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之密码学的基本概念.ppt

密码学之密码学的基本概念.ppt

网络信息安全_密码学基本概念

密码学基本概念 一.学科分类 密码术(Cryptology) (1)密码学(Cryptography) 研究如何构建强大、有效的加密/解密方法体系的学科 (2)密码分析学(Cryptanalysis) 研究加密/解密方法体系所存在的弱点,找出破译密码方法的学科 二. 基本加密通信模型 Alice Bob & Eve 的加密通信: Alice和Bob 要进行通信,而Eve将会截获他们的消息,所以他们使用加密的方法通信 1. 基本概念 明文(Plaintext)是一组Alice和Bob都能够理解其含义的消息或者数据 密文(Cipher text )是一组变换后的数据或消息,它使得非法用户不能理解其中的信息 密钥(Key)能控制变化结果的参数信息 加密 (Encryption)使用一套变换方法,使其输出的密文依赖于输入的明文和加密密钥(eKey)

解密 (Decryption)使用一套变换方法,使其输出的明文依赖于输入的密文和解密密钥(dKey) 用符号表示 加密:Cipher text = Encryption (Plaintext, eKey) 解密:Plaintext = Decryption (Cipher text, dKey) 2. 体系划分 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的关系来划分为体系: 1。如果加密密钥(eKey)和解密密钥(dKey)相同,或者实质上相同,这样的加密体系称为单钥或对称密钥体系 2。如果加密密钥(eKey)和解密密钥(dKey)不相同,或者很难从其中一个密钥推导出另一个密钥,这样的加密体系称为双钥或非对称密钥体系 三. 实例 1 对称密钥 在经典加密方法中使用两种类型进行变换: (1)换位法(Permutation cipher / Transposition cipher):明文中 的每个字母或符号没有改变,但它们在密文中的位置进行了重新 排列。 经典换位加密法 (2)替换法(Substitution cipher):将明文中每个字母、数字、符号按 一定规则替换成另外一个符号。 又可分为单码替换、多码替换、多图替换 单码替换:明文被映射到一个固定的替换表中 多码替换:明文被映射到多于一个替换表中 多图替换:

密码学基础教学大纲完整版

《密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10620) 课程简介 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信息安全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将来从事信息安全研究和安全系统的设计提供 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主要讲授流密码(古典密码学)分组密码学、公钥密码学、 密钥分配与管理、信息认证和杂凑算法、数字签名以及网络加密与认证等几个部分,在其中将学习各种加解密、散列函数、单向函数、签名模式及伪随机发生器 等多种密码学工具,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设计一个实现基本信息安全目标的系 统(目前学时不够,没有安排)。基本密码学工具的掌握和应用这些工具构造安 全服务就是本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依赖很强的数学基础 本课程需要数论、近世代数、概率论、信息论、计算复杂性等数学知识作为 学习的基础。这些数学基础的讲解既要体现本身的体系性,同时还要兼顾密码学背景。 (二)可扩展性强 各种具体方法的学习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设计新工具的能力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三)课程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 由于密码学内容丰富,且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点,所以本课程的讲授以线为主,即在基本主线的勾勒基础上对授课内容及复杂程度做出取舍。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数据结构、近世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 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有信息安全扫描技术、PKI技术、病毒学等专业课程。 课程教材选用国内信息安全优秀教材杨波编著的《现代密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时参考国外优秀教材:《经典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Richard Spillman,清华大学出版社、Douglas R. Stinson著,冯登国译的《密码学原理和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另外还向学生推荐国内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操作系统教材如胡向东编写的《应用密码学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等。 实验教材选用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同时参考上海交大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除了这些教材之外,学校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相关的学术 期刊和图书。 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34学时)课程实验(16学时)。达到从算法 验证、综合设计、到创新应用知识的逐步提高、全面培养的目的。相应的教学 材料由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践环节的实验条件有:计算机 科学技术系的实验中心(实施课程实验)。 课程教学安排 序号内容课时数备注 一密码学概述 2 二古典密码学算法(一) 2

