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论董仲舒
《孙子兵法》《老子》孰先孰后?——与华云刚博士商榷

《孙子兵法》《老子》孰先孰后?——与华云刚博士商榷韩博韬【摘要】The lower limit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Art of War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Lao Zi,which is reversed in Hua Yungang's paper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War from Lao Zi.Both the formation of the text of Lao Z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hought are a process of superposed construction.Hua Yungang's paper is not good for th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老子》的成书下限晚于《孙子兵法》的成书下限,华云刚的论文《<孙子兵法>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演变》之逻辑失误在于颠倒了《孙子兵法》与《老子》的成书先后顺序.《老子》文本的形成与思想的发展都是层累建构的过程.华文不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孙子兵法》;《老子》;成书时间;层累建构;文本;逻辑【作者】韩博韬【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管子学刊》2016年第1期“古代学术思潮”栏目刊登了南京师范大学华云刚博士《〈孙子兵法〉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演变》一文。
华文认为:“(《孙子兵法》)有自己的哲学渊源以及发展、演变历史,而《老子》的思想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论陈立对《春秋》“王鲁”说的发挥

论陈立对《春秋》“王鲁”说的发挥摘要:《春秋》“王鲁”说是《公羊》学的核心义旨之一,董仲舒与何休无不倡言之。
但这一说法在汉以后一直为后儒所诟病。
随着清代《公羊》学复兴,这一学说才重新为学者所重,而其中以陈立最具代表性。
陈立明确区分了“衰周之鲁”与“《春秋》之鲁”,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春秋》当新王,从而托鲁为王者乃“《春秋》之鲁”,而非“衰周之鲁”。
同时,陈立在为何休《公羊解诂》作新疏时,不仅全面继承了何休的“王鲁”思想,并且顺着何休、徐彦的思路,对《公羊》本文的“王鲁”意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从而使得何休的“王鲁”思想更为彻底地得到了贯彻。
关键词:陈立;《春秋》;《公羊义疏》;以《春秋》当新王;王鲁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9)04-0087-08自汉代有《公羊》学以来,“以《春秋》当新王”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王鲁”说就一直是《公羊》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魏晋以降,随着《公羊》式微,“王鲁”说也备受后儒诟病。
一直到清代中叶《公羊》学复兴,一批《公羊》学家才重新正视起“王鲁”说,并予以诸多新的诠释,其中以陈立(字卓人,1809—1869)尤具代表性。
陳立先后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集其毕生之精力,作百余万言之《公羊义疏》。
该书博稽载籍,不仅广蒐汉唐以来的《公羊》古义,而且有清一代说《公羊》者,如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宋翔凤、凌曙、包慎言等,无不左右采获,整齐排比,融会而贯通之,堪称清代中期以来《公羊》学的集大成著作。
该书恪守何休家法,而对何氏《公羊解诂》中的“王鲁”说发明尤多。
然而,学者对陈立之《公羊义疏》,或泛泛重其“完备”①,或许其长于考据训诂②而讥其“不通义例”,③多未能注意到陈立对“王鲁”说的发挥及其对《公羊》学的意义所在,是以许陈立者与讥陈立者,似乎皆未能得其要领。
本文即试图以陈氏对“王鲁”说的发挥为切入点,来重新审视陈立对清代《公羊》学史的意义。
扬雄文论研——精选推荐

摘要扬雄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思想丰赡.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视角对之进行解读。
从扬雄文论的角度来解读扬雄著述,可发现其文论对于先秦以来言意之辨的一些基本问题都有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而且自成体系。
扬雄认为,一般人由于“文体谬误”和“意图谬误”而“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圣人则由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文质兼备,内外一致而能做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一般人难以言尽其意,只有圣人才能真正做到言书以尽心意。
在言意观基础上,扬雄从文体意识角度提出著名观点:“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从作者身份出发对辞赋进行区分,认为“辞人之赋”“劝百风一”、“文丽用寡”以至言不达意尽意而予以断然否定,“涛入之赋”合乎儒家法度能够言尽其意而予以肯定。
扬雄的言意观和文体意识内涵着其文论体系“明道、征圣、宗经”的实质和文用兼顾中注重功用的文学价值观.扬雄关于辞赋功用和价值的否定以及他在赋体流变、文体自觉意识发展方面的贡献在两汉之际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扬雄又探讨了关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和解决言意矛盾问题的原则和途径。
扬雄认为,一般人应该以“明道、征圣、宗经”为原则,从继承发展往圣先贤的优良传统和加强个人学识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探求解决之道。
