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4.2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

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不规则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3.4.4条的有关规定。

3.4.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

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

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 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3.4.

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

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

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

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2)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

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

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

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

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2) 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3)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

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

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

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3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3.5 结构体系

3.5.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

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5.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

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5.4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

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3 预应力混凝土的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4 钢结构构件的尺寸应合理控制,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5 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3.5.5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3.5.6 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厂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6 结构分析

3.6.1 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 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6.3 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平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该楼层地震

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3.6.4 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的平面形状和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分块刚性、半刚性、局部弹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6.5 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它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3.6.6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

梯构件的影响。

2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 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

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3.7 非结构构件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7.5 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3.7.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

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8.1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

3.8.2 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

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范第1.0.1条的基本设防目标进行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 b7.5。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

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

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

于9%。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3)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

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 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 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 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2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8

度时不宜超过C70。

3 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 等级B、C、D 的碳素结构钢及Q345 等级B、C、D、E 的低

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它钢种和钢号。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9.5 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接头的焊接拘束度较大、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 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钢板厚度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 关于Z15级规定的容许值。

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

3.9.7 混凝土墙体、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应采取措施加强混凝土的结合性能。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的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3.10.1 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

3.10.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针对性:可分别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3.10.3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选定地震动水准。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可选用本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

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其中,设防地震的加速度应按本规范表3.2.2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采用,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6 度、7 度(0.10g)、7度(0.15g)、8度(0.20g)、8度(0.30g)、9 度可分别采用0.12、0.23、0.34、0.45、0.68 和0.90。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 年的结构,宜考虑实

际需要和可能,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做适当调整。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 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入近场影响,5km 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 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 的增大系数。

2 选定性能目标,即对应于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坏状态或使用功能,应不低于本规范第1.0.1条对基本设防目标的规定。

3 选定性能设计指标。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

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设计宜确定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和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含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等);宜选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预期弹性或弹塑性变形状态,以及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当构件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可适当降低。

3.10.4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楼盖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是否整体或

分块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 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弹塑性分析可根据性能目标所预期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分别采

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以及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3 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相对于弹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简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线性分析结

果应基本一致;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承载力,可通过与理想弹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程度。

3.10.5 结构及其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参考目标和计算方法,可按本规范M.1 的规定采用。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11.1 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按

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

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 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7。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第18页如图所示:

窗间墙不得小于1000mm!否则采取1、加钢筋砼独立柱;2、把该处的圈梁改成连梁设置等加固措施。高层在高规6.1.1.2中有明确规定,若是两个相邻房间的窗,窗间墙不得小于1200mm! GB50011-2010第13.3.4-4与12G614-1中墙长规定似乎有点矛盾。 二、砌体结构: 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 第7.3.1条: 1、楼电梯间的四角 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 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 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6、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口侧墙体应加强。) 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地圈梁相连。

