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和音乐的创作艺术等方面,今天我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墨子强调音乐的实用功能。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具有舒缓压力、宣泄情感、调和人际关系等作用。
墨子在《墨子·非乐下》中写道:“音乐盛世,荣华自得;音乐衰世,慰伤养病。
”他认为音乐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是舒缓心灵的良方。
其次,墨子对音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教育意义。
个体方面,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方面,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墨子在《墨子·非乐上》中写道:“教民以德乐,不处乐则善因以使民。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教育和启发人们的道德感和美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墨子对音乐的创作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应该注重创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墨子在《墨子·非乐中》中写道:“故音响质直而不曲巧,高谈足以清听,不杂而不彰。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简单、直接的美感表达,不能过于繁琐和华丽,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另外,墨子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不仅应该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无害的道德品质。
在《墨子·非乐下》中,他写道:“是以乐正德而不可乱,般其人而不可恶也。
”他主张音乐创作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不得滥用音乐的力量,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牺牲伦理。
总之,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音乐的实用功能、价值和创作艺术,同时也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调节情绪、教育人们道德和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分布于政治、伦理、形而
上学、教育等方面。
在教育方面,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一个社会和个人的灵魂的重要手段,因为灵魂是人的本质,塑造灵魂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中,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灵魂的
一种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让人们的灵魂得到一种高大的形式和内涵上的美。
因此,音乐教
育成为了柏拉图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柏拉图对音乐的观点来看,他认为音乐和艺术是跨越人类的不同阶层和文化的共同
领域,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或消遣,而是一种文化艺术。
在音乐教育中,柏拉图注重音乐在
塑造人的灵魂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与正义和美德紧密相关的,良好的音乐可以塑
造一个人的品格,提高人的思辨能力。
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音乐教育
的作用和重要性。
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消遣,在塑造人的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注重音乐中的和谐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
炼和提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创造
和欣赏优秀音乐的能力更强的人。
最后,我们还需要重视音乐与正义和美德的密切关系,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具备高度人文素质的人。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时期。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礼记》、《孟子》等。
以下将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一综合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调节人的情感和修养人性的功能。
他们注重音乐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把音乐和道德、政治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音乐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音”。
《礼记·乐记》中提到:“声者,气也;音者,声之所舍也;乐者,以顺也。
”这里的顺音指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顺音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诗经》中提到:“意言志行,怀思豫感。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音乐应该富有情感,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使人对生活产生共鸣。
同时,音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感和和谐感。
另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古之人,感天地之音,而和四时之气,使心和之。
”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和谐,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修养人的德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他们还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音乐能够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正义。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古代音乐家们还注意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指出,音乐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避免拘泥于传统和陈旧的形式。
《乐记》中提到:“百乐出自一脉,而性情各殊也。
”这意味着音乐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古代音乐家们还认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应该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体现了中
国古代儒学大师们对音乐的理念、观点和实践方法。
儒家音乐思想
强调音乐应该是道德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儒家音
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音乐的道德性
儒家强调音乐的道德性,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教育人、提高人
的品性和人格的艺术形式。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是“乐其志也”,
指音乐应该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艺术形式。
儒家认为,音乐有助于形成人的性格,使人心灵愉悦、心情舒畅,
促使人们向德向善。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也反对低俗嘈杂的音乐,
认为这种音乐会扰乱人的思维和情感。
二、注重音乐的审美性
儒家认为,音乐应该是美的表达形式。
音乐不仅是人类文化的
珍贵遗产,也是审美感受的一种体现。
儒家把音乐的审美性作为一
种教育手段,通过音乐能够提高人类的审美素养和品味,使人们在
不断接触和欣赏美好的音乐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儒家音乐思想
认为,优美的音乐既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对个人的心理
健康有积极作用。
三、注重音乐的实践方法
儒家认为,音乐的实践方法对于音乐的美感表现,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因此儒家重视音乐的实践教育,并注重音乐与人生、社
1。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详细阐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本文将简要分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我们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认为音乐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一种“混合音乐教育”理念,即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他认为音乐是灵魂和理性的调和者,能够培养人的灵性和品质。
