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12月联考政治试题解析

2021年高三12月联考政治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xx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

B.xx年6月,日美再举行联合军演,规模创新高

C.xx年江苏省财政厅拨款2.6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D.2013年4月21日,扬州举行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2.某县文体中心精彩呈现。佳节时刻,象征着团圆的明月高高挂在夜空中,海内外同胞团圆的情怀也随着月光洒向神州大地。民族节日是

A.民族精神的火炬 B.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民族的凝固的艺术

3.2013年2月19日“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罗阳等人被评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他们或大爱无疆散播无限温情,或爱岗敬业做出突出贡献,或百善孝为先,推动时代进步,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说明

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赢得世界殊荣,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这说明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大众文化始终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5.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那本书?男:是苏有朋的新歌,对吗?这对小青年的对话反映了①不同的人思维方式肯定不同②我国存在严重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危机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④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的人思维方式肯定不同的观点是错误的,①不入选;我国存在严重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危机的观点是错误的,与现实不符,②不入选;由于小青年生活的文化环境,导致了其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认识出现错误,故③入选;由这对小青年的对话可知,我们有必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④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关知识

6.2013年4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启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部署在全社会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这是基于

①激励干部群众立足本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③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弘扬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故①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故②错误;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故③④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艺的作用相关知识

8.201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题为《神剧不见了选秀节目扎堆暑期综艺不唱不行》的文章。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应该

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以满足全体民众的需要为目标

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④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据此回答

9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具有包容性 D.具有地域性

是从汉字的流传角度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而是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去说明,中华文字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别具一格,独树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B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均于题意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相关知识

11.2013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的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引导每个出境旅游公民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实践者。这一强调是基于

①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明张力等物理现象,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我国首次组织太空授课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②提高道德修养,培育四有新人

③以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④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有利于加强物理知识和航天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①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故②③与题意无关;本次活动中,人们为航天英雄鼓掌,为中华民族自豪,这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故④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本题考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

13.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

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4.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说明火离不开薪,精神离不开形体,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气”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属于唯物论,故①入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说理生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不入选;③说明道离不开器,入选;④把“心”当成万物的主宰,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知识

15. 2013年6月4日,十个中央巡视组已全部进驻到位,主动出击寻找潜藏的“老虎”“苍蝇”。1996年启动,至今17年过去了,巡视制度在工作内容的调整、制度化改进、组织规模、巡视对象的层次等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巡视制度的变化说明

A.正确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属性

16. 2013年5月13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消息,今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预计有7至9个,预计xx年我国近海将出现灾害性海浪过程39至42次,影响我国近海的赤潮发生次数为68至85次,都基本接近常年平均状况。“基本接近常年平均状况”告诉我们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7.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家调侃《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一片笑声。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

①意识是人的主观印象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有人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9.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古人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点,故不选择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故B 的观点错误;材料也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不选择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D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相关知识

20.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培养出需要移植的器官。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上述事实说明

①人们可以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②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1.漫画《腾不出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D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xx年10月11~14日,澳门第十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澳门隆重举办。据此回答

22澳门的旅游文化资丰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百年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应主办方邀请,湖南省政府将协助澳门举办了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协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是弘扬“妈祖”同根文化、促进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展示湖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难得契机。上述材料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了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孔子的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识完全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这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给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道理。AB选项本身正确,但没有体现出认识随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哲学道理,与题意无关,故不选;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但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道路关键在于

①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8分)

【解析】

27.(16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1、2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不良文化现象?(4分)

(2)这两类文化现象有何不同?简述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列举4个不同的主要措施即可)。(12分)

遵纪法律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青少年来讲: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这样思想清晰,逻辑严谨。

考点:本题考查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相关知识

28.“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2分)

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原理限定为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核心原理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结合材料,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实际出发,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是正确的意识,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规律是客观的,违背生态发展的规律要受到惩罚,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相关知识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载人飞船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空间实验室阶段,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突破了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題。

材料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人类求索真理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6 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二中“公众科学素养的髙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作简要评析。(4分)

(3)针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并对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出方法论建议。(4分)

本题第二问为评析题,公众科学素养属于可以还原成课本文化这一概念,联系课本文化的作用作答,从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个人的影响去组织答案;本题第三问是两小问,前者为文化生活,要注意从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去思考,第二问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注意要有针对性。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论、文化的作用、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相关知识22204 56BC 嚼635068 88FC 裼25160 6248 扈/31942 7CC6 糆33282 8202 舂24436 5F74 彴39533 9A6D 驭h$=30072 7578 畸

29710 740E 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