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史)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自然科学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石,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自然科学发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依据历史事实,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

在漫长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也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向前进一步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___为开端的。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

在西方,通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最具理论色彩,又是提出理论模型最多的一门学科。

同时,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种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观测时间也靠天,这就必然会有力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然而,天文学在当时又是一门十分敏感的学科。

在天文学领域,两种宇宙观,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

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后期,___还别有用心地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

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证明了___的智慧,___把人派到地上来统治万物,就一定让人类的住所。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这种荒唐说法被当作权威加以崇信之后,托勒密的学说就成为不可怀疑的结果而严重阻碍着天文科学的进步。

然而,地心说基础上产生的儒略历在___年被确定为___教的历法后,它的微小误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同观测资料大相径庭。

葡萄牙一位亲王的船长曾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事都和他说的相反。

”托勒密体系的错误日益暴露,人们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当时,文艺复兴正蓬勃开展,它不仅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适应时代要求,他从___年开始,在弗洛恩堡一所___的阁楼上对天象仔细观察了___年,从而创立了一种天文学的新理论--日心说。

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18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18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如下:1. 哲学(B)2. 宗教(B)3. 社会科学总论(C)4.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5. 哲学(B)6. 社会科学总论(C)7. 政治法律(D)8. 军事(E)9. 经济(F)10.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11. 语言、文字(H)12. 文学(I)13. 艺术(J)14. 历史、地理(K)15. 自然科学总论(N)16. 数理科学和化学(O)17. 天文学、地球科学(P)18. 生物科学(Q)19. 医药、卫生(R)20. 农业科学(S)21. 工业技术(T)22. 交通运输(U)23. 航空、航天(V)24.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25. 综合性图书(Z)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类号中图法标准分类表如下:1. 哲学(B)2. 宗教(B)3. 社会科学总论(C)4.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5. 哲学(B)6. 社会科学总论(C)7. 政治法律(D)8. 军事(E)9. 经济(F)10.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11. 语言、文字(H)12. 文学(I)13. 艺术(J)14. 历史、地理(K)15. 自然科学总论(N)16. 数理科学和化学(O)17. 天文学、地球科学(P)18. 生物科学(Q)19. 医药、卫生(R)20. 农业科学(S)21. 工业技术(T)22. 交通运输(U)23. 航空、航天(V)24.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25. 综合性图书(Z)1. 哲学(B):包括哲学史、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

2. 社会科学总论(C):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3. 政治法律(D):包括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等。

4. 经济(F):包括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

【科学】自然科学史(38)麦克斯韦与电磁学理论

【科学】自然科学史(38)麦克斯韦与电磁学理论

【科学】⾃然科学史(38)麦克斯韦与电磁学理论麦克斯韦与电磁学理论到1850年前后,电磁学的实验研究发展迅速,已经确⽴了库仑定律、⾼斯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提出了场和⼒线的概念,打破了电与磁是孤⽴现象的传统观念。

但到⽬前为⽌,电磁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却不全⾯,尚未建⽴起电学和磁学相统⼀的理论体系,迫切需要在更加普遍的观点下加以概括和总结。

⽽承担这⼀历史重任的⼈就是麦克斯韦。

2.1 麦克斯韦构建电磁学体系麦克斯韦于1831年6⽉13⽇出⽣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个律师之家,从⼩便显露出数学天才,15岁时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刊物上发表了⼀篇数学论⽂。

1847年中学毕业后进⼊爱丁堡⼤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哲学。

1850年转⼊剑桥⼤学三⼀学院,主攻数学和物理学。

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麦克斯韦受到开尔⽂电学研究的启发,认真研究了法拉第的著作《电学实验研究》,领悟到了法拉第⼒线思想的价值,也看出其定性表述的不⾜。

1855年,他发表了第⼀篇电磁学论⽂《论法拉第的⼒线》。

在这篇论⽂中,使法拉第的⼒线概念获得了精确的数学形式,并且由此导出了库仑定律和⾼斯定律。

这篇⽂章还只是限于把法拉第的思想翻译成数学语⾔,还没有获得新的结论。

法拉第读过这篇论⽂后,⼤为赞赏,⿎励他进⼀步探究数学解释背后的本质。

1862年他发表了第⼆篇论⽂《论物理⼒线》,进⼀步发展了法拉第的思想,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是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这是电磁学史上继法拉第揭⽰电磁感应的⼜⼀重⼤突破。

⽂中给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程组,从⽽引申出更为深刻的结论:磁场变化产⽣电场,电场变化产⽣磁场,由此预⾔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了这种波的速度等于光速,揭⽰了光的电磁本质。