现代密码学知识点整理:要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密钥体制组成部分: 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密钥空间,加密算法,解密算法 2、一个好密钥体制至少应满足的两个条件: (1)已知明文和加密密钥计算密文容易;在已知密文和解密密钥计算明文容易; (2)在不知解密密钥的情况下,不可能由密文c 推知明文 3、密码分析者攻击密码体制的主要方法: (1)穷举攻击 (解决方法:增大密钥量) (2)统计分析攻击(解决方法:使明文的统计特性与密文的统计特性不一样) (3)解密变换攻击(解决方法:选用足够复杂的加密算法) 4、四种常见攻击 (1)唯密文攻击:仅知道一些密文 (2)已知明文攻击:知道一些密文和相应的明文 (3)选择明文攻击:密码分析者可以选择一些明文并得到相应的密文 (4)选择密文攻击:密码分析者可以选择一些密文,并得到相应的明文 【注:①以上攻击都建立在已知算法的基础之上;②以上攻击器攻击强度依次增加;③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取决于选用的密钥的安全性】 第二章 古典密码 (一)单表古典密码 1、定义:明文字母对应的密文字母在密文中保持不变 2、基本加密运算 设q 是一个正整数,}1),gcd(|{};1,...,2,1,0{* =∈=-=q k Z k Z q Z q q q (1)加法密码 ①加密算法: κκ∈∈===k X m Z Z Y X q q ;,;对任意,密文为:q k m m E c k mod )()(+== ②密钥量:q (2)乘法密码 ①加密算法: κκ∈∈===k X m Z Z Y X q q ;,;* 对任意,密文为:q km m E c k mod )(== ②解密算法:q c k c D m k mod )(1 -== ③密钥量:)(q ? (3)仿射密码 ①加密算法: κκ∈=∈∈∈===),(;},,|),{(;21* 2121k k k X m Z k Z k k k Z Y X q q q 对任意;密文

传统密码与密码学基本概念

第1章传统密码与密码学基本概念 1.1 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通讯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金融、政府及军事部门,如何防止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犯罪,防止信息在通讯过程中被非法泄露、删除和修改,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加密、鉴别和签名的手段,引起了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日益浓厚的兴趣。 什么是密码?简单地说它就是对一组信息M在参数K的参与下进行E变换,得到密文C。 设已知信息M,通过变换得密文(或密码)C。即() =这个变换过程称之为加密。加密前的信息称为明文,C E M K 一般用M(或m)表示。加密后得到的密码称为密文,一般用C(或c)表示。对明文实施变换得到密文的过程称为加密变换(简称为加密),记为E。加密变换所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加密操作通常在一组指定参数的控制下进行,所指定的参数称为加密密钥,一般用K(或k,即Key,密钥)表示。从密文C恢复明文M的变换过程称之为解密变换(简称为解密),记为D,即()C =。解密变换所使用的一组规则称为解密算法。解密M D K 过程是加密过程的逆过程,解密过程也在指定的参数(密钥)的控制下进行。 传统密码加密用的密钥与解密用的密钥相同,称之为对称加密(也称为单密钥加密或常规加密)。 对称加密的两个例子: 1、设已知明文M为security将明文先分成2个字母1组,再将各组逆序书写,得密文C为esuciryt。这里加密变换是将明文先分组再逆序书写,密钥K是每组的字符长度2。解密过程是加密过程的逆过程,密钥相同。 2、将已知明文为security将明文写成矩阵形式

