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口发展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问题研究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

三大经济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外 开放携手共赢、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确定了年度重点任务。
谢谢观看
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 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的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 隆起带。
省会经济圈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指出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市一体化发展。意见提出要提升济南 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同 时,突出其他各市的“十强”产业,其中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 械、陶琉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 现代高效农业、硅材料等产业集群。
简介
简介
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圈”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 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七市,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 ,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 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包 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大省份山东的小省会济南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大省份山东的小省会济南,一个被忽视的角落……短评:大省份山东,却有个小省会济南。
这是一篇关于济南城市发展的文章。
很多人跟观察君说过:与一个所谓“强大”的城市相比,通畅的交通、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更为重要。
谁说不是呢。
对老百姓来说,宜居的生活环境才更重要。
不过,宜居的生活环境与一个强大的城市并不完全矛盾。
比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它们的交通和空气状况都比济南好。
当然,在房价方面,城市越大房价越不亲民,这是事实。
所以,对于还没有“上车”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城市进的步伐还是慢一些更好。
我们祝愿济南更强大,那样才能撑起更多人的梦想;我们也祝愿济南的生活环境更宜居,那样才能让追梦的人生活更舒服……来看《中国新闻周刊》的这篇文章,作者周群峰,有删减。
大省份山东的小省会济南济南焦虑在国家中心城市竞争的热潮中,一直没有传出济南要参与竞争的消息。
但此事对这座城市主政者的影响显而易见。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山东省两会上,该市一位负责人说,郑州此前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
除了西边的郑州,济南东边的青岛,也在2月底明确表示要加入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
该市发改委主任朱培吉表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非常激烈,青岛将全力以赴,积极争取进入到最终名单中。
此前,山东省政府对此事的态度已经明朗。
2月14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解读省政府印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
该规划基本明确了济南和青岛双核发展的思路,并“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很多城市竞相在这一问题上表态的当下,济南像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这与多来年济南给人的印象相符。
多年来,济南的发展在省内和周边省份都面临强劲的竞争,而济南的表现不温不火。
“群山无峰”从经济方面分析,山东的“大省份”与济南的“小省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016年,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列全国三甲。
在中国城市GDP百强中,山东独霸15席,数量雄踞全国榜首。
但与此同时,有多个排名反映出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强势指数偏低:2015年,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济南的省会首位度(同省中省会城市GDP/非省会城市中GDP最大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占全省GDP比例,排名均为倒数第一。
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现状1. 人才规模与结构目前,山东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规模较大,涵盖了各个领域。
然而,从结构上看,人才队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领域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同时,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轻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
2. 人才培养与引进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3. 人才使用与发展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使用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不合理,导致人才浪费和流失。
同时,人才的晋升和流动机制不健全,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缺乏持续的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也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人才评价与激励目前,山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等量化指标,导致学术质量下降和创新力不足。
同时,激励手段有限,难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人才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是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重要保障。
然而,山东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部分地区和领域的人才工作环境有待改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三、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建议1. 进一步扩大人才规模,优化结构山东应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扩大人才规模,填补人才缺口。
山东省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山东省日自然地理标准地图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 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 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 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 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 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 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 可达220天。东岳泰山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1571.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其中,农用地1156.6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建设用地25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8%;未利用地16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10.41%。在农用地中,耕地75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园地100.7万公顷,占6.40%;林地135.7 万公顷,占8.6%;牧草地3.4万公顷,占0.2%;其他农用地165.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0.5%。在建设用地中,居 民点和工矿用地209.3万公顷,占13.3%;交通运输用地16.3万公顷,占1.0%;水利设施用地25.5万公顷,占 1.6%。山东省人均耕地0.08公顷(1.20亩)。
山东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化强省的要 求还有 一定差距。 出生人 口素质低于发达 国家和 先 进地 区水平 ;高 层次人 才 比重低 ,创 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紧缺 ,人 力资木 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远低 于东部其 他沿海省份 , 严重制约 了经 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 竞争力的提升。
%) 坡铵登记失业率 〈
建立完苦社舍 倮碎体系 万人〉 城铵 取工垂本齐老保脸 〈 城锬居 民荃本齐老倮 睑 (万 人 ) 新型农村社会齐老保捡 (万 人 )
‘以内
!973
32! ‘
笞人力资掠 社会倮 阵厅
3400
“ ” 四、 十二五 时期人 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 二 ” 十 五 期间全省人 口发展 的主要任夯是 ,干 方 百计稳定 “ ” 低生育水平 ,确 保 我省控制人 口增 长 三 步走 战略 目标 的实 现 ,提 高人 口素质 、数童、结构和分布 的统筹水平 ,提 高人 口与 经济、社会 、资源 、环境 的统筹水平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
十二个 五年规 划纲要 》和 《 东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笫十二个 山 五年规划纲要 》 ,立 足 省情 ,结 合 山东人 口发展 总体趋势 ,制 定 本规划。 “ -、 十 -五 ”人 口发展总体情况 “ ” 十一五 期间,在 省委、省政 府 的正 确领 导下 ,经 过全省 上下的共 同努力 ,我 省人 口发展保持 了良好 发展态势 ,“ 十 一五” 人 口发展规划 的主要任夯 目标颀利完成。 (-)低 生 育水平总体保持 稳定◇“ 五” 期 间,在 全省低 十一 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的同时 ,局 部地 区出现违法生育反弹。通 过深入 开展人 口基础信息核查 ,改 革完善考核办法 ,狠 抓长效避 孕措施和奖罚并举的利 益 导 向措施的落实 ,较 好地完成 了国家和 “ 省人 口控制 目标 。 十 一五” 期 间,车 均人 口出生率为 11.5‰ 、 年均 自增率为 5.2‰ ,201θ 年末全省总人 口达到 95m万 人。 ” (=〉 人 口紊质稳步捉 高。“ 十一五 期间,全 省 出生缺 陷发 生率控制 在 10‰ 以 内,婴 儿 死 亡 率 由 2006年 的 11.″ ‰ 降 至
中国地理之——山东地理文献参考

