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治疗共72页
痴呆(共89张PPT)

AD鉴 别 诊 断
轻度认知障碍(MCI):一般仅有记忆力障碍
,无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如老年性健忘与遗 忘; 是启动回忆困难,通过提示可使回 忆得到改善;而 是记忆过程受损,提示 不能改善;
抑郁症:表现抑郁心境,对各种事情缺乏
兴趣,睡眠障碍,易疲劳或无力;
其他疾病导致的痴呆:如血管性痴呆、帕
金森病性痴呆等。
治疗
一般治疗
脑血流减少和糖代谢减退是AD重要的病理
改变,使用
增加脑血流及脑细胞
代谢药可能改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
是此类中唯一一种有效的药物。其他常用
提取物制剂、
等。
治疗
➢改善认知功能药物
可用乙酰胆碱前体如
和增
加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目前常用
,抑制ACh
降解并提高活性,改善神经递质传递
功能。
治 疗-改善认知功能药物
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不记得,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忘记约会,忘记贵重物品放何处,词汇减少。 Tau蛋白抗体染色有助于区别两类不同的病理改变。
受体、谷氨酸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 18F-dopa PET检查: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摄取减少,PET显示颞-顶-枕皮质葡萄糖代谢率降低,Alzheimer病主要是颞叶和扣带回降低。
CSF多正常,EEG可有广泛慢波。
大脑皮层的Lewy体无明显的致密颗粒核心,周围纤维成分排列不规则,称为苍白体分布在边缘系统、杏仁核及旁海马
但这些改变是原发性或继发于神经细胞减少 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处这样的斑块最多。
预
防
临 床 表 现-体格检查
尚未确定。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约10%AD患者有明确家族史,相关因素有: 类淀粉蛋白前体基因、 早老素1、早老素2 基因突变 ApoE4等位基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基因多态性位 点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_翁映虹

