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骨骼肌萎缩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1年 科研热词 骨骼肌 雄激素 肌肉萎缩 肌梭/生理学 肌,骨骼/生理学 糖皮质激素 电生理学 模型,动物 振动 大鼠 h反射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肌萎缩 骨骼肌损伤修复 骨骼肌 运动 衰老 自噬 肌疲劳 耐力运动 细胞骨架蛋白 线粒体ros 纤维转化 收缩特性 收缩力 按摩 成肌分化 后肢去负荷 去负荷 兔 pgc-1α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6 5 4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3 54 55 56 57 58
myog myod1 mirna mir-133 mir-1 atrogin-l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研热词 骨骼肌 肌萎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细胞移植 细胞凋亡 真核表达载体 癌性恶液质 烧伤 抗肌萎缩蛋白 心脏营养素-1 去神经支配 utrophin mdx鼠 atrogin-1 科研热词 肌萎缩 失神经 大鼠 microrna-1/133a 推荐指数 1 1 1 1
CT1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CT-1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摘要】目的探讨经心脏营养素-1(CT-1)治疗后的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支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60只Swiss小鼠,切断右侧胫神经,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每天注射外源性CT-1(100 μg/kg),另外一组注射等量CT-1溶媒,1个月后修复胫神经。
分别于4、8和12周后检测再生胫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肌张力,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T-1注射组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重获神经支配后的骨骼肌的CMAP和肌张力均有显著提高(t′=6.39~43.36,P<0.01)。
结论 CT-1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改善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心脏营养素-1 去神经支配肌骨骼功能恢复[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reinnervated skeletal muscle treated with Cardiotrophin-1 (CT-1).MethodsSixty Swiss mice with cut-off right tibial nerve were evenly randomized to two groups: 30 mice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exogenous CT-1 (100 μg/kg BW) for one month; others were injected the same amount of CT-1 solvent as control group. One month later, the tibial nerves were repaired. The numbers of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of repaired nerve, the CMAP, latency and tension of reinnervation skeletonmuscle were assayed on week 4, 8 and 12.Results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the numbers of regenerated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of the nerve, CMAP and tension of reinnervated gastrocnemius muscle of the experi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6.39-43.36,P<0.01).ConclusionCT-1 has dual effects of promoting nerve regen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muscle contractile function.[KEY WORDS]Cardiotrophin-1; Denervation; Muscle, skeletal; Recovery of function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和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是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少肌症对骨骼肌的影响、分子机制及其防治汇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29期 2016–07–08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ly 8, 2016 Vol.20, No.29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4389 ·综述·www.CRTER .org王今越,男,1978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满族,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毕业,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运动适应与机能评定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29-04389-06 稿件接受:2016-04-16少肌症对骨骼肌的影响、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王今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引用本文:王今越. 少肌症对骨骼肌的影响、分子机制及其防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9):4389-439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29.019 ORCID: 0000-0002-7919-1094(王今越)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征。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非常容易引起骨折以及关节损伤等问题。
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容易跌倒骨折。
肌肉减少症还会影响器官功能,可能会引发心脏和肺部衰竭,甚至死亡。
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
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CAG 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
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肌萎缩侧索硬SOD1 G93A转基因小鼠模型骨骼肌中Ferritin H链的变化

System检
测,并计算出目的条带与13-actin的比值,实验数据以均值±
中文摘要
标准差(i士s)表示,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 较采用Q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子代鼠的鉴定:子代鼠基因组DNA的PCR产物电 泳显示:位于3000400bp之间有一条带(324 bp),为内参照 IL.2的PCR产物; 位于200.300bp之间的条带(236bp),为 突变SODl基因的PCR产物。 2、临床变化:在80天及以前SODl G93A小鼠与对照 组小鼠一样,无明显临床变化,在110天左右SODl
