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1第1课 沁园春·长沙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1第1课 沁园春·长沙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1第1课 沁园春·长沙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1.识字辨形

百舸.争流(ɡě) 寥.廓(liáo) 橘.

子(jú) 峥嵘..(zhēnɡ rónɡ) 浪遏.飞舟(è) 挥斥方遒.

(qiú) 沁.园春(qìn) 万户侯.(hóu) 脂膏.

(ɡāo) ????? 稠(chóu )稠密惆(chóu )惆怅 ????? 沁(qìn )沁园春泌(mì)分泌 ?

???? 橘(jú)橘子谲(jué)诡谲 ????? 侯(hóu )王侯候(hòu )侍候 ?????

融(rón ɡ)消融熔(rón ɡ)熔化 2.辨清词义

(1)寥廓 辽阔

[辨析]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一般用于立体空间。

辽阔:(土地、海洋等)广阔、宽广,多用于平面方向。

[运用] ①推窗望去,是________的天空。

②这一片草原________无边。

(2)意气 义气

[辨析]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运用] ①青年人应当________风发,积极有为。

②绿林好汉总是以________为重。

(3)遏制 遏止

[辨析] 遏制: 着重于“制”,即用强力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物。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

[运用] ①那些逼近来的人脸,是怎样的失去和善,完全是充满着不可________的愤怒。 ②医生们不眠不休地为________传染病而工作。

[答案] (1)①寥廓 ②辽阔 (2)①意气 ②义气 (3)①遏制 ②遏止

3.积累词语

(1)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意指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2)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

(3)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4)指点江山:指对某件事或天下大事有意见、见解,也指有大的志向和决心。

(5)挥斥方遒:指的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除了政治理论文章外,毛泽东还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卜算子·咏梅》等。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探寻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作。

3.积累常识

(1)词

词,起源于隋唐,成形于五代,兴盛于两宋。最初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曲词”“曲子词”。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根据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在58字以内,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超过90字。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不同词牌的段数、字数、韵律、每句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某些词牌的命名和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依声或依谱创作,渐渐不受原词牌内容的限制。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2)意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

(3)沁园春

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疑问;下阕通过对峥嵘岁月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诗歌朗读是语言建构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我们体会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诗歌朗读技巧,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等,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1.深刻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

拿到一篇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大气磅礴的(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

2.根据诗歌意境,确定重音

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1)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①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的,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②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③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2)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

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①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②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藏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③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④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注意: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3.根据语境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一、三句为三个节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4.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诗句的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地表达出来。

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诗人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摄取三个艺术画面。从时间上看,三个画面前后紧密相承。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该被埋葬了,到那时“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必定还要重复父辈和祖辈的命运。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农民的境况却没有丝毫的更改。

朗读时要选择低沉的语气、降抑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诗中包含的旧中国农民的痛苦、辛酸和诗人的同情、悲愤。再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它不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发了诗人爱桂林、爱祖国的感情,而且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朗读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气、轻松的节奏、活泼自如的韵调,读出诗人的山水情、祖国心。

朗读、品味《沁园春·长沙》,指出其语气、重音、停顿、语速的变化。

《沁园春·长沙》朗读技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上阕,要读出作者乐观、积极的感情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几句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其中“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下阕,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1.“独立寒秋”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答案]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地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文人自古悲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答案]与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词人由自然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称过片,在词中起衔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过渡非常自然,衔接也很巧妙。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答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是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诗人巧妙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6.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分析作品是怎样表达青春的。

[答案]《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通过追忆和当年的同学及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表达主宰天下沉浮的豪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鄙视当时的军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景,更是他们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真实写照。指点江山图、浪遏飞舟图都是热血青年乐观向上的表现。他一反古典诗词悲秋的传统,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色,把千百年来诗人笔下肃杀的秋天点缀成绚烂壮丽的意象,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的胸怀和抱负,洋溢着诗人独特的王者风采。

7.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每个人诠释青春的方式不同。读了本诗,你有哪些感受?

[答案]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触景生情,借诗言志。放眼天地万物,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万山红遍的秋景,激昂高扬的志向,凸显毛泽东人格的高尚、精神的伟大。他积极投身革命队伍,走在斗争的前方,这是对伟大理想的实践,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花红正青春,奋斗恰读书。青春年少,我们应该以先辈为榜样,发奋读书,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1.《沁园春·长沙》写景有怎样的特色?

