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dz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对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
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已进行l∶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
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时使用。
2 引用标准ZBD14001—89(DZ/T0095—94)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 ZBD14002—89(DZ/T0096—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l∶20万)3 总则3.1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3.1.1 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3.1.2 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
3.2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2.1 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 原专业标准ZBD14003-89改为行业标准DZ/T0097-19943.2.2 查明各类岩、土体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评价其工程地质特征。
3.2.3 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评价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1比5万地质填图要求

(3) 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 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 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 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12.2.5 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 12.2.6 其它类文件: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 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资料。 12.2.7 上述全部资料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 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
13.2 地质图和专题图的编制
13.2.1 最终地质图件的编制,必须经过 野外验收后按验收意见完成有关补充工作 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编制地质图所用资料 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 並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4.8
4.9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 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 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 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 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 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 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 相对稳定。
5.1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5.1.1 1:50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
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 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量 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 数据采集手图)原则上采用符合精度要 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为工作 底图。
11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1.1 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 对 不同地质体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数量, 应反映在设计书中,最终以上级主管部门 批复意见书为准。
11.4 调查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同位素 年龄测定、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 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重要样品 应及时送交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 省部级开放实验室进行测试或鉴定。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六期基础地质南雄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属浈江水系。
调查区域地形地貌较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活动较频繁,使本来就较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有不良地质现象现在发展成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连年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南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南雄市地质灾害背景南雄市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邻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北邻江西省大余县,东西极限84km,南北极限52km。
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全市面积2326.18km 2。
全市管辖17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委会,2483个自然村。
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韶赣高速、G323、S224、S342以及韶赣铁路贯穿全境,县道、乡道通往各镇及行政村,“村村通”简易公路通往边远山村。
根据资料,截至2019年3月,南雄市共有地质灾害点60处,其中崩塌35处,滑坡20处,泥石流5处,共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损毁农田72.8公顷(1092亩),损坏房屋1530m 3,直接经济损失185.33万元。
可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有效开展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特别是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对南雄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而开展南雄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探索区内地质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相关基础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I
前言
本规范是结合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 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 1:50000 区域水文地 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在时空分布上具 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 3.3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而划分的若干区域,是一个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3.4 地下水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groundwater
本规范规定了我国各水文地质类型区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内容、要求及工作定额; 对采用的调查方法手段进行了统一要求;对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图件编制的原则、 内容和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提出了成果报告编写和数据库建库要求。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由调查规范正文和 3 个附件、1 个附录组成。 本规范中未涉及的内容,按照现有的相关专业技术标准执行。
1
引言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 1:200000 等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重点开发利用区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区,开展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 提高我国重要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地下水资 源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专门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以及水 文地质学科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

(四)、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
在中低山-丘陵区深林-草原区,地势总体 较平坦,基岩裸露较差。Ⅲ级水系和Ⅱ级 水系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用于1∶5万地 球化学普查的Ⅰ级水系不发育。这样可参 照1∶20万区域化探及邻区的工作方法,结 合调查区的景观特点和地质矿产特征,采 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不规则测网 和规则测网。
方法试验和技术试验常在踏勘阶段一并进行。
(3)专题试验:是解决某些专门性的问题所进 行的试验,如为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所进行 的试验、新的化探方法的试验等,这种试验进行的 时间视需要而定。
在踏勘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工作设计。工作 设计对工作的目的任务、化探方法选择的依据、工 作方法、质量要求、工作量及进度计划、最后提交 的成果都应阐明。工作设计是指导化探工作开展和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行动计划。工作设计编制完毕 并经上级批准后即执行。
野外工作开始前,按GPS定位仪说明书要求,设 定符合工作区经、纬度条件的坐标调整参数,对 GPS初始化;根据工作区内已知三角坐标点坐标 进行校准,校准误差精度要求小于15m,在图幅 内的定点误差小于50 m,在图上不大于1mm。
要求保留采样全程航迹,便于进行监控采样质量; 航迹自动生成点时间间隔为2分钟;遇电力不足或 GPS内存较小时,要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5个 航迹点。
当开展化探工作缺乏依据或为了选择合适的方 法与技术,以及研究化探找矿种的特殊问题时,可 先进行试验。试验工作有以下几种:
(1)方法试验:是解决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通 过试验了解异常发育的基本特征,确定何种化探方 法最适用。
