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类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类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ECON20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商学院所有专业开课学期:春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指定教材:顾建平,《宏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97年2、《宏观经济学》(第十八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3、《经济学》(下册)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经济学原理》,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5、《宏观经济学》,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宏观经济学》,黄亚钧、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教学目的: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基础学科,研究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中的汇率和均衡等,授课的重点是介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来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

本课程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应用经济理论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探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二、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内外均衡问题、汇率问题。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制定一份合理且全面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言,可以帮助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供给侧经济学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不同观点和学派。

四、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这些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应用。

五、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修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经典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存在着一些前沿问题,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动态。

七、案例分析与实践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总结与展望在教学大纲的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未来发展。

高级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高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

本文将就高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

引言部分可以引用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如凯恩斯、哈耶克等,来引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二、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同时,可以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三、宏观经济学模型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模型,如凯恩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等。

可以分别对这些模型的假设、分析框架和政策建议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模型的应用和批判思考。

四、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可以涵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此外,还可以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机制和执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五、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涵盖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收入分配、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学术前沿。

六、课程评估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课程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可以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评估内容,并明确评估的标准和要求。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结语在结语部分,可以对整个教学大纲进行总结,并强调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74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龄(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个量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同时,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手段,因此,本课程与各门数学课程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还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掌握乘数的计算过程和乘数计算公式;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稳态分析内容;掌握BP曲线的推导;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2.2)2.能力目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 能够构建起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学分:3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 学 时:48学时
总 学 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
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
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
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2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等关系
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后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第四节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差异
一、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二、我国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本章至第五章都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
析。本章所分析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消费和储蓄的决定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乘数原理
第三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政府购买与国民收入决定
二、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决定
三、政府购买与政府税收的综合效用: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型(8学时)
本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重点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情况下国民收
入的均衡及其变动。
第一节投资与利率的决定
一、投资的决定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第二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商品市场均衡和IS曲线
二、货币市场均衡和LM曲线
三、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三节一般均衡收入的变动
一、投资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三、投资和货币供给量同时变动的影响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学时)
本章主要根据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
效果。
第一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内在稳定器作用
二、财政赤字与公债
三、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由此引起的经济学争论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货币政策
3

一、货币政策机制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一、IS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二:LM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三、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AS——AD模型(6学时)
本章把价格水平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之中,并把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最终建立起
国民收入决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
一、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
三、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货币工资
四、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一、充分就业均衡
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4学时)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本章依次论述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政策。
第一节 失业问题
一、失业的概念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的代价
四、充分职业和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一、由总供给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二、由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三、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展开的经济学争论
第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以上各章实际上是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考察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本章则运用动态方法分
析一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
第一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
4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及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二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批评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模型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二、新增长理论
第八章 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场主义(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作为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大致了
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节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卢卡斯供给曲线
三、理性预期和卢卡斯方程
四、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劳动市场工资刚性的微观基础
三、产品市场价格刚性的微观基础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

四、教学指南
本课程的重点在第1、3、4、5章,难点在IS-LM模型和AS-AD以及经济增长模型。本课程教学
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作业
每两节课布置思考题2—3题,每周交一次作业。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形式)

七、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70%)+出勤考核(10%)+平时作业(20%)

执笔人:贾彩霞
审定人:陈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