电磁现象的规律终于被他⽤不可动摇的数学形式揭⽰出来,电磁学到这时才开始成为⼀种科学的理论。

这⼀年,麦克斯韦才31岁,取得了他⼀⽣中最辉煌的成就。

1864年他的第三篇论⽂《电磁场的动⼒学理论》,从⼏个基本实验事实出发,运⽤场论的观点,以数学演绎⽅法进⼀步完善了麦克斯韦⽅程组,建⽴了完整系统的电磁理论。

中国蒜的分类、栽培与利用史略

中国蒜的分类、栽培与利用史略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5卷(2024年)第1期:170 179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㊀Vol.45(2024)No.1中国蒜的分类、栽培与利用史略王申奥1,2㊀杜新豪1(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㊀要㊀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与利用历史㊂传统时期,人们一般将其分为 葫 和 蒜 两类,分别对应今日所说的大蒜与薤白㊂这两类蒜的人工栽培以大蒜为主,其种植技术体系在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此后愈发精细㊂至明代,大蒜种植技术完全定型,且一度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㊂传统时期各群体的食蒜习惯较为普遍,食用之外,民众还将其应用到生物防治及兽医等领域㊂关键词㊀大蒜㊀小蒜㊀栽培技术㊀利用中图分类号㊀S-09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1441(2024)01-0170-10㊀㊀㊀收稿日期:2023-01-07;修回日期:2023-10-20㊀㊀㊀作者简介:王申奥,2000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㊁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史;杜新豪,1987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史㊂㊀㊀㊀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课题 作物历史与中国社会 (项目编号:2020157)㊂蒜是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1],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㊁利用历史㊂前人研究已为探析蒜的历史奠定了基础[2 8],但由于讨论的侧重不同,前人研究仍有待补充之处㊂首先,历史上蒜的名类繁杂,若不对相关史料进行系统挖掘,则很难对之进行清晰的考辨㊂其次,作为一种农作物,对蒜栽培技术的研究显然十分必要,前人虽对此有所涉及,但并未完整展现传统时期蒜栽培技术之演进㊂此外,本文将从前人未加留意的各群体食蒜状况㊁蒜的生物防治功能及其在兽医上的应用等方面对蒜的利用史进行讨论㊂1 蒜的名实与分类古人对蒜的分类与称呼较为多样,东汉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中有 种大㊁小蒜 的记载[9]㊂王逸则说: 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㊂ ([10,页191])此后,西晋的‘广志“将蒜分为胡蒜和小蒜两种([10,页191])㊂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补充道: 蒜,卵蒜也,俗谓之为小蒜㊂胡国有蒜 为名胡蒜,尤辛于小蒜,俗亦呼之为大蒜㊂ [11]结合上述几条史料可见,时人把蒜分为两种,一种是小蒜,另一种是西汉年间自域外传入的胡蒜,亦称大蒜㊂根据崔豹特意强调大蒜是 胡国 所有,可以推测小蒜应是中国本土所产㊂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认为: 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㊂ [12]此处 葫 指称大蒜的来源虽不可考,但根据此处 蒜 指代小蒜,再结合 胡 与 葫 二字之读音㊁写法,可以推测 葫㊀1期王申奥等:中国蒜的分类㊁栽培与利用史略171与崔豹等人所说的大蒜或胡蒜是同一物㊂此后,宋人所编的‘证类本草“继承了陶弘景的看法,书中同样认为 葫,大蒜也 蒜,小蒜也 [13]㊂在明晰了蒜分大蒜㊁小蒜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名类繁杂的小蒜做进一步考证㊂史料见载蒜的时间很早,一般被认为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的‘尔雅“中便有 蒚,山蒜 的表述[14]㊂需要说明的是,‘夏小正“流传的版本中记载有 卵蒜 ,但夏纬瑛认为此处 卵蒜 为 民祘 之讹误[15]㊂大蒜是域外作物,故‘尔雅“所说之山蒜当是中国本土的小蒜㊂山蒜并非小蒜的唯一别称,‘齐民要术“中的泽蒜同样指代小蒜([10],页191㊁192)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则首次将泽蒜㊁石蒜①并提[16]㊂此后的文献也有相关记载,王祯认为: 蒜有大小之异㊂大者曰 葫 ,即今大蒜 小者曰 蒜 即今山蒜㊂ [17]‘救荒本草“则记载泽蒜 又名小蒜 [18]㊂徐光启也指出: 初中国止有小蒜一名泽蒜㊂ [19]总体来看,古人基本将这几种蒜归为同一物㊂不过,明代李时珍从医药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㊂对于山蒜㊁泽蒜㊁石蒜是相同物种的观点,他与前人一致,即 山蒜㊁泽蒜㊁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于山㊁泽㊁石间不同耳 ([20],页722)㊂然而李时珍认为这几种蒜并不等同小蒜,即 小蒜虽出于蒚,既经人力栽培,则性气不能不移㊂故不得不辨 ([20],页721)㊂因此,他把这几种蒜的人工栽培种称为小蒜,与大蒜并称 家蒜 ([20],页721)㊂这一分类方法得到了吴其濬的认可,他指出山蒜 在山曰山,在泽曰泽 ,但 洵非圃中物可伍㊂自来医者,以此为小蒜,宜为李时珍所斥 [21]㊂实际上,李时珍的分类方式是有历史渊源的㊂早在晋代,郭璞为‘尔雅“ 山蒜 作注时便写道: 今山中多有此菜,皆如人所种者㊂ ([4],页130)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提到泽蒜 种者地熟,美于野生 ([10],页192)㊂可见,很早之前人们已开始栽培小蒜,并将之与野生种进行了区别㊂缪启愉认为‘四民月令“中 杂蒜 指山蒜㊁泽蒜一类([10],页182)㊂但据上文来看,此处注释为小蒜更加准确,毕竟‘四民月令“所说小蒜属人工栽培种[9],若说山蒜㊁泽蒜则可能引发误解㊂综上可见,古人所言之 蒜 一般指中国本土的 山蒜 泽蒜 石蒜 ,这几种野生蒜或它们的栽培种又称小蒜㊂而由张骞引入的大蒜则被称为 葫 或 