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原则

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原则:1.满足施工进度、方法、工艺流程及施工组织的需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可能减少施工用地。2.合理组织运输,保证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各种材料能按计划分期分批进场,避免二次搬运,充分利用场地。3.因地制宜划分施工区域的和临时占用场地,且应满足施工流程的要求,减少各工种之间的干扰。4.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降低工程成本,可能减少临时设施搭设,尽可能利用施工现场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施工临时设施。5.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应方便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靠近施工现场,福利设施应在生活区范围之内。6.施工平面布置应符合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和建设单位安全保卫、消防、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方案主要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确定,还应包括季节性措施、四新技术措施以及结合市政公用工程特点和由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的、工程需要所应采取的相应方法与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分项工程、关键工序、季节施工还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竣工报告1.由施工单位编制,在工程完工后提交建设单位。2.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验收合格基础上,申请竣工验收。3.工程竣工报告应含主要内容:(1)工程概况;(2)施工组织设计文件;(3)工程施工质量检查结果;(4)符合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5)工程施工履行设计文件情况;(6)工程合同履约情况 招标附表(1)拟投入主要施工设备表;(2)拟配备本项目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3)劳动力计划表;(4)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或横道图);(5)施工总平面图;(6)临时用地表。 分包安全(1)实行总承包的项目,安全控制由总承包方负责,分包方服从总承包方的管理。总承包方对分包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包括:审查分包方的安全施工资格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应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分包方;在分包合同中应明确分包方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对分包方提出安全要求,并认真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蛮干的分包方,应令其停工整改;总承包方应统计分包方的伤亡事故,按规定上报,并按分包合同约定协助处理分包方的伤亡事故。(2)分包方安全生产责任应包括:分包方对本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负责,认真履行分包合同规定的安全生产责任;遵守总承包方的有关安全生产制度,服从总承包方的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向总承包方报告伤亡事故并参与调查,处理善后事宜。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项目: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等八项 夹渣。初灌混凝土量不够,造成初灌后埋管深度太小或导管根本就没有进入混凝土;(2)混凝土灌注过程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3)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使混凝土上部结块,造成桩身混凝土夹渣;(4)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当混凝土冲破沉积砂层时,部分砂粒及浮渣被包人混凝土内 1.围护结构变形明显加剧。2.支撑轴力突然增大。3.围护结构或止水帷幕出现渗漏。4.开挖暴露出的基底出现明显异常。包括黏性土时强度明显偏低或砂性土层时水位过高造成开挖施工困难时。5.围护结构发生异常声响。6.边坡出现失稳征兆时。1.验收批:(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2) 一般项目中的实测(允许偏差)项目抽样检验的合格率应达到80%,且超差点的最大偏差值应在允许偏差值的1.5倍范围内;(3)主要工程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复验合格,试块、试件检验合格;(4)主要工程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以及相关试验检测资料齐全、正确;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 2.分项工程 (1)分项工程所含的验收批质量验收全部合格; (2)分项工程所含的验收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正确;有关质量保证资料和试验检测资料应齐全、正确。 3.分部(子分部)工程:(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1)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3)分部(子分部)工程中,地基基础处理、桩基基础检测、梁板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抗渗抗冻、预应力混凝土、回填压实等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本规范规定;(4)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4.单位(子单位)工程 (1)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3)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4)主体结构试验检测、抽查结果以及使用功能试验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5)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一、施工质量保证计划内容:1、明确质量目标2、确定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3、质量管理措施4、质量控制流程

附录3:建筑形体规则性判断报告(船牌结构-食堂)

贵州船牌饲料有限公司新建的饲料生产加 工项目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断报告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8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3) 2 计算依据 (3) 3 计算目的 (3) 4 计算过程 (3) 5 结论 (5)

1 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贵州船牌饲料有限公司新建的饲料生产加工项目-食堂,食堂为地上1层,层高4.5m;结构嵌固部位为基顶,房屋高度约为4.5m,为A级高度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II类。 2 计算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45-020-2016 2)《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45-049-2017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 其它相关规范、规定、施工规范等。 3 计算目的 本报告旨在通过计算项目建筑规则性,校核该项目的形体是否符合如下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45-020-2016中第7.2.1条: 择优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9分评分规则如下: 1 属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的、形体不规则的建筑,得 3 分; 2 属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的、形体规则的建筑,得9 分。 4 计算过程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规则、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为实现相同的抗震设计目标,形体不规则的建筑,要比形体规则的建筑耗费更多的材料。不规则程度越高,对结构材料的消耗量越多,性能要求越高,不利于节材。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结构房屋存在表7.2.1-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7.2.1-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表7.2.1-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表7.2.1-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原则

