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与临床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的细胞。
它既是感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不仅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压力等信息,而且能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研究表明[1~3],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因此,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血管内皮细胞绝大多数衬覆于血管内膜表面,极少部分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其总数约为1.2×1018,总面积约400m2。
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大小不一的胞质突起,相临细胞间紧密连接,核淡染,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
成熟的内皮细胞都表达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包括CD34、CD31、KDR和VE钙黏着蛋白等。
2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2.1 屏障功能血管内皮是由不同类型的黏附结构或细胞细胞连接形成的连续的细胞单层,可维持血管内膜光滑,防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等黏附及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完整的内皮结构还有抗脂质沉积作用。
内皮内表面为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黏附连接则参与循环细胞血管壁通透性的调节。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减退或丧失,将导致细胞外水肿的发生。
2.2 调节血管张力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舒血管物质以及血栓素A2、内皮素(ET)等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其中,NO和ET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一旦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使之失衡,则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2.3 抗凝促纤溶作用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NO和PGI2,具有舒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王颖;石殿鹏;于金明;李道堂;郭其森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3(43)16
【摘要】@@ 新近发现,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血管形成受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和血管形成促进因子的共同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是最有效和特异的生长因子.2000年3月至2002年2月,我们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清VEGF含量检测,以探讨血清VEGF含量与肺癌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王颖;石殿鹏;于金明;李道堂;郭其森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2;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结合蛋白3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虹;万毅新;张启昆
2.检测肺癌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临床意义 [J], 陈道平
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J], 都崇华;刘建红
4.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林家进;曾雅静;马泽粦
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陈志军;史莉瑾;赵国昌;王忠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章 内皮祖细胞

第九章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循环、增值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
广义上认为EPC包括从血液血管干细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所有一系列细胞。
第一节内皮祖细胞的分类与来源一分类从外周血中分离单细胞进行体外培养,3--5天后出现纺锤体形细胞,在2---3周生长达到高峰,在第4周死亡,称为早期EPC;另一种细胞在第2---4周出现,成鹅卵石形,在4---8周呈指数生长,可存活12周,称为晚期EPC。
早期EPC主要存在于骨髓中,主要表面标记是CD133(AC133)、CD34、VEGFR-2晚期EPC强表达所有内皮系标记VE-cadherin、FL T-1内皮一氧化氮合酶、CD31等。
二来源EPC的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种1.血液血管干细胞根据(1)造血干细胞(HSC)血细胞成分血岛(卵黄囊的腹侧)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原始毛细血管网)(2)原始的HSC和EPC享有共同的细胞表面标志CD34、AC1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3)HSC存在的部位如骨髓、外周血、新生儿脐带血、胎儿肝、胎儿脾均已证实含有EPC。
2.髓系祖细胞髓系祖细胞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定向分化的前体细胞。
然而,许多实验表明,在血管生成的培养条件下,髓系CD34-/CD14+单核细胞能够表达许多内皮细胞的特异标志,并可在体外形成网状结构。
成熟的CD34-/CD14+外周血单核细胞在VEGF诱导下也能分化为内皮细胞样细胞,这些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标记。
把这些细胞和CD34+细胞一起注入体内时,发现他们能够结合到新生血管的管壁中去。
这一实验表明不仅CD34+细胞能分化成内皮细胞,CD34-/CD14+单核细胞能够分化为有生理功能的血管内皮细胞,并可作为EPC的来源。
3.多潜能成体祖细胞许多成体组织存在少许MAPC。
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MAPC可在体外分化为内、中、外各胚层,在特定组织中定向分化为相应的干细胞。
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引言:血管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生理和生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血管生成在许多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且在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血管生成的机制以及发现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测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血管生成的机制和调控因素血管生成是指新的血管形成过程,它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以及血管周细胞(如平滑肌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招募和分化。
血管生成的过程受到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的调控。
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是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的信号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是调节血管生成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VEGF 通过与其受体(如VEGFR-2)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除了VEGF家族外,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基础纤维生长因子(bFGF)等也参与血管生成的调控。
另一个重要的调控机制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作用。
