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式期权定价研究综述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企业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2、中国经济部门价格指数波动差异性研究3、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4、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5、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6、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7、国际金融公司在赤道原则出现过程中的作用分析8、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9、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问题探析--以河南省为例10、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方法比较研究11、对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监管模式的思考12、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评述13、大学生办理信用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4、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研究15、中国股市股票交易信息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研究16、助学信用贷款的金融实践和启示17、基于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研究18、经济周期视角下的资产轮动模式19、在华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分析20、基于数据仓库的银行个人信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21、房价下跌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带来的冲击22、机构持股对股价宏观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23、基层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4、人民银行内审职能:一个文献综述25、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思考26、Shibor已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了吗?27、融券交易所得有效课税模式的构建28、地方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初探29、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内生风险约束效应30、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31、中国实际利率的状态转换与阶段性平稳特征3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几个启示33、提高利率能否抑制通胀34、货币错配与经济金融稳定:亚太经验比较分析35、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思考36、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37、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范对策38、对货币国际化研究成果的一个综述39、我国民间金融的历史回溯40、河南省商业银行适度规模问题探析41、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作用机制分析及外汇管理对策42、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43、农村信用社支付服务问题探讨44、REITs资金配置优化45、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分析46、汇率冲击、公司特质与外汇风险暴露47、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48、基于信号模型及天使投资人参与下的风险投资49、基金规模对基金投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50、对我国证券行业的管理效率研究51、代理保险监管新政与商业银行应对之策52、我国各省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实证研究53、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54、基于pair_Copula_CVaR模型的保险投资组合优化55、机动车强制保险赔偿的法律争议与对策建议56、自行洗钱行为的刑法规制57、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58、我国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1978-2009)59、证券公司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证分析60、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在通胀预期管理中的应用及启示61、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有效性研究62、基于岭回归的中国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分析63、我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64、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65、天津市滨海新区FDI外溢效应的经验研究66、股权结构和信息非对称: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67、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探68、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69、农户兼业对小额信贷还贷因素影响差异及次序性研究70、从委托-代理理论看基金利益输送问题71、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应用现状及启示7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运作机制研究73、人民币境外衍生市场与境内即期市场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研究74、金融租赁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金融功能理论分析75、资源约束、定价权缺失与对策选择76、信用卡转换成本研究综述77、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和中国适应性选择:文献述评78、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79、区域人民币风险管理的实证调查与研究80、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实例研究81、基于知识整合的金融集团业务协同创新逻辑与机制82、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83、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84、商业银行被诉案件的预防与化解机制研究85、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86、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87、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再认识88、经济波动、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89、后危机时代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股市的联动性研究90、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研究91、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创新92、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指标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93、沪深300指数期货对A股市场波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94、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95、金融缺口、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解释及对策分析96、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测算及效应分析97、商业银行消费信用的风险因素及其管理的制度框架98、上海金融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99、境外创业板市场建设的主要历程及启示100、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的实证研究101、基于Agent的金融生态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102、银行理财服务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研究103、从立法看美国对金融外资的规制104、沪深300股指期货跨期套利实证研究105、2010年河南省金融稳定报告106、结构性货币政策:一般理论和国际经验107、政府在应对巨灾风险中的