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及塔吊的布置原则 1、确定垂直运输设备的位置(塔吊、井架、门架)他们的位置受现场工作面的限制,同时影响现场材料仓库、材料堆场、搅拌站、水、电、道路的布置; 2、多层建筑施工中(3-7层)可以用轻型的塔吊,这类塔吊的位置可以移动,但是按照建筑物的长边布置可以控制更加广阔的工作面,尽量的减少死角,材料和构件控制在塔吊的工作范围之内; 3、高层建筑施工中(12层以上或大于24米),可以布置自升式或爬升式塔吊,他们的位置固定,具有较大的工作半径(30-60米),同时一般配置若干太的固定升降机配合作业,主体结构完毕,塔吊可以拆除; 4、多层房屋施工时,固定的垂直运输设备布置在施工段的附近,当建筑物的高度不同时,布置在高低分界处,如果有可能,尽可能布置在有窗口的地方,以避免墙体的留搓和拆除后的修补工作,,固定的垂直运输设备中卷扬机的位置不能靠升降机太近,以便司机视线开阔; 5、材料堆场、仓库、搅拌站的位置:尽量在起重机的半径范围之内,并且运输、装卸方便,位置主要取决与垂直运输设备位置的选择; 6、对于少量的、轻型材料可以堆放的远一点,以不影响施工为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减少二次搬运! 7、现场布置在满足现场施工的前提之下,尽可能达到业主的要求; 8、满足施工需要和文明施工的前提之下,尽可能节约施工用地,减少临时设施的投入; 10、现场交通运输通畅和满足施工材料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场内的运输,特别是减少二次搬运; 11、平面交通上,尽量避免和单位的相互干涉; 12、符合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和放火规范 13、布置区域要留有塔吊附墙位置;在有室内电梯的高层和超高层项目中,尽量避免将塔吊布置在电梯井内,以免今后塔吊拆除进度和室内电梯的安装进度发生冲突。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原则 按施工图纸规划出《施工平面布置图》搭建各种临时设施。按安全文明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修整和装饰。临时施工用水、用电、道路按施工要求标准完成。为使现场使用合理,施工平面布置应有条理,尽量减少占用施工用地,使平面布置紧凑合理,同时做到场容整齐清洁,道路畅通,符合防火安全及文明施工的要求。施工过程中避免多个工种在同一场地,同一区域进行施工而相互牵制、相互干扰。施工平面设专人负责管理,使各项材料、机具等按已审定的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的位置推放。 塔吊距离拟建建筑物的最小距离是3米,其他的问题,是要经过计算的,原则是让塔吊的臂旋转范围内,将所建筑的工程覆盖,有的时候,也可一少让出些,这个要看实际的尺寸来定 谁知道建筑施工进场规划布置图怎么画?急!!! 1、分析施工管理需要:工人住宿、食堂、劳务管理人员住宿、办公室等 2、钢筋工棚、木工工棚、材料堆码(仓库)等现场生产需要的位置及数量和大小 3、临时用水用电的布置:供水、供电端的确定。然后布置管线到各个需要的终端 4、考虑安全文明施工的布置,消防、排水、污水处理、标示标牌安放位置、大门位置 5、施工机械安放,塔吊、提升架、混凝土泵 6、施工道路的调整,保证施工车辆的通畅 7、基坑维护措施的施工 第 1 页共1 页

施工总平面图布置

六、施工总平面布置

㈠、施工场地布置 本标段施工区域内为农田、旱地、树林,场区附近有居民区。项目经理部以租用民房为主;各施工队在现场搭建临时房屋作为驻地,钢筋加工场地及存料场地设在施工现场。 详细布置见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表4《施工总平面布置》。 1.1项目经理部:本标段项目部共35人,拟于附近村庄租用民房300m2作为办公及生活驻地,项目经理部设工地实验室。 1.2路基施工一队:共106人,配置活动房屋350m2;在道路右侧K9+800附近旱地内清理平整一块75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车辆停放、维修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3路基施工二队:共106人,配置活动房屋350m2;在道路右侧里程K11+400附近旱地内清理平整一块75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车辆停放、维修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4桥涵施工队:共140人,配置活动房屋450m2;在道路右侧K11+700附近旱地内清理一块250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加工场、预制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5路面施工队:共176人,配置活动房屋550m2,拟在既有惠崇公路与本工程终点交叉处附近平整场地总面积3000m2,作为修建临时活动房屋、布置搅拌站、机械停放场、修理场用地。