胡蒜 ㊂当然,蒜的分类还有个别例外,如贾思勰把蒜默认为大蒜([10],页190),宋诩将大㊁小蒜统称为蒜[22]㊂根据古人对各种蒜性状的描述,我们又可以将其与今日之品种相联系㊂首先就大蒜而言,崔豹描述其 十许子共为一株,二箨幕裹之 [11]㊂‘证类本草“记载 葫 每头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 ,且有配图[13]㊂‘抚郡农产考略“中关于大蒜的记载更为详细: 叶扁而长,其茎圆而白,蒜结根下,圆如大橘 一蒜数瓣,多者十余瓣㊂ [23]这显然就是现今的大蒜㊂而对于中国原产之小蒜,‘证类本草“描述①‘太平御览“所引佚书‘巴南山川记“曾提到石蒜,但不知为何物㊂‘本草拾遗“在 孝文韭 一条下介绍 孝文韭 后补充道 又有山韭,亦如韭 又有石蒜,生石间㊂又有泽蒜,根如小蒜,叶如韭,生平泽 ㊂此处把 泽蒜 石蒜 认定为小蒜有以下原因:其一,此处石蒜㊁泽蒜虽置于韭类讨论,但根据文义来看当属按外形分类,因其叶子与韭相似,作者在此顺带提及㊂其二,成书于‘本草拾遗“之前的‘齐民要术“中已明确将泽蒜归为小蒜,所以陈藏器不会将泽蒜视为韭类㊂最后, 蒜 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石蒜 泽蒜 的生物性状和时人对它们的认识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 化引 ‘本草拾遗“中的内容: 泽蒜根如小蒜,叶如韭㊂又生石间者名石蒜,与蒜无异㊂ 与蒜无异 陈藏器未曾提及,应是李时珍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的补充㊂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5卷其 根苗皆如葫而极细小 ,王家葵㊁蒋淼结合书中配图,认为小蒜即薤白[13]㊂王祯则借 葱 和 荞 ①类比小蒜, 叶似细葱而涩,头小如荞 [17]㊂‘救荒本草“的描述则是: 苗似细韭㊂叶中心撺葶,开淡粉紫花,根似蒜而甚小㊂ [18]根据古人描述,结合今日植物科学领域对薤白形状的介绍②,小蒜即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或Allium nipponicum Fr. et Sav)的看法应是成立的㊂薤白又称小根蒜㊁密花小根蒜㊁山蒜等,这些别称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小蒜各种称呼的传变㊂不过,罗桂环曾对历史时期的 薤 薤白 小蒜 藠头 的名实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4],页128 130),他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小蒜即薤白的看法,但考虑到古代各类作物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这一问题还需另作讨论㊂此外,古人还将独头(窠)蒜看作单独品种㊂如‘文武诸司衙门官制“提到了保安州土产独窠蒜[24]㊂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将大蒜与独窠蒜并记,也表明其将独窠蒜视为一个单独品种[25]㊂清末何刚德在‘抚郡农产考略“中提到 亦有独颗(蒜)者,抚属皆有之 [23]㊂实际上,独窠蒜并非单独的生物品种,它是大蒜生长的特殊形态,这将在下文论述㊂2 蒜的栽培技术体系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西汉王褒的‘僮约“中已有 园中拔蒜 的描述[26]㊂东汉的‘四民月令“一书则对大㊁小蒜的栽收时令进行了记载,但并未介绍具体的栽培技术[9]㊂不过,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大蒜留种栽培技术已有相当了解㊂‘神农本草经集注“ 葫 一条中记载: 取其条上子,初种之,成独子葫;明年则复其本也㊂ [12] 条上子 即蒜珠,是蒜苔顶端的花序成熟后所结的气生鳞茎㊂可见,时人已经了解到以气生鳞茎种植大蒜,首次播种会长成独头蒜,以独头蒜再行播种就能长成分瓣大蒜的生物属性㊂蒜珠作种繁殖可有效保持大蒜产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27],页55)㊂关于种蒜技术的完整记载以‘齐民要术“为最早㊂在该书中,贾思勰除介绍大蒜种植㊁收获㊁藏种的全过程外,还附带提及了小蒜的种植技术,这些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国种蒜技术体系的形成㊂贾思勰认为: 蒜宜良软地㊂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软次之㊂刚强之地,辛辣而瘦小也㊂ ([10],页191)可以看到,他指出种大蒜的土壤应该肥沃疏松,并特别强调种在 刚强之地 的大蒜瘦小,这显然是在十分了解大蒜生物属性基础上提出的合理见解 大蒜不发达的弦状根吸收水肥能力弱,这便要求种植大蒜的土壤肥沃湿润㊂同时,由于大蒜的主要可用部分 蒜头 ,即鳞茎部分处于地下,因此为有利于其生长膨大,通常将之种在疏松土壤之中([27],页45)㊂除上述原因外, 良软地 还可以有效防止大蒜的根系生长出来后将母瓣顶出土层[28]㊂在强调土壤的选择外,贾思勰还要求在下种蒜瓣后 二月半锄之,令满三遍㊂勿以无271①②此处 荞 应指 荞头 ㊂现今江西㊁安徽等地有将藠头称为荞头的情况㊂王祯曾在这两地任官,而藠头的外形与小蒜接近,因而王祯以之比喻小蒜的外形㊂中国植物志:https:///cn/sp/%E8%96%A4%E7%99%BD㊂㊀1期王申奥等:中国蒜的分类㊁栽培与利用史略371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㊂ ([10],页191)反复的耕锄有利于土壤的疏松㊁熟化,并起到保墒作用㊂此外,‘齐民要术“对大蒜抽苔期的管理也做了介绍: 条拳而轧之㊂不轧则独科㊂ 条拳 是蒜苔弯曲之意([10],页194),蒜苔弯曲即意味着其成熟,此时将其拔掉,既能够保证蒜苔的产量,又可以有效防止独头蒜的产生㊂需要注意的是,此处 独科 同‘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 独子葫 含义不同,尽管它们都表现为不分瓣的大蒜,但‘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所说的 独子葫 是以气生鳞茎作种的大蒜的正常生长形态㊂而贾思勰所说的 独科 是以蒜瓣作种的大蒜在鳞茎形成期因养分不足导致生长量小而无法完成分瓣,最终呈现出独头蒜的形态,独头蒜过多则会降低总产量㊂拔掉蒜苔的目的便是解除其顶端优势并减少水肥消耗,使得鳞茎迅速膨大([29],页72㊁89;[27],页55)㊂除上述方法外,贾思勰还尝试在大蒜底部垫上瓦片,大蒜向四周生长, 横阔而大 ㊂([10],页191㊁195)不过这仅是一种尝试,之后并未沿用㊂‘齐民要术“记述的是北魏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㊂华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因此作物越冬问题是重中之重㊂为使大蒜安全越冬,贾思勰要求 