角色定位108、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109、农村青年信用户评级模型研究110、一个证券投资风险计量的优化模型111、投保过程为Poisson过程的一类保险精算模型研究112、论网络金融欺诈犯罪的刑事规制研究113、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114、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的联动效应115、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116、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17、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Granger因果分析118、基于期权理论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定量压力测试方法119、所有权结构、产品市场竞争与股价信息含量120、通货膨胀率对保费收入的非对称影响121、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分散机制的系统性建构研究122、商业保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初探123、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的成效与不足124、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绩效的实证研究125、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126、适度提高通胀容忍度有利于引导和管理通胀预期127、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研究128、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29、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策略选择130、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131、汇率变动与银行稳定相关研究述评132、2010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133、担保债务凭证(CDO)的高风险性分析及防治建议134、复杂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差异化贷款策略思考135、关于县级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后组织构架设计的思考136、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问题的思考137、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138、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研究139、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140、主并方股权结构与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141、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性分析142、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研究143、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问题研究14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拓展问题145、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146、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47、后危机时期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实践思考148、中国金融市场违约预警模型研究与应用149、略论建设金融中心的一般路径150、河南与重庆长期金融发展比较及启示151、金融消费者保护: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152、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变化与挑战15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性战略研究154、创新商票评级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155、企业债权融资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探析156、股权分置下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回归分析157、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对接路径研究158、信托公司集约发展理念探析159、小额贷款风险的研究综述160、河南省融资租赁业发展途径探析161、对账模式存在的漏洞及改进建议162、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其特权163、政府扶持:现代农业阶段农民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164、信用悖论及其破解的理论分析与检验165、资产价格稳定应纳入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吗166、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研究167、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突破、影响与中国应对前瞻168、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169、金融危机能够避免吗?170、大陆金融自由化视角下的跨境(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探讨171、2007年-2009年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172、基于真实期权扩展模型的汇率变动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173、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及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174、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稽核监管体系175、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与实践绩效:文献梳理的视角176、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177、基于半参数LM-ARMAX模型的股价波动成因分析178、基于突变理论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179、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的净值模拟方法及实证分析180、国际石油价格与中美股票市场影响关系的计量分析181、团体健康险直付理赔服务模式初探182、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难题的破解路径183、民族贷款利差补贴实证研究184、中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185、从公共服务视角谈水利建设贷款问题186、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根源及治理对策187、国际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188、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V AR模型分析189、我国黄金现货波动率预测能力分析190、基于POT-Copula模型的我国期货套利组合风险研究19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点192、新《保险法》中保险责任开始时间探析193、基于GARCH-EVT-Copula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风险测度研究194、人民币汇率对国内房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195、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196、资产价格泡沫与最优货币政策197、最优货币区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198、流动性因素对信用违约互换价格的影响研究199、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我国上市银行绩效分析200、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201、中国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2、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203、我国集合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204、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模式研究205、人民币区域化战略的博弈分析206、跨境关联交易、外汇资金流动与外汇管理207、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调控协调问题研究208、商业银行推进流程银行建设的思考209、新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10、证券公司上市与股票期权激励约束模式构建探析211、关于洗钱与反洗钱监管的研究综述212、再贴现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