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分析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备受关注。
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中的不同阶层,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移动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概念,它基于一组共同的社会特征,如收入水平、职业、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将人们分类到不同的社会层次。
这种分层是通过一个基于地位的社会等级系统实现的。
人们可以在等级系统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并加以评估。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等级系统中移动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行为。
这种流动可能是上升的、下降的或稳定的。
上升通常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教育资质,下降可能由于失业、疾病或经济困难而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流动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地区、性别、种族、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等。
其中,种族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国家是很紧密的。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社会阶层体系可以协助社会流动,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社会位置,并更好地识别上升的机会。
然而,社会分层也可能阻碍社会流动。
有时候,一个社会阶层体系可能过于僵化,上层人士通过某些手段保持其地位,并剥夺了下层人士的流动空间。
特别是在带有优越主义和歧视的社会中,少数族裔和弱势社群通常受到损害。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流动可以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首先,上升的机会可以鼓励人们更雄心勃勃和有目的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
其次,这也可以缩小社会不平等,稳定社会结构。
社会不平等会加剧社会冲突和犯罪率,有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这是一个有害的副作用,可能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与政策制定有关。
合理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促进社会流动。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社会公正和消除不平等,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加强资助家庭的支持以及制定适当的福利政策等。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也是一个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
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和推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就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个体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能够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创新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育提供了机会平等。
通过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这样一来,就能够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其次,教育提供了社会流动的通道。
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进入不同社会阶层的机会。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教育的精英化也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阶层流动,使得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向上流动。
三、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挑战尽管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机会不平等。
一些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他们在教育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
其次,教育的制度和评价体系也可能对社会阶层流动造成困扰。
有些教育制度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记忆和机械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造成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个体在社会流动中面临更多的障碍。
四、促进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措施为了促进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在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了社会的分层现象,即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资源的不平等。
然而,一个社会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基于个人经济、教育、职业等因素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决定。
更高的社会地位通常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而社会流动性则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层次上向上或向下提升的能力。
社会分层的存在使得向上流动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出身贫寒、缺乏教育资源的人来说。
在分层严重的社会中,贫富差距扩大,机会不公平,导致社会流动性的降低。
然而,社会分层并不是完全阻碍社会流动性的因素。
社会流动性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分层,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努力和机遇。
社会流动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努力改变。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社会层次上取得更高的地位。
另外,个体的努力也是决定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努力工作和积极进取的个体更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社会的流动。
此外,社会流动性对社会分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个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社会可以产生更多的社会机会,从而降低社会的不平等。
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流动性能够打破原有的分层固化现象,使得社会的机会更加公平和平等。
然而,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线性的。
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关系。
一个社会的分层程度可能影响到其社会流动性的水平,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不过,对于具体社会来说,影响其社会流动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等。
因此,在探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关系时,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分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个体的权利、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划分成不同的社会层级。
这种分层现象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因此人们对社会流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首先,我们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分层通常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出生背景和家庭背景,二是个体能力和个人努力。
出生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一个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关系网络和经济支持,为子女的成功铺平道路。
相反,一个贫困的家庭可能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此外,从个体方面来看,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也对社会分层起着决定性作用。
天分、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是决定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然而,社会分层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社会流动机制是指个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迁移的过程。
这种流动可以是上升的、下降的或水平的。
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因素和个体努力。
结构性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政府政策等。
社会制度是决定社会流动的基本框架,例如教育制度、就业机会和财富分配。
经济条件的改变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经济衰退时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下降。
政府政策也可以通过税收、福利和教育等途径来促进社会流动。
另一方面,个体努力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越高,越有可能从一个社会阶层迁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
教育是个体努力的直接体现。
通过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一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
此外,职业培训、追求额外的学位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也是提升个体社会地位的途径。
然而,社会流动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限制。
首先,社会流动的速度可能受到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和歧视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中,特定的阶层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而其他阶层则被压制和限制。
这种歧视和不平等会使社会流动变得困难。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互动关系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互动关系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上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
而社会流动性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实现地位上的变动或跃迁。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
首先,社会分层影响社会流动性。
社会分层对个体的发展和追求社会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如,在一个严重的社会等级制度下,个体的社会流动性往往受到了限制。
这是因为社会分层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阶层之间的流动通常较为困难。
社会分层还会给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带来不公平。
在一个社会分层清晰而严格的社会中,处于较低阶层的人往往很难跨越阶层的桎梏,晋升机会有限。
因此,社会分层是社会流动性的阻碍。
