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

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

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

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笑话

古时候有个地主识字不多,花钱买了一个县官,上任第一天就升堂问案,师爷递上犯人册,又将犯人带上了公堂,第一个犯人名字叫再往俊,县官一看,心里就纳闷:这个犯人名字怎么叫再往后?但为了显官威,便一拍惊堂木,大喊:“再往后”!再往俊一听,心里也很纳闷:“以往县官都是先叫名字的,怎么这次却先叫我再往后?”但他还是往后退了一步,县官一看,心说:怎么叫你名字你却往后退。于是有一拍惊堂木,大喊:“再往后!”再往俊一听,又退了一步,县官一看,心说:怎么第一天就给我找麻烦。于是大吼:“再往后!”再往俊一看,知道动真格的了,便说:“老爷,不能再退了,后面是墙了。”县官说:“我叫你名字”“小的不叫再往后,叫再往俊。”县官一听,脸就红了,说:“俊个屁,一脸麻子!”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我的妈妈是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把中年的圈出来,写道:多余的。学生改了之后,成了这样: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妇女。

从前有一个然翁先生,他写了一封信给舅舅,上面写道:舅舅,你是否可好,但是否工作顺利?

这封信送到了舅舅手里,可舅舅不太识字,读成:舅舅,你是不好,否工作顺利。

由以上笑话可知,读错汉字能把文章容理解翻了,小到只是闹出一些笑话,大到出现大问题,汉字闹出的笑话真有趣,不过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不要闹出笑话。

查找错别字的规律

错别字: 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

如有人将“染”写成了“染”[把九写成丸] ,将“曳”写成了“曳”[多了一点],这些就是错字;将“建议” 写成“建意”,其中的“意”就是别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良的影响或者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生原因:

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许多人认为写汉字是个人的小事,少一笔多一笔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怎么写都行;或者有的人根本没有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当然有时也有会写某字,但下笔时误写的情况。如有人把“武”写作“武”[把[弋]写成[戈]],把“豸虫” 写作“虫豸”,或者把“锲而不舍”写作“契而不舍”等等。有些人,特别是个体商店的经营者,因贪图方便而写了一些不规的简化字或别字。如有人将“酒”写成“九”,把“饼干”写成了“并干”,这种情况更是司空见惯的。

客观原因是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此外,汉语中同音、近音的字词太多,如“嬴”与“赢”,“辩”与“辨”,“磬”与“罄”;“必须”与“必需”,“那里”与“哪里”,“符合”与“附和”,“检查”与“检察”,还有“翔实”与“详细”等等,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写错或混淆。

一、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要弄懂错别字,就要知道错别字一般怎么个错法,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⑴形似致误

例如:松弛——误做松驰

潦草——误做缭草

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

相形见绌——误做不能写成相形见拙

⑵音近致误

例如:提纲——误做题纲

国籍——误做国藉

重叠——误做重迭

川流不息——误做穿流不息

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

⑶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误做善长

掠夺——误做略夺

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

积毁销骨?——误做积毁消骨

⑷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误做急燥

贪赃——误做贪脏枉法

九霄云外——误做九宵云外

⑸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摩擦——误做磨擦

甜言蜜语——误做甜言密语

了解了常见错别字的错误,我们会发现,基本上的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写了错别字,就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样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际作用。如有的经营者卖东西,在其广告招牌上,将“花卷”写成了“花圈”,将“大偏鱼”写成了“大便鱼”等等,结果令顾客望字止步,有买卖也作不成了。

在使用汉字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端正认识,高度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一定要少写或不写错别字,自觉纠正错别字。我们只有正确、规地使用汉字,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才能使汉字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编辑本段]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2005年,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

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括号中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