s c r t e u i y 然后按行的顺序重新书写即可得出密文scrteuiy。解密时,将密文分成两半(两行)后按列的顺序读出即为明文。密钥K为行的长度2。上述两例加密算法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相同都等于2,称之为对称加密。 如果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不同,并且在计算上无法相互推导出,则称此加密变换为非对称加密(或公开密钥加密)。 密码学是研究通信安全保密的学科,由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组成。密码编码学主要研究如何保护传递的信息不被非法窃取、解读和利用。密码分析学主要研究如何分析和破译密码,窃取被保护的信息。非授权者借助窃听到的密文以及其他一些信息通过各种方法推断原来的明文甚至密钥,这一过程称为密码分析或密码攻击。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称作是密码分析员。 对密码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从传输信道上截取信息(或从存储的载体上偷窃信息),通过分析使需要保密的明文信息遭到泄露。主动攻击是利用对传输过程中或对存储的数据进行非法删除、更改、插入和重放等手段,损害信息的完整性。如果密码分析者可以由密文推出明文或密钥,或者由明文和密文可以寻求密钥,那么就称该密码系统是可破译的系统。相反地,则称该密码系统不可破译系统。对于一个密码系统来说,若攻击者无论得到多少密文也求不出确定明文的足够信息,称该密码系统就是理论上不可破译的,例如,“一次一密”密码系统属于理论上不可破译的。此密码系统要求每发送一条消息都要使用一个新的密钥,密钥每次发送前需安全地传送给接收者。虽然这给密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由于这种密码体制能够提供很高的安全性,所以在某些军事或外交场合仍然在使用。若一个密码系统原则上虽可破译,但为了由密文得到明文或密钥却需十分艰巨的计算,而不能在预料的时间内或实际可能的经济条件下(或合理的代价下)求出答案,这种密码系统就是实际不可破译的。例如,一个保护10万元财产的密码系统如果其破译代价高于10亿元,那么从经济角度看此系统是实际上安全的。又如,政府的一些决策只需要在发布前的一段时间内严格保密,其保密时效性只要求维持一段时间的不可破译。衡量不可破译性的尺度叫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什么是密码学 密码学(在西欧语文中,源于希腊语kryptós“隐藏的”,和gráphein“书写”)是研究如何隐密地传递信息的学科。在现代特别指对信息以及其传输的数学性研究,常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和信息论也密切相关。著名的密码学者Ron 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讯”,自工程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密码学与纯数学的异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等相关议题,如认证、访问控制的核心。密码学的首要目的是隐藏信息的涵义,并不是隐藏信息的存在。密码学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于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的技术,如访问控制与信息的机密性。密码学已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芯片卡、电脑使用者存取密码、电子商务等等。 第二节密码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秘密通信的手段,已有一些近于密码的雏形。古中国周朝兵书《六韬?龙韬》也记载了密码学的运用,其中的《阴符》和《阴书》便记载了周武王问姜子牙关于征战时与主将通讯的方式: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问太公曰:“… 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

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阴符是以八等长度的符来表达不同的消息和指令,可算是密码学中的替代法(substitution),把信息转变成敌人看不懂的符号。至于阴书则运用了移位法,把书一分为三,分三人传递,要把三份书重新拼合才能获得还原的信息。 宋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字验”记载,北宋前期,在作战中曾用一首五言律诗的40个汉字,分别代表40种情况或要求,这种方式已具有了密本体制的特点。 1871年,由上海大北水线电报公司选用6899个汉字,代以四码数字,成为中国最初的商用明码本,同时也设计了由明码本改编为密本及进行加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各种比较复杂的密码。 在欧洲,西洋“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The Histories)当中记载了一些最早的秘密书信故事。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为对抗奴役和侵略,与波斯发生多次冲突和战争。于公元前480年,波斯秘密结了强大的军队,准备对雅典(Athens)和斯巴达(Sparta)发动一次突袭。希腊人狄马拉图斯(Demaratus)在波斯的苏萨城(Susa)里看到了这次集结,便利用了一层蜡把木板上的字遮盖住,送往并告知了希腊人波斯的图谋。最后,波斯海军覆没于雅典附近的沙拉米斯湾(Salamis Bay)。 由于古时多数人并不识字,最早的秘密书写的形式只用到纸笔或等同物品,随着识字率提高,就开始需要真正的密码学了。最古典的两个加密技巧是: 转位式(Transposition cipher):将字母顺序重新排列,例如‘help me’变成‘ehpl em’;与替换式(Substitution cipher):有系统地将一组字母换成其他字母或符号,例如‘fly at once’变成‘gmz bu podf’(每个字母用下一个字母取代)。这两种单纯的方式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机密性。凯撒密码是最经典的替代法,据传由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