其次,社会流动性也会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性的存在使得社会分层不再是永恒不变的。
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的把握,跨越阶层的限制,实现地位上的向上流动。
社会流动性的提高会使得社会分层变得更加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社会流动性也为社会提供了创新和进步的可能。
通过流动性,社会能够激发个体的动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社会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分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并非单向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社会流动性既受制于社会分层,也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分层。
一个开放和有机的社会流动性会使社会分层变得更加平均和公正。
通过社会流动性,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促进,减少了上层阶层对下层阶层的隔离和消极影响。
同时,流动性也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和才华,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除了分层与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外,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族群差异等因素都会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教育的普及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的阶梯结构。
社会分层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机会,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
然而,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之间进行的移动。
它可以是竖直的,即在同一层次内的上升和下降,也可以是水平的,即从一个层次移动到另一个层次。
社会流动是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分层的形成与个体的不同特征和才能密切相关。
在社会分层中,学历、职业、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是影响个体地位的重要因素。
学历可以决定个体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和受到的待遇。
一个高学历的个体通常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而一个低学历的个体则可能在社会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财富也是影响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富人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
职业是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之一,某些职业地位较高,而另一些职业地位较低。
然而,社会流动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特征和才能,还受到社会结构和机会的制约。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层次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社会结构的差异和固化往往限制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在某些社会中,社会地位和财富被世袭,由家族或血统决定。
这种情况下,社会流动被严重限制,人们的地位和财富基本上是由出生决定的。
而在一些其他社会中,社会结构相对宽松,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容纳社会流动。
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选择和努力更加重要,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能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流动并不总是一种向上的趋势,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经历阶级下降。
这种情况下,个体失去了之前的优势和地位,可能会面临经济和心理压力。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相互关联的,分层越明显,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越小。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职业教育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职业教育[摘要]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现象,社会分层是通过社会流动而形成的,我们通过掌握社会流动来掌握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
文章通过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分析,提出通过职业教育来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合理的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职业教育社会分层是现实社会当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给产业结构带来影响。
以产业结构为依托的社会人才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这也导致了社会分层发生变化,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流动也会发生改变。
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调节社会人才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都是社会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流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是从动态角度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变动的现象”。
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所讲的是社会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人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大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这种流动会给个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带来变化,并且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的形式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种。
水平流动指人们在同一个阶层内的流动,它能引发职业结构的变化(如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但不会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垂直流动指人们在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
垂直流动还可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根据不同的参照基点又可以分为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
这种流动会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层次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地位,即职业地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职业地位可以看做是社会分层的指示器。
②社会分层是一个很学术化的概念。
它是从静态角度描述社会垂直结构的性质、状态、内容和形式,以及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基本秩序。
这个词最初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是社会学家借用生物学的概念——地球是分层的,社会学家发现人类社会是有高有低的层化现象,于是在19世纪就把这个词引入社会研究中来了。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 16 教案 课 题: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 目的要求:了解社会分层的含义,理解社会分层理论 重点难点:理解社会分层过程,掌握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以及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教学过程:讲授 作业布置:预习 课 后 记: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概念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的产生.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④阶级与阶层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⑥阶级的消灭.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M.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阶级——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 基本理论:认为社会阶层的决定力量主要是"权力".(他的权力概念:以一种合法的和规律的方式对他人行为做有效控制.)权力共分三个类: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权力.这些权力依偿三种不同的奖赏制度,决定社会分层原则. 社会分层原则: 经济原则:以拥有经济资源的多寡来确定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拥有经济资源越多其阶层地位越高.反之则越低. 社会原则:依据个人得到社会公认的名望来确定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个人依附团体所拥有荣誉越多,则地位也越高. 政治原则,以拥有政治权力的多寡来确定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 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第一, 社会分层结构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不是凝固的. 第二,现代社会不存在终身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第三,到了工业社会,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稳定性不平等被暂时性不平等所代替. 第四,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层时,才是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周作宇 2012-8-19 10:35:04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05期第85~91页
【专题名称】教育学
【专 题 号】G1 【复印期号】2001年12期 【英文标题】Educ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ZHOU Zuo-yu (Schoo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BNU,Beijing 100875,China)
【作者简介】周作宇(1964- ),男,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应试”现象是普遍的,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如何保证教育平等,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In the paper,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the social cause for the "for-test-education"to exist and to be kept on.The phenomenon of "for-test-education"is not a unique case which only appears in China,it is quite common in the world.The key problem related to such kind of education is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rare social,further,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value by means of assuring educational equality,with the realit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under concern.
