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抽样方法
第八章审计抽样

3审计抽样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程序
审计抽样的种类
• 按抽样决策划分: --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 • 按审计抽样所了解的总体特征划分: --属性抽样 --变量抽样
总体是指审计人员从中选取样本并据此得出结论的整套数 据,可分为多个层或子总体,也都可予以分别检查。抽样 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注意一下三点:
1 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
但是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部分项目或有特殊重要性的全部项目进 行审计,并对所选项目本身发表审计意见则不是审计抽样。
2审计抽样不能完全等同于抽查
货币单位抽样
• 无论进行健全性或控制性测试还是实质性 测试,均可采用货币单位抽样。 • 货币单位抽样,是以审计对象总体的金额 作为样本单位,以每一金额单位有相同的 被审计机会的一种选样方法。---随机选样 • 特点:能使金额较大的项目比金额较小的 项目有更多的被选取的机会。要把负数先 剔除。
• 它将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模型中的常用属 性混合起来,以属性抽样理论为基础,但 是得出的结论是以货币金额(数量)而不 是以错误率来表示的。因此,它有时又被 称为属性和变量联合抽样(CAV)、累进 货币金额抽样(CMA)、按概率比例大小 抽样(PPS)、与大小成比例抽样(SP
定义总体、抽样单元及分层
总体——实施抽样的范围
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 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如果应收账款中没有个别重大项目,则总体包括构成应收账款期末 余额的所有项目;如果已将应收账款中的个别重大项目挑选出来单 独测试,对剩余的应收账款余额进行抽样,则总体只包括构成应收 账款期末余额的部分项目。
第十二章审计抽样

本章的重点为:(1)审计抽样,包括抽样风险与⾮抽样风险、样本设计、样本选取、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样本结果评价;(2)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主要是三种抽样⽅法的具体运⽤;(3)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运⽤,主要是两种抽样⽅法的具体运⽤。
&&本章难点&抽样结果的评价、五种抽样⽅法的具体运⽤。
&本章重点内容总结&§1 审计抽样概述在设计审计程序时,CPA应当确定选取测试项⽬的适当⽅法。
选取测试项⽬旨在帮助CPA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
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CPA可以使⽤的⽅法有三种:(1)选取全部项⽬;(2)选取特定项⽬;(3)审计抽样。
§2审计抽样⼀、抽样风险和⾮抽样风险(⼀)抽样风险1.抽样风险是指CPA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样本中包含的⾦额错报或对设定控制的偏差,可能不能代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总体中存在的错报或控制偏差。
2.抽样风险的类型。
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1)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CPA推断某⼀重⼤错报不存在⽽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并可能导致CPA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2)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CPA推断某⼀重⼤错报存在⽽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
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
也就是说,⽆论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类是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另⼀类是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
但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这两类抽样风险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要关注的两类抽样风险是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指南_[全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指南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ef2d3dd15abe23492f4d50.png)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指南目录1第一章总则1一、审计抽样的含义1二、对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总体要求1第二章获取审计证据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考虑1一、获取审计证据时实施的审计程序1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考虑2三、实施控制测试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考虑2四、实施实质性程序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考虑3第三章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考虑3一、审计风险3二、抽样风险4三、非抽样风险4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的控制5第四章选取测试项目以获取审计证据5一、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5二、选取全部项目6三、选取特定项目7四、审计抽样9第五章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