中文摘要
有高度反应性的羟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从而损害机体的 一些基本成分,如脂质、蛋白、DNA等,导致细胞损伤。所 以维持机体内铁的平衡对于机体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内存在 着精细的调节铁的机制,其中铁蛋白(Ferritin)是铁代谢的 关键蛋白,可以结合游离的二价铁离子,防止Fenton反应, 限制铁催化的羟自由基的生成及后续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 防止细胞损伤的发生。Ferritin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铁 代谢的紊乱。Ferritin又是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的一种抗 氧化蛋白,可以被诱导而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Ferritin由 H链和L链组成,H链有亚铁氧化酶作用,它催化可溶的二 价铁离子氧化为不溶的三价铁离子,在铁的迅速解毒和细胞 内铁的运输中起主要作用。Ferritin受细胞内铁浓度的调节, 铁水平低时,FelTitin表达减少;铁增多时,Ferritin表达增
SODl
G93A小鼠的运动功能、延长其存活期。
本实验用世界上公认的ALS动物模型SODl G93A小鼠 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小鼠骨骼肌中Ferritin H链的
SMA

SMA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系指一类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进行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的一组疾病, 是第二个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仅次于囊性纤维变,是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其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在全球不同人种中为1/35~1/50,发病率为1/6000~1/10000。
SMA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存活时间有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创伤,所以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产前基因诊断及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致病基因1)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为SMA的主要病因,SMA致病基因是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5ql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survival motor neuron,SMN),于1995年由Lefebvre等发现。
它全长20kp,含8个外显子,在1条染色体上有2种拷贝,在端粒侧称SMN1,着丝粒侧称SMN2,两者间有5个碱基对的差别。
SMN1编码全长的SMN转录产物(fl-SMN),而SMN2编码生成大量跳跃外显子7的选择性转录产物(SMNΔ7)和少量fl-SMN。
fl-SMN编码1个包含29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8kD的蛋白,称为SMN蛋白。
SMN蛋白几乎表达于各种体细胞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尤其在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特别高。
具体机制不详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中SMN蛋白的表达量在各年龄段是稳定的,而其他组织器官中SMN蛋白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表明运动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的发挥严格依赖于高水平SMN蛋白的表达。
SMN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骨骼肌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基因的转录和剪接中具有重要作用。
SMA就是由于功能性的SMN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变性,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的。
95%的SMA存在SMN1基因的纯合缺失, 5%患者存在SMN1点突变。
几乎所有的SMA患者fl-SMN蛋白降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细胞内SMN蛋白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
神经-肌接头退变相关因素与骨骼肌减少症形成的联系

目前研究表明 , 骨骼 肌减 少症 的形成 是多 因素共 同作 用 的
结果 。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结果显示 : 运 动神经元 与年 龄相关 的退变导致 神经一 肌接头( n e u r o mu s c u l a r j u n c t i o n ) 的结构和功能
完整性 受损 , 可致骨骼肌纤维 出现功能性 去神 经支配 ( f u n c t i 维 的运动神 经元轴 突末 梢分支 再支 配 ,
由此发生快肌纤维 向慢肌纤维 的转化 。当骨骼肌纤维 的去神 经
支配速度超过神经再支 配速度 时 , 去神 经支 配的骨 骼肌纤 维将
发生退变和萎缩 , 最终可致骨骼肌的部分运 动单位丢失 。同时 ,
由于衰老骨骼肌纤维处于去神经支配和神 经再支配 的动态变化
中, 因此 , 骨骼肌 的运动单位也在经历不断重组[ g 。
4 衰 老 对 神 经一 肌 接 头 的 影 响
1 骨骼 肌纤维的分类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其 结构 和功能 的基 本
单位是骨骼肌细胞 / 骨骼 肌纤 维。通过 组织 化学检 测肌 球蛋 白 AT P酶 ( My o s i n AT P a s e ) 活性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肌球蛋 白重
这种变化使 老年人更易并发其他疾病 : 容 易跌倒 以致造成骨折 ,
陷, 称原浆板或神经 下器 , 原浆 板处 的肌浆 内富集肌 细胞核 、 线 粒体 、 内质 网和高尔基复合 体 。原 浆板 处 的肌膜 内陷形 成许 多
皱褶 , 即突触褶 。快 肌纤 维的突触褶较慢肌纤 维更 深 , 运动终板
严重时直接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_ 2 ] 。
内的突触囊泡也更 多| 8 ] 。神经 一 肌接头 是神 经系统 控制 骨骼 肌
少肌症最新研究进展

少肌症最新研究进展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老龄化引起的多种增龄性疾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作为其诱发因素的少肌症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如何面对老龄化对骨骼肌的影响,全面认识并充分研究少肌症及其防治手段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少肌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检测与诊断以及预防与治疗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1 概述少肌症(sarcopenia)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是“poverty of flesh”(缺少肌肉)。
国内文献译为“少肌症”、“骨骼肌减少症”、“肌肉衰减征”、“老年性骨骼肌减少症”等等。
在1989年由irwin 第一次用来描述老年性的肌肉减少和力量衰减。
