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白乐桑张丽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法文简称为CECRL,英文简称为CEFRL)(注:法文版:Cadre européen commun de référence pour les langues: apprendre, enseigner, évaluer, Didier, Paris, 2001.英文版: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是欧洲理事会组织其各成员国共同制定的关于语言教学、学习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应当今社会人员流动密切频繁、国际沟通不断增加、各国语言教学日趋接轨的需要,“欧洲框架”(注:以下将《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简称为“欧洲框架”或“框架”。)分别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测试评估等方面提供了统一的参考标准,是各国语言教学及学习领域的重要参考工具。它于2001年正式出版发行,问世七年来,随着其在欧洲各国语言教育领域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影响日渐深远,被称作欧洲现代语言教育的“大革命”,也为世界语言教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欧洲框架简介

1.1 “欧洲框架”制定及推行的背景

“欧洲框架”作为欧洲范围内的统一语言政策,其制定是以服从欧洲理事会(Conseildel' Europe/Council of Europe)(注:鉴于名称的相似及易混淆性,本文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官方网站给出以下欧洲几大机构的翻译形式:欧洲理事会(Conseil del'Europe/Council of Europe),欧盟理事会(Conseil européen/European Council),欧盟委员会(Commission européenne/European Commission),欧洲议会(Parlement européen/European Parliament)。另:“框架”所涉及的专有名词在本文中均在其后括号内依次给出法语和英语形式。)的整体政策为宗旨的。“欧洲境内多元的语言及文化是一项丰富的遗产,也是一项值得保护与发扬的宝贵共同资源”(注:参考欧洲理事会部长会议《建议案》前言,1982-18。),要做到共同保护和发扬,需要共同的指导纲领,需要各国共同合作与协调,以达成欧洲层面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整合。

随着欧盟成员国的不断增加,欧洲各国间的国际性交流及合作日益频繁,在语言多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有效克服沟通障碍、提升国际沟通和理解能力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跨洋远航不再是只有古代冒险家才能实现的梦想,出国学习、工作和生活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而日渐频繁与平常,特别是ERASMUS(注:由欧盟资助的 Erasmus Mundus项目是高等

教育领域内的一个合作奖学金项目,是一项提供确切的欧洲高等教育机会的全球性计划。详细内容参见下列网页: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rogrammes/mundus/index_en.html。)等欧洲一系列教育合作及交流项目的建立与实施,使大批的欧洲中学生及大学生有机会到其他国家学习外语、选修课程、进行交流,这为各国外语教学的相互接轨及教育体制的“透明”提出了要求,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来相互承认及对比各种语言考试和资格认证迫在眉睫。

另外,随着欧洲整体和谐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仇外心理与激进民族主义行为近年来被视为成员国沟通及欧洲整合的主要障碍”(注:参考欧盟第一次各国元首高峰会议议题。),加强各国间语言文化交流被视为淡化民族仇外心理的重要政策和方法,这与语言教学及推广密切相关。

最后,在外语教学与学习领域,自上世纪初开始,对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习得与学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有效地整合、达成共识并应用于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一个共同的参考工具,对与语言教学及学习有关的各类术语进行界定和统一、对与教学及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类理论及方法进行选择、归类和总结,这不仅是研究工作的最终价值体现,也可以为下一步的研究及实践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总之,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目标及政策,共同推动了语言教学、学习及评估的统一规划与整合,“全面、一致、透明”(p.14/p.7)(注:本文所示页码请分别参照“欧洲框架”法文版及英文版,下同。)的“欧洲框架”应运而生。

“‘欧洲框架’是现代语言教学与教育政策相结合的典范。”(注:见白乐桑2007年10月8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专业演讲报告。)这不仅有助于其在众多成员国共同协作、资助下的制定和推广,以避免教育部门或机构单独行动的势单力薄;同时,框架的全面制定与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欧洲理事会一系列语言政策的落实和推广,使各个成员国朝着同一方向,互相协助,共同加强整个欧洲多元化语言及文化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研究及实践领域的潜能。

1.2 欧洲框架的内容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文化理事会(Conseil de la coopération culturelle/Council for Cultural Co-operation)就已开始致力于整体参考框架的孕育与研究,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在不同国家教育部门间共同使用的衡量标准体系,以利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认可和认证。基于这一目标,J. A. van Ek和J. L. M. Trim等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编写了《入门水平》(niveau

intermédiaire ou de survie/Waystage)、《起步水平》(niveau seuil/Threshold)及《进阶水平》(niveau avancéou indépendant/Vantage Level)等一系列评估语言学习阶段及能力的文献,这些文献对当时全欧洲建立共同语言能力标准与评估标准的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欧洲框架”的编写及等级制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1年11月在瑞士Rüschlikon的欧洲各国政府专题研讨会上,瑞士联邦政府提出了“欧洲境内语言学习的透明度与一致性:目标、评估、认证”的提案,至此拉开了“欧洲框架”制定的序幕。此次研讨会之后,欧洲理事会组织各国相关语言教育机构及专家组成了“框架工作组”,经过9年的研发和编写,期间经过反复实验、取样、讨论及修改,“框架”终于在2001年正式出版,2003年修订以后再版发行。

“欧洲框架”是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统一性纲领,为全欧洲语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语言测验及教科书编写等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框架全文260余页,包括9章,主要内容涵盖语言学习、教学及评估三大部分。在语言能力分级方面,框架分为依次递升的三阶段六等级(A1基础级、A2初级、B1中级、B2中高级、C1高级、C2精通级),并建立了总体分级标准。

全书以“行动为导向”(perspective actionnelle/an action-oriented approach)作为整个框架的理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者是社会的成员,必须在一定的情况下或特殊的环境里或在某种特定的行为范畴中,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议题”(p.15/p.5)。围绕这一核心,“框架”对参与并影响“使用者完成特定任务”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列举,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了阶梯式地归类及分析。其中,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情境、主题、任务、目的、言语活动、策略、沟通过程、文本、媒介等;同时,语言使用者也需要一定的内在能力来完成某项任务,如一般性的知识、技巧、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一般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用内在能力等。从一般到具体,在给这些因素分门别类、“各就其位”、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同时,该“框架”也针对某些因素按照

