定 且 因为钉子太过粗大 , 和我 国的人种并不能够很好 的匹配 。但 三个螺孔 ,角度 分别是 9 5 。 、 1 2 0 。 以及 1 3 5 。 , 9 5 。 与 1 2 0 。 的螺钉 是伴随着设计的不断提升 , 技术的不断改进 , 这些 方面的问题 和股 骨 头 相锁 , 1 3 5 。 的和 股 骨 矩 相锁 ㈣。 已经得到了很好 的解决。 2 . 3动力髁 螺钉 ( D C S ) : 9 5 。 髁 钢板对 于 D C S来讲 , 是 基础 , 在 1 . 2股骨近端抗旋转髓 内钉 ( P F N A) : P F N A的实质为 P F N系 这个基础上 , 对A O进行进一步 的开发 , 就产生了 D C S , 现用于 统, 只不过对 其进行 了改进 , 不但继 承了优点 , 而且将原有 的 靠 近股骨近端的粗隆下骨折 和粗隆间骨折嗍。 D C S对骨折端有 缺陷予以弥补。有研 究人员[ 5 1 对2 0 0 5年到 2 0 0 7年使用 P F N A 静力加压 、 动力加压和张力带作用 。对于伴有梨状窝和小粗 隆 进行治疗的 4 5名患者进行 A O分型 , 并且予 以定期 的随访 , 有 骨折者 , 也能达到很好 的匹配及 固定作用 。有 学者对 2 2例 如下发现 :和 G A M MA钉进行 比较 ,患者使用 P F N A进行治 A 3 型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对 比后发 现,对于 A 3型骨折因 D H S 疗 ,没有 因为远端 的骨干皮质和钉尖顶 发生 或者出现骨干骨 髋 螺钉进钉点附近骨折 , 而D C S 髁螺钉进钉点较 高 , 可以避开 折, 但是还是有九名患者手术进行 的时候 出现 了大转子骨折 , 骨折端 ,故 D C S 对于 A 3型股 骨近端骨折可 以获得满 意的复 随访 这九名患者 , 骨折全 部愈合 ; 此外 , 还有十一名患 者手术 位 及 固定 旧。同时 也 有 大量 报 道 采 用 D C S系统 在 术 中出血 量 、 后股 骨内侧 出现 了明显 的疼痛感 , 手术三个月 以后 , 十名患者 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上面均逊 于髓 内固定 感觉不到疼痛 。因此借助于超短型号的髓 内钉 能够将 上面的 系统 。 但 D C S 也有它 自身的优点 , 如价格便 宜 、 操作 简单 , 所 并 发 症 予 以 很好 的避 免 。 以对其 相关 的适应症予 以严格的控制 的前提下 ,在基层适 合 1 . 3股骨近端髓 内钉( P F N) : 有研究人员 回顾性 的对 自己医院 推广并予 以广泛的使用 。 治疗过 的全部粗隆 间骨折患者做出了统计性的分析 ,并且对 3小 结 P F N和髓外 固定进行 了具体的 比较 , 研究 发现 : P F N在治疗疾 经济发展 的背景下 , 老龄化成 了中国一个独特 的现象 , 老 病的时候 , 对髓 内固定的优越性 予以了很好 的继承 , 能够很好 龄化 的 日益 明显使得骨质疏松呈 现 日益上升 的发病 趋势 , 越 的抵抗疲 劳 , 对骨折的稳定性没有很 高的要求 , 手术不会产生 来越多的老人 出现了转子 间骨折㈣。 对于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 很大的创伤 , 还能够早期或者一部分的实现负重 。优点可 以概 的过程中 , 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内固定 , 经过临床 的检验和证明 , 括为以下三个方 面 : 首先用钉的直径 被减小 , 能够实现很好 的 这种治疗方法在不断的成熟 , 不断 的进步 , 尽管如此 , 还是存在 固定效果 , 还可 以不对局部循环产 生破坏 ; 其次, 因为用 了两 很多的缺陷, 尤其 内固定 的安全性能 , 内固定的有效性能 , 这 枚 比较细的股 骨颈螺钉 , 钻股的过程中 , 发生骨热坏死 的几率 些性能 的提升和改善有待 于不断地在临床上随机对照 ,做 出 并且进行很好 的观察 比较。 比较小 ,而且借助偏心性进行人针降低 了旋转异常 的发生几 观察 , 率 。最后 , 股骨颈螺钉 对应 的近端 比较 细 , 对应 的前部有螺 参 考文 献 1 1 张树 喜 , 李瑞 海 , 李朝林 , 等. 骨 牵 引治疗股 骨粗 隆间骨折 纹, 这样 对于旋转 以及滑移都可 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 , 还可 以 【 对骨折端予以加压 , 对旋转不稳的现象很好的改善[ 8 1 。 3 0 0例 f J 1 . 武警 医学 , 2 0 0 3 , 8 ( 3 ) : 1 4 1 . 『 2 ] 许 国祥 , 王 秀会 , 王子 平 , 等. D C S治疗股 骨转子 下伴 转子 间 2髓外 固定 2 . 1 动 力髋 螺钉 ( D HS : 股 骨粗隆 间骨折进行 治疗 的过 程 中, 骨折『 J ] . 实用骨科杂志 , 2 0 0 3 , 9 ( 6 ) : 4 9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元130—200年,在Galen早期著作中出 现了对骨折进行牵引治疗的描述; • 1852年,荷兰医生Mathijsen开始使用石膏 绷带对患肢进行固定; • 1767年,Gooch介绍了功能性支架,200年 后,Sarmiento使用了石膏与支架相结合的 治疗方法;
• 1828年—1850年,欧美Rodger,Cheesman 等人开始用银丝对肱骨和股骨进行缝合和 环扎固定; • 150年以前,开放性骨折意味着截肢或死亡; • 1870年法兰西-普鲁士战争中开放性骨折的 死亡率高达41%;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股骨枪弹伤的死亡率 高达80%;