他主张在儿童的教育中就应该加强音乐教育,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优美的音乐,并通过音乐的律动来塑造他们的品格和情感。
柏拉图对音乐本身的评价也很高。
他认为音乐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可以对人的情感和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柏拉图将音乐分为三种类型:善良的音乐、混乱的音乐和邪恶的音乐。
他认为,只有善良的音乐才能够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而混乱和邪恶的音乐则会破坏人的灵魂和品行。
他主张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选曲,只传授善良的音乐,使学生受益良多。
柏拉图对音乐教育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要符合人的本性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能过分强调技艺,而忽视了音乐的内在意义。
他主张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的纯熟。
他还提出了一种“模仿法”来进行音乐教育,即通过模仿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这种方法在后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的“混合音乐教育”理念引起了我们对音乐综合教育的重视,即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得到全面的素养提升。
他对音乐的评价和分类也引发了对音乐选择和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在音乐教育中筛选出更加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
他对音乐教育方法的探讨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也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整体的成长和素养提升,而不仅仅是强调技术的训练。
《梦溪笔谈》中的音乐思想解读

《梦溪笔谈》中的音乐思想解读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思想,即“梦溪思想”。
梦溪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梦溪之音”,它强调音乐的自然、纯粹、抽象和深刻的特性,以及音乐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梦溪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自然的艺术,它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并能
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
梦溪思想强调音乐的自然、纯粹、抽象和深刻的特性,以及音乐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它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抽象的,它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但不能被完全捕捉和描述。
梦溪思想还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并能够激
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
它认为,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们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心灵感受。
梦溪思想还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并能够激
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
它认为,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们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心灵感受。
总之,《梦溪笔谈》提出的梦溪思想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思想,它强调音乐的自然、纯粹、抽象和深刻的特性,以及音乐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它认为,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们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心灵感受。
梦溪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梦溪之音”,它认为音乐是一种自然的艺术,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
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

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关于音乐的重要性,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是指文艺作品创作后的反响。
《乐记》所阐发的音乐思想主要是从音乐和礼乐关系入手的。
它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的“本”中概括地总结了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的理论,提出了乐的起源和性质问题;《乐记》把音乐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教育,社会风俗,娱乐。
第二篇的“兴”中说到了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四种美德:节俭、礼义、仁爱、孝悌。
第三篇的“本”中说到了听觉的生理现象,即耳目口鼻心的“五声”。
“政和”中则总结了先秦以来人们在对待音乐的态度方面出现的四种现象:和、同、比、乱。
最后两篇合称为“杂”,前四篇统称为“乐记”。
其实,《乐记》所论及的音乐思想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如关于音乐产生的自然观念,产生的社会原因,表现形式,发展规律等。
其实,它和其他论著一样,都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它与《乐记》同属一类的还有儒家学者的著作,如孟子的《乐论》和荀子的《乐论》。
《乐记》中也论及“比”、“乱”、“承”、“转”四种情况:当乐音与政治统一时,就能推动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当乐音与政治统一而又失调时,社会便混乱而不得安宁;当乐音与政治保持协调而又互相矛盾时,社会便动荡不安;当乐音与政治保持协调而又互相补充时,社会就能保持稳定和谐。
这四种情况说明了乐的文化功能。
《乐记》中提到的关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关于“八音克谐”,“以治五声,以和人声”,关于礼仪的设施,宫室的建筑,音乐的编排,舞蹈的艺术等等,显示了战国时期丰富的乐文化景象,表现出先秦时期音乐的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方面,西方的雅典卫城的音乐会也难望项背。
从《乐记》中看到了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难得的。
可惜的是,西汉之后,《乐记》便渐渐失传了。
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篇章,使后世对于先秦音乐文化的了解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如,没有了完整的“七音”分类法,没有了细致的“丝竹更相和”的描写,我们对于“钟鼓之乐”和“吹管之乐”的演奏没有了清晰的认识,音乐形象的塑造变得空洞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墨家 道家 音乐思想 分析 作者简况:姓名 宋沛,性别 男,籍贯 湖南, 工作单位 职称 联系电话 地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拜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它一些先秦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这部著作对后世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明确标举“中和之纪”的《乐记》等音乐论著的问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乐记》(关于《乐记》的作者,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其有关于“乐”的论述,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与政治、宗教、习俗关系密切的传统,充分注意“乐”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复自东周以来已经崩析瓦解的"礼乐"制度,将“乐”和“礼”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乐”依“礼”而成,施“乐”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乐”的等级体现着“礼”的等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地遵循西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是孔子实施礼乐的等级标准,并在极力地维护这一标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反映出了孔子施“乐”的等级观念。