冬寒,取谷奴勒反布地,一行蒜,一行 ([10],页191)㊂ 是指 谷㊁麦㊁稻 等谷物的秸秆([10],页56),即在每一行大蒜上覆盖一层谷物秸秆㊂事实上,这一方法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为华北农户所采用㊂为保证大蒜的品质,贾思勰强调及时收获,否则会 皮皴而喜碎 ([10],页191)㊂大蒜的存放则是连着叶子编在一起, 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 ([10],页191㊁194)㊂瓣种之外,贾思勰同样记录了蒜珠种植大蒜: 收条中子种者,一年为独瓣;种二年者则成大蒜㊂ ([10],页191)可见,南北朝时以气生鳞茎种大蒜的方法已经传播开来㊂在大蒜之外,贾思勰首次记载了泽蒜的种植方法: 预耕地,熟时采取子,漫散,劳之㊂ ([10],页192)缪启愉认为此处的 采取子 采的是泽蒜的鳞茎([10],页196)㊂但泽蒜的鳞茎不分瓣,再结合 漫散 二字来看,更像是取花序中的细小种子播撒种植㊂北魏之后,大蒜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㊂‘四时纂要“记载了这样一种大蒜种植技术:作行,上粪,水浇之㊂一年后,看稀稠更移,苗粗如大筯㊂三月中即折头,上粪㊂当年如鸡子㊂旱即浇㊂[30]作行 即分行开沟播种,然后施以水肥㊂ 一年后,看稀稠更移 有两种解读:其一,采用一窠数株的播种方式,来年根据大蒜的出苗情况对之进行移栽或间苗;其二,按照一定间距,一窠一株,来年春根据蒜的出苗情况调整间距㊂抽掉蒜苔之后需再次追肥㊁浇水㊂至金元时期,大蒜的种植技术又有创新㊂‘务本新书“记载种大蒜:每窠先下麦糠少许,地宜虚㊂春暖则锄㊂拔苔时频浇[31] 蒜于肥地锄成沟垄,隔二寸栽一科㊂粪水浇之㊂ 或以牛草鞋小便浸之㊂将种包在内一夹粪土栽之㊂上粪令厚,其大如碗㊂[19]这在原来要求 良软 土壤的基础上,于蒜窠底部提前垫上麦糠,使土壤更为暄软㊂施加种肥是一项重要创新 将大蒜放在牛草鞋中用小便浸湿,然后加上粪土栽种㊂在施以种肥的情况下,还要再行 上粪 ,如此高资本的投入使大蒜的种植间距由‘齐民要术“中的 五寸 ([10],页191)改为 二寸 [19]㊂一寸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根据相关研究估算[32 33],大蒜种植间距约由15厘米改为了7厘米,确有明显缩减㊂此后,新的大蒜栽植技术又有出现,‘山居四要“记载: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5卷九月初,栽蒜瓣于菜畦内,来年春二月,将地熟耕,上粪令厚,粪过把匀,用木撅插一窍栽蒜秧一株,五月间起之,其大如拳㊂[34]这一方法或许受到了水稻育秧移植技术的影响,其特色在于先将蒜瓣栽种于 菜畦内 育秧,待到来年春天直接将蒜秧栽种到经过 熟锄 上粪 的田地当中㊂迨至明代,大蒜的种植技法进一步精细化,‘多能鄙事“记载:地耕毕,掏作沟,以干粪下其中㊂上着土,下蒜,再加粪,用麦糠盖其上面,仍覆以土㊂[35]该栽培技法的要点是基肥的施用㊂此外,在蒜种之上覆一遍麦糠,既能增加土壤的疏松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越冬作准备㊂同时,‘多能鄙事“中还记载了生姜与大蒜混藏的储存㊁留种方法: 生姜与大蒜俱晒,令断温(湿),同(铜)器收之,姜蒜俱可芽,可久留㊂ [7]至此,中国古代的大蒜种植技术完全定型,此后农书所载的种蒜技术均未超出前代的技术体系[23,36]㊂表1㊀各时期大蒜栽培的技术要点/创新点时期著作技术要点/创新点南北朝‘神农本草经集注“‘齐民要术“气生鳞茎作种㊁瓣种并存;要求土壤肥沃疏松;反复耕锄;及时拔苔;谷物秸秆覆盖越冬唐末或五代‘四时纂要“强调水肥供应;根据出苗情况调整栽培间距金元‘务本新书“蒜窠播撒麦糠,以利土地暄软;施用种肥;缩小种植间距元末‘山居四要“育秧移植栽培明‘多能鄙事“下施基肥㊁上覆麦糠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所提及的大蒜均为农历八㊁九月份种植,属秋播大蒜㊂但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大蒜无法顺利越冬,因此民众会对大蒜的种植时令进行调节,导致了春播大蒜的出现㊂春播大蒜的种植历史尚不明晰,明代‘竹屿山房杂部“中所记夏蒜是目前有关春播大蒜的较早记载:蒜,本草曰葫,有冬蒜㊁夏蒜㊂一种山蒜,野生,又曰小蒜㊂八月开其囊,种之沃壤中,冬蒜来春取其苗,遂折束其叶,使下养其囊,盛夏取之㊂夏蒜无肥苗,未秋亦取其囊也㊂[22]历史时期夏蒜的名称出现较早,在唐代即有上贡夏蒜的记载[37],但所指不明㊂清代‘川沙厅志“也记有夏蒜[38]㊂此外,有的地区也将小蒜称为夏蒜[39]㊂但在这条史料中,可以明确判断夏蒜即春播大蒜:其于 未秋 收取,且 无肥苗 ,这同春播大蒜的收获时间及其因生长周期短而产量较低[40]的特点是相符的㊂除此之外,清代‘马首农言“中也有关于春播大蒜的记载: 清明栽蒜㊂又曰:清明不在家,白露不在外,谓栽蒜㊁收蒜时也㊂ [41]但总体来说,历史时期春播大蒜不占主流,除产量较低外,还可能因为其占用水热条件较好的时间段,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㊂即使同为介绍清代关中农业的‘修齐直指“,其中所记载大蒜的栽培时间也是秋季[42]㊂总之,古代中国蒜的栽培以秋播大蒜为主,其种植技术于北魏时期初步形成,此后愈发精细,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形㊂春播大蒜则是民众为应对外在因素,调节种植时令的产471㊀1期王申奥等:中国蒜的分类㊁栽培与利用史略571物㊂春播大蒜与独窠蒜一样,均非单独的生物品种,且它们同小蒜在历史时期的种植均不占主流㊂3㊀蒜的利用前文对蒜的品类㊁栽培技术演进行了考证㊂但这些讨论更多是围绕着蒜本身展开的,作为一种作物,本节将从人们对它的利用来进行讨论㊂3.1㊀不同群体的食蒜情况蒜最主要的功用无疑是食用㊂已有学者对古人食蒜的具体方法进行过探析[6]㊂鉴于此,本文将侧重古代各群体食蒜场景的展现,以期部分反映古代中国民众的饮食状况㊂蒜为辛辣刺激之物,是下饭佐餐的重要副食,故而其被下层民众广泛食用㊂汉代闵仲叔生活困苦, (周)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 [43]㊂‘三国志“中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 [44]也是这种情况的反映㊂‘明经世文编“ 姜蒜鱼盐,军所食也 [45]的描述则展现了军中士卒食蒜的习惯㊂下层民众食蒜的场景在文艺作品中更为常见,元杂剧‘杨氏女杀狗劝夫“中柳云邀请孙大云吃饭时说道: 哥哥请家里来,教拙妇烹豌豆㊁捣蒜与哥哥吃一钟㊂ [46 47]类似场景并不唯一,‘拍案惊奇“中 北边的穷军 杨化 吃饭的酒店中 无非是两碟大蒜,几个馍馍 [48]㊂清代人所写的‘隋唐演义“中,秦叔宝盘缠用尽,得一老妇接济,吃的仅是 一大碗面㊁一碟蒜泥 [49]㊂这些文艺作品的相关描写都是下层民众普遍食蒜的生动体现㊂至于其原因,王祯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蒜虽久而味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施之臭腐,则化为神奇;用之鼎俎,则可代醯酱㊂旅途尤为有功,炎风瘴雨之所不能加,食餲腊毒之所不能害㊂[17]可以看到,王祯对于大蒜功用的描述 耐储存㊁便携带㊁掩异味㊁佐餐食㊁解毒完全是同下层民众的生活特性相匹配的,其对于下层民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至有 薤之力半于蒜,农家赖之 [50]的说法㊂那么上层社会食用蒜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西晋潘尼的‘钓赋“提到吃鱼脍时需用 西戎之蒜 ㊂据王利华先生研究,中古时期上层社会食脍风尚盛行,而蒜是食脍的重要拌料[51]㊂从这一方面看,中古时期上层社会食蒜的情况应不罕见㊂此外,南朝时期出身世族的张融也十分嗜蒜, 豫章王大会宾僚,融食炙始(行)毕,行炙人便去,融欲求盐蒜,口终不言,方摇食指,半日乃息 [52]㊂到了隋唐时期,上层社会食蒜的习俗同样存在㊂隋代地方豪强高瓒 以车行酒㊁马行肉㊁碓斩脍㊁碾蒜虀 同诸葛昂斗富[53]㊂时至唐代,蒜的供给还体现了等级差异,据‘唐六典“记载: 凡亲王以下 葱㊁韭㊁豉㊁蒜㊁姜㊁椒之类各有差㊂ [54]而且,这一时期兴元府的 夏蒜 还是当地的贡品[37]㊂官至副节度使的晚唐诗人唐彦谦吃虾时曾作诗云: 蒜友日相亲,瓜朋时与俦㊂ [55]不仅如此,至南宋时期,正式宴会上也有蒜的身影 在朝野百官参加的 皇太后圣节 宴会上,看盘有 猪㊁羊㊁鸡㊁鹅连骨熟肉,再置葱㊁韭㊁蒜㊁醋各一碟 [56]㊂而对于蒙元政权来说,蒜同样不会遭到排斥,因为蒜酪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的一种美食,‘元典章“就曾有政府官员食用蒜酪的记载[57]㊂这里顺便提及我国少数民族的食蒜习俗㊂就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靖康孤臣泣血录“记载,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时,宋人 多以大蒜㊁沙糖㊁针线㊁花藤赂之 [58]㊂‘大金国志“的671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5卷记载更能直接展现当地的食蒜习俗: 以豆为浆,又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㊂ [59]明人沈德符曾以 金元蒜酪遗风 金元蒜酪本色 来评价戏曲㊁杂剧之风格;以 蒜酪胡奴 来指代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60]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蒜风尚同样盛行㊂早在唐代,‘北户录“便记载了岭南地区蘸食醋蒜的习俗[61]㊂南宋范成大发现 巴蜀人好食生蒜 [62]㊂此后,西南地区的食蒜风俗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大明一统志“记载云南地区 猪㊁牛㊁鸡㊁鱼皆生醢之,和以蒜食 [63],每当过 火节 时,当地便 生肉切为脍,调以醯蒜不加烹饪 [64]㊂与之临近的四川亦是 猪羊鸡鱼皆生盐之,和以蒜泥 ㊂‘粤风续九“中 葱根八角般般用,又取禾虫与蒜交 [65]的诗句则展现了广西地区食蒜的习惯㊂接前文有关上层社会食蒜的讨论,这种习惯至明清时期依然存在,‘酌中志“一书详细记载了宫眷内臣的饮食习惯,这其中便有几条食蒜的内容:以各样精肥肉㊁姜蒜剉如豆大,拌飯,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㊂㊀(五月)初五日午时 吃加蒜过水面㊂㊀吃蟹 蘸醋蒜以佐酒㊂[66]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时期的不同阶层都有食蒜的习惯,此处以唐代诗人寒山子所作之诗为总结:怜底众生病,餐尝略不厌㊂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㊂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㊂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㊂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㊂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㊂黄连揾蒜酱,忘计是苦辛㊂[67]前一首诗的主题虽是反对杀生,但全篇描写食肉场景, 蒸豚揾蒜酱 可以被视为 肉食者 食蒜的体现㊂第二首描写书生 无处可安身 ,只得 黄连揾蒜酱 ㊂总之,寒山子的这两首诗正是各阶层食蒜的一个典型例证㊂3.2㊀蒜在生物防治与兽医领域的应用大㊁小蒜所含的大蒜素是一种挥发性硫化物,具有抑菌㊁杀虫的作用[1,68]㊂历史时期的民众虽不知道大蒜素的存在,但对于蒜的相关属性却较为了解,基于 (蒜)能杀虫鱼之毒,摄诸腥膻气 [69]的朴素认识,古人发明出借助蒜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㊂据宋代‘兰谱奥法“记载: 肥水浇花必蛾虱在叶底,坏叶则损花,如生花此物,研大蒜和水,以白笔蘸水,沸洗叶上,干净去除虮虱㊂ [70]为了应对人工施肥招致的 蛾虱 ,时人将大蒜研磨兑水,清洗叶片㊂大蒜还被用于树木栽培的害虫防治㊂‘种艺必用“记载种树时 若生刺毛虫,于根下先种大蒜一枚 [71]㊂这一方法被后人所继承,据说有 永无虫患 [72]之效㊂在防治虫害外,古人还借助蒜整治 黄鳝漏田 ㊂‘耕心农话“载: 黄漏田,以蒜治之㊂即鳝也,田中有鳝则水不能蓄㊂用蒜根塞之,为蒜地,无鳝也㊂ [73]即为了应对黄鳝在水田当中钻洞影响蓄水的问题,古人在田中或黄鳝洞穴中播撒大蒜来消灭黄鳝㊂此外,历史时期人们还会在棉田种蒜以抑制棉蚜[74]㊂以蒜治虫的思路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民国‘广东虫害初步调查报告书“有广东地区采用 蒜头㊁辣蓼㊁茶仔头等和水喷射 禾穗以防治梯枝虫的记载[75]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蒜仍然被一些农业部门视作植物农药进行推广[76]㊂除了治虫之外,蒜还被用于抵御麝香对花木的熏害,正所谓 种花药处,栽数株蒜㊂遇麝香则不损 [77]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2006-2011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数据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2006-2011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数据表

