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作者:吴群祥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6期摘要紫砂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海纳百川,胸怀开阔,从来不走极端。
无论是道家的信徒,还是儒家的弟子;抑或是还俗的居士,出家的僧人,都可以融入壶器的设计中,使世人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佛家文化与紫砂文化相融的产物。
关键词紫砂;僧帽壶;象征意义紫砂壶得天独厚,应运而生,是一种文化含量极高的艺术品。
它把日常生活中的茶具与艺术相结合,紫砂文化的根深扎于民间,远至古老的“阴阳观”、“五行说”,近至“中国梦”,都能与紫砂壶绝妙地契合。
自从明代以来,紫砂壶一直受到天下茶客的喜爱,尤其表现在文人雅士亲自参与紫砂壶的设计。
紫砂壶与佛家的姻缘可以说由来已久,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树瘿壶”就是佛家思想与紫砂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许多高僧认为“吃茶去”是与佛靠近的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里的“吃茶去”看似一句简单的大白话,其实是禅语,无论你多忙,无论你多么忧伤,一句“吃茶去”便暗示你该放下了。
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以佛家器物为造型的壶器,展示出佛家僧帽的形状与思想内涵(见图1)。
1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紫砂“僧帽壶”由精细坚实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形制淳朴、古雅。
因壶体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棱角突起,线条流畅,鸭嘴形流,口盖紧密,分毫不差,结构严谨。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酷似僧帽,此壶壶身作六角形的僧帽,从壶盖开始,整个壶分为六等分。
壶冠分五瓣莲花,而第六瓣则改为流。
平带形的把手在壶流的对面,壶把的上弯有一按指位。
此外,紫砂“僧帽壶”还具有束颈、鼓腹、圈足等特点,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2 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源自生活的隐喻,紫砂“僧帽壶”以僧帽为造型,这种紫砂与佛家的结合最为直观,但其象征意义却是十分含蓄的。
中国茶道四美

中国茶道四美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视作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方式。
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以至于茶道四美这个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茶道四美包括器美、茶美、水美和茶人美。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介绍中国茶道四美的内涵和意义。
1. 器美中国传统茶具以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形态,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茶具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紫砂壶。
紫砂壶源于江苏宜兴,它既具有实用的功能,又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特殊的紫砂泥制成,泥质细腻坚实,能保留茶汤的温度和香气。