213、非实名制下的假名账户实名认证和挂失处理操作探讨214、应把发审权尽快还给市场215、我国亟待构建统一完善的融资担保行业监管体系216、问题银行重整中的救助法律制度217、商业银行在虚假验资中存在的责任问题与对策218、我国城乡居民金融包容与福利变化的营养经济学探析219、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和实践220、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221、贷款支持经济增长情况的实证分析222、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探讨223、河南省投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分析224、风险融资市场中的双边道德风险及其治理225、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调控新范式226、国际金融中心演变:理论探讨与实践证据227、1980-2009年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228、我国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229、货币互换工具的理论与应用:美联储的实践与启示230、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主要问题探讨231、小额信贷机构金融持续性影响因素探析232、融资担保机构财务可持续研究233、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234、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状况的实证研究235、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绩效评价236、羊群效应对金融人格的影响237、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影响及政策建议238、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甄别研究239、从国际经验比较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路径选择240、论个人征信异议处理的障碍及其对策241、以检查的视角看现行资本金管理政策242、基于EGRACH模型的股指期货对股市非对称性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243、基于ARMA模型的地方国库收入探究244、林权抵押贷款开展缓慢的原因及建议245、我国倒按揭业务立法问题探讨246、河南省金融发展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247、专利保护缺失下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动力研究248、人民币汇率对亚洲货币影响研究249、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分析250、关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门限效应的实证分析251、人民币利率、汇率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252、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253、基于多分辨分析的股市与债市溢出效应研究254、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255、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256、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与现金持有价值257、金融危机、财政注资与市场波动258、基于税收优惠的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研究259、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异化与回归260、金融业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主要原则与关键环节261、农户小额信贷中农户信用等级稳定性研究262、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分析26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264、我国央行应对金融创新的现实路径选择265、信贷配给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究266、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267、农户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探究268、中国农业信贷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269、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其法律保护270、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定价法律问题研究271、监管立法视角下欧洲公司债券市场的一体化发展272、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273、我国期货公司追加股指期货保证金探析274、房地产调控的主体利益平衡和跨期主体内部化研究275、宏观调控对地方国库收支总量及结构的影响276、小麦期货市场交易量与收益波动性关系探讨277、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及证券行业应用分析278、基于大陆和台湾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279、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国际经验及中国视角280、货币不可避免的悖论与祸害281、民间资金中介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282、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研究28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分析284、关于我国通胀预期和动态通胀机制的研究285、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286、深入推进郑汴金融同城化的思考287、基于银行信贷行为的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评述288、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管理与监测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289、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290、香港人民币“点心债”发行实务与建议291、中国独立第三方理财服务市场发展研究292、由国际准则新变化浅析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变迁及发展方向293、人民银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294、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货币政策分析上的应用:回顾与展望295、基于协整及V AR模型的股指期货与股票指数关系研究296、金融对文化产业创新服务的法律规制297、创新业务流程打击金融诈骗298、从案例看团体保险市场的问题与法律适用299、金融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关系检验300、基于异质信号的资产价格学习机制及均衡演化路径301、中国农产品期货主力及近月合约套期保值效果研究302、现货、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套期保值组合的Delta中性动态模拟303、基于判别分析法的房地产信贷风险评价304、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生态资本运营305、宏观税率对国债依存度影响的实证分析306、商业银行股东关联贷款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307、金融危机时期是产业创新的战略机遇期308、保险公司代销基金的前瞻性研究309、中国A股市场引入做空机制的市场风险分析310、新时期信托业务模式调整与风险控制31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312、我国商业银行并购信托业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313、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314、宏观调控背景下中小城市房地产信贷风险问题研究315、对小额支付系统定期借记业务推广难的实证研究316、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可持续创新研究317、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318、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9、《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1-12期主要文章目录320、产险公司总准备金提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管理探究

毕业设计(论文)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管理探究选读专业主修学院主修专业年级班别 -----------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11月25日薪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为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得不认真解决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他们对银行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银行的业绩。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危机和挑战,其中围绕着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留住人才的心,一个银行必须要有好的薪酬体系。