单位代码单位名称2006年招生2007年招生2008年招生2009年招生2010年招生2011年招生报名数录取数报名数录取数报名数录取数报名数录取数报名数录取数报名数北京80002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418 92 391 87 319 89 308 90 350 86 30880007 力学研究所158 77 129 73 144 75 134 77 169 72 144 80008 物理研究所273 116 273 113 304 114 335 119 284 122 258 80009 高能物理研究所177 80 201 76 229 80 158 93 175 106 193 80010 声学研究所196 72 138 70 143 71 172 71 179 87 170 80012 理论物理研究所117 20 110 20 139 21 103 20 141 20 111 80025 国家天文台76 30 80 30 80 30 69 34 76 37 8780027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12 12 12 12 7 13 15 11 12 13 1880029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35 10 30 11 16 10 17 10 24 10 2580030 理化技术研究所193 78 177 75 152 74 148 87 186 99 147 80032 化学研究所453 115 421 112 431 115 426 136 516 137 438 80041 过程工程研究所179 50 213 52 183 53 187 93 293 91 31880042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23 64 240 64 257 68 263 70 288 97 37680054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7 10 17 10 27 11 23 14 24 21 3380058 大气物理研究所122 53 112 53 101 54 143 59 124 57 13380060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38 79 224 80 220 80 193 83 149 84 17380070 遥感应用研究所139 46 155 46 171 47 178 53 165 60 19580073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171 70 136 65 145 64 127 65 121 64 8680074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72 30 30 28 40 32 104 51 105 59 11980075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3 80 196 83 192 80 168 80 190 81 17380080 数学科学学院32 16 37 11 27 14 44 36 51 36 45 80081 物理科学学院11 18 21 23 19 21 35 22 41 27 3680082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31 21 32 21 47 23 50 26 50 37 3880083 地球科学学院14 19 11 17 15 18 21 19 24 22 16 80084 资源与环境学院15 14 16 19 24 16 23 16 33 23 32 80085 生命科学学院23 11 55 11 40 31 72 38 55 37 538008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60 60 158 47 145 44 102 54 128 76 12180087 管理学院637 189 441 179 512 185 408 253 422 229 319 80088 人文学院52 39 121 41 134 37 134 41 138 37 132 80089 外语系14 10 32 12 24 10 28 11 26 11 2180090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145 82 198 85 107 42 55 56 3780091 工程教育学院 5 24 2580092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580103 动物研究所167 55 209 65 186 61 201 66 225 73 209 80105 植物研究所436 120 426 100 318 95 279 96 260 105 248 8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228 83 261 79 278 81 260 85 239 89 250 80113 微生物研究所309 51 393 54 390 53 258 54 294 66 23180121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54 59 165 29 118 31 144 32 106 42 12880125 心理研究所320 39 282 51 312 44 319 45 351 42 321 80132 计算技术研究所731 194 606 173 532 175 521 180 494 224 57180135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79 40 94 40 117 42 101 40 121 56 12280136 半导体研究所309 110 298 104 264 107 305 112 319 110 275 80137 电子学研究所478 101 454 93 359 93 428 106 377 103 331 80146 自动化研究所334 90 469 91 428 93 323 103 312 110 297 80148 电工研究所155 45 120 45 131 51 102 45 135 65 150 80150 软件研究所442 96 386 97 370 108 277 132 319 140 334 80155 国家科学图书馆107 32 127 32 111 32 114 33 124 32 117 80159 微电子研究所199 47 158 53 133 54 198 83 229 91 25980160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101 35 115 35 91 34 129 49 128 49 8980164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5 18 64 20 59 20 56 22 49 20 6480167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188 40 193 40 131 39 97 41 103 42 11680171 青藏高原研究所35 21 47 23 48 26 52 30 43 27 54 80172 光电研究院54 38 106 36 71 35 97 35 94 61 1068017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8 16 59 26 72 27 88 30 97 30 97天津80182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21 12 57河北80156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21 16 30 13 28 11 24 12 23 14 26山西80043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130 50 146 49 131 49 201 52 238 51 195辽宁80038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42 110 270 110 296 110 250 115 229 121 25380127 沈阳应用生态研198 57 188 52 192 53 147 55 157 77 11280133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190 47 164 47 135 49 165 53 152 57 18580144 金属研究所258 90 173 90 236 91 238 110 250 112 19780147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275 60 174 56 205 56 210 58 222 61 188吉林80019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2 2 1 2 1 2 2 2 2 1 280037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321 107 330 105 292 107 218 109 267 109 25080062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08 25 74 25 82 24 54 26 72 32 7280139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673 200 607 195 515 170 327 170 386 187 476上海80014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105 75 109 65 96 82 97 83 122 67 13580022 上海天文台46 24 44 24 45 27 37 27 39 23 3880026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8 8 11 8 9 8 6 8 16 8 880035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363 85 339 85 412 92 388 95 375 95 30680040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75 65 156 68 192 70 165 79 217 96 22580100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871 235 941 229 868 238 854 260 876 273 85180123 上海药物研究所356 80 462 86 429 90 424 92 444 86 37880138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47 75 202 75 279 78 204 85 251 83 19680140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84 70 227 80 196 80 243 104 264 102 19980143 上海技术物理研166 70 167 70 153 70 196 70 170 70 11480176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51 10 43 12 29 14 46 18 7680184 上海高等研究院江苏80018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16 16 13 13 23 13 7 14 9 12 880021 紫金山天文台33 23 32 20 32 19 35 20 22 19 4480055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 11 33 12 18 13 17 12 24 12 2180061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83 21 88 23 80 26 71 29 81 25 9680126 南京土壤研究所133 40 142 40 126 45 109 48 114 48 12080163 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5 3 1 2 1 2 4 2 2 180178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8 31 23 34 23 43 34 104 42 7680183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浙江80174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3 5 79 30 127 33 161 50 184 60 234安徽80168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407 193 595 208 514 196 397 211 382 207 382福建80045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94 68 129 64 138 66 174 72 173 85 19680181 城市环境研究所36 20 113 22 79 25 98 31 100 山东80068 海洋研究所237 80 296 80 267 85 219 87 301 111 34680179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70 15 42 15 81 22 108 19 10580180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55 20 92 26 60 26 91 31 90湖北80005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75 25 90 26 66 35 70 35 101 56 9880020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04 52 117 50 116 52 91 52 95 52 11180057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1 19 39 20 44 22 50 25 66 25 6880108 武汉植物园89 26 40 26 69 29 58 30 92 35 121 80119 水生生物研究所289 89 253 94 246 103 241 93 289 103 250 80124 武汉病毒研究所153 46 130 44 146 46 164 43 188 50 209 湖南80162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73 20 61 20 35 26 45 27 45 27 44广东80033 广州化学研究所64 15 58 18 54 17 50 17 52 20 39 80069 南海海洋研究所107 51 127 51 143 55 146 56 112 55 106 80107 华南植物园172 60 208 59 185 61 167 66 219 80 218 80149 广州能源研究所53 30 43 30 67 32 110 38 117 37 13280165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69 81 174 74 125 77 145 77 135 84 11580175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95 24 133 25 167 27 75 25 91 32 7680177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4 37 35 94 35 68 51 83 69 130四川80036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112 30 127 27 118 26 109 28 122 26 7680063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79 25 78 25 79 25 73 31 81 35 10380110 成都生物研究所271 45 210 50 195 52 172 57 180 51 178 80151 光电技术研究所242 61 152 58 154 58 155 62 178 77 20380153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67 25 68 23 40 22 63 22 77 22 87贵州80065 地球化学研究所144 52 110 48 72 49 93 53 82 61 114 云南80023 云南天文台30 25 42 22 33 22 39 23 55 22 50 80104 昆明动物研究所170 45 123 42 119 41 140 44 124 49 127 80106 昆明植物研究所310 47 335 47 301 49 283 51 316 57 19480128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74 38 166 38 120 37 111 40 143 40 88陕西80024 国家授时中心24 20 30 20 26 20 42 33 51 37 6480129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57 22 66 22 50 24 44 26 49 28 4480142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36 80 168 75 165 73 170 80 205 87 21580158 地球环境研究所48 18 53 18 63 18 20 18 29 18 32 甘肃80017 近代物理研究所95 50 129 47 141 50 108 51 120 50 12580039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70 46 250 42 183 48 162 53 201 46 11280053 兰州地质研究所13 10 19 11 34 13 33 13 16 13 3680076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55 60 160 60 189 60 110 62 150 64 150青海80046 青海盐湖研究所57 25 89 25 77 32 109 35 98 23 6880122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55 31 172 30 147 29 111 31 110 29 100新疆80028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82 35 108 35 92 43 78 42 93 44 6880102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45 65 226 62 210 70 170 68 145 77 15180166 新疆天文台27 9 29 10 17 11 19 12 21 10 12。