扬雄文论虽是复古的儒家文论,但经过批判、融合的复古,己不单纯是复占,而是“推故而别致其新"llI扬雄文论因此而显示出其不乏创造性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扬雄言意观文体意识儒家思想文论ABSTRACTYangXiongisamallofgreatlearning,manyworksandrichthoughts;reseachworkerscallstudyhimfromvariousaspects.Studinghisworksfromhisliterarycriticism,wecanfindthathiscriticismelaboratessomebasicquestionsonthedifferencebetweenwordsandmeaningsfromthepre—QindaysonandithasitsOWl]systems.andYangthinkthatthepeoplecannotexpresstheirmindbywordstheirwordsbywritingbecauseof‘stylefaults’and‘intentionfaults',butthesagesCanbecausetheirstyleandintentioncanbeunanimousSOthattheycanexpresstheirmeaningpreciselywhichisdifficultfortheOrdinarypeople.Onthebaseoftheviewsonwordsandmeanings,Yangadvancesthefamousidea,thatis,Ciwriters’Fuaresplendidandandproper,whichdifferenceextravagant,butpoets’FuaresplendidbetweenCiandFuiSinaccordaneewithwriters’status.Ciwriters’Fuaremoreencouragable,lesscritical,moreextravagant,lessusefulSocannotfullyconveytheirYangcriticizesthemfirmlybecausetheirFuideas.butpoets’FuconformstotheConfucianists’moralstandardandCallfullyexpresstheirideasandYangaffirmsit.Yangxiong’Sviewsonwerdsandmeaningsaswellasviewsonstyleconnotestheessenceof‘makeDanunderstandable,letsagesagree,taketheclassicsasmodels’andakinkofvaluesthatisgivingmoreconsiderationonpracticalusebutliterarygraceaswell.YangXiong’SnegationofFu’SuseandvaluesandhiscontributiontothechangeofthestyleofFuandtheconsciousnessdevelopmentofthestyleearlyforwardthecauseandforgeaheadintothefuturebetweenthetwoHeat》.Then,Yangseekstheprinciplesandwaystothecontradictionbetweenwordsandmeanings.InYangXiong’Sopinion,thepeopleshouldpersistinmakingDaoUnderstandable,lettingsagesagree,takingtheclassicsasmodelsandsearchingafterthewayofsolvingthecontradictionbymeansofcarryingonenlargingtheindividualknowledgeofmorality.Though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theConfucian’Stheoryofliteraturebyrestoringsomeanciantways,hisrestoringisnotjustthesamebuthavingitsnovelty.Therefore,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noticeableowingtohiswisdomandcreativity.Keywords:YangXiong,ViewsOnwordsandmeanings,Consciousnessonstyle,Confucianism,Literarytheory.Ⅲ引言:扬雄研究概述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天风五年(公元18年),先后为宫黄门侍郎和中散大夫,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中考病句修改试题及答案教师用

中考病句修改试题及答案教师用2017年中考语文病句修改题汇编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
(删去“其原因”或“因为”)B.“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把“描绘”改成“勾画”)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
(删去“使”)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2.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
(去掉“通过”或“使”)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C.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养成”前加上“是否”)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
(删去“为”)3. 下面语段有多处语病,任选两处修改。
①颜真卿、东方朔、董仲舒的故事,让德州这个城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无比风富。
②德州,也是一个与廉颇、晏婴、宋哲元、时传祥等名字密不可分的。
③建筑独特的董子街、黑陶的工艺精致、科技领先的太阳谷、风光旖旎的长河公园,都是她靓丽的城市名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B.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胡适先生从小就养成了宽恕人、体谅人的好脾气。
C.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烦人速度和规模。
历史试卷及答案(1)

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上下级关系D.君臣关系2.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是A.大河谷地B.大陆草原C.沙漠与绿洲D.海岛与山峦3.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A.议会B.内阁C.国王D.法院4.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B.《人权宣言》的发表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它发表于A.1689年B.1787年C.1848年D.1871年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资政新篇》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它的作者是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D.孙中山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A.总统B.议会C.内阁D.全体国民9.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导火线是A.袁世凯复辟帝制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C.九一八事变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11.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A.“区域自治”B.“政治协商”C.“一国两制”D.“九二共识”12.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欧洲共同体C.欧洲联盟D.联合国1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14.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新史学和新汉学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王学典(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 新史学;新汉学;学术史;社会经济史;古史辨;梁启超;胡适[摘要]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