因此,研究薪酬管理对于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完善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治理结构的需求,也是留住关键位置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以适应激烈的银行竞争的需要。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薪酬管理的概念,分别介绍了薪酬管理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并对传统和现在的薪酬战略进行了对比,然后从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对建行东莞分行的薪酬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东莞分行存在的问题,发现和中国大多数国有银行一样,东莞分行的薪酬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本文在对国际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东莞分行薪酬制度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通过树立新的思维理念并设计全新的员工薪酬体系,使得新的薪酬体系要和银行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提出了创新薪酬结构体系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管理薪酬战略福利人才Salary management is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in order to the company's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must solve seriously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The reasonable salary system can great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to increase their bank '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us improving the bank performance.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ontinued after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opening up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anking industry is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and crisis, which surrounds the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intense. To retain talent heart, a bank must have a good salary system. Therefore, study on the salary management in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Dong Guan bran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is perfect for Dong Guan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governance structure needs, but also to retain key position talent, attract more talented people,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trength,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need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each part and a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were compared, and then from the Dong Guan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pay actual situation, first of all to the Dong Guan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pay state undertook concrete analysis; and in the analysis of based on the problems found in Dong Guan branch, China and most state-owned bank, Dong Guan branch of the salary management method is imperfect, to a certain extent, curb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work. Therefore, this pap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 f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ong Guan branch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alary system to put forward own several suggestions. Through establishing new thinking concept and design a new salary system, makes the new salary system and banks to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bination, put forward innovation of salary structure system and other related measures.Keywords:China Construction Bank, the branch in Dong Guan,compensation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strategy, welfare and talent目录1 绪论 (1)1.1题目背景及研究目的 (1)1.2文献综述 (2)1.2.1 国内 (2)1.2.2 国外 (4)1.3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5)1.4论文创新 (5)2 薪酬战略概述 (6)2.1薪酬战略的内涵 (6)2.2薪酬战略的基本内容 (7)2.2.1基本薪酬 (7)2.2.2可变薪酬 (8)2.2.3福利 (8)2.3薪酬战略的特点 (9)3 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战略的现状 (10)3.1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优势显著 (11)3.2从业人员变动收入增加 (11)3.3应届毕业生薪酬水平持续下降 (12)3.4薪酬管理结构单一 (12)4 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存在的问题 (13)4.1薪资水平过高或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14)4.2薪资的调整与公司整体发展的关联性不大 (14)4.3薪酬决定方式过于简单 (15)4.4薪资方案单一 (15)5 解决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薪酬战略的问题策略 (16)5.1树立新的思维理念设计员工薪酬体系 (16)5.1.1薪酬体系要体现其公平性 (17)5.1.2薪酬管理要有助于企业的竞争优势 (17)5.2薪酬战略要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8)5.2.1解决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矛盾 (18)5.2.2解决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 (19)5.2.3解决个体与团体的矛盾 (20)5.3创新薪酬体系结构 (20)5.3.1固定工资 (20)5.3.2浮动工资 (21)5.3.3弹性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 (21)总结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5)1 绪论1.1题目背景及研究目的中国建设银行东莞支行成立于1976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设有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以及遍布全市的100多个营业网点,有2200多个优秀员工。
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定价与模式选择

与世界 各 国经 济体对 存款 保 险制 度实 践的普遍 认 同相反 ,理 论界 关 于存款 保 险制度 的争论 从来 没有 平息过 ,这 些 争论 大致集 中在下 面几 个问题 :对 银行体 系特 殊性 及挤 兑 的讨 论 ;存 款保 险制度 的合 理性 和必要 性 ;存 款保 险定 价 以及存 款保 险制度设 计 和成效 。 在存款 保 险 定 价 的 研 究 过 程 中 ,以 M r n ( 97 e o 17 )为 代 表 的 R r t o m,V r a( 9 6 ,Ma u em 18 ) r s和 c Sae 18 ) en ch 1 8 ) l n和 Sudr 19 )等人研 究 了基 于期 权理 论 的存款保 险定 h kd(9 4 ,P n ac i(9 7 ,Al e an e s(9 2 价 模 型 ,并 发展 成为存 款保 险 定价 理论 中 的一个重 要 的方法 。Me o r n及其 扩 展模 型 的优 点是 比较精 t