㈡、施工道路布置 本标段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惠崇公路通往拟建线路终点,各种施工材料可由该公路运来。由于施工现场内没有沿线路方向的道路,施工队伍进场后须在线路右侧红线范围内修建沿线路纵向的施工便道,便道宽度4m,总长度2400m。 ㈢、临时水电布置 本标段施工及生活用水采用从当地水网接入,全线共需接入φ100输水干管2000m,φ50输水干管1500m。 施工用电从电网拉入,需要先同供电部门取得联系,搭设临时线路。全线计划安装2台400KVA变压器,设置于桥涵施工队及路面施工队。需搭设高压线路约1500m、低压线路约2000m。另配置1台250KW发电机备用。

结构总体布置的一般原则

1-3 结构总体布置的一般原则百度上找的资料 (2006-01-29 10:32:45) 转载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仅要根据结构高度,还应根据是否抗震设防及设防烈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当结构体系确定后,结构总体布置应当密切结合建筑设计进行,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因此,结构体系受力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能否做到先进合理,与结构布置密切相关。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一个先进而合理的设计,不能仅依靠力学分析来解决。因为对于较复杂的高层建筑,某些部位无法用解析方法精确计算;特别是在地震区,地震作用的影响因素很多,要求精确计算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仅仅依赖于“计算设计”,还要正确运用“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指对一些难以做出精确计算分析,或在某些规程中难以具体规定的问题,应该由设计人员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结构设计。概念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应具有多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设计中处处都要带着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解去处理理论和构造问题。以下论述的诸方面均须用概念设计的方法加以正确处理。 一、结构平面布置 高层建筑的开间、进深尺寸和选用的构件类型应符合建筑模数,以利于建筑工业化。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均匀对称。需要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长,值宜满足教材表1-3的要求; 3.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二、结构竖向布置 高层建筑中控制侧向位移常常成为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且随着高度增加,倾覆力矩也相应迅速增大。因此,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过大。一般将高宽比控制在5~6以下,是指建筑物地面到檐口高度,是指建筑物平面的短方向总宽。当设防烈度在8度以上

构造柱构造规范

构造柱构造规范 编辑词条 目录 1基本内容 目录 1基本内容 收起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结构设计规范第5.0.1条一般情况下,多孔砖房屋应按表5.0.1的要 求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第5.0.2条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 层数,按表5.0.1要求设置构造柱,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也应按外墙处理。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本条上述要求或第5.0.1条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第5.0.3条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构造柱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可4φ12,箍筋间距 不宜大于250mm,且在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宜适当加密,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房屋四角 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二、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和9度区的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 1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三、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500mm设2φ6拉 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图5.0.3-1); 四、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五、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图5.0.3-2), 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第5.0.4条 7度时层高超过3.6m或墙长大于7.2m的大房间,8度和9 度时的房屋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置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第5.0.5条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1m的后砌非承重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第5.0.6条多孔砖房屋的现绕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房屋,应每层设置圈梁,横墙承重时,各类墙的圈梁设置要求应按表5.0.6的规定执行;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5.0.6内要求适当加密。 二、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梁,但楼板应与相应构造柱用钢筋可靠连接。 第5.0.7条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二、圈梁在本章第5.0.6条一款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三、圈梁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并有可靠锚固。伸入顶层圈梁的构造柱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5d。 四、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00mm。配筋应符合表5.0.7的规定。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增设基础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 五、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第5.0.8条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宜小于120mm; 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小于80mm,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 三、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原则

