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合集下载

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

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

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2、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3、实际工资:经过价格指数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并不完全是在外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的竞争进行配置的。

事实上有很多劳动力是长期服务于固定的企业,并在企业内循着工作的阶梯(Job Ladder)被晋升或淘汰。

这种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也被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5、长期劳动力需求:在经济学所定义的长期,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都是可变的,因此,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和资本的使用量来达到其长期的均衡。

6、工资刚性: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者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7、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8、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二、简答题:1、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答:①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②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国家经济制度的动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原有工作消失,而新工作产生,而工人交换工作需要时间,就产生了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二)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三)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3、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三、论述题
1.效率工资理论的内容(结合高薪养廉)
(1)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的设计的焦点是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2)一个员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对其的激励机制。对人的管理其要点在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取决于管理的技巧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9、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p4)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p38)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p80)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p93)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

(p93)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p135)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

(p135)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p145)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

(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

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蛛网不平衡条件”。

(p146)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
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通过财政安排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财政支出,它是与财政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

垄断性工会模型:工会确定劳动力价格,雇主只能在既定的新工资率下通过调整雇用量来谋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简答: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一般特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
自身特点: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的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促进4激励鞭策5信息传递6窗口导向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有人口与劳动力参与率
人口因素影响有:
1人口规模
2人口结构
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有: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水平
3个人非劳动力收入
4社会保障制度
5宏观经济状况
劳动力需求变动的趋势:p81
宏观经济因素有
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产业结构
微观企业因素有
1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厂商所使用技术
3缩短劳动时间
》》2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部门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在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持续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

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落,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创造出强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就业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

第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假设:
1市场价格既定
2要素同质与劳动条件一致
3无行业进出障碍
4信息完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投资渠道有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再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徒费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投资,目的为了获得收益。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失业的主要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5隐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

2):结构性失业:1失业者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的需要的技术或是失业者无力支付学习技能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3)季节性失业: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生产需求的劳动力需求千万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

5)隐性失业:在业劳动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产生率低于他能达到的的工作社会上的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中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造成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2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
4结构性原因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主要的形式:
原因:
1产业结构的变动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6劳动者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形式:
1劳动力地域之间的流动
2劳动力行业之间的流动
3劳动力职业之间的流动
4劳动力岗位之间的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
1直接转移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收益:
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
引导我国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主要政策:P187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政府对劳动力的流动量做适度调控
3大力发展小城镇
4建立新型户籍登记制度
5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尽快落实农民工的培训权
迈克尔帕雷的2元劳动力市场模型的主要观点:
1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2一级市场中的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规范、具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而二级市场中就业条件则大为逊色,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
3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具有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
4在二级市场中,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劳动者也无法向一级市场流动
调节我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应取得措施对策:
1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2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4加强政府对垄断的治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