中图 分 类 号 :F 3 .3 8 2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4 9 2 1 ) 1 0 2 7 8 2( 0 2 0 —0 6 —0
一
、
文 献 综 述 与 问题 的 提 出
自金 融业 产生 以来 ,金 融风 险就 相伴 而生 ,二者 紧密相 连 。随着 我 国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建 立和加 人世 界 贸易组 织 ,金融业 的竞争 日益 激烈 ,经 营风险 也与 日俱增 ,为创建 一 个 良好 的经 营环境 ,引 入存 款保 险制 度 已经提 上官 方 的议事 日程 。从维 护存 款保 险体制 稳健 运 营 的技 术 层面来 看 ,存 款保 险费 率 的设 计 居于 核心 地位 。关 于存款保险费率 的讨论也是存款保险体系设计过程中讨论最多的问题 。
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
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
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
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
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综述概要

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综述市国资委研究室在理论界展开的“郎顾之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围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国有资产流失等当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逐渐形成了拥“郎”和批“郎”两派。
现将各方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郎咸平及拥“郎”方主要观点郎咸平及其支持者认为,当前“国退民进”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不公,因此,郎咸平建议停止“国退民进”式的产权改革,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信托责任并重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国退民进”的国企产权改革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1、目前的国企产权改革,由于“法律缺位下的合法”和“买卖双方自定价格”,造成国有资产大量被贱卖流失,建议立即停止。
按照郎咸平的说法,“法律缺位下的合法”是指在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由于中国的法律不健全,有些实际上是非法的手段变成了合法的手段,如利用国有银行贷款、甚至用国有资产抵押贷款购买国有资产。
“买卖双方自定价格”是指本来只是“保姆”的国企老总跟民企老总一起,通过暗箱操作等方式,确定本不属于他们的国有资产的买卖价格,贱卖国有资产,共同侵吞国有资产。
郎咸平认为,正是这种“法律缺位下的合法”和“买卖双方自定价格”,国企产权改革的过程成了国企老总和民营企业老总联合起来“合法的剥削”国有资产的过程。
2、目前的MBO不能称之为“改革”,是一个最可恶的盗窃国有财产的办法,必须立即严格禁止。
郎咸平认为,MBO应该是公司发行全流通股以后,再用溢价收回所有在外流通股。
但是中国的MBO变成了国企经理人从国家银行借钱,自己定价,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MBO变成MBI(management buy in),成了国企老总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立法禁止。
郎咸平举出重组大王埃克卡在80年代拯救了面临破产的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但并不能因此变成大股东的案例,极力批评“目前多数国企经营不善,如果不让国企老总做所有人,他们就不会把公司做好”的说法。
硕士论文--基于VaR和DVaR方法的存款保险定价

关键词:VaR;CVaR;存款保险;极值理论
Abstract
the Pricing of deposit insurance is
cinsurance system,its
insurance rates,reduce the moral IIisk and purpose is to detennine reason£lble deposit 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and play a stronger r01e in st£Ibil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order to mal(e up for the d印osit insurance option pricing method aIld the expected
loss pricing memod shortage,we should research pricing of deposit insurance仔om a
new angl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temlining me deposit insurance rates by
围内迅速蔓延,增加了国际风险,对一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面对国际金融界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 现保障金融安全的目标。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存款保 险定价问题,确定合理的存款保险费率有助于存款保险制度发挥稳定金融体系的 作用,提高防范金融风险,化解经济危机的能力。
choosing a new—sk measurement method to improVe 6tting precision banks 10ss distribution.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估值问题研究演示稿件

市场情绪
市场情绪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估值也有一 定影响。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对市场的 乐观预期可能推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估值 ;而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者对市场的悲观 预期可能导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估值降低 。
CHAPTER 05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估值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估值实践
估值方法选择
03
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市场 估值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治理结构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估值,而治理 结构不合理则可能导致市场估值降低 。
其他因素
法律法规变化
法律法规变化可能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估 值产生影响。例如,对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 政策变化、对投资对象的法律法规变化等都 可能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估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 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私募股权投 资基金估值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
CHAPTER 0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述
定义和特点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 Fund)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对具有高增长潜力 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最终通过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投资收益 的一种投资工具。
01
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财务状况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估 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财务状况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估值,而财务 状况不佳则可能导致市场估值降低。
02
企业经营能力
企业经营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 估值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经营能力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估值,而经营 能力不佳则可能导致市场估值降低。
SPO策略改进的实证研究

模 型 ) H— w — w 模 型 的 主 要 假 定 基 本 和 推 导 B— S微 分 。 ’ 方程 的假设 相 同 , 要变 量符 号也不 变 , 模 型原 理如 下 : 主 该
1 文 献 综 述 .