• 1991年,AO研究中心的E.Gautier,SM.Perren 等在动物试验研究中发现:即使使用弹性模 量较小,应力遮挡作用较小的塑料接骨板, 只要接骨板与骨面间存在较紧密的接触,太 阳会造成接骨板下方骨皮质早期、暂时性的 骨质疏松;
• 所以目前认为,坚强内固定后接骨板下方的 骨质疏松并非单纯归因于应力遮挡作用,而 更多是与接骨板下方骨皮质血供受扰有关; •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AO在传统DCP接骨板 的基础上,在接骨板下方制作了切割槽, 1990年推出了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 Limited Contact-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
• 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主要有下列优点:避免 接骨板接触骨折区域,减少对血供的影响 ;允许在骨折区域进行“皮质骨-松质骨” 植骨;改变接骨板所承受的应力,使之成 为单纯的牵张应力; • 1989年,Kinast等人回顾了47例股骨粗隆 下骨折使用95° 髁部角接骨板治疗组的临床 结果;
• 其中24位患者是在1981年以前接受的手术 治疗,当时使用的方法是直接解剖复位, 坚强内固定; • 另外23位患者使用间接复位技术,同样进 行坚强内固定; • 尽管两组病例在患肢总体功能恢复上的临 床结果比较接近,但是治疗过程仍明显存 在差异;
• 1907年,Albin Lambotte 首次介绍了“骨折 接合术”(Osteosynthesis)这一新名词; • Fritz Steinmann 开始使用Steinmann钉治 疗骨折; • 1927年,Martin Kirschner开始使用 Kirschner针(克氏针)治疗骨折; • 1938年,Robert Danis使用丝攻和皮质骨 螺丝有解决骨 片间加压固定的问题; • 1999年M.Wagner和R.Frigg设计了所谓的 结合孔,该孔融合了动力加压接骨板DCP 标准 的动力加压单位(DCU)和微创固定 系统LISS螺纹孔这两中设计,又向前跨越 了一大步。这样可以允许使用标准的螺丝 钉或新型锁定螺丝钉;
• 接骨板与螺丝钉锁扣固定的出现是接骨板骨 折内固定发展史中一次革命性的理论变革, 从而出现了内固定器(Internal Fixator); • 自CP-FIX之后,R.Frigg推出了微创固定系 统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它实际上是将外固定支架体内化 ,是一种内固定器( Internal Fixator );
• 这些并发症基本上可以归因于两方面的因 素: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生物环境和骨折 内固定的稳定性; • 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骨折时广泛的切 口暴露、直接的骨折复位技术、骨膜的广 泛剥离、内固定物直接压迫骨面、大量内 植入物的使用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局部 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引发伤口愈合不良、 感染、骨坏死、骨折愈合障碍等临床并发 症。
• 1989年,AO的Gerber,Mast和Ganz等人首 次发表了使用间接复位技术的文献报道。 这种技术特别适合于无法进行髓内钉固定 的粉碎性关节和关节周围骨折; • 主要通过牵引技术达到骨折复位,从而能 最大程度降低直接暴露和肌肉的剥离。首 先使用骨片间加压螺钉重建关节面骨折块 ,然后跨越骨折区域固定于骨干部;
• 为了进一步减少骨板与骨面的接触,最大 程度保留骨皮质的血运,1995年AO推出点 接触接骨板PC-FIX; • 早在1975年,Ganz,Perren等在坚强固定的 动物实验生物力学研究中发现在皮质骨中 的内植入物有数个微米的位移,从而引起 与其接触的骨皮质发生骨吸收的现象;
• 这种坚强固定后的骨吸收大大降低了整个 内固定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会导致不良的 治疗效果。在传统接骨板螺丝钉固定模式 下,由于钉骨界面的骨吸收会造成螺丝钉 的位移,固定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下降; • 1995年,AO组织在S.Tepic和SM.Perren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了(Locking)锁定的概 念,从而使用锁定螺丝钉和带螺纹孔的接 骨板,以期解决常规螺丝钉固定时所产生 的问题;
• Magerl等于1979年报告骨折手术后骨不连 的发生率可高达14%,钢板及螺钉弯断的 发生率达12.2% • Thompson等报告86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术后回访77例骨折(90%) 12~72月(平均38月),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钢板疲劳断裂; • Cheng等报道32例股骨干骨折使用DCP治 疗,内固定失败:6.3%,螺钉松动:3%, 再骨折3%,骨不连3%;
• 内固定器(Internal Fixator)具有以下优点: ⑴螺丝钉与接骨板的锁扣固定,接骨板与骨面 无紧密接触,最大限度保留了接骨板下方骨皮 质的血供 ⑵螺丝钉与接骨板的锁扣固定,固定的稳定性 不在需要接骨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预应力 • 这种新型内固定器原则的稳定性不依靠任何 预应力和摩擦力,更多的是依赖于螺丝钉接 骨板组合的成角稳定性。