自然科学史12讲

自然科学史12讲

自然科学史12讲一、古埃及文明1.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

约在3000年前,上埃及王美尼斯一统上下埃及,建立了第一王朝,在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从公元5000前的塔萨文化(一统上下埃及)到希腊征服古埃及为止,古埃及文化是历时3000多年的法老王朝。

2.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到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3.复合象形文字:3500BC,古埃及人发明了图形文字,图形文字经长时间使用后演变成为包括字母、音符、词组的复合象形文字体系。

复合象形文字体系可以表示一定的概念,有表音作用,并且出现音节字。

4.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将由埃及文字演变出的北闪米特字母制定成了历史上第一批由22个辅音字母,无元音组成的字母文字。

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产生了希腊字母,后产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文字、字母的共同来源。

5.天文学:对天体以及其他宇宙物质进行观测和理论研究的科学。

6.纸草文书:利用纸草进行书写是埃及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尼罗河三角州地区盛产一种酷似芦苇的植物-纸草,人们将纸草切成长度适中的小段,剖开压平,拼排整齐,连接成片,晒干后即成纸草。

用芦苇杆之类的东西做笔,蘸上菜汁和黑烟末调成的墨,在纸草上进行书写,由于长时间后干燥易碎,因而流传很少。

7.《史密斯医学纸草》:写于BC1700年,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外科学著作”,记载了48种身体各部位的外伤诊断以及疗法。

8.《埃伯斯纸草》:写于BC1500年,记述了人体700多种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提供了877种治疗方案,其中疾病种类已经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眼科等现代医学科目。

9.历法:古埃及最早的历法与尼罗河水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一年的第一天:尼罗河水开始泛滥。

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将一年定位365天,一年分三季,每季四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

10.木乃伊: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消亡,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活,灵魂仍会附着在尸体或者雕塑上,所以,法老们等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缅怀。

自然科学史 08 19世纪的科学

自然科学史 08 19世纪的科学

1 热的运动说的发展
在热质说观点指引下,热学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波尔哈夫在 作混合物的实验时断言“热不能 创造也不能消灭”,提出了混合 时热量守恒的思想。1757年前后 ,热质论的主要倡导者,英国化 学家 布莱克(1728—1799)主张把热和温度两个概念区分开 来。他在研究热传导时发现,同重量而不同温度的两 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温度变化是不相同的。 他把物质在改变相同温度时的热量变化叫做这些物质 的“对热的亲和性”、“接受热的能力”,并由此提 出了“比热”概念,引进了“热容量”概念,得出了 量热学的基本公式△Q=Cm△T。
2.奥斯特的研究工作:奥斯特一直坚信电磁 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 磁.在1812年的一本书中,奥斯特推测, 既然电流通过较细的导线会产生热,那么 通过更细的导线就可能发光.导线的直径 再小下去,还可能产生磁效应.沿着这个 思路,奥斯特做了许多实验,但都没有取 得成功.

1819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经过20年
的探索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在一 次课堂实验中让一个罗盘靠近通电导线, 发现罗盘指针发生转动,指向与电流方 向成直角的方向。这次实验是电与磁之
间的联系的第一次实验演示。1820年奥
斯特发表这个实验之后,引起了爆炸性 的反响。
3.安培:法国物理学家(1775~1836)生于一个富 裕的商人之家.据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教 授,常常沉入思考而忘记周围的一切,有一 次连拿破仑的宴会.都忘了去,但他是一位天 才物理学家,不仅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而 且精于实验.
2、莱顿瓶的发现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布罗克
(1692-1761)发现玻璃瓶可以储存大量电荷。此 瓶被称为莱顿瓶。
整个欧洲全都在演示莱顿瓶的放电

科技史治学之路—美国科学史家席文教授访谈记

科技史治学之路—美国科学史家席文教授访谈记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4卷第4期(2015年):515—526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34No.4(2015)科技史治学之路———美国科学史家席文教授访谈记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在访谈中,席文教授介绍了所受的教育和进入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研究的过程。

与许多中国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区别是他试图用古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把古人的工作翻译成现代内容。

另一个区别是像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广泛阅读多种外文文献并建立起他独特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研究。

他还谈到了他与学术同行的密切联系,除了许多中国的科学史和医学史家外,还包括日本科技史家薮内清、中山茂和英国学者李约瑟。

在他看来,他自己与李约瑟某些学术观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属于两代人。

他认为人类学研究方法之于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是非常典型的。

最后介绍了他当前与保健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宗教和仪式治疗。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簇李约瑟保健科技史中图分类号N091ʒK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15)04-0515-122014年5月22日,笔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了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席文(Nathan Sivin,1931 )教授,请他向中国读者谈谈自己的科技史治学之路,以期对国内科技史研究者有所启示(图1)。

席文教授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1977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荣誉教授。