A1到C2的三阶段六等级形式提供了分级标准,如《综合口头表达分级标准》(p.49/p.58)、《互动策略分级标准》(p.70/p.86)、《记录笔记分级标准》(p.77/p.96)、《语法准确度分级标准》(p.90/p.114)等。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框架’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著

作”(Goullier,2005:12),它对语言教学及学习的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和统一,对语言及教学的情境从方法论上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涉及到了各种教学及学习情况、各种教学及学习因素以及在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第一次全面覆盖现代语言教学及学习的统一标准和参考。

二从“欧洲框架”看欧洲语言教学及学习新理念

“欧洲框架”是欧洲各国语言及教学专家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及修改而制定的,这是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欧洲语言教学理论及实践成果的系统总结,是欧洲现代语言教育的集大成者。虽然“框架”一再声明“不采取任何现有学习理论及语言教学法的特定立场”(p.21/p.18),而是“以行动为导向”(p.15/p.5)作为理论基础,采取中立的立场,提出“一系列参数和分类,目的在于鼓励教学工作者进行讨论、使用及验证”(p.21/p.18),然而,纵观“框架”我们可以看到,该书实则采用了“兼收并蓄”的办法,对过去的教学及学习研究成果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系统性的整理。作为参考工具,“框架”为欧洲语言教学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作为政策纲领,“框架”体现了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及学习的新理念,指出了21世纪语言教学的新方向。

2.1 提高多元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及学习的总航标

欧洲境内国家众多,语言种类众多,多种语言并存的客观现象为现代欧洲人提出了新的外语教学及学习的目标,即在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的背景下,提高“多元语言能力”(Plurilinguisme/plurilingualism)。

什么是“多元语言能力”?“框架”在第一章(p.12/p.4)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多元语言能力’注重个人语言经验在其所处环境中不断增长的事实,即从家中语言到社会大部分人所说的语言,再扩大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在学校中学习,还是生活中直接接触,这些语言在学习者心里并没有被分隔孤立开,而是共同建立一种由经验组成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会促进语言间的联系和交流。”比如一个法国人,从小生活在布列塔尼省(Bretagne),祖父母都说布列塔尼方言,自己虽然不说,但能听懂一些。母语是法语,中学阶段在学校里相继学习了英语、意大利语。此外每周三下午去汉语学习班,只学说,不学汉字认读和书写。大学毕业后去日本实习一年,后在一家银行工作,日语没参加过水平考试,但表达能力很好,之后回到法国,不再使用日语……由此可见,这位法国人从小到大的布列塔尼方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汉语、日语等等所有其接触过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他的“多元语言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不会中止,直至终生。由于个人语言经历不同,每个人“多元语言能力”的构成也有所不同。为此,欧洲理事会于2001年开始根据“框架”制定了《欧洲语言档案手册》(Portfolio européen des langues/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注:该手册包括三部分,即“语言护照”(passeport de

langues/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biographie langagière/language biography)和“文件档案”(dossier/dossier)。),该档案手册的第二部分“语言传记”有助于学生记录语言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伴随终生。

“多元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摒弃了之前只承认学校语言教育的局限性,认为个体的语言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无论是否接受过学校语言教育,无论是否参加过正规语言水平考试,对某一种外语的接触和学习都是个体“多元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走出欧洲,放眼世界,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多元语言现象不仅在欧洲、而是在全世界作为全球化的重要产物随处可见,单纯学习一种外语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交际能力、提高“多元语言能力”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总航标。

2.2 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多元化交际的通行证

把提高“多元语言能力”的新目标落实在语言教学及学习实践中,培养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则被提升到了更新更重要的高度,是培养“多元语言能力”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在多元化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内在能力是不平衡而且多变的”。(p.104/p.133)比如学习者经常较精通一种外语而对其他语言不熟悉;较精通第一外语的听说读写,而只对第二、第三外语的某一方面擅长;又如学习者熟悉本族社会文化知识,但对其他某种社会文化知识从未接触过;即使在多元化语言和文化之间,也有不平衡的情况,如学习者很了解某一社群的文化,却不太了解其语言;或是精熟某一社区的语言,但对其文化了解不多。这些都是多元语言能力不平衡的具体表现,而且因人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多元语言及文化能力的不平衡性并不表示该个体不稳定、不确定或失去平衡,相反,这是正常的,是一种常态。这是因为“因职业的走向、家庭背景、旅游经验、阅读和嗜好,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和文化历练也会跟着改变,进而改变其多元化语言及文化能力的形式,并代之以复杂的多元语言及文化的经验”。(p.104/p.133)

虽然多元语言及文化能力的不平衡及多变性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但从语言学习与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角度来看,母语与外语、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间的过分差异形成了一条“鸿沟”,是阻碍学习者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运用跨文化知识及技巧填补这条“鸿沟”、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运用跨文化知识和技巧来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作为多元语言、文化交际中的通行证,其地位及作用在语言研究及教学界日益得到肯定和重视,这在框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框架认为(p.83/p.103):外语学习者首先要有将“自己原本所处的世界”和“将要学习的世界”相联系的意识,在尽可能避免刻板印象扭曲目的语文化知识

的同时,积极了解和吸收目的语所属的区域文化知识及社会文化知识,如“人际关系”“种族与社区间的关系”“工作时间和方法”“传统和社会变化”等,将其与母语社会文化知识相对比,并努力感悟及运用各种跨文化技巧,和其他文化的外国人进行有效地沟通。

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作为学习者“一般内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在第五章 (p.82/p.101)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遗憾的是,受到当前研究水平及成果的局限,“框架”对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只是进行了简要举例,而未像“语言内在能力”一样进行非常详尽地系统归类(p.87/p.108);跨文化知识作为“多元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在“框架”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从A1到C2的分级标准。文化作为重要的能力却没有给出能力分级标准,这是该“框架”的重要欠缺之一。

