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要攻打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时曾是清朝皇室和宾客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痛楚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朝政府对来犯的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极大侮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沉重打击。
圆明园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烧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对世界各国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使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消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也让人们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永远的愤慨。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明,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历史上的痛楚,而不是重演的悲剧。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可谓是一段让人心痛的往事。
提起圆明园,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曾经是皇家园林,里面的美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走在那曲径通幽的花园中,耳边是鸟儿的鸣叫,眼前是精致的亭台楼阁,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仙境啊!可惜,这样的美好在1860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得一干二净,听说当时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特效一样,火光冲天,整个园子都笼罩在浓烟之中,真的是“火海一片,狼藉满地”啊!那时候,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搞得人心惶惶。
想想看,一个大大的圆明园,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那可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呀!可是,敌人却像是饿狼一样,想要把这些珍宝据为己有。
为了“报复”清朝,他们决定把圆明园烧了,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你说说,这不是在毁自己的文化遗产嘛!就像有人说的,“心痛不已”,那种感觉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烧了就烧了,反正再建一个不就行了?可问题是,这些文物可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啊!就像是家里的老照片,失去了一张,就再也找不回来。
圆明园的毁灭,就像是给整个中华文化打了一针麻药,让人无从承受。
不过,虽然圆明园被毁了,但它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悲凉。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到过去的教训是多么重要。
就像有句话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护我们的文化,才不辜负先人的辛劳。
有人说,圆明园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现在。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的辉煌,但可以通过书籍、照片去感受那份美好。
想象一下,那些绚丽的花朵、优雅的建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像老朋友一样,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每次看到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而且,这场火灾不仅仅是一个悲惨的事件,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
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历史背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
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x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x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x战争。
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
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x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
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关于火烧圆明园原因的辩题

关于火烧圆明园原因的辩题一、辩题背景火烧圆明园那可是咱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沉重的一笔啊。
圆明园那可是一座超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就像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
里面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建筑,还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
它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啊。
可为啥就被烧了呢?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得很呢。
1、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来看西方列强在当时啊,那是到处在全球找殖民地,找可以掠夺财富的地方。
咱中国地大物博,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一块大肥肉。
他们早就想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圆明园那里面的财宝多啊,他们垂涎欲滴。
说白了,他们就是贪婪,想把这些好东西都据为己有。
2、清政府的腐朽软弱方面当时的清政府啊,那真是腐败得不行。
官员们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贪污受贿。
军队呢,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就像一只纸老虎,一捅就破。
他们没有能力去保护圆明园这么珍贵的地方。
对了,在战争的时候,清政府还总是在决策上犹豫不决,给了列强可乘之机。
3、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那时候的国际上啊,西方列强在全球争霸。
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呢,想通过侵略中国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也是他们一种示威的手段,想让其他国家看看,他们在中国是多么的“厉害”。
二、辩题分析1、正方观点可能会强调列强侵略本质正方要是主张列强的侵略本质导致火烧圆明园,那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就像那些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
火烧圆明园就是他们赤裸裸侵略的一个表现。
他们就是想通过这种残暴的手段来震慑清政府,让清政府彻底听话,然后好更方便地从中国捞好处。
2、反方观点可能会涉及清政府的责任反方要是觉得清政府的责任更大呢,也有道理。
要是清政府能把国家治理得好一点,军队强大一点,外交手段灵活一点。
也许圆明园就不会被烧了。
毕竟当时列强刚开始侵略的时候,力量也没有那么强大,如果清政府能积极抵抗,说不定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
三、辩题思考1、从历史教训角度这火烧圆明园的事啊,给咱们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议论文】火烧圆明园_1000字

【议论文】火烧圆明园_1000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文物破坏事件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火烧圆明园事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破坏文化遗产的恶性事件。
本文将就火烧圆明园事件展开探讨,旨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在186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灾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攻占了北京,并对圆明园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整个园林建筑被大火所吞噬,无数珍贵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火烧圆明园事件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对于园林建筑的毁灭,更在于对中国文明和历史的严重侵犯。