施工总平面图是拟建项目施工场地的总布置图。它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的要求, 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材料仓库、附属企业、临时房屋、临时水电管线等做出合理的规划布置,从而正确处理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各项设施和永久建筑、拟建工程之间的空间关系。 一、施工总平面图设计的内容 (一)建设项目施工总平面图上的一切地上、地下已有的和拟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二)一切为全工地施工服务的临时设施的布置位置,包括: (1) 施工用地范围,施工用的各种道路; (2) 加工厂、制备站及有关机械的位置; (3) 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构件的仓库和生产工艺设备主要堆场、取土弃土位置; (4) 行政管理房、宿舍、文化生活福利建筑等; (5) 水源、电源、变压器位置,临时给排水管线和供电、动力设 施; (6) 机械站、车库位置; (7) 一切安全、消防设施位置。 (三)永久性测量放线标桩位置 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项目,其建设工期往往很长。随着工程的进展,施工现场的面貌将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应按不同阶段分别绘制若干张施工总平面图,或者根据工地的变化情况,及时对施工总平面图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符合不同时期的需要。 二、施工总平面图设计的原则

(1) 尽量减少施工用地,少占农田,使平面布置紧凑合理。 (2) 合理组织运输,减少运输费用,保证运输方便通畅。 (3) 施工区域的划分和场地的确定,应符合施工流程要求,尽量减少专业工种和各工程之间的干扰。 (4) 充分利用各种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原有设施为施工服务, 降低临时设施的费用。 (5) 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应便于工人的生产生活。 (6) 满足安全防火、劳动保护的要求。 三、施工总平面图设计的依据 (1) 各种设计资料,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地形地貌图、区域规划图、建筑项目范围内有关的一切已有和拟建的各种设施位置。 (2) 建设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 ⑶建设项目的建筑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以便了解备施工阶段情况,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4) 各种建筑材料构件、加工品、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需要量一览表,以便规划工地内部的储放场地和运输线路。 (5) 各构件加工厂规模、仓库及其他临时设施的数量和外廓尺寸。 四、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步骤 (一)场外交通的引入 设计全工地性施工总平面图时,首先应从研究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等进入工地的运输方式入手。当大宗材料由铁路运来时,首先要解决铁路的引入问题;当大批材料是由水路运来时,应首先考虑原有码头的运用和是否增设专用码头问题;当大批材料是由公路运入工地时,由于汽车线路可以灵活布置,因此,一般先布置场内仓库和加工厂,然后再布置场外交通的引入。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碧桂园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2014-05-26點右側加我《建筑结构》杂志 本文来自【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 【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2.4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各阶段(包括前期方案阶段)须提交我司提供的《技术评审表》的答复意见(在评审表内填写并由结构审核人签名)。 2.5项目结构初步设计前,设计单位结构负责人针对各单体结构设计做统一技术及绘图要求,并将《结构技术统一措施》提交我司设计部一份。 2.6初步设计资料送审前,应将电子版先发我司设计部技术组一份。 2.7户型大样图中,要求能体现结构的梁、板尺寸及标高(可另设图层,将结构相关信息放在此图层内)。 2.8对甲方提交的《审图意见表》应做及时回复(回复意见可在意见表内填写)。 2.9正式施工蓝图出图前,应提交设计部完整的电子版图供我司进行成本测算。 2.10提供给我司的电子版图纸,必须按目录顺序将图纸布置好。一张图纸对应 一个电子文件。 2.11出确认图时,提供给我司完整的计算书: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总平面布置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总平面布置

1、线型问题 (1)建筑物的轮廓以外墙线为准,粗线,挑出阳台等用细线表示。细线调为0.09毫米比较好看,轮廓线调为0.5毫米比较合适。注意对绘制线条的线宽进行调整,总平图做到粗、中粗、细线条合理美观。 2、弱化问题 (1)地下室轮廓线在地下室阶段强调,其他阶段弱化。有时候在地下室边线加上基坑支护。 (2)周围已建建筑及道路可保留,但须弱化。 (3)遵循原则,重要构件强化,次要构件弱化。 3、字号统一 在绘制中,注意协调不同文字标注的字号统一,使整体完整协调。比如:楼栋号文字标注采用相同字号;临设、加工房、堆场采用相同字号;说明文字和图例采用相同字号;图名最大,按实际选用。 4、图例选用 图例以简洁形象为宗旨。在绘制的过程中注意前后的统一。 5、容易遗漏的东西 (1)地下室车库出入口(若完成),在主体阶段需保留。 (2)结合进度,在总体建筑的施工阶段可能出现个别楼栋滞后建筑,那么要注意在图上表现。 (3)加工场地及施工道路的转换需明确。 (4)塔吊安装拆除时间和总平图上对应。 (5)砌体插入时间与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的布置安排时间统一。 6、数字化绘制 对总平中的塔吊、施工电梯、施工大门、钢筋加工房等进行数字编号。