2.3科学评估——教学与学习的晴雨表

评估是教学及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及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评估已不仅局限于教学,而是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经济制度、热门政策、改革措施、行业标准等。现代社会已走向评估,科学评估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语言评估,方法各异、形式多样:试卷查错、限时表达、教师主观打分等。这些方法大多以“找错”为主要形式、以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要目的。“框架”以评定“交际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目的和形式,是语言教学评估史上的重大变革。

“框架”中的所有评估等级表均由两部分组成:1)向上递增的分级符号

(A1-C2);2)每一等级中对学习者所达语言水平的能力“描

述”(descripteurs/descriptors)。(对各等级的详细描述参见附录1)“框架”对语言能力的分级,采用“超文本”(hypertextes/hy per-text)的分支原则,即A可以分为A1、A2,A1继续下分为A1.1、A1.2……这种分级方法有利于依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由不同的“框架”使用者,在不同的分级点上进行细分,且都能回到原有的共同系统。这也体现了“框架”的开放性强、弹性强、适应性强的编写原则(p.14/p.7)。

评估表中的能力“描述”主要涉及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特定的领域和话语环境,二是完成任务时的语言能力表现。随着等级的不断递增,难度也不断渐进,突出表现在:文本、场景、语境逐渐复杂;需要处理的任务、主题逐渐复杂;流利度、语言表现的要求逐渐增高。比如A1水平,学生要求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细节上回答简单问题;B1水平,能够对职场、学校、休闲等场合遇到的熟悉事物作一清晰的了解,创作简单连贯的文章;C1水平,能够在社交、学术及专业领

域了解高难度的文章,且流利的自我表达。又如在“语法自我纠错能力” (p.90/p.114)方面,“框架”指出:A1到B1水平,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语法表达意思,会产生错误”,但通常不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交际的建立和意思的表达是语言输出的重点;B2开始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语法,偶尔出现小错误时经常能够意识到并加以自我纠正”。由此可见,“语法自我纠错能力”在“框架”中也是衡量语法能力的重要标准,且随着整体语言水平的上升要求也不断提高。以上例子说明,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评估系统体现了“框架” 连贯性和可用性强的特点(p.14/p.7),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新型评估系统依然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根本宗旨的,符合全书的整体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评估表中对语言能力的描述均使用了“积极”“正面”的描述词汇,如“能够……”“可以……”等,这是对学习者所达到语言能力的正面肯定,是对传统“纠错”评估的彻底变革。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及语言使用的主体,定期了解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划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

估”(auto-évaluation/self-assessment)日渐重要,在“框架”的整个评估系统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框架”在第三章给出了《自我评估总体表》(p.27/p.26),通篇采用“我能……”“我可以……”等句式,描述了不同等级学习者所达到的不同语言能力。另外在《欧洲语言档案手册》中,“语言护照”根据“框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自我评估参照表”(Grille pour l'

auto-évaluation/Self-assessment Grid),是学习者自我评估、建立个人语言档案的重要工具。

总之,在以提高“多元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新型评估体系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开辟了未来语言教学评估的新前景。

然而,传统评估的观念在教师和学生心里仍然根深蒂固。比如在法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以20分为满分,10分算作过关,即是及格。“框架”则完全采用A1-C2的等级符号来标写能力,实分制与“框架”等级符号如何具体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制定具体标准的问题,这关系到全法国教师评分的一致性和对学生的公平性。

另外,培养学生“自我评估”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正如白乐桑、赵惠淳 (2002)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自我评估”的意识和能力与教师和课堂不可分割,必须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评估必须针对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提醒学生学习的目标,并且使评估的依据‘明朗化’,让他们试着自我评估,将老师评估的结果和自我评估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是高估

了还是低估了自己的水平”,“如此,学生不仅将学习目标铭刻在脑中,而且无形中养成独立学习的精神”。

由此可见,制定出详细的等级标准并非万事大吉,真正彻底地将新型评估融入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

2.4 终身学习——语言教育目标的大变革

单纯学习一种外语知识、单纯提高某种外语的交际能力已不能满足“多元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终身学习”、用一生的时间来培养个人“多元语言能力”是当今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

“框架”认为,“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是社会的个体,时时刻刻都在和重叠性很高的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跨文化的领域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完整性及认同感的发展。”(p.12/p.5)另外,“框架”以“多元语言及多元文化”作为语言学习及使用的背景和目标,认为学习者在积累各种语言经验共同建立“多元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可以有弹性有选择的运用部分沟通能力进行有效沟通。

框架第6章(p.105/p.136)在阐述“学习/教学目标”时也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整体能力的观点来看,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提高一般性知识、技巧、能力、人格特质、态度及学习能力的综合过程。”

由此可见,框架中对语言教育目标的界定和传统定义相比修改甚大,精通一种、两种或三种语言,单纯成为“完美的母语使用者”不再是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语言学习是一项终生事业”(p.12/p.4),要用一生的时间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语言沟通的存储库,使每种语言都能并容于其中。至此,欧洲框架已跳出了单纯语言学习与教学的限制,而是站得更高,吸纳更多与语言使用及学习相关的因素、层面,共同整合,对认知语言学、母语习得与外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语言教学及学习目标的重大变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跨时代进步。

2.5 交际策略——言语活动的智囊团

交际策略(stratégies communicatives/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心理认知活动,受到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交际策略不再被认为是说话人弥补欠缺或沟通不足的简单技巧,而是贯穿交际始终,支配语言使用者“动员及平衡所得资源、激活生理及认知方面的不同技能和过程、完成沟通的要求”的重要认知活动(p.48/p.57)。纵观相关研究文献,目前大多数学者仍局限于选取某一具体策略,在某种特定言语行为中,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案跟踪、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交际策略研究。“欧洲框架”在现有成果中取各家精华进行总结,并制定

了交际策略的分级评估表格,这在语言教学史上还是首次。

“框架”将交际活动分为表达(production/production)、接收

(réception/reception)、互动 (interaction/interaction)及媒介

(médiation/mediation)四种,在分别对各种交际活动所运用的策略从计划(planification/planning)、执行(exécution/execution)、评估(évaluation /evaluation)、修复(remédiation/repair)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之后,“框架”还按照三阶段六等级的方式(A1-C2)分别为各种活动提供了策略分级标准。