作为李约瑟之后的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者,席文的研究涉及中国炼丹术史、中国天文学史和传统中医学史、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宗教信仰。

他的一系列有关中国科技史的著作,对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方法 目录、中文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索引
第三章:历史 先秦、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情、近现代
第四章:理论 形成过程、若干特点、理论建树、理论史研究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教材(自编) 2、主要参考书 洪湛侯 《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王欣夫 《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张舜徽 《中国历史古籍校读法》,中华书局,1962.7.第十一版(张舜徽著)
内容提要:
第一讲 “天”的观念 第二讲 陶寺观象台与早期天文观测 第三讲 《尚书·尧典》中的天文学 第四讲 甲骨文金文中的天文学 第五讲 先秦典籍中的天文学 第六讲 《淮南子·天文训》导读 第七讲 律·历·风——中国古代宇宙的联系 第八讲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 第九讲 中国古代的星空文化 第十讲 出土的天文文献与文物 第十一讲 岁时节令 第十二讲 异常天象观 第十三讲 中国古代占星术的特点 第十四讲 天文学与术数文化
第三章 玛雅天文学 古代美洲天文学的代表。玛雅天文台。玛雅历法。
The Type of courses*
Speciality(二级学科)
Credit
Semestre**
Teacher and his/her Title
*.N—necessary;C—choosen.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
Speciality Suitable for
第三部分 科学史哲学问题研究 第十二讲 科学史的学科性质:科学史是历史 第十三讲 科学史的意义、研究题材(subject-matter) 第十四讲 科学史解释 第十五讲 与境论方法释要 第十六讲 科学观与科学史观
教材:
H. Kragh,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译本: 《科学史学导论》, 任定成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袁江洋,《科学史向度》,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3,教材 无 4,主要参考书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科学出版社,2003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课程编号:
世界天文学史 History of Astronomy
课程属性:学科专业课
学时/学分:40/3
预修课程: 科学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天文学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以作为科
培养方式: 1、以立足国内本所培养为主,并积极发展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
养的培养模式。 2、实行导师负责制。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
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联 合指导导师。
3、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 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天文与人文
课程属性:学科选修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科学技术史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科学史专业和科技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
生。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内容,天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
第二部分 科学史编史方法及学术争论研究 第五讲 默顿论题、相关争论及后续研究(含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研究) 第六讲 牛顿(I. Newton, 1642~1727)研究及相关争论(牛顿炼金术的性质等) 第七讲 巴特菲尔德辉格史论题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历时论与移时论描述方式 第八讲 科学革命论题的不同解释、革命论描述模式与连续论描述模式 第九讲 社会建构论指向的科学史研究、科学政治学及相关学术批评 第十讲 李约瑟(J. Needham, 1900~1995)论题 第十一讲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关系、科学与技术之历史关联
由此引起的科学史学问题,兼而论及该问题对研究中国科学史的重要性。以使学
生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史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何谓科学革命? 介绍“科学革命”的由来和科学史上的科学革命概念,以及最近 20 年 来科学史界和科学哲学界对该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 17-18 世纪的科学革命概要 哥白尼革命、新的运动概念、医学和生物学的革新、17 世纪科学思想 的新体系、笛卡尔和培根、科学实验、科学的组织等 第三章 所谓“李约瑟问题” 中国科学传统和西方科学传统的比较、16 世纪以后中国科学落后问题、 “李约瑟问题”的问题和价值 第四章 “科学革命”的史学 介绍和讨论著名的科学革命史研究者如 A. Koyré、A.Rupert Hall、 H.Butterfield、R.Westfall、I.B.Cohen 等人的著作和主要学术观点,介绍最近 20 年来国际科学史界对“科学革命”史的研究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史学问题。
任课教师 (职称) 研究生院教师 研究生院教师 研究生院教师 研究生院教师 袁江洋等 韩毅等 郝刘祥等 徐凤先 孙小淳 研究生院外语部 邹大海等 韩琦等 胡维佳等 王扬宗等 汪前进等
适用专业 (本专业及其它专业)
一级学科公共课 一级学科公共课 一级学科公共课 一级学科公共课 一级学科公共课 一级学科公共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二级学科选修课
Programme of Ph.D Student Courses
Discipline(一级学科):
N0. Serial No.
The Title of Cours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书:
R. C. Olby, G. N. Cantor, J. R. R. Christie, & M. J. S. Hodge,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rdern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Poutledge, 1990。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炼丹术、物理思想、中外科技交流、中国 汪前进
传统科学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研究。本方 孙小淳
向是我所传统优势领域,在国际科学世界 韩 琦
享有较高声誉,本方向以实证考据为特长, 邹大海
近年的研究又将学科史考证与社会文化史 田 淼
研究结合起来,以阐释中国传统科学思维 胡铁珠
的特点和成就。
徐凤先
鲁大龙
中国近现代科学 主要包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学 王扬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和实习
课程编号:
科学革命概论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课程属性ຫໍສະໝຸດ 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60/3
预修课程:科学技术史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科学史专业和科技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
生。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17-18 世纪科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以及
培养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科学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要求研究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 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亦善于合作。 2、具备开展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独立 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外国 语要求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一外为非英语者,二外必修英语)。 中国古代科学史方向需要较高水平的古汉语能力,西方科学思想史可视具体研究 课题要求初步掌握一门西方古典文字(拉丁文等)。 4、身心健康。
三、课程设置(包括讨论班等)
研究生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修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同时通过中期考核。 课程考试成绩以 60 分以上为合格并获得学分。 无科技史专业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或导师认为有必要者,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硕士 学位课程 5 门并通过考试。
序 课程编 号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课程名称
学位英语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史 科学社会学 科学编史学 科学史文献学 科学革命概论 天文与人文 世界天文学史
第二外语 数学史概论 中西科学文明比较研究 科技政策导论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专题 科学计量学
课程 类型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
学科代码
071220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部制表 填表日期: 2010 年 2 月 25 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 研究方向名称 号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 中国古代科学史 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数学史、天文历法史、 刘 钝
课程编号:
课程属性:专业课 预修课程:
科技史文献学
学时/学分:60/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自然科学史学科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
作为科技发展战略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中国科技史文献学, 内容包括形体、方法、历史和理论等四部分。 内容提要: 第一章:形体
记录文献的载体、文献的体裁、文献的体例、文献的体式
课程内容提要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课程名称: 科学编史学
周学时/总学时:
学分:
英文名称: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教学方式: 讲授
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科学史学史 第一讲 如何理解科学史学史? 第二讲 科学史学史述略 第三讲 科学史的向度 第四讲 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之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