如血管抑制蛋白1(Angiostatin-1)和血管抑制蛋白2(Angiostatin-2)通过干扰VEGF的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血管生成过程。
二、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和检测方法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是指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血管生成过程的生物标志物。
根据其来源和类型的不同,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细胞因子、激素、蛋白质、基因等多种类型。
最常用的血管生成生物标志物是细胞因子,如VEGF、PDGF、bFGF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水平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其他免疫检测方法进行测定。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生成的活性以及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除了细胞因子,一些激素如雌激素和甲状腺素在血管生成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对这些激素的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其对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
蛋白质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在血管生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

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摘要:血管重构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揭示其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血管重构的调节因子、信号传导途径及相关细胞类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血管重构是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血管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变化。
在一些疾病中,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血管的重构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血管重构还常见于恶性肿瘤等疾病中。
本文通过对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揭示其对疾病的作用及治疗策略的探索。
二、血管重构的调节因子血管重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起到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关键作用。
然而,在病理状态下,一系列调节因子参与了血管重构的过程。
例如,血管紧张素、内皮素等可促进血管收缩和增加血管壁的厚度。
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则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的增生和扩张。
此外,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以及纤维蛋白沉积等也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三、血管重构的信号传导途径血管重构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和调控。
其中,血管收缩剂及血管扩张剂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而调节血管重构。
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bFGF等多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信号通路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Wnt、Notch、TGF-β等信号通路的失调也与血管重构相关。
四、血管重构的细胞类型在血管重构过程中,多种细胞类型参与其中。
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管重构的调控。
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增生和迁移是血管重构的重要步骤。
纤维细胞通过合成胶原、纤维素等来加固血管壁结构。
此外,炎症细胞、血小板等也在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讨论与展望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调控因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类型的复杂网络。
其深入研究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质网应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2020河北省直医疗卫生机构老年病防治项目(303163320)通信作者:张光明,E mail:zhangguangming76@sina.com内质网应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付亚萌 张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关键事件,不仅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全程,还与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ERS可能通过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现总结ERS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缓解ERS的药物,有望为临床实现内皮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3 012TheRelationshipBetween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and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ItsClinicalTreatmentFUYameng,ZHANGGuangming(DepartmentofCardiology,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Hebei,China)【Abstract】Asanearlycriticaleventinatherosclerosis(AS),endothelialdysfunctionrunsthroughouttheASprocessandiscloselyrelatedtothepathogenesisofmanyothercardiovasculardiseases.Ithasbeenfoundthattheexpressionof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ERS) relatedproteinsisincreasingincardiovasculardisease,andERSmayexacerbatetheprogress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bypromotingendothelialdysfunction.ERSmayaggravatetheprogress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bypromotingendothelialdysfunction.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ERSand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AS,andintroducessomedrugstoalleviateERS,whichisexpectedtoprovidecertainreferencevalue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cardiovasculardiseases.【Keywords】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Unfoldedproteinresponse;Endothelialdysfunction;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冠心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发生在大动脉和中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和退行性病变。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ppt课件