由于受当前研究及实践的局限,对于某些特定活动,框架尚不能给出明确的策略分级标准,如在视听同时接收(réception audio-visuelle/audio-visual reception)的情况下,框架只给出“观看具有字幕的电视及电影的分级标

准”(p.59/p.71),又如针对媒介/翻译(médiation /mediation)活动的策略(p.72/p.88),“框架”没有给出分级标准。

总之,“框架”对交际策略的系统定位、详细列举及细致分级充分体现了交际策略在语言使用、语言教学、提升语言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在充分吸收、肯定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框架”现存的不足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6 任务法——语言教学的表演台

“欧洲框架”以“行动为导向”作为理论基础,虽然框架多次提出“不针对及采用任何现有理论”,“也不完全采用某个语言教学法”,但纵观“框架”我们可以看出,“‘完成交际任务’在‘框架’的概念及方法论系统中位于中心地位”,(Goullier, 2005:42)功能主义及任务教学法是贯穿“框架”始终的重要理论基础。

任务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而来,是交际教学法的拓展和延伸,其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反映在教学中,教学应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互相沟通、共同完成特殊任务的环境,在其完成特定议题的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

鉴于任务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欧洲框架”在第七章《任务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p.119/p.157)中系统列举并分析了与“任务”有关的各项要素,包括任务的描述、任务的表现、任务的困难度等,不仅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提高交际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为教学大纲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考试策划出题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虽然任务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作为理论进行研究。“框架”首次把教育体制、评估、教学、学习和交际法、任务法联系在了一起。交际任务法从此从书架上走下来,从图书馆走出来,从研究领域走到了实

践领域,出现于语言教育政策之中。“框架”之所以被称作是语言教育的一场“革命”,原因之一便在于此。它将任务法系统地用到了课堂和学习中,也用到了具体评估当中,这在法国教育部制定的外语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法国教育部在2006年7月11日教育法令(注:法令详细内容参见下列网页http://www.legifrance.gouv.fr

/affichTexte.do?cidTexte=JORFTEXT000000818367&dateTexte=。)中制定了《基础知识及能力基石》(Socle commun de connaissances et de compétences),该“基石”规定了法国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七个要素(注:七个要素分别为:掌握法文、实践一门现代外语、了解数学及科技文化的重要理论、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及交流技术、了解一定的人类文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及公民意识及处事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及创造能力。)。其中,第二要素是“实践一门现代外语”(pratique d' une langue vivante

étrangère)。为了在中学阶段更有效地贯彻法令内容、合理并系统地安排外语教学计划及评估,法国教育部于2007年10月出台了《中学阶段“实践一门现代外语”参考表格》(注:Grille de référence-La pratique d' une langue vivante étrangère,表格详细内容参见下列网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377697.html,cation.fr/soclecommun。)。该表格是根据“欧洲框架”为法国中学外语教学制定的具体政策和文件,是“欧洲框架”的“具体版”和“实践版”。在该表格中,完成“任务”(t ches)作为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直接出现在了“评估指南”(indications pour l'évaluation)当中,由此可见法国教育部门及教育政策对任务教学法的充分肯定及大力推行的决心。如表格在“口语互动”方面对A1水平的界定:

表 1 《中学阶段“实践一门现代外语”参考表格》:口语互动部分

A1 学生在经常停顿以寻找词汇、要求对方缓慢重复或简化所说内容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交流。

能力《基础知识及能力基石》对A1水平的界定评估指南

在可以使用某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的前任务:

提下,在课堂或真实语境中能够做到:在日常课堂上,基于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

—打招呼能够理解并建立一个简单对话。

—请假标准:建立一个对话—致谢学生能够:

—自我介绍—准确且流利

使用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介绍他人—恰当使用句法及结构

—向某人询问近况—恰当使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介绍自我近况—发音基本准确

三欧洲语言政策下的法国汉语教学

3.1 法国汉语教学新发展

法国对汉语的关注至今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法兰西学院1813年第一次设立汉学教授席位,1840年开始在大学教授汉语,1958年在哲学教师的努力下法国南部蒙日隆市 (Montgeron)中学首次开设了汉语课程,使法国成为西方最早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法国也成为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几大国家之一。

从学习人数上看,中文作为外语在法国中等教育中已由上世纪 90年代末的第9位,上升至目前仅次于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第5位,把西伯莱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和俄语远远撇在后面。

关于法国大学和成人汉语教育,目前法国有18个大学开设中文专业,选修汉语的学生约5000多人。除了大学的中文专业外,许多学校还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增设了汉语课程,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成人汉语教学也在迅速发展。目前法国已有8所孔子学院(注:法国8所孔子学院分别设在:普瓦提埃市(Poitiers)普瓦提埃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布列塔尼大区雷恩市(Rennes),拉霍什尔大学(La Rochelle),法国中部Auvergne大区首府克莱蒙菲朗市(Clermont-Ferrand),阿尔萨斯大区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西巴黎南泰尔拉德芳斯大学(原巴黎十大)。),开设了许多诸如介绍汉语、中国文化和社会等课程。值得注意的是非专业生占汉语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部分华人会馆、协会和民间团体等也向社会提供中文教学服务,他们举办的各类中文培训班已有上万个。

法国中学汉语教学是法国汉语教育的重头戏。和其他国家注重大学和成人汉语教育的特点相比,法国汉语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多层次开展教学,即从小学教育阶段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汉语教学全面开展,特别是在中学阶段(10-17岁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教学体系。到目前为止,法国已有300

余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选修人数从2004年的9328人增加到2007年的20628人,每年约呈30%的速度增加,注重青少年汉语学习是法国汉语教学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之一。

随着汉语教学的迅猛发展,法国汉语教师人数也在逐年呈上升趋势。全法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每年录取名额,由2004年的3名增加到了 2007年的12名,今年可能会达到20名。中国国家汉办自2005年起向法国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近20名,中国国内部分大学派往法国大学及孔子学院的公派教师也在逐年增加。