2010年,sarcopenia欧洲工作组(ewgsop)将少肌症定义为:“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和骨骼肌力量及功能下降的一种病征”,主要强调骨骼肌量下降,或加上骨骼肌力量下降,或再加上骨骼肌功能下降[1]。
本文将全面综述少肌症最新进展。
2 临床表现①体力活动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下肢功能逐渐减退,这种下肢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肌肉数量的减少,而是由于肌力的下降。
②情绪障碍:骨骼肌功能的退化影响老年人的体力状况,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失常,并相继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
③诱发骨质疏松:骨骼所承受的负荷主要来自于肌肉的主动收缩,而非体重,老年人的肌力呈衰退状态,骨强度稍大于肌力,骨骼相对处于废用状态,骨以失用性再建为主,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减少。
从而引起骨质疏松[2] ④蛋白质营养不良。
⑤静息代谢率降低。
⑥身体素质下降和死亡率上升。
3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少肌症的报道很少,许多潜在机制还属于探讨阶段。
近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几种有关sarcopenia发生机制的推测和假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神经-肌肉功能减退运动神经元的退化被认为是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演示ppt课件

依达拉奉
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可减缓疾病进程。
其他药物
如美西律、左乙拉西坦、 辅酶Q10等,可缓解患者 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
非药物治疗
干细胞治疗
通过移植干细胞,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基因治疗
针对基因突变进行干预,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通过改 善患者的肌肉力量、运动功能和生活 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研究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替换导致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突变基因,从根本上治疗疾 病。
干细胞移植
通过移植具有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能力的干细胞,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
神经元损伤过程
神经元死亡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 主要病理特征是上、下运动神经 元的进行性死亡,导致肌肉无力
和萎缩。
轴突运输障碍
ALS患者的神经元轴突运输功能受 损,影响神经元内的物质运输和信 号传导。
兴奋性毒性
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 放和堆积,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 ,导致神经元死亡。
骨骼肌肉并发症
肌肉萎缩与无力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骨骼肌萎缩 和无力,增加患者跌倒和骨折风险。 应进行定期的肌力评估和锻炼指导, 帮助患者维持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关节僵硬与疼痛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可能导致关节僵 硬和疼痛。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关 节活动和运动锻炼,同时可采取物理 疗法、按摩等措施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
影像学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和脊髓的结构,对于发现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脊 髓萎缩和异常信号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12月第22卷第12期·1511·
• 综 述 •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进展
彭建平 陈晓东 【摘 要】 目的 对近年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主要从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的
改变来研究萎缩机制。失神经骨骼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并有凋亡小体出现。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抑制凋亡相关基因下调。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失神经支配后增多,但不能分化为成熟肌纤维,以致最后减少甚至耗竭。失神经支配萎缩的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结构改变和代谢相关酶基因下调导致肌细胞代谢紊乱。 结论 骨骼肌纤维组织学改变,肌卫星
细胞数量及分化改变,线粒体结构改变,凋亡相关基因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均参与了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关键词】 骨骼肌萎缩 失神经支配 机制中图分类号: R685.5 R746.4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PENG Jianping, CHEN Xiaod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Xinhua Hospital of the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Xiaodong, E-mail: chenxdmd@yahoo.com【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Methods The recently-published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mechanism of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was very complex.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was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histology, cytology and molecules. Fiber thinning and disorderly arrangement of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s were observed and apoptotic bodies were detected. Apoptosis-promoting genes expressed up-regulatedly and apoptosis-restraining genes expressed down-regulatedly. Muscle satellite cells increased after denervation, but then they decreased and disappeared because they could not differentiate to mature muscle fibers.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cytomiscrosome and down-regulation of metabolism-related enzymes induced cell metabolism disorder. Conclusion The histological change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s,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muscle satellite cells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cytomiscrosome and the change of apoptosis-related and metabolism-related gene expressions contribute to denerv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Key words】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Denerved Mechanism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471748)