9一、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选择9二、有效计量抽样风险的条件9第六章样本设计9一、基本要求9二、总体10三、分层11四、金额加权选样11第七章样本规模11一、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15二、确定样本规模15第八章选取样本15一、选取样本的总体要求15二、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17三、对其他选样方法的说明18第九章实施审计程序18一、对实施审计程序的总体要求18二、使用替代项目18三、使用替代程序18第十章误差的性质和原因19一、对误差进行定性分析的总体要求19二、对误差进行定性分析的具体考虑19三、具有共同特征的误差20四、异常误差20第十一章推断误差20一、在细节测试中推断总体错报21二、对异常误差的考虑22三、对总体分层时的处理22四、在控制测试中推断总体偏差率22第十二章评价样本结果22一、总体要求22二、控制测试23三、细节测试24附录1314-1:在控制测试中使用统计抽样方法25一、设计样本27二、确定样本规模30三、选取样本和实施审计程序31四、评价样本结果35五、停走抽样与发现抽样36六、记录抽样程序36附录1314-2:在控制测试中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38附录1314-3:在细节测试中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38一、样本设计39二、确定样本规模42三、选取样本42四、评价样本结果43五、记录抽样程序44六、非统计抽样示例46附录1314-4:在细节测试中使用统计抽样方法46一、定义抽样单元46二、选取样本47三、确定样本规模49四、评价样本结果52五、PPS 抽样的特点53六、PPS 抽样示例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审计抽样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提出总体要求。
2020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导语】把⼯作当事业,把备考当⼯作考核,认真,是⼀种态度,这样便不愁拿证了。
为⼤家整理“2020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供考⽣参考。
更多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请关注注册会计师考试频道。
祝⼤家备考顺利! 【内容导航】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 【所属章节】 第四章审计抽样⽅法 【知识点】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 ⼀、样本设计阶段 (⼀)确定测试⽬标(1/4) 细节测试:识别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中存在的重⼤错报。
其中:在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通常⽤来测试有关财务报表⾦额的⼀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该⾦额是合理正确的,认为不存在重⼤错报】 (⼆)定义总体(2/4) 【特别提⽰】 不同性质的交易可能导致借⽅余额、贷⽅余额和零余额多种情况并存。
例如:应收账款账户 (三)定义抽样单元(3/4) (四)界定错报(4/4) 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标界定错报。
例如: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即总账余额是否正确?),记串户就不算错报。
⼆、选取样本阶段 (⼀)确定抽样⽅法 在细节测试中进⾏审计抽样,可能使⽤统计抽样,也可能使⽤⾮统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在细节测试中常⽤的统计抽样⽅法包括货币单元抽样和传统变量抽样。
1.货币单元抽样 (1)定义:货币单元抽样是⼀种运⽤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额⽽不是对发⽣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法,它是概率⽐例规模抽样⽅法的分⽀,有时也被称为⾦额单元抽样、累计货币⾦额抽样以及综合属性变量抽样等。
(2)相关知识点说明 ①货币单元抽样以货币单元作为抽样单元,总体中的每个货币单元被选中的机会相同; ②总体中某⼀项⽬被选中的概率等于该项⽬的⾦额与总体⾦额的⽐率,项⽬⾦额越⼤,被选中的概率就越⼤,这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重点放在较⼤的账户余额或交易。
③注册会计师并不是对总体中的货币单元实施检查,⽽是对包含被选取货币单元的账户余额或交易实施检查。
简述审计技术方法的体系

审计技术方法的体系
一、审计计划方法
审计计划方法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制定审计计划的一系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目标确定等。
通过审计计划方法,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资源分配,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证据方法
审计证据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收集、整理和审查证据的一系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审阅、监盘、函证、分析等。
通过审计证据方法,审计人员可以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三、审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性的一系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通过审计抽样方法,审计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四、审计流程方法
审计流程方法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采取的一系列标准化步骤和程序。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等阶段的方法。
通过审计流程方法,审计人员可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五、审计报告方法