[答案]《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渲染了高远的深秋境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

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2.本诗语言精练,用词恰当,请选出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加以赏析。

[答案]《沁园春·长沙》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3.《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沁园春·长沙》上阕,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而“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红绿对照鲜明,使秋景更加绚丽多彩。上阕虽着重写景,却景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与祖国前途的憧憬,对自由与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答案]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一“忆”直贯以下

7句,描绘出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发问。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一个重要考点。

1.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第二步: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第三步: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2.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分析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

第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等等,都可以写入诗中,以言志、言情、言心声。

【设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第二步: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①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说明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

[答案]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俊逸。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的把握。第一步,先整体概括画面特点:这两句渲染了辋川山野在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第二步,将诗中的水田、白鹭、夏木、黄鹂的形象描绘出来,注意点出视觉、听觉或者动态、静态,将“诗中有画”的特点体现出来。

[答案]这两句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空蒙迷茫、画意盎然。“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夏木之茂密,环境幽深。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题目。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咏物诗中的形象。第一步,根据题目,确定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白梅。第二步,细读诗句,概括出梅的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等特点,并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概括分析诗人借梅表达的情感、追求和思想品格。

[答案]写的是白梅。突出特征:①耐寒、坚强。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

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

课后作业(一)沁园春·长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ɡě) 橘.子洲(jǘ)

湘.江(xiānɡ) 遒.劲(qiú)

B.惆怅.(chànɡ) 寥.廓(liáo)

沁.园春(jìn) 携.来(xié)

C.漫.江(màn) 挥斥.(chì)

峥.嵘(zēnɡ) 百侣.(lǚ)

D.稠.密(chóu) 脂膏.(ɡāo)

遏.制(è) 沉.浮(chén)

[解析]A.“橘”应读“jú”;B.“沁”应读“qìn”;C.“峥”应读“zhēnɡ”。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迷惘干瘪蜗行簇新

B.耕耘遗憾眷属暄响

C.魅惑暴虐憩息渺远

D.崎岖稠密珊瑚疲惫

[解析]B项,应为“喧响”。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们早已看熟了的历史,带着观众们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

....,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B.恰同学少年,我们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在风华正茂

....时,勤学苦练,修学储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C.他们敢闯新路、敢为人先,始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流击水

....、乘风破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1月18日,前往市司法局的报名者不绝如缕

....。有关负责人强调,已经在网上报名的同志,仍须现场报名确认。

[解析]“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用来指人。

[答案] D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

扬镳了呢?

B.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世博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上海。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解析]A.介词残缺,在“和”字前面或后面加上“与”。C.“执行”和“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地管理规定”。D.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语意重复,保留“由于”去掉“导致”。

[答案] B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解析]B项,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行为重击这个含义。

[答案] B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写法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解析]D项,本词上阕不是集中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7.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对比阅读一下,同样词牌的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①词牌格式和字数相同;②全景式的描写;③所展示的雄心与志向相同。

不同点:①创作时间不同,一是1925年,一是1936年;②所描写的景物季节不同,一为秋季,一为冬季,而且地点也不同;③内容也有所不同,一为回忆自己当年生活,一为历史的评说。

8.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B.“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面对排斥、打击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孤独苦闷的心情。

C.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沐雨经霜,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解析](1)诗中并没有说明花已凋落。

(2)毛泽东的诗并不是从写景入手。

[答案](1)D(2)A

三、语言运用

9.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富有激情;不少于50字,运用一种以上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磗、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是民族精神的丰碑,激励无数青年投入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解答时应注意针对思想性或艺术性特点,恰当引用毛泽东诗词,表达赞美崇敬之情,且具有鼓舞作用。

[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0.仿照下面这节小诗,另写一节。要求:与原诗句式相同,修辞一致。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可知,这是一首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小诗,因此,在具体仿写时,只要对应好句式,精选恰当的比喻形式即可,句式、修辞、整体情感等方面要协调一致。