此外,还有茶盘、茶杯、水壶等茶具,它们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工艺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些茶具通过其典雅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茶美中国茶道四美中的茶美,是指茶叶本身所具备的美感和品质。
中国茶叶以其种类繁多,口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和白茶等。
绿茶清香爽口,红茶浓郁醇厚,乌龙茶香气四溢,黄茶鲜爽甘甜,白茶淡雅清香。
无论是品味茶叶的清香还是享受茶叶的味道,中国茶美都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品茶过程中,茶的清香和味道在口腔中留下浓浓的回味,让人沉醉其中。
3. 水美中国茶道四美中的水美指的是茶的水源及泡茶过程中所需的水质和温度。
水是泡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质清澈纯净,对于保持茶叶的原有香气至关重要。
中国优质茶道通常使用自然的泉水或雪水,这些水质柔和,无杂质,能够将茶叶的香气完美释放出来。
同时,茶道中还强调水的温度。
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来冲泡,这样才能使茶叶的口感和香气达到最佳的状态。
因此,水美对于整个泡茶过程至关重要,它保证了茶叶的原汁原味。
4. 茶人美茶人美指的是参与茶道的人的精神与修养。
茶道要求从茶杯中的每一口茶到喝茶的过程中,都要内心平和、专注而真诚。
茶道强调平和的心态和沉淀的情感,因此茶人的内外修养都至关重要。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紫砂茶壶的韵味

斟酌 ,千挑万选 好不容
易也 买 了一 把 。 两 人 余
兴 未 尽 一 起 回到 甲 女
家欣赏, “ 不好 ! ” 乙
女 一 声 惊 呼 ,吓 了 甲
紫砂的精神韵律
女 一 跳 ,原 来 乙 女 发 现
自己的壶底下有一 个小
紫砂器: 9 1 、 在形 制的古朴典雅 ,凝 米 粒 大 小 的 疤 , 甲 女
疵 ,简直就是痴人说 梦 ,因为没有一
种东 西是 完 美无 缺 的 。
一
是 自己镌 刻 ,因艺术修 养深 厚 ,自然
韵 昧 十 足 ,文 人 气 息 浓 厚 ,也 使 一 些
样的生活 ,因为心 态不 同,导
有瑕疵的茶壶
两个女人一起 到店里选购紫砂 茶 壶 。 甲女一 眼就 相中 了其 中的一把 ,
自己的恋人 ,再也提不起情绪 。 毕竟茶壶的 其他之处是 可取 的 , 价钱也不菲 ,所 以乙女的 茶壶 也一直 在她家里摆着 ,但是每 当看到 它时 , 她就会想到壶底 下有一个瑕疵 ,心 里 就疙疙瘩瘩地 不爽。有人夸赞那把 壶 时 ,她总是想方 设法岔开话题 。同样
的 茶 壶 ,在 甲女 家 却 “ 出尽风头” , 时不时地被主人捧 在手中摩挲把玩 ,
师。 紫 砂 壶 的 胎 泥 、造 型 、镌 刻 、 印
的欣 赏、感激 ,人生 就绽 放出绚丽的 花朵 ;心中充满怨恨 、牢骚 ,人q 三 就
布 满 阴影 。■
鉴和传统 文化 、审美意识 、传统 生活 方式几乎是天 衣无缝地融合任 一起。 其文化价值也 正是在这漫长 的岁月中
吸 收 各种 文化 养分 积 累而 成 的 。
92
HEA 【 , T H H O R IZ o N
解析传统紫砂器的存在发展价值

二、 中国传统审美的表现 。 审美是评价事物 , 获得美感 的认知活动 , 其意义主要在于 引导人们去创造美和审美学。中国传 统审美是在传统哲学的 不是机缘巧合 的结果 ,而是 中国茶文化的大环境中所产生 的 引导下产生 , 文静 、 简易 、 中正 、 平和 , 逐渐 成为 了这种 审美的 突 出成果 , 也 是茶 文化发展变革 的必然产物 。它 的价值 , 不仅 标 准。 仅在于能给人 良好 的使用功能 , 更 在于能给人感官上的艺术 紫砂传器是伴随着历史 所成 长起来 的 , 扎根 民间, 尚理崇 享受 。异彩纷呈的造型 , 含 蓄隽永的韵味 , 以及深厚沉重的文 文, 深受传 统审美 的熏染和滋养 。从儒家所认为 的审美来说 , 化 内蕴 , 都是 它举世瞩 目的焦点所在 。 中庸之美便是其核心。中庸 深刻定义 了中国传 统的文学艺术 紫砂壶源于民间 , 是传统文化强有力的表现之一 , 其 自身 风格和审美观 , 所 以 L 记・ 乐记》 称: “ 乐 由中出, 礼 自外作 ; 乐 所积累散发出的传统格调美 , 是其永久的魅力依存 。 发展到今 由中出故静 , 礼 自外作故文 。 