审计报告方法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后,将审计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给相关方的一系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撰写报告、报告审核、报告分发等。
通过审计报告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向相关方提供清晰、准确、有用的信息,帮助相关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6讲_审计抽样方法(2)

(二)非统计抽样方法下推断总体(一)统计抽样方法下推断总体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R)/样本量(n)在统计抽样中,评价的标准是比较总体偏差率上限与可容忍偏差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二)非统计抽样方法下推断总体在非统计抽样中,样本偏差率等于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即“总体偏差率的最佳点估计”。
在非统计抽样中,评价的标准是比较估计的总体偏差率即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如下图所示:八、细节测试选取样本(一)细节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二)确定样本量(一)细节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教材表4-7细节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②项目4(1699~2271元)(包含随机数1756);③项目2(358~1638元)(包含随机数856);④项目11(6577~6980元)(包含随机数6799)。
(二)货币单元抽样的优点(1)货币单元抽样以属性抽样原理为基础,注册会计师可以很方便地计算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因而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更易于使用;(2)货币单元抽样在确定所需的样本规模时无需直接考虑总体的特征(如变异性),因为总体中的每一个货币单元都有相同的规模,而传统变量抽样的样本规模是在总体项目共有特征的变异性或标准差的基础上计算的;(3)货币单元抽样中,项目被选取的概率与其货币金额大小成比例,因而无需通过分层减少变异性,而传统变量抽样通常需要对总体进行分层以减小样本规模;(4)在货币单元抽样中使用系统选样法选取样本时,如果项目金额等于或大于选样间距,货币单元抽样将自动识别所有单个重大项目,即该项目一定会被选中;(5)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计不存在错报,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规模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6)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更容易设计,且可在能够获得完整的最终总体之前开始选取样本。
(三)货币单元抽样的缺点(1)货币单元抽样不适用于测试总体的低估,因为账面金额小但被严重低估的项目被选中的概率低,如果在货币单元抽样中发现低估,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样本时需要特别考虑;(2)对零余额或负余额的选取需要在设计时予以特别考虑,例如,如果准备对应收账款进行抽样,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将贷方余额分离出去,作为一个单独的总体,如果检查零余额的项目对审计目标非常重要,注册会计师需要单独对其进行测试,因为零余额的项目在货币单元抽样中不会被选取;(3)当发现错报时,如果风险水平一定,货币单元抽样在评价样本时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更可能拒绝一个可接受的总体账面金额;(4)在货币单元抽样中,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逐个累计总体金额,以确定总体是否完整并与财务报表一致,不过如果相关会计数据以电子形式储存,就不会额外增加大量的审计成本;(5)当预计总体错报的金额增加时,货币单元抽样所需的样本规模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规模可能大于传统变量抽样所需的规模。
审计程序中的抽样与抽取技术

审计程序中的抽样与抽取技术在审计程序中,抽样和抽取技术是评估金融报表准确性和合规性的重要方法。
它们帮助审计师在整体数据集中选择一小部分样本进行检查,从而得出对整体数据集的可靠结论。
本文将探讨审计程序中的抽样与抽取技术的作用、常见的抽样方法以及其应用场景。
一、抽样与抽取技术在审计程序中的作用在执行审计程序的过程中,抽样和抽取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审计师实现以下目标:1. 降低成本:审计所涉及的数据量通常很大,全面检查是费时费力的。
通过抽样和抽取技术,审计师可以在保证精确性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和资源消耗,从而降低成本。
2. 增强效率:抽样和抽取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通过对数据样本的检查,审计师可以更加集中地分析关键数据,提高审计过程的效能。
3. 提高准确性:合理的抽样和抽取技术可以确保审计师获取的数据样本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整体数据集的状况。
这有助于审计师对金融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估。
二、常见的抽样方法在审计程序中,有一些常见的抽样方法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指在数据集中随机选择样本。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随机抽样可以通过随机数生成器来实现,确保每个数据元素都有相等的机会被选中。
2.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通过固定间隔或规律地选取样本。
例如,每隔一定数量的数据项选一个样本,或者按照某种规律选择特定类型的数据进行抽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据集有明显的规律和结构的情况。
3.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指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子群,然后从中随机选择一个或多个子群进行检查。