山东城市化战略
王军民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张义国主编;山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
王守中,郭大松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明清山东农业地理
李令福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0
山东地理
王有邦主编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0
山东省自然灾害史
魏光兴,孙昭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山东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陈迪桂,郭玉文,陈树春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山东旅游文化
陈向群主编
济南出版社
2005
山东气候
王建国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05
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山东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倪永康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有关省级行政区的地理文献(山东)
文献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
李德明,刘德龙等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2006年山东对外经济发展报告
范振洪,王爱华,孙建波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006年山东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善峰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集约发展的城市化:结合山东的实证分析
刁厚勤,杨光军,郭效祥著
窦益湘主编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山东地理野外实习
李殿杰,于耀先主编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村改居”社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山东省烟台市八角社区为例

目录“村改居”社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山东省烟台市八角社区为例 (2)摘要 (2)1.引言 (2)2.文献评论 (2)3.研究设计 (4)4调查现状概述 (4)4.1社区管理体制 (4)4.2.社区生活 (5)4.3社区文化 (6)5存在问题及分析 (7)5.1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 (7)5.2社区管理体系落后 (7)5.2.1社区管理主体单一 (7)5.2.2社区管理行政色彩浓厚 (7)5.2.3“权贵阶层”垄断选举 (8)5.2.4群众参与意识不强 (8)5.3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9)5.4“文化失范”与精神空虚 (9)6.对策及建议 (10)6.1.完善“村改居”配套的法律、法规 (10)6.2.完善社区管理体系 (10)6.2.1完善机构设置 (10)6.2.2提高群众参与度 (10)6.3增加公共物品供给 (11)6.4促进文化融入 (11)7.参考文献 (11)8.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村改居”社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山东省烟台市八角社区为例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扩张,造成城市郊区农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被征收,一些村庄集体被拆迁,后集中搬迁到新建社区,由村民转变为居民的过程被称为“村改居”。
文章以山东省最大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烟台市八角街道办事处“海韵小区”为例,探讨其由村庄转向社区过程中的管理特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1.引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扩张式发展对建设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郊区农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被征收,产生了一大批的失地农民,政府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安置失地农民,往往采取“村改居”,建设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失地农民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居民户口。
【分析】威海市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字】分析威海市人口发展趋势分析“十二五”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对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现结合人口普查及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市人口发展趋势浅作分析,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市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世纪末,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全省累计少生4亿人和5000万人。
我市的现代人口转变总体上同全国、全省的趋势是一致的,但转变启动早、转变速度快、转变程度深,于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比全国早了10年。
分析我市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人口自然变动呈现“三低”态势,再生产类型趋于稳定的现代型。
从图1可以看出,自全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7年间(1971-1977),我市人口出生率迅速从28‰左右下降到12‰左右,自然增长率从21‰左右下降到5.5‰左右;此后10余年间(1978-1989),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和反复,最高峰值出现在1986年(放“小口”生育政策调整);自1990年以后20年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自1999年开始持续负增长。
过去的40年,我市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7‰左右。
按人口统计学的观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0‰就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则我市在过去20年间已呈现出典型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再生产模式,进入新世纪后已历经了10年的低生育水平巩固期。
(二)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总和生育率降至极低水平。
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40多年间,我市户籍人口总量由1970年的210万增长到2009年的253万(图2);而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3.6左右下降到1左右(图3),大大低于2.1的更替水平和1.8的国家控制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是最低的;平均家庭户规模由4.55人下降到2.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