1 1复 制 性 卖 权 策 略 ( P . S O) R bn ti & L ln ( 9 1 提 出 通 过 连 续 调 整 投 资 组 u ise n ea d 1 8 )
一f ) +1 s 一
( .1 1 )
策略类 似的保 险 目标 。调 整原 则为 “ 高卖低 ” 略 , 买 策 股票 组
合 价值 上涨时 , r N 1值 增 加 , 售 无 风 险 资 产 增 持 股 票 组 d 出 合 ; 之 , 股 票 组 合 价 值 下 跌 时 , 降 低 持 股 比例 转 投 于 无 反 当 则 风 险资产 。 1 2考 虑 交 易 成 本 的 B— S公 式 研 究 . 在 考 虑 交 易 成 本 的 期 权 定 价 理 论 中 , 者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学
. So 4 r f
- r
() 1 . 2
郑小 迎 、 陈金 贤 (0 0 用证 券组 合模 拟有 交 易成 本 的期 权 20 ) 定价 ; 曲军恒 、 沈尧 天 、 姚仰 新 ( 0 4 用证 券 组合 法 和无 套 20 )
利原 理推 出有交 易费 的几 何 亚 式 期权 定 价 公 式 ; 霞 倩 、 刘 柴 俊 (0 4 通 过 二 叉 树 方 法 研 究 期 权 带 一 次 红 利 的 情 形 ; 20 ) 王 杨、 肖文 宁 、 寄 洲 ( 0 5 … 利 用 偏 微 分 方 程 给 出 了 带 交 易 张 20) 费 的参 数 依 赖 于 时 间 的 欧 式 期 权 定 价 公 式 ; 国 军 、 雪 樵 袁 杜 ( 0 6 研 究 了不 完 全 市 场 下 有 交 易 成 本 的 回 望 期 权 定 价 。 2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式期权定价研究综述对亚式期权定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并就其中一些文献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
亚式期权是场外交易中几种最受欢迎的新型期权之一,但它的价格却没有解析表达式,到目前为止,亚式期权的定价仍是个公开问题。
在尝试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在很早之前提出来的Monte Carlo模拟法定价是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较好近似。
标签:亚式期权;定价方法;文献综述1引言亚式期权(Asian options)作为新型期权中的一种,也称为平均期权,它实质上是欧式期权的一种创新。
它与欧式期权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只允许其投资者在到期日当天执行期权合同,不同点在于欧式期权是根据到期日当天的股价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执行期权合同,而亚式期权是根据合同期内的股价的平均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执行期权合同。
由于欧式期权到期日的价值与路径无关,只依赖于到期日的股价,因此很难防止有人操纵到期日的价格进而从中套利,而亚式期权却是与路径相关的,使用它可以缓解投机行为。
而且,与标准期权相比,亚式期权还有价格更便宜、可以用来对冲在指定时期内的风险的优点。
亚式期权是场外交易中几种最受欢迎的新型期权之一,但它的价格却没有解析表达式,到目前为止,亚式期权的定价仍是个公开问题。
假定标的资产价格s 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为一系列对数正态分布变量的几何平均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而相应算术平均没有可以解析处理的特性,故算术平均亚式期权比几何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要困难得多。
对几何平均亚式期权,我们已得到它的定价的(显式)解析解,但算术平均亚式期权很可能不存在这种(显式)解析解。
然而,实际中常见的是算术平均亚式期权,几何平均亚式期权相对较少。
因此,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问题引起许多数理金融学家的注意,已有不少的近似解,但至今没有解析解,因而探寻其合理的价值估计方法成为期权理论的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题目。
2亚式期权定价尽管亚式期权已经在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其准确的定价公式仍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较好解决。
对于亚式期权的估价问题,关键是如何确定股价平均价格A(T)的概率分布,这是得到解析定价公式的主要难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亚式期权的定价思路。
2.1国外研究Kemna&V orst(1990)通过改变波动率和敲定价格提出了一个几何平均期权的定价解析公式。
几何平均期权可以用一个明确的解析式来计算,因为如果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那么价格的几何平均值也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因此,几何平均亚式买入和卖出期权的价值就可以得出,而算术平均期权则不可以。