大乐必易 , 大礼必简” 。北宋 理学 天, 由于 中西文化 的交流愈加频繁 , 多样 的现代艺术手 法的运 家程颐认为 : “ 不偏 之谓 中 , 不易之谓庸 。” 这一思想贯穿 于紫 用愈加广泛 ,使得紫砂壶 开始呈现 出越来越 多的现代 以至后 砂传器 中,尤其是对 于以素心素面取胜 的光货来说 , “ 不偏 ” 、 现代的风格 ,然而作 为反 映其初衷及历程 的经典传器却依 旧 “ 不易 ” 、 “ 无过无不及 ” , 正是他们一 以贯之 的追求 。而在 色彩 有着源源不断的前进趋势 和发展生机 。因此 , 我们 不禁要问 , 的运用上 , 紫而不姹 , 红而不嫣 , 绿 而不嫩 , 黄而不娇 , 灰而不 作为一种古老艺术生命 的紫砂传器 ,在现代艺术风盛行 的时 暗, 黑而不墨 , 更是充分把握 临界点的 中庸 之美 的体现 。 代 环境 里 , 究竟具有着什么样的存在发展价值 ? 这一存 在发展 而道家对于 “ 取法 自 然” 的最 高层 次 的崇 尚 , 以及 在此基 价值又具有 怎样 的作用 , 让一代 又一代 的艺人 直到今天 , 仍 憨 础上所产生 的 自然 、 幽野 、 闲远 之美 , 也 在紫砂传器 中的 以表 憨恳恳地执着 于对它 的追求和创造 。 关于这一点 , 我认 为可 以 现。 道家美学注重于对审美心胸 的表现 , 是由人 内心深处所 阐 从 文化 和审美两个部分进行深刻 的剖析 。 发的一种性情之美。庄子《 天道》 篇说: “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 对文化的表现作用。 圣人之心静乎 , 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 。 夫虚静恬淡 , 寂寞无为 紫砂壶不是一种散漫 的艺术形式 ,它是具有完整文化体 者, 天地之平而道德 之至” 。传统紫砂 花货截取 自然风景为题 系的。因此 , 它的存在发展 必定 与其所表现 的文化息息 相关 。 材, 或 捕捉梅兰竹菊 , 或采用瓜果鲜 蔬 , 无 一不彰显着 田园雅 而根据紫砂壶 的特性来看 ,它所表现的文化主要有茶文化与 趣, 精神 自由, 摆脱 了是非善恶的束缚 , 知觉得 以专一 、 集 中地 壶文化两种 。 将全 部的精神投注到观照对象上去 ,致力 于探索人生中纯真 茶文化历来被认为是紫砂壶发展的源泉 ,正 因为人们有 美好 的一 面, 反映了无为 、 无执 、 冲虚的清净之美。 这就是道家 了喝茶 的喜好 , 才应运 而生 了紫砂壶这一生活智慧的产物。 而 美学所要求 的无 限自由, 返朴归真 , 与道 同一 的性情美 。 自它从茶文化脱颖之初起 , 就一直是 以传统器 的形式存在 的 , 紫砂 传器充分显示 了文化 与审美并存 的艺术价 值观 , 诠 在 明代 中叶 以后再 度盛行的饮茶之风 中 , 又 以集书法 、 篆刻 、 释了艺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 方面 ,极致地 反映了对 艺术深度 诗词 、 绘画于一身的文人气质成为 了茶文化的独特标志。 传统 和广度 的追求 。在今天各种艺术潮流风行 的情况 下 , 价值观 、 紫砂器应茶文化而生而存在而发展 ,必 然也对茶文化的意义 生命 观混乱不堪 的局面 中,紫砂传器仍 旧能以高昂的姿态坚 有着深刻的表现。 茶文化融儒家、 道家、 释家文化为一体 , 其清 持着 自己的所在, 不同化, 不屈服 , 不随波逐流, 持之以恒地贯 雅、 冲淡 、 平和 的特点是多元文化融合 的所在 , 具有强烈 的现 彻着 自己鲜 明的艺术风 尚, 在存在和发展的历程 中, 始终 以脱 实主义基调 。 而传 统紫砂器则紧紧跟随其下 , 至始至终地推崇 颖 的面貌 、 澄澈 的胸怀 , 攀登着艺术 的高峰 , 笑傲着 艺术 的人 种灵活 的、 理智 的包容主义 , 不走极端 , 坚持海纳百川 , 兼 容 生。此 中有真意 , 欲辨 已忘言 , 一种境界 , 一种天趣 , 一种令人 并蓄, 同时又不动摇 自我存 在的意义 , 能令人 由茶而 思及壶 , 感到其味无穷、 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 就是紫砂传器永不磨灭 由壶而思及茶 。 的真谛 。 壶文化是紫砂本身的功能特性所体现出的文化,亦是由 其艺术价值所延伸 出的独特文化形式 。 在古代 , 饮茶并不像今
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推崇 , 称之为“ 硕果仅存” 的陶瓷文化 艺术 。
12 紫砂壶多样 的装饰形式 .