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
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
“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
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
“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
“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中图分类号]K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5-0005-21The New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The T wo Pattern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Their FluctuationsWANG Xue-dian(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Shandong, China)Keywords:the New History; the New Philology; academic history;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Liang Qichao; Hu Shi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merged gradually in two almost quite different paths simultaneously. One is the course evolved 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step by step which transformed the classics into history; the other is the cours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history which signified a fresh start to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The former is the so-called “New Philology”, and the latter is the so-called “New History”. The“New History” directs towards the noumenon of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focuses itself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he beginning. At first, each of these two paths had its own track and advanced side by side. Yet owing to the profound groundwork of the “New Philology”, it overwhelmed the“New History”for a time. Afterwards, because the “New History”matched the social historical tre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end, it surpassed the“New Phi lology ”and became the main tide once again. Passing through the “Materialist History”, the“New History”has now born the fruit of th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Meanwhile, the most symbolic academic heritage of the “New Philology” has now merged into the “collation of the ancient classics”and“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of nowadays. The “textual criticism”which the “New Philology”commits itself to has changed into a part of the modern academic constitution, or an initial link of the research course; besides and after the “textual criticism”, there actually ex ists a larger academic world.自从梁启超提出“新史学”这一概念之后,学术史名家们大都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此后的所有史学现象、史学运动、史学形态。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思媚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3年第06期摘要: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
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关键词:问题;主义;胡适;思想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1919年7月20日,他在进步刊物《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一争论成为一桩历史公案,建国前后,史学界对此次争论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下了定论,对于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观点更是引来各种争议,尤其在文革时期,他备受国内学者“青睐”,批评他的文章不在少数。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该争论定义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的尖锐斗争。
[1]然而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力求重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胡适在这场论战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以及他的不足。
