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三版名词解释 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 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3. 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4. 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 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6.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7.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

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家庭)在一定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是反映就业和劳动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3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市场工资率的变动程度绘制而成的曲线

4劳动力供给弹性: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5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与此相关的理论就叫效用理论,主要包括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6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7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8主体均衡: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和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9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0替代效应: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动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

1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12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即是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3劳动力的流量:把就业、失业等各种各样的劳动力状况在某个时间点的劳动力的存量向某个方向的流入或流出的量称为劳动力的流量

14劳动力的流量表:把劳动力人口分为就业、失业、非劳动力三种状态,以观察存量劳动力状况的时间点的变化而形成的劳动力流量,由此而绘制成的表格就是劳动力流量表

15转移率:从流动量和存储量,到流动的概率,换言之对原本的存量也可以计算流动的变化概率

第三章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 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 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6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

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

第四章劳动时间

1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2劳动投入量: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既然

产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流量,与此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应该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

流量。

3准固定成本:为了区别于随时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4集体作业:现实中,企业的工作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集体作业。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的流水

作业,如果只考虑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分散的劳动时间,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

为了有效利用分工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必须统一规定集体作业时间,就是说是一个集体,

不是分散的个体。

5制度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

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既由企业制度劳动时

间相关内容。

6余暇时间:除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称为余暇时间。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工资形式: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之为劳动报酬。在明确工资等同于劳动报酬后,工资形式即劳动报酬获取的形式。(一)基本工资、(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三)福利。

工资职能:工资职能即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相对工资: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单位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

2收入政策: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

3最低工资制度:有关最低工资确立与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及办法的总称。包括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标准、实施范围、水平调控及监督手段等内容、它是国家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

4工资指导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制度。其实施方式为,有关地区结合当年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调控目标,综合考虑本地区当年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区当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企业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企业当年的工资增长率。

5 工资谈判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双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6劳动负效应补偿性工资差别:有些职业的劳动环境恶劣,给劳动者带来精神损失、健康损失,这种由于“劳动负效应”造成的“非货币损失”需要在工资中给予补偿。

7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有的职业的工资较稳定,有的则变动大;有的职业较稳定有的则不稳定甚至有失业风险,因此,虽然其他条件相同,工资却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成为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

8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是要取得回报的,劳动者进行了教育费用等投资后,在工资上就应有所回报这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就在工资上体现出来了。

9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

10竞争性工资差别: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11垄断性工资差别: 是非补偿、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种制度性因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特殊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

12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13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1就业:指到达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