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泉州通淮关岳庙,历史悠久,香火鼎盛,远播海内外,乃闽南最负盛名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一。泉州关公信仰在泉州产生、发展、形成并传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它反映了泉州一带人们思想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是泉州这一区域所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民俗)信仰。关公信仰是由人们对中国人民所共同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关羽的崇拜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地方民间神灵信仰。对关公信仰的内涵及其泉州地方性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很有必要,这种探讨将有益于人们对泉州关公信仰加深认识。本文着重阐述关公信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而独特的地方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泉州关公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关系。这种信仰是人们借助于英雄义士神灵加以神化崇拜的一种神灵崇拜。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能象关羽这样被泉州人民群众所了解、传颂、崇敬,直至顶礼膜拜,越千年而不衰。关羽生前,并没有为福建建立什么功绩,更不用说为泉州了。那么,泉州民众崇拜关羽是怎样产生的呢?考其原因,历代以来,泉州地方演“三国戏”,说“三国书”,看《三国演义》都对关羽作了宣传,对关羽的忠义等大加颂扬,这就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埋下尊崇关羽的浓厚思想感情的种子。另外,自宋以后直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不断对关羽封王封帝,大力搞神化,借此以加强神权统治威力,为其封建统治服务,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开始初期,艰苦创业,开天辟地;到了发展繁荣时期,航海经商,同舟共济;内忧外患时期,要万众一心,守土御侮,因而逐渐形成一种勇敢尚义的风气。关羽的忠勇尚义精神,自然成为人们所崇拜的理想人物。人们奔趋敬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关公信仰才成为时尚;不然统治者再如何提倡、如何敕封也无济于事。泉州供奉关羽,道观、佛寺随处可见。到了宋代,佛家尊他为“伽蓝神”,道家封他为“忠惠公”、“义勇武安王”。封建皇帝则先封之为王,继而封之为帝,建宫造殿,诏令和民意并举。这样一来,封建统治者以其需要大力提倡,人民群众以其追求相习成风,关公信仰也就大显神威,四野同声,名传八方。

据记载,泉州的关帝庙曾多达一百多座。在市区内著名的,有七城门内务一座,南北教场各一座,而最著名的是通淮街内关帝庙。通淮关帝庙建于通淮门和清净寺中点,其之所以最为著名、香火最盛,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通淮街是宋元时代外国商人聚居地之一;又是泉州港入泉州市区的陆路主要通道之一,祈平安、祷福利、求庇护者纷至沓来;二是名人提倡:如明万历间长史李一德重修并记,天启年间重修,又有解元李光缙为之记;监司守令、缙绅士族争相顶礼膜拜,明以后与孔子并称为“武圣”;庙宇并称为武庙,享受同样祀典;三是士农工贾祈祷灵异的传说。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其灵异传闻,使正人扬眉吐气,邪倭亡魂失魄。影响所及,泉州乃至远近州郡,纷纷塑其神像,分其炉灰,系其香袋者不可胜数。旅居海外者,往往祷告许愿,求其香袋而去。每年来酬神还愿者络绎不绝,演戏、奏乐、筵飨、捐献形式多样,通淮关帝庙自然香火旺盛,千年不衰。偶遇凶年,瘟疫流行,统治者腐败无能,而关帝则大显神威,车驾出狩,“驱邪保民”,数日之间鞭炮响遍全城,香烟直上云霄;数万生灵虔诚祷告,备香案迎驾。关帝是何等威灵显赫。纵观泉州关帝信仰发展过程,我们还看到,通淮关帝庙未建之前,其地曾祀平浪侯刘晏。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转运使),故经商航运者往往祀之。唐末,泉州已成东方大港,通淮在城外,有河渠通海,故航海经商者为之立祠于此。堪称泉州最早的海交之神。南宋关帝庙建立后,由于关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很快地便代替厂平浪侯。由于关帝庙的规模的扩大,原平浪侯祠改为三义庙,平浪侯迁于下殿,后逐渐地消失了。由于关帝庙代替了平浪侯祠,从一建