整群抽样适用于数据集有明确分类的情况,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4.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中进行抽样。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每个层次的样本都有足够的代表性,适用于数据具有明显层次结构的情况。
三、抽样与抽取技术的应用场景抽样和抽取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审计程序的不同环节。
审计第09章审计抽样

9.4 实质性程序中的抽样技术
一、实质性程序中的基本抽样概念
在实质性程序中,审计抽样只能在实施细节测试 时使用。
1.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在细节测试中,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主要是指抽 样风险中的误受风险,有时也包括误拒风险。 在确定可接受的误受风险时,注册会计师需要 考虑下列因素:
① 信赖过度风险 ② 信赖不足风险 ③ 误受风险 ④ 误拒风险
2. 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 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主 要有:
① 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② 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定义控制偏差或错报,导致
3. 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固定样计总体偏差率直接定为零,并根据可接受信赖过 度风险和可容忍偏差率一起确定样本量。
在对选出的样本进行审查时,一旦发现一个偏差 就立即停止抽样。
如果在样本中没有发现偏差,则可以得出总体可 以接受的结论。
– 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即为非统 计抽样。
2. 统计抽样的优缺点 – 统计抽样的优点在于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 ,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有助 于注册会计师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取证 据的充分性,以及定量评价样本结果。但统计 抽样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需要增加额外的支 出培训注册会计师,有时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对 样本项目进行处理,使单个样本项目符合统计 要求。
3. 非统计抽样的优缺点 – 非统计抽样简便、易行,能节约成本,如果设 计适当,也能提供与设计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 同样有效的结果。但非统计抽样不能精确地测 定出抽样风险,使用时必须考虑抽样风险并将 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抽样方法
第八章 抽样审计方法
1
审计抽样概述
2
属性抽样
3
变量抽样
4
金额单位抽样
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
判断抽样 统计抽样 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概念
•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 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 国际审计准则将审计抽样定义为:审计抽样是指 审计程序运用了一个账户余额或一类经济业务中 不到百分之百的项目,使审计人员能够获得评价 余额和分类的某些特征的证据,以及形成或有助 于形成关于这种特征的结论。
断总体数值的方法; 差额估计:通过计算样本平均错误额来推断总体错误或
正确的方法。(本书的方法)
变量抽样的一般步骤
一、确定测试目的
二、确定样本规模
1、确定总体规模 2、确定可靠性水平 3、确定精确限度 4、预计总体标准差
1、样本的检查 分析 2、对总体错误 额的点估计 3、对总体错误 额的区间估计
三、选取样本项目
A. 误受风险 C. 误拒风险
B. 信赖过度风险 D. 信赖不足风险
一、 判断抽样
• 判断抽样审计,也叫重点抽查法。这种方 法不是随即选样,而是凭审计人员的经验 判断来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 算评价总体的抽样审计技术。
判断抽样审计的应用
(一)确定抽查对象 1、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 2、应审项目的特征
2、样本量的确定
❖ 属性抽样样本量的确定
n=
t2p(1-p) △2
➢ n为样本量 ➢t为正态标准差 ➢ p为预计总体的错误率 ➢ △为精确度
2020/2/26
2、样本量的确定
❖ 变量抽样样本量的确定
n=
2
t×S×N
P
➢ S为总体估算的标准差
➢ t为正态标准差,即可靠性系数
➢ N为总体量
➢ P为精确限度(可容忍的总体最大 误差)
4、详细审查样本
比较样本错误率(标准差)与预计总体错误率(标准差)
小于 等于
样本规模过大 样本规模适当
可据样本审查 结果推断总体
大于
样本规模过小
扩大抽样规模 重新进行抽样
5、推出总体并得出结论
❖ 根据大数定律,可以用符合要求的样本数量 的审查结果来对抽查总体的特征予以推断。 ❖ 属性抽查法,通常以符合要求的差错率加上 规定的精确限度(最大允许误差)去推断总体的 差错率。
n
s
t
N
2
△:精确度 S:标准差 t:可靠程度系数 N:总体量
2
其中, s d 2i n d (di 表示每一笔的差错)
n1
(3)抽样 (4)审样:S初与S样进行比较
S初=S样 说明样本规模适当:终止抽样
S初<S样 说明样本不足:扩样
S初>S样 说明规模过大:影响效率
• 抽样风险:推测出的总体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
• 非抽样风险: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造成的。
抽样 风险 的类 型
过度信赖 信赖不足
误受
误拒
★ 抽样风险的类型
➢信赖不足风险: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 赖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 ➢信赖过度风险: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 的信赖超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程度的可能性。 ➢误受风险: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 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 误拒风险: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 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三)抽取样本进行审查