强 调采 用临 床 痴呆
评定表确定痴呆程度 ( 可疑 、 轻、 中、 重 ); 采用 抑郁症 评定量 表、 H achinsk i缺血量表 评分 与阿。 2005 年中 华医学 会制定 的 VD 诊断标准
[ 17]
由 1995 年建议 使用 的 DSM -
1882
广东医学
2010 年 7 月 第 31 卷第 14期
G uangdong M edical Journa l
Ju . l 2010, V o. l 31 , N o. 14
局灶性认知损 害特征 ; ADDTC 标准 完善 了将 影像 学证 据作 为诊断依据 。 V aD 标准 ( 研究 版 )
1 VD 的定义
疾病的定义通常 包括疾 病的病 因或 病理特 点 、 性质 、 主 要的临床症状 等方面 。 通 过查阅 2005 2009 年 与 VD 诊治 进展相关的文献资料 , 发现其对 VD 定义的描述 各不相同 。 1. 1 VD 的 病因描 述不一 致 大 部分文 章在 V D 的定 义中 均表明 与 脑 血 管 因 素 相 关 , 但 均 未 详 细 说 明 相 关 危 险 因 素 [ 3- 7] 。 部分文章在 VD 定义 中详 细说 明了 脑血 管病 的种 类 , 如吴启伟 [ 8] 认 为 VD 是由 于缺 血 或出 血 性脑 血 管 病所 致 ; 赵云云等 [ 9] 认为 VD 是指由各种脑 血管病 , 包括梗死 、 出 血和 缺血 相关性 改变 所致 ; 王春 菊等 [ 10] 认为 VD 是由 脑卒 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 引起的 广泛的 或局灶 的脑 循环障 碍导 致 ; 李瑾等
[ 18]
认为 VD 是由一系列脑血管 因素 ( 缺血 或出血
[ 13] [ 1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014.7.1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科李舜伟一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简史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一部分中、老年患有严重的记忆减退、视空间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往往被诊断为痴呆,更鉴于病理学的所见,考虑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即神经细胞变性所导致的老年性痴呆。
由此制定了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方法和步骤,供医师参考和执行。
但是,临床上还有一部分中老年虽然记忆减退,可是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没有视空间等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并不符合。
从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看法,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阿茨海默尔痴呆(AD)的前驱表现,每年会有12%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病人转化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
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际上是源于阿茨海默尔痴呆的。
随着医学的进展,尤其是脑CT与MRI的临床应用,发现相当多的痴呆病人有脑血管的异常,在脑CT和(或)MRI上显示为多发性梗塞灶或白质缺血灶,这些病人多半在一次或多次脑血管病后出现痴呆的表现,但可能会有好转,其症状呈波动性。
这部分病人虽然也有痴呆,但与阿茨海默尔痴呆表现不同,因此,学者命名为血管性痴呆(VaD),也制定了诊断标准。
问题在于有些脑血管病的病人尽管多次发作,但无痴呆表现,至多只有记忆减退,或其他的认知损害,在临床上并不能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
于是,参照阿茨海默尔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做法,也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一说,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先有痴呆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后才有认知功能障碍及其诊断标准;第二,先有阿茨海默尔痴呆(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后才有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第三,尽管痴呆的诊断大多数学者都基本上认可,但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却各家不同,尚难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尤其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迄今并不一致。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老年痴呆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AD的预防措施(二)
养育好大脑: ①营养均衡;糖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等,多吃鱼、蛋和豆制品; ②适量运动(有氧运动)—供氧 ③睡眠充足 ④抗氧化剂--维生素C、E、B胡萝卜素等
29
AD的预防措施(三)
利用好大脑(勤用脑) ①沟通、交流 ②脑力活动----阅读、写作、练字、下棋 ③增强记忆思维能力:多看轻松愉快的喜剧;经 常放松自己、劳逸结合;注意词汇的积累 ④训练大脑的创造力:想象诗词的意境;让音乐 图象化;虚构一段故事;观察生活中的人。
10
AD 的形态学特征
头颅大小 头部较大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小
于头部较小的老年人。 大脑皮层变化
通常认为,皮层萎缩是Alzheimer’s病患者的 主要特征,可能导致Alzheimer’s病患者的脑重 量有所减轻,皮层萎缩主要发生在学习和记忆处 理区,这种萎缩主要是由皮层突触减少和神经元 死亡所引起的。
Alzheimer’s Disease(AD)亦称老年性痴呆 (Senile Dementia),是一种以临床和病理 为特征的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疾病,以大脑皮层 颞叶和额叶萎缩为著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全面衰退,伴 有精神异常和人格障碍,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 十年。
7
痴呆的分型
21
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痴呆的临床分期方法很 多,归纳起来,大概分为早、中、 晚三期
22
轻度 2-4年
痴呆的分期
中度 2-10年
重度 1-3年
23
早期痴呆主要表现
症状很轻微,进展很缓慢,常被忽略和认 为是老年人的自然过程。 近期记忆障碍,个人经历的记忆缺陷 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及积极性减退 学习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 可有多疑、固执与斤斤计较 不能完成复杂工作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疾病详解

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 dementi 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
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
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
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
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
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常在50~60 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近年来,随着 CT 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
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
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 Binswanger 病。
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3月第7卷第1期J N e u r ol N eur or ehab i l,M ar ch2010,V01.7.N o.1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刘溪。
章军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1)血管性痴呆(vascul ar de m e nt i a,V aD)是仅次于A l z hei m er病(A l z hei m er's di s ease,A D)的第二位重要痴呆病因。
然而,随着对认识障碍的形式、严重程度和脑组织损害等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以A D为模式的V a D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缺陷,例如,主要强调学习新知识和记忆功能的障碍,而不是典型V aD所伴有的运动迟缓和执行功能障碍。
另外要求认知障碍应达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程度,而且需要认知障碍与影像学改变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性,这会影响脑血管性疾病所致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低估其发病率,延误患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为此,H achi nski 和B ow l er在1993年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 cul ar cogni t i ve i m pai r m ent,V C I)的概念¨。
o综述目前认为,V C I包括三种情况: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vas cul a r cogni t i ve i m pai r m ent n o dem en—t i a,V C I N D);V a D;伴有血管因素的A D(即混合性痴呆)¨’。
因此,V C I比V aD所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它包括了血管因素所引起的所有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V C I N D的提出,为血管病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拿大健康和老年研究中心(C SH A)的调查表明,V C I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5%。
V C I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中在65—84岁老年人中V C I N D 所占比率最高,85岁以上者混合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则逐渐升高∽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