火烧圆明园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侵犯不容忽视。
圆明园建于清朝乾隆时期,是历史上最大、最豪华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凝结了清朝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最高成就。
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发生导致这一重要历史遗址的物质痕迹彻底消失,这使得我们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并丧失了传承和学习的机会。
火烧圆明园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政府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文物破坏者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并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机构和监管机制。
要加强对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在今天,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牢记火烧圆明园事件的教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历史不会蒸发,文明得以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键入文字]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签订后,1859 年6 月,英、法、美公使接换约之际,带兵悍然闯入大沽,清军取得了大沽保卫战的胜利。
英法大为恼火,遂于1860 年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来华率军扩大战争。
咸丰皇帝出逃热河。
10 月6 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
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
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
评价:
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艺术的瑰宝,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残忍行径不仅损毁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损失。
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的暴行:
1。
圆明园的毁灭背景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背景资料本文是关于的,仅供大家参考!《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背景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历史背景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抢劫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圆明园的历史与毁灭的过程

圆明园的历史与毁灭的过程圆明园(也叫圆明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北部,距离紫禁城东北方向的一个皇家园林。
它于1709年开始兴建,历时150年,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9世纪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被称为“近代文明的一次浩劫”。
然而,圆明园的历史并不完全是一片美景。
在19世纪中叶,中国陷入了不平等条约和鸦片战争的动荡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他们洗劫了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的宝座、壁画、陈设、馆藏等无数文物被抢劫一空、捣毁或焚烧。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行为被当时的人们揭露为野蛮行为,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谴责。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可谓悲惨而令人痛心。
当时,园区内的军队装备、行军道路和顶级文物都被攻击目标。
英法联军采取了系统化的破坏措施,不仅烧毁建筑,还炸碎器皿,剥离宝石,连带少量文物甚至园内自然景观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据历史学家估计,仅在短短几天内,圆明园就所失去的文物超过了十万件。
赋诗为烟古顿现在,英法战火万馀春。
宫庙庙宇归尘土,山水花园成焦痕。
独自守空余破瓦,落花深院睡鸳鸯。
仅看遗址痛嗟息,百年巧作只空留。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受痛苦,也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圆明园的毁灭展示了文化盗窃和破坏的残酷现实,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呼吁。
这也促进了中国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修复与重建圆明园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组织考古、收集资料、修复遗址等手段,努力保护和恢复圆明园的遗址和文物。
目前,圆明园的一些残存部分已恢复,成为了一个悼念和警示的景点。
并通过文物展览、书籍出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2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62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达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重点叙述的。 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课时划分 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 同学们.谁去过圆明园或是从其他方面了解过圆明园?请你向大 家作个介绍。(板;圆明园) (最好课前就展示介绍圆明园的录像或图片) (圆明园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曲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 北部,始建于l 709年。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不惜代价,对圆明园进行扩 充营造,经过150年的经营,圆明园的总面积达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 驼o亩,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壮观的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 艺术的典范。圆明三园中共有著名景点loo多处。每一景点中又包括许多殿、堂、楼、馆、亭.树等建筑,变化万千,趣味无穷。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在因中居住,他们为了便于自己玩赏,把不计其数的珍宝、古董字画、外国进贡的珍稀扎品等都收藏在圆明园内,所以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侵略者对他们在第—次鸦片战争中捞到的好处还不满意,又故意制造事端,于1856—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 侵入北京,闯进园明园,毁灭了圆明园。)
生介绍完之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加上“的毁灭”。 二、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学习,也可互质疑,师生共解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师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音损(sǔn)失 宏(hóng)伟 玲(línɡ) 或(huò) 剔(tī)透 销(xiāo)毁 侵(qīn)略 形捐( ) 幻( ) 博( ) 损( ) 幼( ) 搏( ) 指名逐段朗读,评价,正音。 四、课堂练习 书写生字,并组词语。 带着“预习”提示和课后问题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初读,导入精读。(齐读课题) 1、检查初读,小结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①上节课,老师组织大家按“预习”自学了课文。通过自读,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抽生汇报) ②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围绕课题中的“毁灭”介绍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景观以及被毁灭的情况。请告诉老师,课文讲圆明园的“辉煌”是哪几个自然段?讲圆明园被“毁灭”是哪几个自然段? ③老师还请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找出文中直接赞美圆明园是一座什么园林的三个句子,你找到了吗?大家来读一读。(生汇报,屏幕出示)