纵观法国汉语教育形势,成绩喜人,发展迅速。“欧洲框架”的制定和推广,为整个外语教学,特别是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汉语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2 法国汉语教学在“兼容”“框架”方面的尝试与进展

“欧洲框架”出台以后,影响不断扩大,欧洲各国相继与之接轨,以“框架”为依据制定各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及大纲。法国教育部依据“框架”分级体系规定:第一外语在小学毕业时学生要达到A1水平;初中毕业时达到B1水平;高中毕业时达到B2水平。自2001年起,法国教育部对法国小学及中学教授的

10门外语(注:即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葡萄牙语、日语、俄语。)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具体评估指南。汉语作为法国教育体系的第五大外语,毫无例外地被囊括在了以“欧洲框架”为首的各种语言政策及措施之中。

在法国教育部、法国汉语教学专家、汉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2002年至今,法国相继出台了适用于小学、初中四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考等一系列汉语教学大纲、文化大纲及考试大纲(注:各年级教学及考试大纲详见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377697.html,cation.fr/D0231/progrenov.htm。),并通过试用、调研、研讨等形式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更新。从2008年9月开始,法国部分小学及中学将开设“中文国际班”(Sections internationales de chinois),这种班型无论从学习课时、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来看,均是欧洲外语教学的最高级形式。为了使“中文国际班”的开展及测试有据可依,法国教育部已经组织人力编写了具体的学习大纲及考试大纲,并将于今年7月出版。考试大纲初步规定,进入中学初一“中文国际班”的学生入班时汉语必须达到A1- A2水平,毕业出班时要达到B2-C1水平。此外,在法国各大高等专科学校(注:法国高等专科学校(grandes écoles)入学要求难度比进入普通大学(universités)高得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先要进行两年预科准备才能报考。这些高等专科学校竞争激烈,也人才辈出,例如世界著名的巴黎高科、高商、高师、高政等,被誉为“培养精英的摇篮”。),为适应汉语作为非专业选修学科学习人数越来越多的形势,法

国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也正在根据“框架”着手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总之,经过教育部的大力宣传、法国各地汉语教师协会的各种师资培训及推广,已公布的系列汉语大纲已经在全法国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应用及实践:汉语教材依据“框架”标准及具体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编订;汉语课堂依据教学大纲及文化大纲进行设计和展开;汉语考试依据考试大纲及《中学阶段“实践一门现代外语”参考表格》(见本文2.6)施行。法国汉语教学在“兼容”“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众所周知,汉语的符号系统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与其他印欧语言相比区别甚大,这为法国汉语教学的“兼容”“框架”之路带来了很多困难。《框架》在“语言内在能力方面”(P.86/p.108)从字词、句法、语义、音韵、拼字等角度分别对各类语言要素进行了列举,而且规定了不同等级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然而,这些分类均体现了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特点,比如词形词缀(如:dé-, -ment, re-/un-, -ly,-ness)、插入词缀(-ent,-s,-ions/-s,-de,-ing)、印刷规则及字体的变化等。很明显,这些与汉语以方块字为书写系统的特点完全不符。

“框架”在“语言内在能力”(competences li nguistiques/linguistic competences)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力,即“读音正确能力”或被称作“朗读发音能力”(compétence orthoépique/orthoepic competence)(p.92/p.117)。这种能力与通常所说的“音韵内在能力”(compétence

phonologique/phonological competence)和“拼字内在能力”(compétence orthographique/orthographic competence)均有所不同。“音韵内在能力”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特征,如“卷舌”“鼻音”“破裂音”“音调”“强

音”“连音”等;“拼字内在能力”反映在印欧语系当中是指正确地拼写单字、正确使用缩写形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反映在汉语中则是指掌握汉字偏旁部首、正确书写汉字等;“读音正确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大声朗读文章或演讲稿时面对书写形式而体现出的朗读和发音能力”。

对“读音正确能力”的描述在“框架”260余页的篇幅中仅占短短的五六行,但这一概念的提出意义重大,它不仅再一次体现了“框架”的先进性和完整性,更为汉语教学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声音。这是因为该能力反映在印欧语言和汉语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印欧语言是拼音文字,读音和书写形式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透明度,学习者在朗读时,可以根据已学的音韵知识大致拼出读音,即使某个词没学过,不知道含义,也能拼出个大概,如果朗读时拼错,更多时候是因为口误或者是字母发音规则上出错或者是忽略特殊发音而造成的,比如法文中的aigu(尖的,

锋利的),正确发音是[egy],但由于“gu”组合在其他词语中通常发成[g]而非[gy],所以一些法语学习者常会根据通常规则将此词误读成[eg]。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生朗读时出错,该词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含义仍反映为“尖的,锋利的”,即朗读出错不会影响含义理解。

这种能力反映在汉语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汉字系统由表意符号组成,除某些形声字以外,汉字书写形式与其读音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和透明度,因此,反映在朗读中,对于没有学过的生字,学习者几乎无法朗读出来;即使已经学过的生字,由于字形相似,学习者也经常会因混淆而读错,比如汉语初学者经常将“这”[zhè]读成[guò](过)、将“哪”[nǎ]读成[nà](那),读错的同时也会带来意义的理解错误。这种读错,更多情况不是因为口误或读音规则的混淆,而是直接反映了学习者头脑中字形、读音、意义的结合能力。正如白乐桑(1996)提出,“汉字作为基本单位包括:其书写符号的特质外壳及所含有的视觉信息、义素和带声调的音节”,这一系列因素是学习者在学习汉字书写时统一形成在头脑中的。

因此,“框架”中“读音正确能力”的提出为汉语书写系统的教学提出了鲜明的目标,汉字书写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了遵循“框架”的体系和汉字系统自身的特点,法国高考中文口试中,不仅在考试过程中设有“文章朗读”一项,且在评分标准中,“读音正确能力”占“语言内在能力”11.5分中的3分(详见附录 2)。

然而,“框架”对“读音正确能力”的描述只有短短五六行,没有具体的分级标准,更没有关于汉字的特殊处理办法。如何在遵循汉字特殊性的同时又兼容“框架”,笔者认为建立分级的“识字门槛”作为衡量书面言语活动能力的依据和条件是办法之一。以“框架”A1-C2的分级体系为根本依据,在每一级设