1 紫砂 壶文化 内涵及 具体表 现
何 谓文化 内涵 ?就紫砂壶而言 ,我 以为其 内涵根植于质 地、 造型 、 装饰 、 做工的互相结合之 中 , 通过器皿造型 艺术 与砂
仅设计图样, 而且撰壶铭, 书款识, 以物寓志, 使紫砂茶具发出 21 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的石瓢壶是上海铁画轩戴相明收藏 00
收稿 日期 :01o— 2 21-3 1 通信联系人 : 婷 ,~ a:540 7@ q o 顾 E m i3838 1 q . r l cn
2 1 年第 3期 01
中 国 陶 瓷 工 业
的, 后又流传至 台湾 ; 这位 台湾收藏家带 了一批藏 品参 加本 次
紫砂壶 的装饰有多种形式 ,其 中的陶刻装饰较多地融汇
书法 、 、 绘画 历史 、 、 文学 金石学诸方面精华 。在壶体上进行镌 刻装饰 , 始于明代 , 兴于清代 。 清嘉 庆到光绪年间 , 紫砂壶造 是 型艺术的转化 时期 。 这个时期 以壶 上镌 刻书画为时尚 , 其镌刻 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 、名人题咏有关 。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 《 芥子 园画谱》《 雨楼 画集 》 、 风 和有关画册。在明清两代, 著名 诗人 、 、 学者 书画家 、 家如赵宦光 、 艺术 董其 昌、 郑板桥 、 渭 、 徐 吴 大徽 、 昌硕 、 吴 任伯年 等都 亲 自在紫 砂壶 上题 诗 、 刻字 、 绘 画 。这些诗铭 、 绘画清雅淡远 寥寥数 语使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 趣、 情性与茶馨融合一体, 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文化内涵
海粟 、 云 、 唐 朱屺 瞻 、 陈十 发 、 曾、 其庸 、 范 冯 俞振飞等 , 都喜欢
论紫砂壶“杨梅吐气”的花器审美和文化蕴含

自然,和壶嘴的纹理一脉相承,共同营造出岁月的流 逝和风雨的摧残之态,从另一方面更加彰显出杨梅 树不惧风雨的姿态;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 流畅、把玩性强;上面点缀的壶钮也采用了杨梅果实 的形态,非常的逼真,惟妙惟肖,下面还用绿泥点缀 了几片叶子,同样壶身也是有一枝杨梅的设计,绿色 的叶子旁边挂着两颗杨梅,上面的颗粒也是清晰饱 满,非常的诱人,把杨梅带给我们的那种“消渴的欲 望”之感都凸显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 “杨梅吐气壶”,可以说很接地气。宜兴杨梅受到了许 多朋友的喜爱,杨梅不仅是食用的好水果,也是泡酒 的好材料,把对于杨梅的喜爱都融入到了紫砂艺术 的创作之中,希望自己的匠心独运可以带给广大壶 友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美好祝福。
(上接第31页) 常生活之中,莲花所代表的是一种禅意的生活,帮助 我们摆脱忙碌的城市生活节奏。这件紫砂艺术作品 “莲悟壶”就是要突出这样的主题,于是把江南宜兴 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紫砂和莲花完美地结合起来, 无论从形态的设计还是主题的升华方面都可以说是 全新的突破,赋予了此壶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在韵味, 特别是迎合了当下我们对于禅味生活的追求,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拓展紫砂表现形式方面更进 一步,在丰富了壶友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灵寄托方面 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灿,杭洁.赏析紫砂"福星壶”的意蕴[J].江苏陶瓷,2016 (A01):27,33.