立便和航海经商者的祈求祷愿相关联,尔后,人们来祈求致富发财也多丁,关帝也就有了“财神”之称,敬奉也愈来愈烈了。泉州关公信仰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出这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在民间信仰中的一种表现,这种信仰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正是由于关羽的“忠义”、“信义”等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在他身上充分体现着传统道德的人格力量,因而人们对他寄托了无比深厚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因此才成为人们顶礼膜拜之精神偶像。关羽堪称中国传统美德的楷模人物,人们对他的信仰奉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奉祀关帝的活动中,奉祀者的灵魂也能从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从而会得到弘扬。因此,关帝信仰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通过民间信仰活动的潜移默化的重要表现。它能在人民中起着教化和启迪之功能,造福于民,有益于国,有益于民。这是它有利于社会的一面。

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悠久,长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影响,自古以来巾原儒家文化思想等传统文化对泉州影响极深。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历代而下,泉州人文荟萃,圣人济济。因此,关公信仰具有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理学文化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文化烙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范畴的泉州关帝信仰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关帝信仰是植根于民间的一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现象,它还要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必须研究它,认识它,引导它和管理它,让它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我们对关公信仰的研究,要坚持以辩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分析其利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评价和探讨,以充分认识其性质和本质的内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它对待它。泉州关公信仰之所以能远播海外,香火旺盛长期不衰,在“三胞”巾影响广泛,仅在台湾就建有几百座关帝庙,在东南亚各国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凡是有华人之处就有关帝信仰。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神祗”被“三胞”视为家乡保护神,其祖庙经常得到三胞的捐赠,进行修复重建或开展学术研究或济贫救灾活动的资金来源,这都充分说明丁它具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点上说,关公信仰是爱民族、爱国主义的。关公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一样,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封建迷信”对待。它具有两重性,应一分为二对待。对社会有利也有弊。应该正确认识和引导它,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中逐步加以改革,逐渐移风易俗,引导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而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浓厚独特的地方特色

关公信仰是一种具有浓厚的泉州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它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并发展而成的。时至今日,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长期渗透影响、融合而成的一种地方文化现象。这种具有独特地方性民俗、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现象正是经历千年历史发展而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公信仰在各种信仰的相互渗透、影响下,其神谱不断变化,神的职能也不断增加或演变,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信仰。即泉州关公信仰具有地方性、民俗性、人民性、变异性、随意性等特色,已形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地方宗教民间信仰文化。下面一一加以阐述。

地方性。地方性是泉州关公信仰的一种地方特色,它是在泉州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深深地植根在泉州人民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泉州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关帝信仰是在泉州地区流行广泛,成为保一方平安的保护神,深受人们崇敬和信赖的神灵。它是泉州地方民间造神运动所造出来的神灵,是人们对关羽高尚品德不断神化而形成的民间地方保护神。它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受中外正统宗教影响,受佛、道教影响比较明显,有许多仿照佛、道教有关

的仪规和思想。这种地方化神明是对北方宗教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吸取和传播。关羽正是唐以后泉州民众塑造适合本地需要的一种人格化神明,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是长期受道、佛教盛行的催化,也是与封建统治者的利用、渲染、导向作用有关。因而使这种信仰具有明显而重要的地方性特色。正是这个特色,使它在泉州能历经千年,至今香火仍旺盛发达,并由泉州人传播至海外各地及台湾地区。

人民性。由于关帝信仰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它对于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广大人民大众,对于贫穷不堪的老百姓是一种重要精神支柱。它反映了百姓对关帝人格的崇敬,对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爱国爱民的历史英雄人物,从敬仰发展到崇拜、信仰,成为精神寄托,进而神化,成为人民生活的保护神。所以,关公信仰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民性或称大众性、群众性。这种广泛性的大众化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起着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特别是劝善抑恶的规劝。规劝人们多行善、少或不作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调节作用。它虽然是迷信的,但它又能引导人们向善为善,弃恶积德、护国庇民、爱国助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益于民有益于社会。它是泉州人民制造出来的,又是泉州人民自己的精神寄托,支配影响泉州人民自己的生活及道德行为规范。