定一定数量的汉字,并把能够识别、书写及使用这些汉字作为达到该水平的条件和评估标准。选择汉字的依据和具体办法是,独立于词或词组,根据汉字的书写频率、日常会话中的出现频率、口语使用频率及与其他汉字的构词能力等进行选择,此外也兼顾到了某些汉字的文化指示功能,比如汉字“龙”就被列在最初级“识字门槛”的405个汉字当中。在“识字门槛”的汉字具体数量上,我们认为,一个由500个左右常用字组成的“识字门槛”(见附录3)在书写能力的界定上基本可达到“框架”的A2水平,这在《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中已经得

到了实施和应用;而对中学“中文国际班”的要求,根据已经制定的考试大纲,学生高中毕业前要掌握1555个汉字。

根据对汉字教学的多年研究及实践经验,笔者初步制定了“识字门槛”的具

体数量和等级划分,详见表2。

表 2 “识字门槛”具体汉字数量及等级划分

级别汉字数量(约为)

C2 3000字以上

C1 2200字

B2 1500字

B1 800字

A2 500字

A1 250字

表2中“汉字数量”一栏是和某一个级别对应的汉字总数。在确定各级别汉字总数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区分不要求书写只要求认读的汉字和既要求认读又要求书写的汉字,根据法语“caractères passifs”和

“caractères actifs”的说法,我们分别将其翻译成“被动认读汉字”和“主动书写汉字”。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给出具体数字,而未一一列出“识字门槛”的具体内容,然而这些“识字门槛”所包含的具体汉字已经在汉字使用词频调查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框架,且直接被应用到了各个级别的《法国汉语教学大纲》当中。

运用“识字门槛”划分汉字级别、衡量书面言语活动能力是法国汉语教学“兼容”“框架”的重大举措之一。“识字门槛”的建立,不仅使“读音正确能力”的评定有据可依,也可以直接解决很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要达到某一等级,需要学会多少字?学会多少词?在法国中学汉语现行课本中应对应到第几课等等。然而这一措施目前仍处于初创及实践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论证。笔者在此将其作为方法之一提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各位汉语教学同仁的关注和讨论。

总之,汉语的符号系统是由表意文字组建的,很多表意文字又由与语义或语音相关的偏旁部首组成,同时表意单字具有巨大的构词功能,因而,汉字的识别、书写和记忆,利用已学单字进行构词是学习者在汉语初学阶段直接面临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关于汉语书写系统的教学和学习,“欧洲框架”中没有具体的说明,如何“兼容”,如何体现“特殊性”,这为法国汉语教学规划者、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题目制定者提出了关键性的难题。

四“欧洲框架”与汉语相兼容的问题及对汉语教学的挑战

“框架”问世七年以来,影响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推广的不断深入,“框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也逐渐表现出来。

作为纲领性文件,“框架”不可避免地过于“一般化”,抽象的描述和分级如何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和评估中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还需要长期的研究、探讨和试验。从抽象的“框架”到具体的教学与学习,还需要一个必然的过渡时期。

受到当前语言教学研究水平的局限,框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填补。例如文化作为“多元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却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分级标准(详见前文2.2);交际策略作为重要的语言心理认知活动在分级方面还有许多空

白(详见前文2.5);作为语言教学的总体纲领性文件,“框架”却对汉语等非印欧语言的特点几乎没有涉及(详见前文3.2),这些问题都将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框架”作为欧洲语言教学的总体政策和标准,使各国及地区的语言教学

体制得以综合和统一,这是“框架”的重大成果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框架”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不同语言之间的透明性和相关度也有所不同(Guder, 2005)。比如罗曼语族内的各种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在词汇方面的透明性较强,“距离”相对较短,以法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意大利语时可以借鉴母语中的很多词汇,相对容易;而学习汉语或匈牙利语则可借鉴性不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距离不仅表现在词汇方面,也表现在语法体系、语音等方面。即使在两种语言之间,由于学习方向的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比如以法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俄语要比以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法语难得多。这一现象反映在语言学习及评估中,即表现为在相同的时间内,母语相同但目的语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所达水平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应用“框架”时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对待,不仅要考虑到学习者母语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不同目的语的特殊性,这不仅是实际应用“框架”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也可作为“框架”在今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一个可扩展思路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如果深入考察汉语与现成的“框架”不完全兼容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单个汉字内部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不具有交际性密切相关。拼音文字系统中的语法、语音、词汇等都与交际密切相关,在交际中直接使用,具有程度很高的交际性质及功能,即使是构成书写系统且重复性很高的拼音字母(如法语中的26个拉丁字母)在读音及交际上也是责任重大。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无论从语法、语音、词汇上当然也具有高度的交际性,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也具有交际性,比如一封信或一个报告的信息传递功能,然而就单个汉字内部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某个单字的部首、偏旁、笔画、笔顺)来看,与交际无关。比如汉字“外”,内部由“夕”和“卜”组成,而这两个组成部分无论从读音还是含义上皆与“外”的音义无关,与“外”的交际功能也无关。当然,汉字系统存在一定数量的形

声字,其内部的形旁和声旁与汉字的音和义有密切的联系,比如

“理”“教”“架”等,然而这一部分形声字一方面数量有限,另外虽然与这个汉字的音或义有关,但在交际层面与该汉字的交际性质及功能关系不大。

总之,当今社会,放眼全球,制定统一的语言教育政策及标准、全面率领及推动语言教学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澳大利亚的《国家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 1988)、美国的《21世

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996),还是加拿大的《语言等级标准》(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2000)、欧洲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2001),无不体现了建立统一语言教育政策及标准的全球视野及教育新理念。

世界汉语教学空前高涨,异军突起。建立符合汉语、符合汉语教学、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与“框架”是全世界汉语教学工作者共同的心声。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是“兼容”还是“另辟蹊径”?汉语教学正处在抉择的紧要关头。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二章 测试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一二章试题1