• 骨片间的加压固定是绝对稳定/坚强固定的 基础,而骨折的I期愈合模式是这样固定方 式的理想结果; • 1949年,比利时Robert Danis X线随访发 现在骨片间加压固定的病例,未发现有外 骨痂.1963年,Schenk R和Willenegger H 等提出了I期骨折愈合的概念(或直接愈合 )
• Wagner 等报道内固定并发症11%(松动 2.5%,移位1.0%,内固定断裂7.5%),延 迟愈合3%,骨折不愈合4.5%,成角畸形 2.5%,股骨不等长5%; • Tong等报道2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使用钢 板内固定,37%的病例内固定失败,原因 为术后无保护负重和股骨内侧骨皮质粉碎 或缺损;
生物学接骨术
• 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到BO的发展经历了二 十余年,骨科学界对此已有了一定认识; • 自AO技术之始,即在显示出其优越性的同 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
• 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从相关研究中探索出若 干原因及解决途径,认识到AO所强调的“ 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的连续性和力学的完 整性”这一生物力学观点的片面性,进而 树立了“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以 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概念;
• 1939年,Gerhard Kǖntscher首次报道使用 V形髓内钉治疗骨折,并在俄芬战争中大量 使用; • 1941年,三叶草形截面的Kǖntscher 髓内钉 (梅花针)面世; • 1942年,Gerhard Kǖntscher出版《Terchnique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一书; • 1950年,Robert Danis出版了《骨折固定 的理论和实践》;
• 稳定的固定和骨片间的加压会导致骨的直 接愈合,没有外骨痂的形成。这种愈合模 式直接跨越了组织分化、骨吸收与骨形成 等过程而直接进入最后骨内哈佛氏管的再 塑与重建; • 骨折的I期愈合是骨片间的加压和坚强固定 的治疗结果,而过多外骨痂的产生说明固 定节段仍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早期较为 推崇的坚强固定原则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 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治疗,由此也发现了许 多临床问题;
• 随着Pasteur物理消毒法的出现,Joseph Lister于1867年发明了化学消毒剂,外科无 菌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为骨科内固定手术 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 骨折内固定手术取得了巨大发展; • 1875年,Franz Konig首次报道使用螺丝 钉固定骨折; • 1886年,Carl Hansmann在汉堡首次报道 使用金属接骨板螺丝钉固定骨折;
• 总结绝对稳定/坚强固定的问题如下: 1.感染(包括骨与软组织的感染); 2. 内固定失败(内固定物的松动、位移、 脱出、断裂等); 3.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 4.再骨折。
• 在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经典的AO原则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骨折内固定治疗。虽 然AO在成立之初便将保护骨与软组织的血 供作为第3条原则以引起治疗者的注意; • 但是在当时的临床实践中,大多数骨科医 生过分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固定的稳定 性,从而忽略了骨与软组织血运的问题, 导致了较多临床并发症的出现;
• 上述所有的装置及设计思路均围绕于“坚 强固定/绝对稳定”的概念; • 大家发现绝对稳定/坚强固定术后2~5月在 内植入物附近的骨皮质会发生暂时性的骨 质疏松,使骨折愈合的时间延长,并会发 生再骨折的危险; • 根据Wolff定律(1892年),早期多数学者 将其归因于应力遮挡作用;
• 90年代初,瑞士达沃斯AO研究中心的 Tepic,Perren等认识到接骨板和骨的界面在 保留骨的血运方面起重要作用,当接骨板 压向鼓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提供固定的 稳固性,但也会直接干扰接骨板下方骨的 血运,造成接骨板下方骨皮质典型的结构 性改变;
• 1958年,瑞士AO小 组成立。1960年, AO 首次提出骨折治 疗的四个基本原则: 解剖复位与重建;骨 片加压与坚强固定; 保留骨的血运;早期 无痛活动;
• AO原则的提出,在当时首次为骨折治疗确 立了标准,获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临床结 果,所以被大多数骨科医生所接受;
AO原则的发展
• J.Charnley于1948年行膝关节加压固定融合 术; • Robert Danis于1949年提出“骨片间加压固 定”的概念; • AO/ASIF于1958年提出“拉力螺丝钉原则” • 绝对稳定/坚强固定的理念为骨科医生广泛接 受,以此理念为指导,设计了一系列的内固 定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