变异性。随着历史发展变化,民间信仰也会表现时代的差异、文化传承上的差异等。泉州关公信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社会的需要,体现着变异性。我们纵观关帝信仰发展变化的历史便可看出。古城泉州,关帝庙曾多达百数,但以郡城通淮庙为胜,而通淮庙创自何时虽已无可考,然明万历《泉州府志》称之关王庙。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明嘉靖年间长史李一德重修。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敕封关帝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此后,通淮庙始称关帝庙,并将庙右之祀平浪侯堂改为三义庙,塑蜀汉昭烈帝刘备、汉寿亭侯关羽、西乡侯张飞及诸葛武侯像配五虎将赵云祀之。至清顺治九年敕封关帝为“武圣”,雍正五年封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设神牌祀于右殿之后。官府每岁颁行祭费,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至民国三年颁布关帝、岳王合祀祭礼,通淮关帝庙遂改名通淮关岳庙,两序奉历代忠武将士二十四人,举行春秋祭礼。多神同祀往往出现在一些民间信仰的寺庙中,这也是民间信仰变异性所决定的。关帝信仰也不例外,它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经常不断地变化着、创造着、补充着、扬弃着。这也体现着关帝信仰具有兼溶性、包容性、相承性,以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着自古以来,民间的造神运动一直没有停顿过,世代相承,一代传一代,每一代又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创造及加进新的内容,形成了一庙之中可以同时供奉多种神灵,而且和平共处,多神共祭。相辅相成,共存共荣。

随意性。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泉州关帝信仰是泉州人民创造出来的,它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信仰内容、习俗、活动形式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探讨和认识其所具有的性质和本质的内容,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它。今日,我们在探讨关公信仰的地方特色时,应当注意到,通淮关帝庙是关帝信仰的发祥地,自创建以来历史悠久,已由泉州地方性宫庙,发展成为泉台及海外各地泉籍同胞民间关帝信仰崇拜的圣地而驰名海外。这正是由于上K特点所决定的,并将对社会发挥出特殊的社会作用。现在泉州关帝庙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开展正常民间信仰活动的胜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华侨、台胞及香客数十万人。泉州关公信仰在台湾传播很广,在台湾有数百座关帝庙,这说明闽台海峡两岸是同根同源同神缘。许多华侨讲过,关帝信仰在国外是爱国主义的,曾为爱国爱乡、爱中华民族、反外来侵略、抵抗外来压迫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体现出其随意性强的特点。如通淮关帝庙中所祀之神不断变化增多,在一庙之中出现供奉多种神灵的现象,祭祀仪式、信仰崇拜活动仪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及增添内容、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如关帝巡狩(游境)、

春秋、仲月吉日及做生日、致祭及祭祀典礼、抽签占卜、挂香袋等等活动都是不断地产生,增加并形成的。它是随着时空变换而发展的,并增减着或变异着,创造着及变化发展着。

民俗性。泉州是一个民俗民风十分淳朴、丰富的地方,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民俗现象具有特别浓郁的民族特色。关公信仰是泉州民间百姓历经千年,以泉州民间的风俗习惯为基础和出发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它是深深扎根于民间风俗的土壤中而成长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人们把它充分民俗化、世俗化,并创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活动内容。除了一般的敬神仪式外,这种信仰别具特色的习俗表现在:一是“做关帝生”。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圣诞,民间称为“夫子公生日”。还有每年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致祭之日,迎春门不许挑腥荤、运便尿出入。关帝庙至礼乐亭天棚相连。参与祭祀人员,斋戒三天,在礼乐局演习,是日礼乐局钟鼓和鸣。祭祀开始,司仪唱仪,乐生、舞生依次走入正殿,按方位立定。奏乐、舞拜,官绅董事列队礼拜。主祭者,由德高望重者充任。敬诵祝文。古乐沉雄,奉献尽礼,如观古代祭帝礼乐,令人肃穆起敬。关帝的祀典,是随着关帝封号的升高而升高的。其祭祀之隆重盛大,实始于明代后期。当时关羽已封为关圣帝君。关羽于明万历间进爵为帝,庙称武庙,与孔子之文庙并称。因此其祀典,经过不断升华完备,便与祭孔子等同了。