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 (《荀子·乐论》)的统治手段,即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让人们温良礼让。其在“乐”的政治作用方面的观点与孔子一脉相承。从以上古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也十分重视“乐”的政治作用,视音乐为国家安定,政权稳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树立起了“乐”直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乐观。 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儒家学派也十分重视“乐”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的教化作用。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位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可以达到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效果,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孝经·广要道》)。并把音乐作为培养人才的“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音乐为学习的最终完结,视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性的恶习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变善,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音乐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同的音乐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荀子·乐论》),因此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以上文献说明,先秦儒家重视“乐”的教化作用,把“乐”和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服从于明确的功利目的,为政治服务。 音乐美学方面,孔子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美善合一、以善为主的观点,几乎成为先秦儒家的不易之论” ①。他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而善的观念是真正美的先决条件,离开善,徒有美的形式而无美的内容,那就不是真正的美。所以十分重视“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平衡,强调二者要高度和谐统一,认为最好的“乐”,在艺术形式上应当是“尽美”的,在思想内容上应当是“尽善”的,这就是他关于“乐”的“尽善尽美”论。《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一不完全相同的评价,就具体地表现出了他的这种美、善观念。在这里,孔子认为,《大武》的内容表现和讴歌了武王伐纣的武力征杀行为,未能足够表现出应有的仁爱精神,所以它是一部虽然“尽美”但却“未尽善”的乐舞作品。孔子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还表现在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论语·八佾》)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论语·阳货》),认为音乐表现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其后,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中和’作为一个范畴提了出来”②, 视“中和”为雅正之乐的根本特性,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 (《荀子·劝学》)。同时认为雅正之乐的社会功用也在“中和”,说:“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荀子·乐论》)。在对于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的问题上,提出:“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荀子·乐论》),“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 (《荀子·王制》),这些观点与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放郑声”的思想是一致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钟鼓之乐”就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充分表现了此时期音乐审美的主要特征,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审美准则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音乐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传统音乐在多声合音的编乐器之后走上了单音音乐为主,注重旋律发展的道路;从音乐风格看,总体而言,中国传统音乐以旋律见长,平静和谐。这些都与儒家追求“中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成熟于荀子,经过不断阐述、发挥和充实,逐渐系统化、体系化,最终成为一种正统的、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思想,在其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音乐生活中,一直产生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其从维护礼乐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强调音乐的政教作用和功利目的,给音乐以很高的地位,将音乐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儒家音乐思想忽视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内部规律,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将其视为政治的工具、教化的手段,使音乐不能按本身的规律去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其学说影响甚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的音乐思想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他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提出了“非乐”的观点,其音乐思想主要记录在史籍《墨子》的《三辨》、《非乐》等篇章中。 墨子出身于下层,从事过手工业劳动,后来成为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处于春秋时代,身受战争及统治阶级的剥削之苦,因此,从小私有生产者的立场出发,反对战争,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主张为政者应象古代先王那样了解人民的情况,做到兼爱互利。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非乐”的主张:认为音乐不能起到治理天下的作用,统治者制乐,越是多样复杂,对国家的治理就越差,即所谓“其乐愈繁者,其治愈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故“圣王不为乐” (《墨子·三辨》);音乐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非乐上》),而且还将 “厚敛万民”,必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所以得出与儒家相反的结论,即:音乐无利于国家和人民。 墨子的非乐思想,是其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为其政治主张服务的,是功利主义的。其非乐观,不是否定乐的本体,而是否定人对乐的享用。这种观点指斥执政者的享乐思想,包含着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老百姓的关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片面否定音乐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艺术鉴赏对立起来,走到了完全否定音乐的极端,提出“非乐”的主张,这显然是错误的,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种思想在后期墨家那里并未得到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其著作《老子》(亦称《道德经》)、《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是古代哲学家,在其哲学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因素。老子的音乐观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二章》)。同时,老子反对“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认为它是“人为的,有害的,不美的”③,所以说“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十二章》),进而主张“为腹不为目” (《老子·十二章》);推崇“大音”,即无声之乐,认为它是“自然的,至美的”④,继而提出虚无的纯精神的“大音希声” (《老子·四十一章》)观念。《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