1、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1)平面布置科学合理,施工场地占用面积少; (2)合理组织运输,减少二次搬运; (3)施工区域的划分和场地的临时占用应符合总体施工部署和施工流程的要求,减少相互干扰; (4)充分利用既有建(构)筑物和既有设施为项目施工服务,降低临时设施的建造费用; (5)符合节能、环保、安全和消防等要求; (6)临时设施应方便生产和生活,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宜分离设置; (7)遵守当地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关于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 2、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应包括内容 (1)项目施工用地范围内的地形状况; (2)全部拟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位置; (3)项目施工用地范围内的加工设施、运输设施、存贮设施、供电设施、供水供热设施、排水排污设施、临时施工道路和办公、生活用房等; (4)施工现场必备的安全、消防、保卫和环境保护等设施; (5)相邻的地上、地下既有建(构)筑物及相关环境。 3、分阶段布置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一般按地下结构、地上结构、装修装饰和机电设备安装、总平施工四个阶段。 (1)地下室结构 涉及土方施工的需明确土方施工顺序,即和进度表达一致绘制施工顺序流程。如果总平绘制比较细致,可以对节点工期要求的区域进行标注显示。 土方回填区域也可以表现出来。尼玛,防水卷材、防水保护层也可以表现出来。。 通过地下室顶板的,需要加固的部位,绘制加固区域。

形体规则性报告

x办公楼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xxxx xxxxx

目录 一、针对条文 (3) 二、工程概况 (3) 三、设计依据 (4) 3.1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 (4) 3.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 四、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5) 4.1结构设计标准 (5) 4.2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5) 五、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6) 5.1活荷载标准值 (6) 5.2风荷载 (6) 5.3雪荷载 (6) 六、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 (7) 七、计算分析 (7) 7.1左右塔楼(1-1~1-3轴,1-8~1-10轴) (7) 7.2中部塔楼(1/1-3轴~1/1-7轴) (12) 八、得分判定 (17)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一、针对条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第7.2.1条: “择优选择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三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 二、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xxx 建设地点:xxx 项目名称:xxx 总建筑面积:xxx 建筑基底面积:xxx 建筑层数:xxx 主体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高度:xx 建筑功能:办公+商业

三、设计依据 3.1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 ⑴《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⑵《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⑷《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 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⑻《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⑼《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⑽《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⒀《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⒂《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 其他国家及地方规范、设计条例、规定 3.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公司提供的《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构造柱的设置&规范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

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

建筑制图课件 第八章《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第八章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8-1 建筑形体的画法 §8-2 视图选择 §8-3 建筑形体的尺寸标注 §8-4 剖面图 §8-5 断面图

大部分建筑物是由不同的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和球等基本形体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因此在画建筑形体的投影图时,可参照第三章介绍的形体分析法,将一个复杂的建筑形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形体,分析它们的组合形式和相对位置,并据此进行画图。

现以肋式杯形基础为例,说明画建筑形体视图的步骤如下: (一)形体分析 肋式杯形基础的形体,可以看成由四棱柱底板、中间四棱柱(其中挖去一楔形块)和6 块梯形棱柱肋板叠加组成。四棱柱在底板中央,前后各肋板的左、右外侧面与中间四棱柱左、右侧面共面、左右两块肋板在四棱柱左右侧面的中央(二)确定安放位置 根据基础在房屋中的位置,形体应平放,使H面平行于底板底面,V面平行于形体的正面。