二是“抽签问卜”。关帝在信徒心中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人们到庙顶礼膜拜,大多是为解决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泉州关帝的诗签尤为著名,关帝的诗签共有一百首,不知起于何时何人所写。篇篇都是优美的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泉州“关圣帝灵签”比起其他寺庙的要好得多。似出于文人之手,既通俗化、口语化,又有诗的格律和雅致、风格独具。人们在抽签问卜的过程中,还能收到一些独特意外效果。这一百首诗内容,上起尧舜,下止明代。诗签内容既反映了某些历史事实,又寓劝善诫恶之义;至于诗章,读起来回味无穷,不乏佳句。泉州关帝诗签真可谓是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诗签。

三是关帝巡狩。这是最能表现关帝的威灵显赫和民众对他的肃穆敬畏的事件,即关帝的巡狩。俗叫“游境”。巡狩活动一般三日。泉州历史上关帝的几次巡狩,都是在严重的天灾人祸降临泉州的情况下举行的。其仪式之隆重,民众之虔诚,盛况比帝王驾临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上最近一次关帝巡狩就发生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那年泉州鼠疫流行,遍及郊区邻县。因政府腐败无力驱灾保民,老百姓只能求之于关帝。于是关帝巡狩的盛典也就产生了。这种富有神奇色彩的关帝民间信仰活动可谓独具民俗性。

此外,泉州关帝信仰历史悠久,因而使这种信仰还饱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思想及理学文化思想内涵的内容和特征,这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地方性特点。

总之,泉州关公信仰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我们对它的研究,要坚持以辩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分析利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现在,海峡两岸人民应当在关帝信仰的民族凝聚力指引下,积极开展民间交流联系和对话,增强骨肉同胞之谊,为和平统一中国,为振兴中华服务;为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和友谊作贡献。让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使关公信仰在移风易俗中逐步加以改革,并引导它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它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使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高三作文: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信仰为话题 我们都知道“信仰”二字,在不同的时代一如既往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当然,在不同的年代里,信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诠释也不尽相同。那么,究竟何为信仰?我想,这两个字是没有确切的、能让大众都深有体会的释义的。但我能确定的是:什么不是信仰。 “公务员是我的信仰。”在面对记者采访时,8年考了62次试,最后在通过浙北某法检部门笔试时,撕碎原本计划的第二场应试准考证的事件主人公小孙对着镜头坦然地说出了这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如果因不满薪酬待遇而毅然决然地辞去原本的公务员工作选择再去报考高级的公务员能被称作是“执着于信仰”的表现,如果将8年大好青春用于奔波于各种考试并在本该赚钱养家的年纪给家庭带来负担仍能以“坚持信仰”而继续任性,如果这些都能被称为“信仰”,那么,试问还有什么不是“信仰”? 显然,“公务员是我的信仰”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在这句话的背后,有的只是自私和被世俗桎梏的,借信仰之名来实现个人欲求、追求一己私利的愚昧,这是对信仰的玷污,也是对当今社会的极大讽刺。我想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在小孙身上已荡然无存了。 在这个愈发浮躁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立下“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的豪言壮语,多少人本满怀壮志、带着高洁情操最终却不免落于世俗化。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三十年风