– (3)某些胚胎源细胞的双系分化能力:有人用VE-cadherin从胚胎中分离 到不表达CD45和Ter119的“内皮细胞”,发现该细胞可产生包括T和B 淋巴细胞在内的造血细胞,证明了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的同 源性。同时有实验表明,小鼠、鹌鹑、鸡的胚胎干细胞、Flk-1+细胞、 Tie-2+细胞及VE-cadherin+细胞在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可同时产生造血 和内皮系细胞
旁路术后循环中EPC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些事件 都与内源性VEGF水平的增高有关
.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离
– EPC可从脐带血及成体外周血、胎肝、骨髓中获 取
– 目前,分离EPC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 (1)根据EPC表型用免疫磁珠法获得。先用Ficoll液密 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标记有相应细胞表 面抗体的免疫磁珠将单个核细胞中的带有特定表面抗原 的EPC筛选出来,一般选用CD34和/或CD133免疫磁珠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吴英锋 谷涌泉 郭连瑞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
1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描述了循环于外周血中的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应用免疫磁珠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CD34+细胞,经在纤维 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预衬的培养皿培养,这些细 胞转变成内皮特征细胞。
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EG - VEGF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REN Li - nan,GUO Xiao - zhong,ZOU De - li. (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Command,Shenyang 1108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endocrine gland - 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EG - VEGF)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and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 to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issue microarray was used to detect expression of EG - VEGF in 60 cases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and 10 cases of normal pancreatic tissue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G - VEGF expres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was analyzed by the Cochran - Mantel - Haenszel or Fisher's exact test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EG - VEG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ncreatic carcinomas ( 95% ,57 /60) . than in normal pancreas tissues ( 10% ,1 /10 ) ( P < 0. 05 ) . EG - VEGF protein expressi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NM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 both P < 0. 05) . Conclusion High expression of EG - VEGF plays a considerable role in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EG - VEGF may be a useful prognostic marker for pancreatic cancer. Key words: pancreatic neoplasm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ndocrine - gland - derived; pathology,clinic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血管舒张。此外,ADM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与迁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VEC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物质 1982年DeMey与Vanhoutte发现,VEC还可产生使血管平滑肌 细胞收缩的物质,即血管内皮衍生的收缩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contracting factor,EDCF)。这类血管收缩物质比舒张 物质更加复杂多样,至少有下列几种。 1、内皮素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ET 是目前研究最多、了解较清楚的EDCF。有四种结构及药理学 性质略有差异的异构体,分别定为ET-1、ET-2、ET-3和ET-β。 人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只生成ET-1。
PGI2是一种强烈的血管平滑肌舒张剂,扩张血管并抑制血小 板聚集。TXA2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剂,其作用正 好与PGI2相拮抗。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调控血管壁紧张度、 血小板功能及直管壁细胞迁移生长的重要因素。另有资料表明, PGI2能增加平滑肌细胞胆固醇脂代谢、抑制巨噬细胞内脂质聚 集以及抑制生长因子的释放。
3、血管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 VEC能释放另一种舒张因子,使血管平滑肌产生动作电位 超极 化 而 舒 张 , 故 称为血管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 (EDHF)。 EDHF能使平滑肌细胞舒张,扩张血管。EDHF不同于EDRF, 主要舒张小的阻力血管。其作用不受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 酸、吲哚美辛(环氧酶抑制剂)或优降糖(对ATP敏感的钾通道抑 制剂)的影响,表明该因子不同于NO或PGs类活性物质。Na+K+-ATP ase抑制剂哇巴因、四乙胺或高K+液等均能减弱EDHF 的作用。故认为超极化是由平滑肌细胞膜钙依赖的钾通道开放 致使K+外流所致。血管内皮依赖性超极化作用可易化血管舒张, 减弱血管壁对一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
(四)VEC在血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作用 1、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 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致使粘附分子表达增强时,以血 小板膜上的细胞粘附分子(CAMs)为受体,以血浆中存在的或由 血小板分泌至血浆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s)或以细胞外基 质粘附分子(MAMs)为配体,发生生化反应过程,促使粘附发 生。ICAMs主要有纤维蛋白原(Fg)、FN和vWF;MAMs主要有 FN、胶原、vWF和外连素(vitronectin)。 2、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 正常时有少量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当白细胞和(或)内皮 细胞受到PAF、白三烯B4、TNF甲酰三肽(甲酰-甲硫氨酰-亮氨 酰-苯丙氨酸)、佛波醇酯等因子刺激时,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强, 大量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的粘附分子三大家族:选择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家族 、整合 素家族 。
4、内皮细胞钠利尿肽 钠利尿肽(natriuretic peptide,NP)类包括三种不同的基 因产物;A型(ANP)、B型(BNP)、C型(CNP)。ANP主要在心 房中合成,故又称为心钠素;BNP是心室中合成的循环激素; CNP主要在脑中合成,近年又发现离体培养的牛颈总动脉内