本文力求还原胡适先生在争论中思想的真实面目,挖掘其思想包含的深远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一、重回“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情境(一)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之境,传统的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统治、政治渗透及改良和反抗封建专制、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统治构成了当时中国政治社会的主流。
[2]无数仁人志士都奋发图强,力争寻求改变陈旧体制、救国救民。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以及外来“主义”纷纷传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论董仲舒[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中,胡适是比较稳健的一位。
在胡适眼里,儒学既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也是一种学术。
学问家的胡适一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国学”。
胡适把儒学称为中国的“国教”,这一点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紧密相关。
胡适多次提到董仲舒在促进国家统一的大业和建设汉家制度上的功绩。
他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具有某种辩证的性质。
他对董仲舒的学术也是充分肯定的。
在胡适看来,包括董仲舒在内的汉朝的“哲人”们造出“灾异神学”并不是他们相信“天人”之间有所谓“感应”,而只不过是要用这种极其神秘的“神学”作为限制君主权力的一种威慑力量。
董仲舒处在新思想、新制度的开创时期,他自己还没有传统文化中后来形成的一些惰性,他一直处在不断的思索之中。
胡适之所以对董仲舒有如许多的肯定之处,是因为胡适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及其社会功用有明确的认识。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深、之广,几乎无人可比。
..[关键词]胡适董仲舒儒学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全盘西化”..[作者]董大中(1935—),男,学者、作家,中国赵树理学会会长、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民俗学。
一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又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代表。
用这样一个人物的眼睛去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看他如何对待,如何评价,就不仅仅是个“古今之论”的问题,而且有个“中外之争”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像胡适这样的“全盘西化”派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中,胡适是比较稳健的一位。
他最初关注的,不是思想文化,而是文学,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正如后来一些人批评的,他这篇文章鼓吹“改良主义”,谈不到革命。
加入到《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以后,胡适接连发表了多篇白话诗,给人以清新面目。
又发表《归国杂感》,说“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正跟陈(1918独秀等人对旧中国的认识和他们要除旧布新的目的相合。
接着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年4月),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对儒学,胡适一直是从两个方面去看的。
它们既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也是一种学术,这是不同的两个方面。
胡适本人的身份,也是两重的。
一方面,他是思想家、政治家。
首先,他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说他写白话小说是“遵奉了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胡适就在“前驱者”之中,因为胡适写《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白话诗都在鲁迅写《狂人日记》等小说之前;后来在抗战期间做了国民党政府的驻美大使。
另一方面,他是学问家,是搞学术的,他研究的是“国学”,他一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
分清胡适的这两种身份,两种面目,是本文的基础和出发点。
胡适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以某某“宗教”相称。
如在《三年丧服的逐渐推行》一文(《说儒》附录)里,有:“汉初几十年中,帝国的宗教上有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成为国教的一部分。
”如:“这都是这位‘汉家儒宗’建立的‘孝’的宗教的内容的一斑。
”如:“当时已有曾参等孝子的故事在社会上作‘孝的宗教’的宣传品..可见当日孝的宗教的流行。
”如:叔孙通已把儒家的丧礼定为国教了。
”〔1〕早在 1919年,胡适写有一篇文章,题为《不朽——我的宗教》,说到“中国儒教的宗教..”。
接着说他自己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
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2〕所说“大我”,指我们中华民族,指中国,而“小我”是他自己。
为了不辜负这“大我”的“无穷过去”,他这个“小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性,对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做了深刻的研究。
为了不辜负“大我”的“无穷未来”,他提出走民主的道路,毕其一生,坚持不懈。
二董仲舒在胡适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占什么地位呢?胡适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谈论董仲舒不是很多。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胡适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首重先秦,如写有《先秦名学史》,次重近代,写了许多单篇文章,唯独汉代说得少。
他想搞通史,但中途而废。
如《中国古代哲学史》,本来叫《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北京大学的讲稿,属通史性质,后来出版了上卷,却无后文。