雨兼程执着守护大山15名学生未来的最美教师林远芝这样真正坚持信仰的人,如果那些被世俗蒙蔽了双眼的人能够懂得被称为“103个孩子的爸爸”的普通人石清华的不平凡之处,那么那些一开始怀抱信仰的人,也终不会穿上世俗的衣裳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缺少真正的“信仰”,却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终究沦为“世俗”者。而对于那些时常挂于嘴边的所谓“信仰”,或许就是最难诠释也最难坚持的东西吧。对于那些真正将“信仰”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高洁者,也终会比那些披着“信仰”之名牟取一己私利的世俗者更值得赞赏。

什么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 问题一:信仰的定义是什么?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我的理解是信仰是一种类似三观大礼包的东西,对世界、对自身、对幸福及对金钱等等的一套综合认知模式问题二:大家觉得人活着需要信仰吗? 在我的认知体系里不是需不需要,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里的信仰有一点三观的意思,是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一种偏主观的认知模式,而宗教是其中的一种。 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遇到无论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终可以让人类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问题三:大家觉得我们自己有信仰吗? 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或者在看到一些不人道的事的是也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这是真的吗? 揭阳城城隍庙有对儿楹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城隍在中国神话体系里,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仙。 我们信仰宇宙间的公平和正义,我们相信天道有常,或因人事而迟,然终不误。 我们信仰平等,我们相信智慧和真理蕴含于万事万物,格物方能致知,正心方能养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信仰“民本”,我们相信当灾难降临,总会挺身而出,射下天空中多余的九个太阳,降服引发洪水的龙神,可能那位英雄只是个扎着总角的小娃娃。 早在文艺复兴发生前的两千多年,早在耶稣降生前的五百多年,中国战国时代的先贤们,就不止一次在统治者和神的面前,强调过,每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可以告诉大家,在中国人眼里,当面对公平,正义以及民生的时候,即便是神权,也要屈服。 你看,你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信仰?这就是我们深入到骨子里的信仰,抗争,也是贯穿着中国的神话,中国的文化的信仰。

2018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千营共一呼。(________《塞下曲》)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以设问方式道出道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要在某长辈八十寿辰时送一副寿联,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2分) A.燕挂谢兰年经半甲,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B.半百光阴人未老,一世风霜志更坚。 C.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 D.桑输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荆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_________,而且愈加流行。 A.朝鲜半岛不但萌生了关公信仰 B.朝鲜半岛因此萌生了关公信仰 C.关公信仰因此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D.关公信仰不但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 Maker”的意与音综合翻译,又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人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是创意产业的强有力推手及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不必然形成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亍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单向的、固形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活态的观念、精神形态,所以它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功能观念,首先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

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调查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仝其林 运城学院 2015年5 月

毕业论文 题目: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调查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仝其林 指导教师:刘国蓉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运城关帝信仰的调查 摘要:本课题借鉴《关公文化旅游志》的研究成果,根据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运城地区关帝信仰的影响,结合解州关帝庙自身的地位,通过对100名运城人民的随机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受民俗变迁和时代变化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对关帝信仰发生的变化揭示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关帝信仰的泛化。这是信仰自由的体现,更是接近人民生活的最实质的关帝信仰。 关键词:关帝;信仰;运城地区;实质

Yuncheng survey emperor belief Abstract:this thesis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uke Guan culture travel annals "research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uncheng are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method. Analysis Yuncheng Guandi beliefs influence,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mple's own position, by about 100 people in Yuncheng random survey in.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folk custom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people of different age of belief change reveals a phenomenon, that is: the belief in Guandi generalization.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freedom of religion, it is close to people's life the most substantial the belief. Key words: Guandishan; belief; Yuncheng area; essence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摘要: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关系 一、宗教信仰 1、概念、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2、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的应当”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

信仰的力量 演讲稿(1)