[答案]示例:给我一个拥抱就够了,

如鲜花一束,像朝霞一抹,

这就是一首最幸福的歌谣呵,

仿佛秋天,浪漫又丰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汇总 1、《<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述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文体。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者是杨焕明,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浙江省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 5、《斑纹》的作者是周晓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上帝的隐语》、《鸟群》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6、《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7、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作者是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 9、《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三国人。“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10、《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 11、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例一般为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一本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12、《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仅存三种《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破窑记》(全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全名为《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有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1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和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切记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 15、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作品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又译为麦克佩斯)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背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卫风·氓(背诵全文)《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背诵全文)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劝学 基础链接 1.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青,取之.于蓝锲而舍之. 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zhōng 符合)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guǐ半) C.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ì用刀雕刻)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车柔以为 ..轮 C. 君子 ..而思矣 ..曰:学不可以已 D. 吾尝终日 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变化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 蚓无爪牙 ..之利 C.蟹八跪.而二螯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 B. 青,取之于蓝 C.时人莫之许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尝试运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_背诵总复习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 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

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 (默写)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乎!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3、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4、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5、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6、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7、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8、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9、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0、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一到必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一到必修五 2019-08-20 09:26:15 文/尹乙晴 高中语文都学了些什么?下面小编汇总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供大家参考。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祝福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迷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目录第一单元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拿来主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目录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说“木叶” 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汇总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 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目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更高层次上的目标(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默写

臣密言:臣以险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既无伯叔,;,晚有儿息。,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当侍东宫,。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况臣孤苦,。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听臣微志,,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谨拜表以闻。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西风紧,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不可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兵法》修列;,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众人皆醉,?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遂去,不复与言。 《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 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就在沉默中灭亡。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两首》 (1)、《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二测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沧海一笑原创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D.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A.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何厌之有 C.①秦伯说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5.“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6.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8.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吾祖死于.是 B.以.其无礼于晋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高可二黍许. D.吾其.还也吾视其.辙乱 10.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 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D.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11.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12.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1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14.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以.乱易整 A.敢以.烦执事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 E.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5.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将焉.取之 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作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写作素材汇编与点拨: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89、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90、屈原《渔父》 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91、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 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2)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3)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背课文

必修1 沁园春·长沙(全文)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雨巷(全文)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全文)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记念刘和珍君(二、四节)鲁迅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 选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高考名句默写必背完整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高考名句默写 必背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高考名句默写必背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 4.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 5.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7.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8.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博我以文,___________,欲罢不能。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 1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1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可谓智力孤危,_____________,诚不得已。 17.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19.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___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21.故国神游,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 22.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___________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3专题练习

必修三1~3专题综合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大度.(dù)给.予(jǐ)自诩.(xǔ)残羹.冷炙(ɡēnɡ) B.剔.除(tī) 脑髓.(suí) 孱.头(càn) 冠冕.堂皇(miǎn) C.玄.虚(xuán) 茅厕.(cè) 徘徊.(huí) 懦.弱无能(nuò) D.氛.围(fēn) 烹.饪(pēnɡ) 驯.服(xún) 自怨自艾.(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绮丽怵目惊心悔悟炙手可热 B.犒劳怒发冲冠憔悴心力交瘁 C.荟萃礼尚往来玄虚悖然大怒 D.针灸佳节大典譬如咄咄逼人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②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了。 ③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 A.荒僻取消惭愧B.荒僻取缔愧怍 C.偏僻取缔愧怍D.偏僻取消惭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老了总会怀旧,怀旧是感情丰富的一种表现,但是过分怀旧就会使你对眼前的生 活视而不见,从而对什么都感觉索然无味 ....,提不起生活的乐趣。 B.《萝卜泡菜》这部戏与众多韩剧不同,剧中的爱情戏不走细腻的路子,粗枝大叶 ....式的刻画反而有一种新鲜感。 C.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能点铁成金 ....,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到了他们手中,常常会有大的转化,进而提高成绩,升入大学。 D.面对发展大局,有关各方应亮出诚意,放远眼光,谋求合作,共奔未来,没必要在 一些枝节问题上锱铢必较 ....,如果这样,我们只能陷入纠结不清、难于迈步的境地。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了“陆生三法”,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和承认大陆学历。使两岸交流再跨前一步,双方互动进入新的里程碑。 B.有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一位盲人不借助任何外来帮助,顺利通过一条满是障碍物的走廊,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有可能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以特殊的视觉方式感知外界信息,近似于常说的“第六感”。 C.年财政总收入不到3亿元的山西省蒲县斥资1亿元修建了一座被称为“山寨鸟巢”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