对此,高长虹写了一则短文,题为《两个上卷》,说“有两本书,在中国近年出版界,都不妨说是好的书..可惜这两本书又有一个同样的缺憾,便是没有下卷”,〔3〕一本是《人类的行为》,一本是《中国哲学史大纲》。
后来这本书改名为《中国古代哲学史》,成为断代的了。
第二个原因,可能跟董仲舒不好写有关。
1930年胡适在上海作《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始自战国末期,终至汉代,本来有一章(第8章)专门谈董仲舒,胡适说他“改写了几次,始终不能满意,后来就搁下了”,〔4〕使这个《长编》显得不够完整。
胡适把儒学称为中国的“国教”,而这一点,是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紧密相关的。
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的《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一章里,胡适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对社会组织形态的要求,和对思想家的要求,总的说,是要求统一,从各方面实现大一统。
他说,“这个统一帝国继续了近四百年(约前 200—纪元 200)之久,中间只有十几年的暂时分裂。
这四百年的统一国家的生活,在中国民族史上有莫大的重要。
”他具体分为四点:“第一,这四百年的统一生活的训练,养成了一个统一民族的意识..第二,在这四百年中,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立,为后代所取法,故汉帝国不但造成四百年的一统局面,并且建立了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基础..第三..这四百年的统一生活造成了统一的中国文化;有了这个伟大的基础,中国民族才能吸收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同化许多外来的民族。
第四,这个统一的局面在思想史上的最大影响是思想的倾向一尊。
”〔5〕在这个统一大业中,汉家儒宗起着极大的作用,先有陆贾质问高祖“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从而使“文治”盖过“武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路;继有叔孙通制定各种礼仪,惠帝死后,又建议在谥法上加个“孝”字,表示“以孝治天下”之意。
“这一个制度,史家虽没有明文,我们很可以归功于那位叔孙太常。
这便是儒教成为国教的第一声。
”〔6〕这两个人好像拉开了序幕,站出来发出更大声音、提出更有力措施的自是董仲舒无疑了。
叙述这两人的思想、功业,各为第三章的一小节,作者本来要在第 8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写董仲舒,如前所述,他“改写了几次,始终不能满意,后来就搁下了”,从而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遗憾。
董仲舒在促进国家统一大业上的功绩,胡适多次写到,尽管他有时不提“董仲舒”的名字。
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第 7章的《董仲舒与司马迁》一节里,胡适把两人的政治理想和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说董仲舒“理想的社会是一个重新封建的调均社会”,在那个社会里,“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引《春秋繁露》语)。
“但他也明白这个平均土田的制度是不容易恢复的了,所以他只主张实行两个比较和缓的主张:一个是禁止官府贵族与人民争利,一个是限民名田。
”〔7〕接着说:“..董生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马(彘)之食’。
这种现象也自然要引起社会改革家的注意与抗议,故干涉的政策,均贫富的理想,均田限田的计划,都一一的起来。
..后来的儒家比较占势力,而后来的道家学者又很少像司马迁那样周知社会经济状况的,故均贫富、抑并兼的均产主义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8〕在《儒生的汉家制度》一节里,胡适说:“董仲舒提出的问题,除了已见上文的之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
一个是反对专用刑罚的问题..同这个问题相连的,是教化的问题..教化问题的一部分是太学问题..同教育制度有关的,是选士任官的问题..他还有一个提议,影响中国教育和学术思想最大的,就是定儒为一尊的政策..董仲舒的许多主张,有一些后来竟成为汉朝的制度。
他的限田法,哀帝时师丹、孔光等人当权,想要实行,因贵族外戚反对而止。
他的选举任官计划,本和汉文帝以来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及举‘贤良文学’的制度无甚冲突,故更容易实行。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域者’,这更近于董仲舒的主张了。
他的太学计划,也在武帝时实行..”〔9〕在《中国中古思想小史》里,胡适似乎对以上所论做了总结,他说:董仲舒(死约在前 104)虽不得势位,但他的思想影响了汉朝的制度,比谁都更伟大。
儒学成为帝国的儒教,是汉武帝、董仲舒、公孙弘三人的成绩。
在制度方面,如立五经博士,为国立太学的基础;如用经学选官,能通一经以上的补官,是科举制度的起源;如罢黜百家,专崇儒学,是统一思想学术的实行。
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里开始实行的。
〔10〕胡适说到董仲舒在建设汉家制度上的功绩还有:在《中国传统与将来》里,胡适把中国历史分为五个时代,他说:“第三个历史的大进化是公元前二二一年军国主义的秦国统一了战国,接着公元前二○六年第二个帝国、汉帝国的建立,以后就是两千多年里中国人在一个大统一帝国之下的生活、经验——这两千多年里没有一个邻国的文明可以与中国文明比..”他特别称赞了“逐渐发展一个挑选文官人才的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等。
〔11〕在《谈谈中国思想史》里,胡适说,从汉到宋这一个时代“发生了极新的问题,一是国家的统一,一是新宗教佛教的传入,而普遍全国。
于是由此引起了两种思想,即:(一)在武力统一政治下,如何建立一文治政府,减低人民压迫。
(二)如何挽救全国人民的宗教热。
前者如何建设文治政府,遂产生了四种工具。
”〔12〕依次是文官考试制度、太学、法律等,而前两项是由董仲舒提议的。
人们都知道,在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上,儒家的几位大师有不同的意见。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
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他以“禾”和“米”的关系做比,说:“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所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更重视教化的作用,教化有如把禾碾成米,不教化,禾仍是禾,不能成为米。
他强调“王教”,加强“王教”,人的性“不得不遂”。
在这点上,董仲舒接近荀子。
但是他又跟荀子不同,不同处在于,他不认为人的质已经是恶的。
在董仲舒看来,“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冯友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