信仰的力量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工程技术学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信仰的力量,说到信仰,相信这个词对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那么,敢问在座的各位,你的信仰是什么? 英国有句谚语:One should 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 翻译成中文就是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味追求衣食住行,满足了最根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在个人精神层面却不加修缮进取,那么试问,这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独行者穿梭于浩然大地,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时空距离对其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也许放弃这样的念头也在脑海里飞速闪过,但望见,路还在脚下,焦点还在远方,行走就是他终生的信仰,所以,即便是脚下的路布满荆棘,也依然选择坚定的去行走,去一步步靠近,滋生出信仰的那个远方。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希望的信仰;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爱情的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是忠义的信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善良无私的信仰。于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齐聚一堂,是缘分,让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但是,也是因为信仰,让我们将那一粒呵护了十几载的梦想的种子,连同我们曾许给自己郑重的承诺,一起打包,来到了这里。说信仰,我们共同的体会应该就是高考那年,1000个人,就有1000种高考,我想那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是青春里凌厉的一个转弯,也是成长里最沉痛却也最畅快的节点。在那时刻将神经紧绷的特殊阶段里,我们可以每天六点半起床,匆匆赶到教室气宇轩昂的读给自己长达几分钟的宣誓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学习,我们可以每天和书本打交道,可以为了一道数学题争论不休然后反复思索,我们也可以在每次考试失利后心底里暗自神伤,却心有不甘的学习到深夜,那个时候,我们像复读机一样,我们倔强,我们坚强,我们相信。每天重复着一个频道,一个动作,咀嚼着这个过程里的反反复复的酸甜苦辣。累吗?累,苦吗?也挺苦,但是为什么又苦又累,我们却依然可以坚持下来,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甚至更多。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抽不出时间去迷茫,我们只有笃定的一份信仰—高考成功!虽然这个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无论这份信仰它带你走向了何方,至少,你没有辜负那段美丽的时光,最重要的是,你因为这份信仰完成了最精彩的成长。我们应该为那个忠奉信仰而忍耐坚持的自己鼓掌。 再后来,带着十八岁的梦想走进了大学,我们像离弦的箭,突然间的自由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大学里开始迷茫,开始失去方向,在白无聊赖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想想几年前的自己在如何的往前走,对比现在的自己,会逃本就不多的专业课,会经常通宵打游戏,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很多,阔别了曾经那份简单而笃定的心境,回过神来,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陌生,陌生到让自己有些发怵,十八岁的梦想,我们把它遗失在了哪个岔路口?你曾那样坚定守护的信仰,又在哪里,与年轻的你,做了平静的告别? 因为信仰,爱迪生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获取了研制电灯实验的伟大成功;因为信仰,史铁生在不惑之年带着残废的双腿,将轮椅驶进了它精神的归所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是关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常平关帝祖祠现在保存有丰富的与关公信仰相关的碑碣资料。这些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关公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关公故里民众崇拜关公、信仰关公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对关公信仰进行文化解读的一把钥匙。 关于关公故里 关公本名关羽,是东汉末期真实的历史人物。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这里的“河东解”就是东汉时期司隶校尉部河东郡之解县。但长期以来,关公故里的具体范围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的关公故里就是现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常平村在东汉时的名称,根据田福生的说法,“规范的叫法推测为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乡下封亭宝池里五甲”。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所立《汉关大王祖宅塔记》落款称“直下封村柳园社王兴立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中称为“下冯村”,并且说“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里下冯村,王故宅也”。下冯