皮细胞与血管壁能合成CNP,并证实人的血浆中含有CNP。
(2)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VEC能合成与分泌PAI-1和PAI-2, 但以PAI-1为主。内毒素、IL-1、TNFα、凝血酶及类固醇激素等 可刺激VEC合成PAI-1,分泌于血液和内皮细胞外基质中,与外 连素结合而得到稳定。
(3)凝血酶活化纤溶抑制物(TAFI):新近发现VEC表面的凝血酶 调制蛋白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后,通过酰解,使羧肽酶原B激活, 强烈抑制体内纤溶活性,因此羧肽酶原B又称TAFI。 (4)血小板活化因子(PAF):VEC受刺激或受损产生PAF。PAF是 一种强烈的血小板活化剂,能促使VEC合成凝血酶、纤维蛋白, 促使血小板释放与粘附聚集,并使纤维蛋白与血小板连接。
血管内皮细胞(VEC)由沿血流方向纵向排列的单层扁 平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成人约有1012个VEC覆盖在 400~500m2的血管内腔表面。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 官之一,其功能众多。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一)合成和释放舒血管物质 1、前列环素
VEC是合成前列环素(PGI2)的主要场所。花生四烯酸经环 氧合酶代谢途径先生成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然后在各种 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不同的PGs,如PGD2、PGE2和PGF2α。在 血 栓 烷 A2(thromboxane A2 , TXA2) 合 成 酶 的 作 用 下 , 生 成 TXA2;在PGI2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PGI2。
(三)VEC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 衡,既能有效地防止出血或渗血现象,又能保持血管内血流 通畅。VEC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1、VEC相关的促凝血(止血)成分 (1)多种凝血因子:内皮细胞能自身合成因子Ⅴ,也能结合外 源性的因子Ⅴ,机械损伤可增加Ⅴ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因 子Ⅴa是因子Ⅹa激活因子Ⅱ的辅助因子;内皮细胞可结合因 子Ⅹ和因子Ⅹa,低氧可诱导能直接激活因子Ⅹ的物质在膜 表面表达,因子Ⅹa和Ⅸa与内皮细胞的结合可将凝血过程局 限和定位于内皮细胞表面以及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参加循环; 因子ⅩⅢ是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转移酶,在钙离子参与下, 被凝血酶激活,ⅩⅢa能促进纤维蛋白单体间的互相连接, 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2、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ACh可通过刺激VEC产生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的物质 而引起血管舒张,这种物质后命名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 其他舒血管物质,其舒张作用也取决于内皮细胞是否完整。这 些物质舒张作用也是通过内皮细胞释放EDRF来介导的。大量工 作提示,EDRF与NO可能是同一物质。但进一步证实,两者的 生物学、生化和药理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NO可能不是EDRF 的惟一成员,EDRF通过NO发挥作用,即许多内皮依赖性的舒 血管物质作用的共同通路是生成释放NO而发挥作用。 NO产生多种生物效应:NO扩散到内皮细胞下的平滑肌,使其 舒张,血管扩张;扩散到血管腔,抑制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间的 粘附,并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Ca2+]i的升高及伴随的血小 板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NO可稳定溶酶体膜和抗自由基损伤, 保护细胞免受超氧阴离子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产生, 是细胞的保护因子。
ET-1是迄今知道的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物,对不同部位的 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均显示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作用,且对静脉 的作用比动脉强。其收缩血管的效应是血管紧张素 Ⅱ(angiotensin,AgⅡ)的10倍,去甲肾上腺素的100倍,PGF2a 的1000倍。
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血管壁细胞合成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源自。肾素作用于血管紧 张素原生成无血管活性的十肽AngI。AngI在流经肺循环时,经 肺VE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转换成有高度血管活 性的八肽Ang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 活性肽,作用于AngⅡ受体,产生目前所知的全部RAS的生物 学效应。
(5)血小板反应蛋白:受刺激或受损的内皮细胞可产生,释放后贮 存在血小板的α颗粒中。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出来同血小板膜 上的糖蛋白Ⅱb/Ⅲa结合,促使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粘附与 聚集。TSP还可致纤维蛋白、凝血酶的生成,有利于止血。
2、VEC的抗凝血特性 (1)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及其辅助因子肝素是血浆中最 重要的抗凝物质。AT-Ⅲ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类,包括凝血酶、 因子Ⅹa、ⅩⅢa、Ⅺa、Ⅸa等,也能抑制纤溶酶原、尿激酶、 激肽释放酶等。肝素是AT-Ⅲ的辅助因子,可增强AT-Ⅲ与凝 血酶的亲和力。 (2)蛋白质S: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 它与内皮细胞膜以及活化的蛋白质C(APC)结合形成附着在细 胞表面的复合物,从而辅助APC对因子Ⅴa及Ⅷa的灭活,促 进纤维蛋白溶解。 (3)凝血酶调制蛋白和蛋白C:凝血酶调制蛋白(TM)是内皮细 胞表面的一种跨膜蛋白,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结合形成 复合物,明显加强凝血酶对蛋白C的激活;因子Ⅴ结合到内皮 细胞表面也可加速蛋白C激活。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
•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 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理 • 血管内皮细胞的药理
1865年His首先提出内皮(endothelium)这一概念。随着 电子显微镜、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 内皮细胞的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是1980年Furchgott 等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和1988年Yanagisava等从内皮细胞分离出一 种有极强收缩血管作用和促进血管增生的内皮素 (endothelin ET)后,人们对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TFPI是体内惟一的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抑制物。循环血液中的TFPI主要由VEC产生。发挥抗凝 作用主要靠游离的TFPI。其作用是以因子Ⅹa依赖方式抑制Ⅶa /TF复合物和Ⅹa。机械性刺激(如血流切变应力)及化学性刺激 能促进VEC合成与分泌TFPI。
(5)蛋白聚糖:较为重要的一种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 蛋白聚糖对维持血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另外,微血管 内皮的HSPG大多有抗凝活性,而大血管的HSPG则无。具有抗 凝活性的HSPG中特定的五糖结构与AT-Ⅲ的赖氨酸残基相结合, 同时Ⅱa通过静电吸引与HSPG结合,AT-Ⅲ与Ⅱa通过精-丝氨酸 结合,使Ⅱa及多种凝血因子灭活。 (6)纤溶酶原激活物(PA):PA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均为丝氨酸蛋白酶。t-PA是 体内纤溶酶原最主要的激活物。在血浆中t-PA主要由血管内皮细 胞合成和分泌。血流切变力增高、应激刺激、缺氧、酸中毒和肾 上腺素等均可刺激VEC分泌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