(三)确定视图数量 确定的原则是用最少数量的视图把形体表达完整、清楚。 (四)画视图 ⒈根据形体大小和注 写尺寸需占的位置,选择适宜的图幅和比例。 ⒉布置视图。 ⒊画视图底稿。按形 体分析的结果,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顺次画出三面视图。画每一基本形体时,先画其最具有特征的视图,然后画其他视图。 4. 加深图线。经检查无误之后,按各类线宽要求,用较软的铅笔或墨线进行加深。 (五)标注尺寸

§8-2 视图选择 视图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视图数量,二是确定正立面图。 一、选择视图数量 一般的建筑形体,可用三视图(即平面图、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表示。 建筑物及其构配件的视图,在保证表达完整清晰的前提下,也可选用单个视图、两个视图、三个视图、或者更多的视图表示。 单个视图表示 三个视图视图表示 两个视图表示

建筑形体常见的表达方法

情景8 建筑形体常见的表达方法 下一任务任务一视图表达方法的应用 用正投影法将机件形体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视图,其目的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可见部分。 8.1.1 基本视图 按照我国的制图标准,房屋建筑的视图,应按正投影法并用第一角画法绘制。物体在正立投影面(V)、水平投影面()和侧立投影面(W)上的视图分别称为: 正立面图—由前向后作投影所得的视图,也简称正面图; 平面图—由上向下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左侧立面图—由左向右作投影所得的视图,也简称侧面图。 在原有三个投影面V、H、W的对面再增设三个分别与它们平行的投影面V1、H1、W1,可得到一六面投影体系,这样地六个面称为基本投影面。物体在V1、H1、W1面上的视图分别称为: 右侧立面图—由右向左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底面图—由下向上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背立面图—由后向前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以上六个视图称为六面基本视图。六个投影面的展开方法如图8.1所示。如在同一张图纸上绘制若干个视图时,各视图的位置宜按图8.2的顺序进行配置。 工程上有时也称以上六个基本视图为正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和后视图。画图时,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选用其中必要的几个基本视图。每个视图一般均应标注图名,图名宜标注在视图的下方或一侧,并在图名下用粗实线绘一条横线,其长度应以图名所占长度为准,如图8.2所示。

本章导航: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 上一任务下一任务任务二剖面图表达方法的应用 在工程图中,物体上可见的轮廓线用实线表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当物体的内部构造复杂时,投影图中就会出现很多虚线,因而使图面虚实线交错,混淆不清,给画图、读图和标注尺寸均带来不便,也容易产生差错。此外,工程上还常要求表示出建筑构件的某一部分形状及所用建筑材料。为了解决以土问题,可以假想地将物体剖开,让它的内部构造显露出来,使物体的不可见部分变成可见部分,从而可以用实线表示其内部形状和构造。 8.2.1 剖面图的形成 用假象剖切面剖开形体,将处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作正投影所得到的视图称为剖视图。其目的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内部结构。 如图8.6a为一台阶的三视图。左视图中,由于踏步被侧挡板遮住而不可见,所以在左侧立面图中画成虚线。现假想用一侧平面P作为剖切平面,把台阶沿着踏步剖开,图8.6b所示,再移去观察者和剖切平面之间的那部分台阶,然后作出台阶剩下部分的投影,则得到如图8.6c中所示的Ⅰ-Ⅰ剖面图。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和依据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和依据 1、布置原则 1.1、施工平面布置应严格控制在建筑红线之内。 1.2、平面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减少施工用地。 1.3、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 1.4、合理组织运输,保证现场运输道路畅通,尽量减少二次搬运。 1.5、各项施工设施布置都要满足方便施工、安全防火、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 1)除垂直运输工具以外,建筑物四周3m范围内不得布置任何设施。 2)塔吊根据建筑物平面形式和规模,布置在施工段分界处,靠近料场。 3)装修时搅拌机布置在施工外用电梯附近,施工道路近旁,以方便运输。 4)水泥库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靠近搅拌机的地方。 5)临时水电应就近铺设。 1.6在平面交通上,要尽量避免土建、安装以及其他各专业施工相互干扰; 1.7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和防火规范。 1.8现场布置有利于各子项目施工作业。 1.9考虑施工场地状况及场地主要出入口交通状况。 1.10结合拟采用的施工方案及施工顺序。 1.11满足半成品、原材料、周转材料堆放及钢筋加工需要。 1.12满足不同阶段、各种专业作业队伍对宿舍、办公场所及材料储存、加工场地的需要。 1.13各种施工机械既满足各工作面作业需要又便于安装、拆卸。 1.14实施严格的安全及施工标准,争创省级安全文明工地。 2、布置内容 2.1、拟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周围的重要设施。 2.2、施工用的机械设备固定位置。 2.3、施工运输道路。 2.4、临时水源、电源位置及铺设线路。 2.5、施工用生产性、生活性设施(加工棚、操作棚、仓库、材料堆场、行政管理用房、职工生活用房等)。 3、布置步骤