A、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B、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C、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师设问导入阅读“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部分(2、3、4自然段)。 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板书),主要在于它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它丰富的收藏。那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屏幕出示两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2-4自然段。 二、阅读2-4自然段,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壮观。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从哪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建筑艺术的?(位置和总体
布局) 2、那么哪个词语最能概括圆明园总体布局的特点?(板书众星拱月)“众星拱月”般的布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看(出示多媒体画面,介绍圆明园布局上的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的2、3句,想一想“星”在这里指什么?“月”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众星围绕月亮这一优美的比方,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壮观、巧妙的布局特点。)
3、导入阅读第3自然段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如此精美,园中的景物那就更迷人了,让我们一起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游一游吧! (三)导读第3自然段。 1、配乐欣赏。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按第三自然段的三个层次,一边播放配乐朗读录音,一边展示圆明园的美丽画面。)
① 1句这里介绍了园中不同风格的建筑,有的金碧辉煌、非常宏伟,有的玲珑剔透、小巧精致,还有两处特别的景点热闹的街市、幽静的乡村。
② 2-5句园明园中景物很多、很美,有的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的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还有仿照西欧建筑风格建造的西洋楼。
2、指导朗读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美的景观,你喜欢吗? ① 请大家有感情轻声读1-5句,找一找园中建筑、景物的特点。(出示1-5句课文,生对照)选择你最欣赏的建筑或景物,想想要怎样读才好,同桌互相听一听。
② 学生读最欣赏的地方(指导读出喜爱、赞美之情,语气要抒情,语速要缓慢)。 ③ 欣赏着圆明园中这么多美景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什么感觉呢?请听。(出示第6句,配音读)读这一句时应该用什么语气呢?2名学生练读(引导学生进入陶醉的境界)。
齐读第6句。 ④ 同学们,你还想欣赏圆明园中的美景吗?让我们都来做一回导游,边欣赏美景边背诵课文,不能背的就请跟着读,好吗?
(展示美景,师范读、生跟着背诵第3自然段) 3、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了吗?
4、过渡导入第4自然段阅读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
(四)导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4自然段,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2、欣赏多媒体画面,简要介绍。 3、研读第2句,“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就是两千多年,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文物很多、很珍贵、很齐全)
4、圆明园里收藏着祖国几千年来最珍贵的各种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所以作者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5、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2、3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建筑,4自然段介绍园中的收藏,这两部分是怎么连起来的呢?请大家齐读4自然段第1句话。前半句概括了圆明园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后半句引出了下文要介绍——(圆明园中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建筑 宏伟 收藏 珍贵) (五)导入第5自然段阅读。 同学们,圆明园中建筑这样宏伟,收藏这样珍贵,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灿烂的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可是,同学们,今天的圆明园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图。(屏幕出示插图)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三、导读第5自然段,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激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五自然段,了解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① 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用“△”画出来,再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几遍。
② 小组讨论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并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点拨、分析。“侵入、闯进、掠走、搬运、毁掉”等词语表现了英法联军野蛮的强盗行径。“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强调了英法侵略军非常贪婪,对圆明园的毁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板书毁灭 掠、毁、烧)
侵略者掠走的是什么?烧毁的是什么? 3、让我们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段,进一步认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 同学们,眼看着这么美丽壮观、这么让人骄傲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说)你想怎样表达你的愤怒?
4、指导朗读5自然段 ① 能用朗读来表达吗?(指名读,师指导读表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时语气要重,可以咬牙切齿地读) ② “大火连烧三天”,三天的大火把圆明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此时,我们的心中无比愤怒,心情无比沉痛!示范读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四、朗读第1自然段。 1、141年前,英法联军把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这是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愤怒和痛心的,也
是让全世界有良知的人感到万分痛心的。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
2、这里连续用两个“不可估量”就更加强调了什么?(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表达痛惜之情,语气要强烈。) 五、自由讨论,总结升华。 1、(出示圆明园废墟画面) 站在这残垣断壁面前,你有什么话要说呢?(生说)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在我们的土地上如此胡作非为呢?其实, 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贫穷被人欺,落后遭人打。国家不富强,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同学们,为了那段受屈辱的历史,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努力学习吧!)
2、讨论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是恢复圆明园的原貌呢,还是就保持它残垣断壁的样子呢?
六、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讨论“思考练习”第1题。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用具体事实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