————————————————————————————————作者:————————————————————————————————日期: 2

对外汉语教学法试卷(一) 一组:王娟、赵丽芳、刘雪、宋婷婷、张梦竹、刘振东一、选择(15×1′) 1,被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是德国心理学家()A华生 B 斯金纳C皮亚杰D冯特 2,()提出了新的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A斯金纳B华生C巴普洛夫D皮亚杰 3,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的()理论问世,它是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基础,对于认知教学流派的形成有直接的 关系 A结构主义语言学B机械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 社会语言学4, 20世纪()克拉欣提出了“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 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5,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古典的翻译教学法,在()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阐述。 A十九世纪初B十九世纪下半叶 C二十世纪40年代D二十世纪50年代6,第一个成熟的科学的教学流派是() A直接法B听说法C认知法D语言翻译法 7,以下()是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

A贝力子B奥伦多夫C弗里斯D古根汉8,()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自然法” A叶斯珀森B帕默C贝力子D韦斯特9,第一个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掌握和注重观察,分类,判断及作出结论的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的是()A贝力子B叶斯珀森C帕默D艾克斯力10,口授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B韦斯特C贝力子D叶斯珀森11,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B韦斯特C贝力子D叶斯珀森12,直接法的教材是() A《新概念英语》B《跟我学》 C《走遍美国》D《基础英语》13,()以编写《基础英语》而著称于世 A帕默B奥伦多夫C艾克斯力D布龙菲尔德14,听说法产生于() A19世纪下半叶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15,听说法在语言发面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语言学B转换生成语言学 C机械语言学D结构主义语言学

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在线做题

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在线做题 1998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2、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__语言迁移___、._社会文化环境__、_学习者的主体特性和个性因素_等。 3、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实用性原则_、_知识性原则_、_趣味性原则_、_科学性原则_。 二、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每空2分,共10分) 1、一份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是验证试题_______B____的方法之一。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易清晰度 2、“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______C______,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__H_________。 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E、巴甫洛夫 F、斯金纳 G、皮亚杰 H、华生 3、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______D_____研究的重要领域。 A、语言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对外汉语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________D___。 A、80年代初 B、80年代中 C、80年代末 D、70年代末 三、词语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迁移与泛化——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就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获得的负迁移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一般经历了一个从窄到宽的认知过程。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甚至会泛化所学到的语言规则,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但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部分调整,泛化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2、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语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应用语言学不同于理论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中与语言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要掌握一种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词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a) 常用和构词能力强。常用涉及到使用范围的问题,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一个范围内则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是在各个范围内都经常使用的词。汉语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可以作为语素跟其他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这样的构词能力强的词是选择的重点。 b) 另外,在选词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教学的特殊需要。在编写教材时,选择常用词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首先选择好话题。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详见2002年论述题第三题,此二题大体相同。) 1) 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而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都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 学习的起点不同。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所谓“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从而认识它的。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从而认识它的。 3) 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纯,没有第二语言的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 新词语的产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这些新词语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报纸和日常谈话中,成为我们常用词汇的一部分。然而,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面对这些课本中没有出现过地新词语时,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新词语的研究刚刚起步,诚如汤志祥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讲授和学习汉语新词语方面基本还是空白,不论是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上,都找不到应有的定量说明”。为此,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新词语的教学问题是当前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也必须予以关注并设法给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新词语的定义及分类 对于新词语的定义,各位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概括出新词语的定义,新词语实际上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能够反映社会发展面貌的词语。它具有全民常用性的特点,符合社会规约和语言习惯,同时也涵盖了新造词语、旧词新义、外来词、方言词、混合词的特点。根据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我们把其分为以下五类: 1.新造词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语。从不同领域的新词语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如彩民、银行卡、便利店、传销、断码、量贩店等。 2.旧词新义 词义的引申、比喻和语义色彩的变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 。旧词新义主要包括旧词新用以及专业术语的泛化两个方面,这涉及到通过一些修辞法对原有词语进行加工。如“朝阳”原义为“早晨的太阳”,引申出的新义是“新生的、具有竞争力的、充满前途的”(例:朝阳产业)。这类词不是新造的,但是它的意义和用法是新产生的。 3.外来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对外汉语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题(10分) 说明:第1—10题是填空题,每题有一空,每空1分,共10分。请仔细阅题,并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1、把第二语言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教学计划与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3、,是教材评估工作的目标,也是教材评估的两个基本要求。 4、从测验编制的角度看,命题针对性强,测试点容易明确。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文化知识。 6、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 7、代表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间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特征。 8、反馈作用是指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反馈作用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9、CCAI的设计原则有内容正确规范、、交互方式恰当。 10、、功能、文化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1、功能法 2、教学大纲 3、追求高信度和高效度4、分立式命题5、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6、听说能力的培养 7、交互性 8、测试 9、媒体素材的有效性 10、结构 二、选择题(共10分) 说明:第11—20题诗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可选项,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切的选项,每题1分 11、以模仿为主的教学流派是() A、结构法 B、直接法 C、功能法 D、任务教学法 12、以下选项不是阐述功能法优点的是() A、教学过程交际化。 B、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13、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这属于教材编撰的() A、科学性原则 B、知识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针对性原则 14、语言测试的种类很多,其中对信度和效度没有太高要求的是:() A、水平测试 B、潜能测试 C、成绩测试 D、诊断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讨论了当前汉语新词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掌握新词语的基本要素目标和新词语的言语技能目标。结合新词语的特点和教学实际,从引导学生掌握词族序列、谐音序列、简缩序列、类推序列、隐喻序列、转喻序列、语义序列、情境序列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词语境”的汉语新词语教学策略。 标签:新词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本文讨论的“新词语”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指称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词语或产生新义的原有词语。这些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人们认识社会的途径以及人们的交际生活。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何在语言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推广汉语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地教授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新词语,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确定好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还应不断探索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策略。 一、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 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留学生学习、掌握新词语的基本要素;一类是新词语的言语技能教学。 (一)新词语的基本要素教学 从新词语的基本要素的角度,可以把新词语教学分为“语音、语形、语用”三个方面。 1.语音 把每个新词语读准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词语,对他们来说还没有特别要求学习新词语。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准确朗读新词语的难度并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排除谐音词语的干扰,以免发错词语的声调。如“旅游”的“旅”的声调和“绿游”的“绿”的声调不同,前者是上声,后者是去声。谐音词语只是两个词语的语音上接近,但声韵调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2.语形 掌握基本构词规则:包括音节语素化的表现形式、词民族效应形成的基本结构形式、谐音词语的表现形式、主要的简缩形式、主要的类推结构等。前文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帮助留学生了解以上构词规则,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构词理据的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新词语,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 3.语义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教学文稿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结构主义是20 世纪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流派。广义上 讲,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把语言看作本身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的独 立系统的任何语言研究。它由三个主要的学派组成, 布拉格学派、哥本 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语言学派。其中,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发展得 最完备,对人类的语言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推动了其他学科的 研究,尤其是对第二语言教学。本文通过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独特 阐述与分析,这一流派创建了新的教学理论。由此产生的教学法——听说 法,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听说法 结构语言学( structural linguistics) 或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 世纪30 至50 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学流派,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857- 1913 年) 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阐述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其基本原则是:“真正实际存在的不是某种个别的语言事实,而是作为系统的语言;语言的每一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中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系统不是成分的机械总和,而是规定成分的。系统的框架或结构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结构语言学有三个主要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然而,为了挽救濒危语言美洲印第安语,而欧洲传统历时语言学没法满足这种只有音而没有书面文字的特殊语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American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美国结构主义或美国结构语言学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于上世纪初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在一般意义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以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 和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学者(post2Bloomfieldians) 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一整套语言理论。自产生以来,它以其特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及描述语言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产生及发展不仅对该国的土著语、语言