(2)技术试验: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 技术,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如采用怎样的采样 和样品加工处理方法,选择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 法等才比较适宜。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 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 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 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 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 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 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3、基本工作内容
从上述定义和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内容——目标任务 (1)查明区内地层的特征;
(2)查明区内岩石特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
(3)查明区内构造特征; (4)查明区内古生物特征; (5)查明区内矿产特征; (6)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1:50000 )
区调是基础,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更是地质工作者的基础; 区调是科学研究; 区调的2次扩军
一、综述 1、有关定义
区域地质学: 其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 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指定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演 化的总体特征,探讨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矿产勘查、成矿规律分 析、地质环境评价及其有关经济建设提供综合性基础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不同地史阶段各地区地层系列,沉积岩系建造性质、地层界面性质及 古地理变化,重塑地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恢复沉积史; (2)研究区域火成岩、变质岩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过程、性质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研究构造方向、形态、类型及其组合特点,力学边界条件、构造运动 过程、时期和性质,大陆壳的形成过程及深部构造特征,划分构造单元,研究 各种构造成因机制; (4)研究各种矿产分布及成矿地质背景,即研究矿产形成与地层、岩石、 构造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时空关系。
(3)数字填图和数据库建设
成功开发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区调野外采 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整理和成果输出的主流程信息化。 数据库建设
二、工作程序
3.2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
1、组队 2、收集资料 3、野外踏勘 4、设计编审 5、野外调查 6、资料整理与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 7、野外验收 8、图件编制与最终成果数据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9、报告编写 10、成果验收 11、成果出版 12、资料归档与汇交
(4)——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4.4.1 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 4.4.2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 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 4.4.3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对以往工 作进行评述,明确该资料能够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 4.4.4 对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 分析解释。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系 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4.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测定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 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 释奠定基础。 4.4.6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 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 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的目的。 4.4.7 根据需要编制各种1:50000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 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 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 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 4.4.8 在物探工作程度较低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 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物探的 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1、组队
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 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 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 稳定。
应根据任务要求,组织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队伍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 3.7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 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3.8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 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 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 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2、基本要求——目的 技术要求3.5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 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以野外观察为 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 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 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 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 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简单地说:目的是: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地质顾名思义是地球的性质(地球的论述) 广义的地质包括了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矿产,以及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重砂、放射性等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地 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和矿产等。 构造可以理解为构成造就, 格架就是形态 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就是要恢复和阐明地层、岩浆岩、变质岩、 构造和矿产在四维空间的形态和演化。
4.2.1 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4.2.2收集调查区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等)、研 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 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 4.2.3 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及对比处理,要准确把握前人划分填图单位的含义, 在地质填图中正确运用,必要时可进行合理的修定。 4.2.4 系统收集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 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2.5收集矿产资料,综合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 查情况,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依据。 4.2.6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 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参考资料:
1:50000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火山岩?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介绍
依据标准: DD2006××《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行标; DZ/T 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 958-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国标;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行标; D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行标;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83);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 质矿产部,1986); DZ/T 0167-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
巴底幅、小成都幅的1/5万区调联测的任务书:
(1)对弱变质岩区,采用构造-地层法,查明各组界线、区域延展性、岩 石及组合,沉积、层序、变形、变质样式和特征。 (2)对丹巴变质岩,继续采用构造-岩性(层)-标志变质岩的三重填图方 法,划分变质带和变质作用类型,恢复原岩,进行区域对比研究。 (3)对岩体解体为侵入体,归并为单元、超单元,查明基本特征和侵入 年龄,阐明岩浆作用规律及区域构造环境。 (4)查明褶皱、断裂、地质体空间形态、变质带方向,建立区域构造格 架,进行构造级别、序次和地壳结构层划分,建立各类地质事件序列,阐 明地质发展史。 (5)提出一批工作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剖面和典型地质现象资料。通过典 型示范地质资料,阐明松潘-甘孜褶皱系地槽型沉积、火山作用,岩浆活动, 多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各阶段地质特征。 (6)建立各种地质影像解译标志,结合野外填图进行验证,检验影象单 元与野外地质体的吻合程度,提高制图质量。 (7)全面收集区内矿产资料,编制矿产分布图。重点对金矿点、异常和 找矿线索进行检查。顺便进行旅游地质调查。 (8)调查新构造运动的各种标志,圈定灾害地质体。 (9)设置变质岩区研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