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逢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百逢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

摘要:文章阐述了广西百逢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环境,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特征矿床成因广西百逢

广西百逢矿区金矿床是广西第四地质队近几年开展普查--详查发现的一个金矿床,目前发现金矿体2个,笔者就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为今后对该地区域对寻找此类金矿床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1 矿区地质特征

百逢矿区区域构造上位于华南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林~百色断褶带中部的田林复式向斜东段、凌云隆起西部边缘,是广西桂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域内有六琴、尾龙、某仙龙、六丈等金矿床。

矿区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中三叠统百逢组第二段为含泥细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百逢组第三段下部为细砂岩夹泥岩;百逢组第四段下部为钙质泥岩夹薄~钙质砂岩,中部为粉砂岩夹钙质粉砂岩。上部为含粉砂质泥岩夹钙质泥质粉砂岩、泥灰岩透镜体。中三叠统河口组为含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区内没有

岩浆岩出露。

矿区构造是受北西向的右江区域大断裂影响,派生次级断裂近东西及南东东向发育,由数个呈北西或近东西向的背斜、向斜及其间的断裂呈雁列组成该区的构造格架。

断裂构造主要有南东向F1及南东东向F2、F3、F4、F5、F6。其中南东向F1是矿区导矿构造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而南东东向F2、F3、F4、F5、F6是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运移空间和聚集场所,①、②号矿体产于F3、F6断裂破碎带中。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百逢矿区目前共圈出2个矿体,以①矿体为主。矿体赋存于三叠系地层中的南东东向断裂破碎带中,产状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并与其一致为倾向南西,倾角48~61°。矿体沿走向延长804m;沿倾向延深大于220m,赋存标高550~770m,呈长条状产出,Au平均品位1.38×10-6,矿化较连续,矿体平均厚 3.18m,矿体厚度与断层破碎带宽度呈正消长关系,破碎带宽则矿体厚,破碎带变窄则矿体变薄。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类型

百逢金矿矿石类型主要由硅质、泥质、碳酸盐矿物组成,按其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特征,可划分出4中类型矿石:硅质岩型、硅化角砾岩型、方解石化硅化砂泥岩型和砂泥岩型矿石。

2.2.2 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为主,少量为辉锑矿、褐铁矿、方铅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水云母及少量方解石、绿泥石、高岭石等。毒砂呈柱状、毛发状自形晶,半自形晶,长轴0.54~0.18mm,常与黄铁矿连生。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相互间构成草莓状、鱼籽状,或呈浸染或细脉状不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间。

2.2.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有压碎结构,角砾状结构、细粒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2.2.4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矿石中金赋存状态有显微、超显微自然金、胶体吸附金。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毒砂、粘土矿物等。

2.3 围岩蚀变特征

蚀变与矿化密切相关,分布范围与矿体一致,多种蚀变叠加处往往矿化较好。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

粘土化、辉锑矿化、方铅矿化。硅化主要表现为岩石致密坚硬,以近矿石蚀变最为明显;黄铁矿化呈黄褐色粒状、星点状、浸染状分布。辉锑矿化呈银灰色、粒状、星点状分布,常伴随有石英和黄铁矿共生。矿体与围岩界限较平直截然,热液充填作用明显,矿化类型初步划分为裂隙充填型。

3 矿床成因浅析

3.1 成矿物质来源

百逢矿区金矿床与区域上的、高龙金矿、金牙金矿成矿类似。据地矿部沈阳地质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地质队1991年研究课题《桂西北地区超微粒浸染型金矿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远景预测》(国家辉、黄德保等),通过对矿区地层、矿石的微量元素、同位素、稀土元素及包裹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指出金牙、高龙等矿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是多来源的,主要来源在①矿区围岩的砂泥岩地层、②隆起区的碳酸盐岩地层、③隐伏岩体派生的岩浆热液等三种,尤以前两者为主要物质来源。

百逢矿区金矿床尚未做金的成矿物质来源的相关研究,但从区域地层、构造等类比研究认为,应与区域上金牙金矿、高龙金矿成矿类似,其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在矿区围岩即中三叠统的砂泥岩地层、钙质粉砂岩地层,由于同沉积构造的多次活动,导致热水溶液的多次上涌、沉淀富集成矿[1]。

3.2 成矿机理浅析

该矿区矿石为构造角砾岩、压碎岩,说明矿床成矿明显和构造及岩性有密切关系。

(1)该矿床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断裂破碎带中,Au、As、Sb元素背景值较高。桂西北地区自晚二叠世、尤其是晚二叠世末期开始,由于地壳拉张造成大面积坳陷,局部相对隆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桂西坳陷既接受了来自古陆蚀源区含金丰度较高的陆源物质,也接受了来自上地幔、下地幔地壳中含金高的物质的沉积,其中的金经过海解和浮游生物的吸收,由于滞流、生物化学等作用发生,使该区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相对增高,为后期地下水热液改造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使原来矿化体进一步富集;同时发生频繁的海底基性火山喷溢活动,地层中的金元素被岩浆期后热液及地下热水循环淋滤、活化和溶解,形成含矿液体。

(2)印支运动在该区域形成桂西右江大断裂带,西林~百色断褶带中部的田林复式向斜就位于桂西右江大断裂带上。右江区域性深大断裂持续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切割深,不仅成为其他构造活动的动力源,而且也是深部成矿热液上移的通道,是桂西北地区主要导矿构造。在大断裂旁侧形成南东东、南东向一次级断裂,为成矿赋存提供了容矿空间。在热动力作用驱使下,深部含矿热液通过断裂上升到浅部,侵入到次一级断裂破碎带中,受到砂泥岩隔阻,在次级断裂破碎中充填沉淀,进一步汇集成矿并产生围岩蚀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