骨骼肌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靶器官,其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均由神经支配和调节,一旦失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的体积将很快缩小并失去收缩功能,肌纤维将逐渐萎缩[1]。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但术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再生缓慢,距离神经细胞体较远的肌肉在再生轴突到达前已严重萎缩,功能难以恢复。为防止失神经肌肉萎缩,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包括电刺激、被动运动、药物、感觉神经元植入等[2-3],尽管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临床应用的疗效均有限。因此,探索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748)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200092)通讯作者:陈晓东,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损伤,E-mail: chenxdmd@yahoo.com发生机制成为研究热点,以期能找到逆转这种萎缩的关键步骤以延缓其萎缩。现就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1 组织结构1.1 肌纤维的组织学改变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纤维会发生显著变化,包括运动终板丧失、肌细胞直径和截面积缩小、细胞浆丢失、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相互靠近、肌丝疏散、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下降[4]。超微结构改变包括肌纤维膜系统肿胀、排列紊乱、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变性、溶酶体增生等[5]。失神经肌肉中快收缩纤维较慢收缩纤维更易退变,快收缩肌的肌球纤维较肌动纤维先消失,肌球蛋白的比例明显下降。肌纤维组成由于快收缩纤维的退变而发生改变[6]。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December 2008, Vol. 22, No.12·1512·
1.2 肌肉微循环的改变正常肌肉的每根纤维直接接受3~5条毛细血管的供应。失神经骨骼肌毛细血管退化速度大于纤维丧失速度,导致失神经肌肉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例下降,同时胶原纤维随失神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长期失神经肌肉的肌纤维仅有1条毛细血管供血,而这些肌纤维被密集的胶原阻隔,甚至形成骨骼肌内血管完全缺失区。血液供应不足可能是造成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胶原聚集也可以阻止失神经肌肉神经再支配过程。2 肌卫星细胞 骨骼肌卫星细胞为单核梭形细胞,起源于中胚层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被认为是储备的成肌细胞,是肌肉组织的干细胞。近年来,肌卫星细胞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变化受到重视。它在静止时位于基底膜和肌肉纤维膜之间;在肌肉损伤及锻炼后可被激活,转化为成肌细胞,在骨骼肌细胞生长和再生时增生并提供肌细胞核,并在正常肌细胞核的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Rodrigues等[7]研究表明,失神经后肌卫星细胞数量随失神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但在神经损伤早期(< 2个月),肌卫星细胞数量会增加,但增加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失神经后的代偿有关。而肌卫星细胞增生的维持依赖于神经再支配或再支配下的肌肉活动。失神经支配下,肌卫星细胞再生形成类似肌管的结构属于非神经性,增殖的肌细胞可能在肌膜内融合成为不成熟的肌细胞,不会发育成为成熟骨骼肌;当失神经时间延长时,肌膜崩解,新形成的不成熟肌细胞亦发生退变,即没有神经支配下,新形成的肌细胞反复退变与再生,肌卫星细胞的数量迅速下降,最终导致其全部丧失[8]。Viguie等[9]认为,长期失神经骨骼肌中肌卫星细胞死亡后无再生替代。根据这一变化,许多学者认为肌卫星细胞数量减少甚至完全耗竭是造成失神经肌肉不断萎缩的重要原因[10]。3 细胞凋亡 3.1 一般发生机制 细胞凋亡是内源性基因调控的主动、有序的细胞自杀性死亡过程。凋亡时,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膜保持完整,内涵物外溢,核染色质密度增高,核固缩,细胞碎片形成凋亡小体,最终被巨噬细胞清除,不会在局部引起炎性反应。生化改变包括一系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骨架蛋白的降解及细胞DNA断裂等。凋亡的发生是一系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改变的结果,在该过程中存在着凋亡信号的转导。细胞外的致凋亡因子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死亡受体结合,将凋亡信号转导入细胞,进而通过转接器蛋白激活效应器酶,使细胞发生凋亡[11]。Fas通路是研究较多的一个凋亡通路[12-13]。FasL是同源三聚体分子,它作用于受体Fas,能使细胞膜上的Fas相互聚拢。Fas聚拢后,其胞浆部分的死亡区域与带有死亡结构域的Fas相关蛋白(Fas-associated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的死亡区域相连;通过FADD的死亡效应区(death effect domain,DED)将凋亡信号传给下游的半胱天冬蛋白
酶 8(Caspase-8),使Caspase-8的两个DED区域在分子内形成的自我抑制被解除,进一步活化Caspases系统,最终激活凋亡执行者Caspase-3。FADD和多种Caspase都有DED,通过DED相互接触后传递信号。Caspase是细胞凋亡执行者[14],可将底物蛋白肽链在天
冬氨酸后切断。哺乳动物中已发现的Caspase有10种,其中起凋亡效应作用的有Caspase-3、6、7;起传导凋亡信号作用的有Caspase-8、9,可能还包括Caspase-2、10。3.2 骨骼肌萎缩和细胞凋亡
既往认为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是由细胞坏死和增殖减少引起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有学者检测到失神经骨骼肌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Schmalbruch[15]观察到萎缩骨骼肌细胞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十分相似:细胞皱缩、核固缩、核周池扩大、染色质浓缩、肌纤维减少,并在电镜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in situ nick tailing,ISNT)中发现了少量有凋亡改变的细胞核。但Le Grand等[16]通过ISNT未发现DNA裂解,认为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