(四)根据样本审计结论,得出总体审 计结果。
判断抽样审计的优点:
使用灵活推广方便 可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经验与判断能力 适用于各种审计及审计的全过程
判断抽样审计的缺点:
样本难以代表总体性质,也无均等抽样机会,依据 于审计人员主管判断
不能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 无法计算抽样误差和确定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能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 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抽样审计分类
抽样审计
任意抽样审计 判断抽样审计
非统计抽样
属性抽样审计 变量抽样审计
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比较
抽样审计风险VS非抽样审计风险
•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 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数 在累计金额表中查找对应的样本项目 注意:不是按照业务代码抽取而是按照总体中的
金额单位抽取样本的方法
金额单位抽样
审计人员对一个包含12个帐户的应收账款总体进 行测试,总体账面金额是7376元,假设所需样本
量 为4。 采用系统选样法,则抽样间距为1844。 若第一个抽样间隔内的随机起点定为921,则后
(1)账户性质: (2)数量特征 (3)审查时间
3、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强弱程度
• 4、可疑的账项 • 复杂业务 • 收发频繁的业务 • 交接初期的业务 • 素质较差人员经办的业务
(二)确定抽查数量
1、分层
详细审查 重点审查 一般审查
少量审查
100%
80%
30%
5%
2、确定每类抽查业务 3、剔除特殊项目,确定抽查数量
30
∵262.36 >258.07
∴S初 >S样
终止抽样
推断总体:
T=925000-500*42.61=903,695 (元)
=s.t N 1 n nN
258.07 1.96 500 1 31
31
500
43,993(元)
审计 审计人员以95%的把握确信前进厂2006年 结论 12月31日产成品账户的正确额在859,702 至
四、样本的检查分析及对总体的推断
1、平均值估计的步骤 ①明确审计目的, 确定抽样总体N
②确定n 放回抽样 当n≤5N%
n'
≈0
N
n=n’
n' N t s 2
n
n' 1 n'
N
_
1n
X n i1 xi
_
T NX
2、差异估计:有明显差异 (1)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总体 (2)样本量
变量抽查法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统计抽查运用的前提条件 注意剔除重要项目 应制定统计抽查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审计质量 对统计抽查的具体做法要在底稿中详细记载
第三节 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推断总体数额的合
理性,因而常被用来对账户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变量抽样分为:
均值估计:通过样本的平均值来推断总体数值的方法; 比率估计:通过计算样本的审定额与记录额的比率来推
答:(1)以第3行、第2列数字为起始点,自左向右, 以各数的后四位数为准,审计人员选择的最初5个 样本的号码分别是3779、2305、223、222、 1486。
(2)以第6行、第1列数字为起始点,自上到下, 以各数的前四位数为准,审计人员选择的最初5个 样本的号码分别是50、3482、2580、3942、 1968。
• 例:注册会计师采用系统(等距)抽样法 从8000张凭证中选取160张作为样本,确 定随机起点为凭证号的第6、25号,则抽取 的第10张凭证的编号应为( )
• A.406 C.906
B.425 D.925
3.随机选取样——金额单位选样
金额单位选样的步骤
确定同质总体 编制总体项目累计金额表 根据所需要的样本规模,从随机数表中抽取随机
各账户余额的正确性测试。
属性抽样审计结论:
可靠程度
有 95% 的把握保证被审项目的差错率不
超过 7%
实际精确度上限
变量抽样审计结论: 可靠程度
有 95% 的把握保证被审项目的金额在
20100元至19900元 之间。 置信区间
★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
统计抽样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1. 抽样总体的确定:剔除重要项目/同质总体的确定 2.确定抽查数量:
注册会计师应当特别关注的,可能导致不 正确审计结论的两种风险是( D)。 A、信赖不足风险与误拒风险 B、信赖不足风险与误受风险 C、信赖过度风险与误拒风险 D、信赖过度风险与误受风险
• 审计人员确定某账户余额的可容忍误 差为1800元,依据抽样结果推断的差额 为2000元,而该账户的实际差错确达到 1600元,这种情况属于( C)。
2020/2/26
★ 抽样、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注:(1)两种测试中的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 效果都有影响。
(2)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 ,是最危险的风险。
2020/2/26
• 有关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的下列表述中, 注册会计师不能认同的是( D)。 A、信赖不足风险与误拒风险会降低审计效 率 B、信赖过度风险与误受风险会影响审计效果 C、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 影响 D、审计抽样只与审计风险中的检查风险相 关
3.随机选取样——系统选样
起始点的确定—— 随机数表 抽样间隔:D=N/n
例:从100张领料单中抽取5张检查,已知起始 点为09号,则应抽出的样本项目分别为: 09、29、49、69、89 若采用多个起始点(m个),则D’=mD 例:上例中增加一个起始点31号,则应抽出的 样本项目分别为: 09、31、49、71、89
947,688 之间。
3、比率估计(有意识地错误)
错误与记录值成比率关系的,同一方向
100万 错10% 10万
y:记录值
5000错10% 500元左右
目的:逃税漏税
审定值 记录值
=R
, T=Y*R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