【关 键 词】应试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for-test-educ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social mobility
随着素质教育话语的普及,人们对素质教育诉求的热情已逐步降温。现在,素质教育几近失去了冲创力,而创新教育则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话语中的新贵了。于是,作为对子,“应试教育”问题似乎也随之冷却下来。这倒不是因为人们已认清了其本质,也非因为素质教育的号子响过之后它在现实中开始消退。根本的问题是,应试只不过是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一种手段或资源,教育本来就很难和流动或分层割断开来。应试具有的普遍性、合理性使其存在无法消解。囿于教育来论“应试”似已无话可说。如对应试的社会根源不加分析,就无法对教育的选择给以理由充足的解释。如对教育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分辨不清,就无法厘清教育内部的症结。
一 根据现在社会媒介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应试主义(注:应试主义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它只是表征指向考试的一种价值追求。应试的前提是考试制度。所以,应试主义乃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回应。它本身不构成终极的价值追求,毋宁说是一种中介性价值倾向。)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种异化的倾向。作为对应试主义的反对,素质教育成为纠偏的良方。当人们在追溯应试主义的历史源头的时候,很容易和建国后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建国前的历史少有研究者关注。从科举制度取消到建国前的半个世纪里发生的教育故事或则被忽略,或则以“大帽子”遮之。另一方面,从直觉上,由于那时教育的需求远远没有被激发,所以考试升学的压力远没有现在大,故而认为应试教育不过是教育的现代病。科举文化似乎已从科举制度取消的那一刻起绝迹。然而,科举制度的传统并没有因为制度的取消而彻底消失。事实上,在随后进行的会考中科举文化反映得十分清楚。陶行知对会考进行的批判可以说明这一点[1](P144-145)。在一定意义上说,陶行知当时所面对的教育问题和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颇为相似。他对会考的批判言词之激烈甚至超过现在。这说明,就我国的教育传统而言,从科举考试的兴盛到式微,从陶行知时代的会考到建国后的高考立废循环,应试主义的倾向随制度的变化虽时有断裂,但主线明晰不衰。
还有的人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高等教育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而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所以应试不可避免。如果考虑到日本的“考试地狱”、或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类似现象,儒家文化容易被看作是归因的一个根据。那么,跳出儒家文化的圈子看看比较发达的欧洲和北美,情况又如何呢?在多尔(Ronald Dore)1976的《文凭病——教育、资格与发展》中,就曾把英国放在和中国相似的境况中加以考量。“文凭病”不止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病,恰恰是英国引进了中国放弃的科举制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官考试制度。按多尔的分析,文凭病不只在中国、坦桑尼亚有所表现,在英国教育中也同样有染[2](P33)。在欧洲大陆,德国的双元制是举世闻名的。在文理综合中学毕业,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升入大学。看起来大学入学很轻松。殊不知在小学四年级毕业的时候,10岁左右的小孩子就根据他的学业成绩被分送到主体中学和综合中学两种轨道了。前者走向职业教育,而后者的归属则是重学术性的大学教育。综合中学当然是家长们向往的。然而被准入者,当然是经测定认为是学业殊异者。而幸运者多出自中产阶级家庭。虽然测试的形式可能不同,但测试的作用和功效,却与我国的升学考试无异,不去理会测试的家长恐怕不多。相比起来,美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较高,在这样的国家应该鲜有应试教育的现象发生了。但从20世纪20年代年始,IQ的测试在美国就开始不断地受到抨击。批评者多抓住测试中反映出的种族歧视问题做文章。斯达特门(Stratman)在为1979年的《教育测验法》所做的准备陈述中曾指出:“标准化考试只是用来证明中产阶级子女的成绩。它使工人阶级的子女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前景暗淡无光。以性向、能力、或智力等术语进行的测试事实上只证明了一种价值和家庭背景”。在1981年斯特安纽(Strenio)出版的《测验陷阱》中,对“能力本位主义”遮盖下的阶级利益和社会权力进行了全面的揭示。不去应主流文化的试,就难以为主流文化接纳。如果说以前的批评集中于种族和阶级问题上,最近的批评就更接近于我国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了。根据理曼(Lemann)在《大考试》中的考察,SAT之于东西部和ACT之于中部中学生来说,影响是深刻的。这看起来大有中国高考所具有的效能。
由是观之,应试的现象并非中国的现代教育病,也非中国特有,相反,它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既然是普遍的现象,那么,在其背后必然有产生该现象的深层原因,而这种原因是无法在理想的教育观念中发掘的,也无法在现实的教育舆论中获得解释。无疑,需跳出教育的圈子,从更为根本的社会问题出发,才有可能厘清和解析。