如何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

如何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 一、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公布了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使用范围。这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国内语言政策正确执行的大好形势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涌入中国,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也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推广、普及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正是实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国家的语言政策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规范的语言也不例外,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词语的大量涌现使传统的词语规范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仍有不少人固守教条,认为只要学好基本词汇就足够了,没必要学习新词,甚至认为新词语教学是不合规范的教学。他们不能认识到,得到大众认可的新词语能使语言发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是对现有语言在交际上的补充。我们只有对语言观规范观不时更新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语言的变化,任何阻挠新词语应用的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具有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拼音和学习基本词汇的能力已很高,而掌握那些反映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词语才是他们的急需。生活需要的,就要学,就要练,就要教,我们怎可能无视新的语言现象的存在,无视留学生的需要呢?语言最本质的属性是应用,一旦没有了应用的价值,这个语言的生命也就完结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成人教育,外国留学生已经是能够辨别是非的成人了,他们缺乏的是汉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的熏染,教授规范的普通话不等于把一个完整的静止的规范语言印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应该让他们融入到汉语社会中来,把他们看作汉语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这个社会毫不相干的“外人”。总之,规范的普通话教学与新词语教学应该是一种辨证发展关系,应该正视这种关系,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二、新词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新词语”,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在新闻媒体上以及在社会群体中频繁出现的流行词语,它被社会的全体成员有所选择地接受承认和使用,并最终成为新的规范形式。它反映了当代社会时局和民族文化的变化,敏锐的人们从中可以预测未来的生活态势。《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基本词汇固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最能敏锐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变迁的是这些新词语。伴随着

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没有汉语的基本语言理论知识,仅仅能说地道的汉语是不够的。学生犯的错误各种各样的,仅仅指出错误加以纠正而不能说明原因,统统将之归为“语言习惯”,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宗旨。本文从语言教学出发,说明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重视语言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中介语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开拓性的行列。对外汉语教学非常注重对教学法的研究和改进,语言学一直在其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开展的汉语教学,由于所教语言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对外汉语教学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从中也不难辨析出语言学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张亚军(1990) 认为,语言学理论基础和教育学理论基础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传统语法为语言学理论基础, 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外语教学法 理论的研究成果。”(李泉,2007)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法不是孤立的。 一、语言和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要讨论对外汉语教学就应当先讨论“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关系。如 果我们没有思考过或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就可能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 盲目性。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尽快掌握这一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而且是以交际能力为重要目标的, 培养的是“语言通”。语言学教学, 是 以培养语言学家为目的的, 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语言教学学是一门学问。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语言学家。“语言教学学” (语言教学+ 学) 是以语言教学活动 为其研究对象的学问, 目的是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王希杰,钟玖英,2004)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章节练习(7-10章)【圣才出品】

第7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 一、填空题 1.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________试题。 【答案】主观 【解析】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如作文、口试、翻译等。 2.HSK考试的全称是________。 【答案】汉语水平考试 【解析】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HSK是为________的学习者制订的。 【答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解析】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是从________角度划分出来的。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

是从________划分的。多项选择、完形填空和作文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评卷的客观化程度;试题的体型角度;客观性分立式;客观性综合性;主观性综合性 【解析】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如作文、口试、翻译等。客观性试题指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如选择、判断正误等。分立式试题是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能力的试题。综合性试题是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语言能力的试题。 5.HSK考试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笔试共分________级。 【答案】笔试;口试;6 【解析】HSK的笔试和口试是相互独立的。笔试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 (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口试包括HSK(初级)、HSK(中级)和HSK(高级),口试采用录音形式。 6.________测试的目的在于妥善地将学习者按程度分班或编组。 【答案】分级 【解析】分级测试又称作安置性测试或分班测试。它的作用是评估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高低,从而确定其适合于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或适合于在何种程度的班级上课。 7.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的测试类型是________测试。

最新现代汉语句子语序难点部分复习进程

书面表达语序专题 基础知识准备: 1、语法:(定) + 主+ (状) + 谓+ (补) + 宾 2、介词: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定语或介词宾语。同时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用法: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 介词的分类 (1) 表示时间方向的介词: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的介词: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的介词: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的介词: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的介词:比、和、同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顺承关系连词: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重点辨析: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4、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现代汉语-副词的种类 副词常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口诀: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25T16:47:56.7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于双双[导读] 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 于双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297-01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系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在语言深处引起不小的涟漪。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新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