确定建筑位置→物料提升机位置→ 木工加工场地→钢筋加工场地→办公室、库房→临时道路→临时设施→临时水电

建筑施工总平面图布置要求

施工总平面布置要求 现场围挡要求 3.2.1 现场围挡应做到坚固、稳定、整洁、美观,材料应选用砌体、彩钢板等硬质材料,不应采用彩条布、竹笆、粘土实心砖等。市政道路工程还应设置红灯示警。 3.2.2 在深基坑影响围、人员流动较密集区域的围挡宜选用彩钢板。 3.2.3 施工区、生活区围墙在市区一般不低于2.5m,其他地方一般不低于1.8m。 3.2.4 彩钢板围挡高度不宜超过2.5m,立柱间距不宜大于3.6m,围挡应进行抗风计算。 3.2.5 砌体围挡及基础应进行设计计算,符合标准规规定。砌体不宜采用空斗墙砌筑方式,厚度不宜小于200mm。砌体围挡应设置混凝土壁柱,壁柱间距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置且不应大于5.0m。墙体与壁柱之间应设置2Φ6@500的拉结筋。 3.2.6 围挡使用单位应定期进行检查,当出现开裂、沉降、倾斜等险情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加固措施。3.2.7 不应在彩钢板等轻质围挡或紧靠围挡架设广告或宣传标牌。如确需架设的,受力体系应当独立,并经设计计算。 ——《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封闭管理 3.3.1 施工现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设置进出口大门,制定门卫制度。门卫值班室应设在进出大门一侧,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帽,严格执行外来人员进场登记制度。 3.3.2 门头(门柱)应有企业的“形象标志”。大门宜采用硬质材料,力求美观、大方并能上锁。 3.3.3 进入施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佩带工作卡 ——《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1、施工现场进出口应设置大门,并应设置门卫值班室 2、施工现场出入口应标有企业名称或标识,并应设置车辆冲洗设施 ——JGJ59-2011 材料堆场管理 3.5.1 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必须按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堆放,布置合理。 3.5.2 建筑材料、构配件及其他料具等必须做到安全、整齐堆放(存放),不得超高。堆料应分门别类,悬挂标牌。标牌应统一制作,标明名称、品种、规格数量以及检验状态等。 3.5.3 施工现场应建立材料收发管理制度。仓库、工具间材料应堆放整齐。易燃易爆物品应分类堆放,配置专用灭火器,专人负责,确保安全。 3.5.4 施工现场应建立清扫制度,落实到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建筑垃圾应定点存放,及时清运。 3.5.5 施工现场应采取控制扬尘措施,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采取覆盖等措施。 ——《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临时建筑 3.6.1 临时建筑的选址应科学合理,不应布置在滑坡、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的危险区域,其布局应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并应符合安全、消防、节能、环保要求和有关规定。 3.6.2 办公区、生活区宜位于施工物件坠落半径和塔吊等机械作业半径之外。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双层安全防护棚。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精品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第6.3.4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有抗 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箍筋宜为rTR 5,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 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IOd (d为钢筋直径)。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单筋混凝土柱; 2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精品 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 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 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7。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 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2g614-1 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 第18页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