二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是学校自身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恰恰是对社会分层的留守或超越的动机使应试教育成为必然。
社会分层是指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在这种不平等体系中,有的人或集团可以获得更多的争取社会资源甚至攫取公共资源的机会,而别的人或集团则在资源的获取机会上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在这里,资源的概念是广义的。它包括权力、财富、声望等成分。我国过去常常提及的“三大差别”,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使用频率极高的“阶级”差别,城乡“剪刀差”等现象,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就是社会分层概念的一种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紧密联系,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层的基础,而社会不平等首先源于社会差异。但单纯的社会差异还构不成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异连同人们对这种差异的评价,才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可见,人们的评价在社会不平等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人们是谁?人们的评价又是如何形成的?人们的评价和社会不平等是怎样关联的?谁有评价的话语权力,谁掌握着标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政治文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解释。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人们的评价受文化的影响。“官本位”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是更多人的价值追求。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问题;从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权利和权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则是一个成本收益问题。无论如何,社会分层负载着很多的等级和不平等的内涵[3](P2)。
历史上的等级制度、现代社会的科层组织,从横截面上看是固化的不平等结构,从纵截面上看,则是不平等的结果。从而得出不平等是不平等的原因的结论,也就是说,不平等有一定的传承概率。你是弱势群体的一个分子,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获取或分配的过程中你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你没有更多的资源获取机会,你的下一代也同样有可能重复你的命运,结果就是阶级或阶层的历史性维系和传承。倘若社会分层固化到这一步,那么历史一定是豪门望族的家族史。事实上,历史没有陷入这种血统论或宿命论的循环。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结构和系统。从个体来说,人的主动性、人的自我意识,从群体和类的角度上说,类的社会性、互相依赖性、理性,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流动的动因。这就是说,社会分层不是凝固不变的,相反,社会分层是蕴涵着社会流动的动态平衡。社会流动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中地位的升迁或降落(注:这里的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升降。空间位置的流动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暴力斗争在相当长的历史中起着社会流动的作用。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使一个群体一下子由“上层”下落,而使另一个群体从“低处”上升。“成则王侯败则寇”就是暴力促进流动的写照。我国从建国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的“成分制”,政治运动中的集团划分,如“地富反坏右”、“红五类”等,乃是在政治干预下促成的社会流动。在特殊的政治价值参照系中,“地主”、“资本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不齿”的群落。而“贫下中农”则因“根红苗壮”而令人敬仰。如果追溯这段历史的前史和其后的社会价值变化,社会分层的动态性特征会看得很清楚。决定社会分层结构或促成社会流动的原因有多种。除了暴力、政治斗争等因素外,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到后来发展成八股文乃至扼杀人性的地步,但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它的贡献也是不容否定的。根据克拉克(E A Kracke Jr)对宋朝1148年和1256年中国家庭背景和科举考试成功者的关系研究,1148年无背景的人数比例占56.3%,1256年占57.9%。这就说明,科举制度对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后来,英美相继吸收科举考试制度背后的能力本位理念,推行文官考试制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4](P173-193)。考试能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