Turnbull&Wakeman(TW)(1991)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尽管亚式期权的分布是未知的,但是算术平均价格概率分布的前两阶距是可以求得出来的,他们是基于算术平均的一种近似对数正态分布,为了定价期权而提出平均值的二阶矩近似法。
Edmond Levy(1992)则是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前两阶距的对数正态分布,就是用几何布朗运动s(t)来近似代替A(T),这样就将亚式期权的定价转化为常规欧式期权的定价了,从而计算的算术平均价格近似值比TW的近似值更精确。
Curran在同年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调节方法的近似算术亚式期权方法。
这个模型着眼于我们所学的几何分布以及标的资产价格在特定点的值。
通过对每个时间点上的数取自然对数,我们就可以得到在几何分布下的标的资产价格,最后求积分计算。
Hull&White(1993)在二叉树的模型上增加一个结点,然后运用线性内插法来计算每个结点的近似平均值,最后通过后向折现计算出期权价格。
但是。
这种方法不能保证收敛性。
Rogers&Shi(1995)提出了用有限差分法来解亚式期权问题,他们根据比例缩放的性质,将平均亚式期权价格计算简化为解一个二元抛物线偏微分方程。
但是这种方法在于适用于较低的波动率和较短的到期时间。
Chalasani,Jha&Varikooty(1997)在Rogers&Shi模型的基础上修改了用来估计期权条件期望的随机变量z,得出了亚式期权精确解的下界。
Chalasani,Jha&Varikooty(1998)使用三叉树法计算了离散的亚式期权,而Thompson(2000)改进了此方法,使之更精确。
Andreasen(1998)对Rogers&Shi的模型进行了扩展,通过改变基准在数字上解决亚式期权的定价问题。
在用有限差分法来解亚式期权问题上,Tavella和Randall(2000)也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Zhang(2001)给出了具有固定敲定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半显示解,并得到了较好的数值结果,但此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解在部分区域中有解表达式的特征。
2.2国内研究而在国内。
胡日东在《关于亚式股票期权及其定价方法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奇异期权问题,并且计算出亚式期权的近似计算公式,由于亚式期权的算术平均价格不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此难以找到A(T)密度函数,于是胡日东将几何布朗运动s(T)来近似代替A(T),再找出亚式买人期权的近似值C(T;S,K)。
此方法要根据亚式买人期权价格的近似值是否超出理论边界来判断近似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此方法运用的是解析法。
1999年,许端和蔡金绪在《亚式期权估价的最新进展》中提出了利用对数正态分布近似估计算术平均资产价格期权的价值。
他是用对数正态分布作为资产价格算术平均值的近似概率分布,来获得此类期权的近似价格。
具体思路是。
假设A服从某种对数正态分布,通过随机变量的矩确定所需要的参数。
然后利用关于常规期权的Black-Scholes定价公式得到亚式期权的近似估价。
该方法得到的近似期权估价公式的取值范围没有超出期权价值的理论边界。
然后,他们利用Johnson分布近似估计算术平均资产价格期权的价值。
关于金融衍生证券定价的Monte Carlo模拟方法问题。
1999年以前中国期刊上尚未看到有关研究成果。
2000年党开宇和吴冲锋分析了Monte Carlo模拟、几何平均近似法、二阶矩近似法、偏微分方程法和条件期望下限法等五种亚式期权的定价方法。
他认为,用Monte Carlo模拟得出的结论十分精确,但缺陷是操作麻烦,工作量大,且无法做灵敏度分析,2004年邵斌和丁娟运用LongstaH和Schwartz最近提出的用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美式期权的方法在GARCH模型中求解美式亚式期权,结果表明和其它数值方法相比,不仅有相当的精确度,而且使用简便并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对于GARCH模型中运用格点法难以求解的浮动执行价格的美式亚式期权同样可以得到稳定解。
2005年马俊海和张维将重要性抽样技术处理特殊衍生证券定价问题的能力与控制变量技术、分层抽样技术简单灵活、易于应用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分层抽样技术和控制变量技术引入重要性抽样模拟估计的分析框架,提出更为有效的关于期权定价Monte Carlo模拟的综合性方差减少技术I并以基于算术型亚式期权定价为例,进行了实证模拟分析。
2008年孙彦和王子亭研究了亚式期权与交易帐户期权之间的关系。
作为交易帐户期权的一种特例,亚式期权的价格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一维偏微分方程来求解,通过网格离散形式。