在今天非常繁忙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之下, 我们对于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面的解渴,更多 的是心理上的放松。禅茶一味的氛围营造远大于实 际的功能,这时候紫砂壶最为擅长的就是通过形态 和内涵来展示我们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由此带给广 大的壶友更为丰富的选择。值得庆幸的是,宜兴的紫 砂艺人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紫砂艺术不断地传承 下来和发扬光大,并且融合了许多的艺术形式,展示 了蓬勃的发展前景,紫砂未来大有可为。
浅谈紫砂与青瓷相结合的艺术美

工艺广角文 谢 静浅谈紫砂与青瓷相结合的艺术美紫砂艺术传承数百年,魅力无穷,是中华陶瓷艺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分支。
紫砂艺术以精湛的艺术内涵,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艺术长河中灿烂夺目。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更加注重茶叶本身的品质和茶器的艺术美。
紫砂艺术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经过不断的融合与改进,表现形式、装饰技法、展现能力独具艺术特色,艺术造型千变万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文化特色。
从艺术造诣的层面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视角,想要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发展, 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的内容。
对紫砂艺术创作者来说,想要突破创作思维桎梏,进行创新,不仅需要不破不立的勇气,还要有创新立意的实力,更要有探索紫砂艺术未来发展的精神。
通过对自然审美的探索、对人文艺术的琢磨,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旋律,以艺术角度来体现一种“美”的价值和追求,表述紫砂艺术生机勃勃的艺术魅力。
图中紫砂青瓷梅瓶,作为一款紫砂陶艺与青瓷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就是一款紫砂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创新之作。
紫砂泥质特殊,透气性绝佳,所制成的作品内外均不施釉,待高温烧制后,作品表面呈现一种玉样的光泽,故此,紫砂又有“紫玉金砂”的美称。
同样,“青瓷”的釉色如冰似玉,材质美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广受人们喜爱。
在唐代的茶文化流行风尚中,就有“邢不如越”的“尚青”的审美观点,从饮茶的角度来说,茶汤色泽的美感也是十分重要,所以从观赏茶汤的角度来看,就有了“青则益茶”的想法。
紫砂茶器,因其特殊的“宜茶”特性,自产生之初,就深受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
很多学者也都参与到紫砂艺术作品的制作之中。
以往紫砂艺术作品的创新多注重于艺术作品本身的造型,而现代,通过添加其他不同材质进行紫砂艺术创作,逐渐走入了紫砂艺术创作者的视野之中。
尤其是通过添加青瓷材质,进行紫砂艺术作品的创新,这是在以往没有出现过的。
温润如玉的青瓷和质朴优雅的紫砂两种不同的材料完美组合在一起,形成陶瓷艺术的一种独到的艺术创新。
紫砂茶具赏析

注壶 (清代)
壶为梅花形, 并有梅花形盖,盖 上塑二桃形钮。壶 流朝天,为半圆形。 梅花形矮圈足。底 心有一圆形戳记, 字模糊不清。整体 造型俊秀,小巧玲 珑。
彩绘山水注壶 (清代)
壶身似杯,有短平 流,无把。盖身、圈足 均作四瓣瓜棱形。盖顶 堆塑双桃,瓜棱腹两侧 用胭脂红、蓝、青、黄、 黑等多种色料绘山水画。 器形规整,制作讲究。 盖内及壶底均刻草书 “王伦”二字,底又印 有椭圆形款记,惜字迹 模糊,难以辨认。1959 年浙江杭州半山清乾隆 年间墓葬出土。
▐ 从供春开始,紫砂这种吸收宇宙万物精华的天然矿土,摆脱了终日沉 睡的历史,从山石中生长蒸腾出来,经过名家之手予以升华,把这种 无形的砂土变为无价之瑰宝无论从文化、艺术、人性、历史等角度来 感受,都赋予了它沉甸甸的韵味。这种韵味醇厚且不压抑,芳香而不 甜腻,余味清新淡雅,让人心旷神怡。把玩它使人心情愉悦,这种紫 砂壶特有的品质,加上观赏与使用的趣味,令人陶醉、令人怜爱!
螭龙云雷纹壶 (清代陈绶馥)
平盖,短颈,鼓腹, 圆底,乳式鼎足。流若龙 首,把饰蟠螭(panchi), 钮似伏狮。壶体绛红色, 腹部饰黑泥印云雷纹装饰 带。底钤凤舞纹样方印, 盖内钤有阳文直书正楷 “绶馥”椭圆小章。绶馥, 姓陈,乾、嘉年间人。披 云楼旧藏有陈绶馥制于乾 隆三十八年的紫砂大壶。 其名不及杨彭年之辈炫显, 作品传世甚少。
▐ 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 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 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相传紫砂壶的创作者是明代 宜兴金砂寺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 放在窑中烧成。但从现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看,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 德年间。
紫砂茶具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摘要: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紫砂器;茶文化;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33-01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
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
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
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
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
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
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
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
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
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
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
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
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
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
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
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参考文献:
[1]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