村是与中条山脚下的上冯村相对而称,“后逢兵事,俗称‘伤兵村’。后人以为不祥,关帝庙修建后,谐音取名为常平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常平村重修关王故里祠墓碑记》称“平阳府解州为礼仪事,照得本州常平村系关王故里,祠墓俱存”,这是笔者发现的较早称常平为关公故里的碑记,碑记中“常平村”即今常平关帝祖祠所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之后把盐湖区的解州镇作为关公故里。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关帝庙记》称“解为帝之故里”;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民国七年(1918年)《创关岳庙碑记》中都把解州称之为关帝的“桑梓乡”。可见,至少在清代,关公故里的范围已经包括整个解州镇了。 现在则把整个盐湖区称为关公故里,并且有继续延伸之势。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开发运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运城的社会经济,就把整个运城作为关公故里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关公故里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关公故里就是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常平村,包括常平村东的曲村和常平村西的蚕坊村。 常平关帝祖祠的建筑规制和不断维修是民众信仰心理 的真实反映 一、常平关帝祖祠的规制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 摘要:在我们当代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究竟信仰是什么、信仰有什么力量以及树立信仰。 关键词:信仰危机、定义、力量。 一、树立信仰 当今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我们大学生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 儿时你的梦想还在吗?估计已经很多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随着利益的驱使,中国人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梦想,中国已经陷入的严重是信仰危机,没有信仰的人们就像失去了航标的小船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到不了彼岸。在这些有信仰的时代中国不曾谜茫,所以中国的历史是辉煌的,然而在时代进步思想进步时我们的信仰却失去了,于是抢劫,小偷,诈骗越来越多(虽然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有关,但是跟信仰也不无关系,伊斯兰教的教徒就会饿死也不去偷窃,因为他们他们认为偷窃是罪恶的,而且会被砍掉双手作为惩罚,并且也不会有人同情)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空前的信仰危机。 二、信仰是什么 源于古希腊,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信仰成为一个议题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这是百度百科对信仰下的定义。但是有人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在你成功的时候让你骄傲,在你茫然的时候为你指名方向,在你挫败的时候让你坚强的一种思想方式,精神寄托。”下面的回答确是最符合我内心的答案,’怎么说呢?信仰其实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当人贫苦时,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助,什么是这种力量呢?同样的人类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神,而神是什么,神就是人心中的主宰,是真理,是他创造了人类的信仰,这种信仰给了人类希望,使得人类为此去奋斗,不息一切实现这种信仰所承诺的时代。比如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共产主义……这些都是人类的信仰,而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也同样被神话了。’ 三、信仰的力量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谭嗣同是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曾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世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找到自己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她所以能在历史的变迁里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最后巍然屹立于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信仰这种生命的存在。多少次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终是被我们坚定的信仰所挽救。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信仰也是一个人的生命线,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对于宗教我并不推崇,但也不反感。我始终认为一个事物只要能引导人们遵循幸福的方向,那么不管她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值得尊重。事实上,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她不是表面口号,也不是清规戒律,她不依赖于物质,也不拘泥于形式,她不靠制度规范,更不靠强制力保驾护航,她必然是一种自主的意识,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信仰是什么或许许多人对信仰只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状态!笔者认为有信仰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有信仰的人,是有抱负的人。信仰可以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可以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星火燎原的希望。能够将上苍赋予我们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具有高尚品格 和坚定意志的精神生命。 有信仰的人,是求真的人。人来到这个世上,的确都在为自己的信仰活着。一个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是一个求真的人,真,是他们的生命底色。他们把生命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人生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 有信仰的人,是自信的人。人生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成功时,不要醉倒,不要忘乎所以;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仰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 有信仰的人,是自爱的人。信仰还让人学会爱己爱人。每一个拥有信仰的人,必先要做的是爱自己。有的对基督教义的认知里,了解到她让每一个信仰她的人明白,哪怕你一无是处,罪责累累,只要你肯皈依,肯醒悟,上帝都会原谅你,因为你的存在始终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如果连上帝都肯原谅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原谅自己哪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

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因此,这些法则和底线已经从做人行事的道理,升华成了超验的形上“原则”,成了神圣化的信奉对象了,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了。 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今天,应该说十分重要、非常迫切的事情是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从这些传统的信仰里是不是可以借鉴到有益的内容呢?今天的许许多多的道德滑坡、价值混乱、人生迷茫、社会冲突等,能不能说是现代的许多人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些做人底线呢?比这始终认为,作为人,信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地解决与动物(畜生)的本质区别问题。