对同定敲定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进行求解,给出方程的数值解,取得定价解。
同年,罗付岩和贾贞分析了在标的资产价格对数收益服从NIG-Levy,过程的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计算等价鞅测度,通过Esscher转换得到Q等价鞅测度,并以此为基础寻找风险中性概率的条件。
最后利用这些条件探讨亚式期权的数值定价问题。
利用低差异序列中的Halton、Sobol、Faure序列对亚式期权进行了数值定价分析。
由于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路径相关性,始终无法得出其定价的精确解,人们在尝试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在很早之前提出来的Monte Carlo模拟法得出的价格是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较好近似。
3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亚式期权定价根据现有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除了少数一些简单衍生证券的价格可以得到比较简单的理论计算公式以外,绝大部分期权价格则必须通过数值分析方法来加以确定。
因此,数值分析方法就成为解决衍生证券定价问题的十分必要的手段。
概括地讲,常用的金融衍生证券定价的数值分析技术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网格分析技术、有限差分技术和Monte Carlo模拟技术。
其中,网格分析技术和有限差分技术在维数较低的衍生证券定价应用中得到比较好的应用,但对于基于多标的变量和路径依赖特性的高维衍生证券定价应用时,由于计算工作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实现起来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此即所谓的“维数灾难”。
而Monte Carlo模拟由于具有比较灵活且易于实现、估计误差及收敛速度与解决问题的维数独立等两个明显优势,从而能够较好地解决基于多标的变量的高维衍生证券的定价问题。
所以,随着高维衍生证券发展越来越快。
交易规模迅速增加,应用日趋广泛,网格分析技术和有限差分技术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Monte Carlo模拟必将在金融衍生证券定价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Monte Carlo模拟方法在亚式期权定价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是:假设标的资产的价格的分布两数已知,将期权的有效期分成若干个小的时间段,利用计算机,从样本中随机抽样来模拟每个时刻股票价格,从而得到股票价格的-二个可能路径,进而可求得期权在到期,日的价值。
这一结果可看成是到期日期权的价值一个随机样本。
不同的路径得到不同的样本,最后对所有的样本求算术平均,就可得到到期日期权的价值,再根据无套利原理,将该值折现到当前时刻,即可得期权当前的价格。
但Monte Carlo模拟在应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对相当一部分金融衍生证券的定价问题,仍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首先,收敛速度比较慢,对一些复杂的衍生证券。
要想达到较好的估计精度,就需要进行很多的模拟次数,否则将产生较大的估计误差,其次,由于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前向模拟特点,使其对具有后向迭代搜索特征的美式衍生工具的价格估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近些年来,人们针对Monte Carlo模拟方法这些不足。
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改进技术。
大大扩展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估计效果。
4总结亚式期权是与路径相关的,这样它通常比标准化的欧式期权要便宜,且使用它可以缓解投机行为。
因此它在某些情况下是较好的投资和风险控制工具。
在许多情况下,在市场上寻求套期保值的公司往往需要为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连续平稳的可预测现金流进行保值,这时持有一个合适的亚式期权可以对冲平均价格的风险,因此,亚式期权是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有力工具。
-对于几何平均亚式期权,我们能得到精确的解析解,但是,对于算术平均亚式期权,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但是仍然无法得到解析的定价公式。
对标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更多的是以标的几何平均亚式期权来近似逼近(常见的如二阶矩近似法、控制变量法、相似变量代换法)或采用数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