浅谈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何丽珊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学号:1311390008) 摘要:现代广告创意总是深深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历久弥新的中国元素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广告传播中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并且以中国元素做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灵感源泉,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与时代相连的现代式创新,借中国元素在广告作品中抒发情感等,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并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要积极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使中国元素现代化,否则会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认知理解上的偏差,使大量运用中国元素的广告传播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1] 关键词:中国元素;中国本土文化;广告;广告创意 1.定义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的内涵相当丰富。简单地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是中国独有的,能反映、认知中国的东西。既包括具象的实物如旗袍、长城、书法等,也包括抽象的符号如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元素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引以骄傲的主要力量来源。[2]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2.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很受青睐的原因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礼仪风俗、艺术表达等方面。 2.1文化根源 独特的文化根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表征中国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味、精神气质、历史沉淀及审美情趣的典型形象、典型事物、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 关公是穿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依然被广为敬仰的道德额偶像,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高尚品质中,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其中,最为中国人敬慕的是他“义”的楷模与化身。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与关公何以称“义绝”以及对其信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公义 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最具完美人格的道德英雄,对关公的崇信和敬慕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他从群雄纷争中的一名武将到武庙主祀,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道德楷模到士农工商、帝王将相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为何中国历史会穿越千年数代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又是何原因使关公信仰经久不息,至今传颂呢? 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关公被封为“忠惠公”开始,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神格地位不断飞升,到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其封号已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见其神格地位之崇高。从关公封号的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正是这些中国人所最为推崇和敬慕的高贵品质在关公身上的集中体现,使其成为道德准则的最高表率。而这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北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道光八年被崇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不难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义”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份额。 一、“义”的含义 “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的最高标准。那么,什么是“义”呢?一般而言,“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表现,指公正、合理而应当的德行和道理。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却始终没有给“义”一个准确的概念,他只说:“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一切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有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做才合理,便怎样做。”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就是说:“有德行的君子,所说的话不一定全部履行,所做的事不一定都有结果,但只要所说所做遵询于‘义’。那么,何谓合理?何谓不合理呢?又如何将所说所做遵循于“义”呢?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律法使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得以重返故国。孔子的弟子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Ξ 龙佳解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关键词]关帝信仰;道德崇拜;北宋士风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5)04—0043—05 B elief in G u an -G od and Worship of Morality L ON G Jia 2jie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belief in Guan -G od is a peculiar Chinese folk -belief.The folk -belief is worship of le 2 gal ,justice ,manners ,moral integrit y and bravery embodied by Guan Yu in essence.It is t he Conf ucian code of et hics standardized by t he ruling class in history.The belief in Guan -G od was brought f rom t he spontaneous folk belief into ruling class ideology ,t hat showed not only t he exploitation of t he folk -belief ,but also t he deep political crisis faced wit h by t he ruling class at once. K ey words :belief in Guan -G od ;worship of moralit y ;Nort h Song Dynast y scholar -bureaucrat st yle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崇拜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是历史人物向神的转化。这种历史人物是英雄加圣贤的双重人格的叠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仁、智、勇”三达德。因而,关帝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崇拜。 一 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 关羽故里。关羽故里为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常平村,它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有着崇尚侠义的民风民俗。关羽出于行侠仗义,为民除恶,杀了当地恶财主吕熊之后,亡命异乡。其族人避祸匿于四十里外东古村,其父母年迈,无力逃生则双双投井自尽。关羽之义举,双亲之惨死,深深感动了乡中父老,自发地为其看家护院。关羽被害之后,噩耗传来,乡民念其德, 自发地供奉香案,悼其亡灵,里人争拜,络绎不绝。移居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之故居为宗祠,祭祀 关羽则由此而生。[1](P76-80) 公元567-568年,南陈光大年间,湖北当阳人追念关羽之忠义,在其遇害地建庙立祀兴起了民间祭拜关羽的风潮。随后隋唐期间,首先传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凯大师遇关羽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显圣的传说。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 秀于玉泉传法时,先是拒斥关公显圣之说,但后来又不得不接受显圣之说,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神。至此关羽由亡灵演化为神灵。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此开启了官方朝廷对民间祭祀的关公进行册封的情势,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民间信仰开始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羽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 Ξ[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龙佳解(1953—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第19卷 第4期2005年0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9,No.4J ul.2005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