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中拒绝策略的研究_王化雪

合集下载

谈英语拒绝语的语用策略

谈英语拒绝语的语用策略

谈英语拒绝语的语用策略摘要: 当说话人直接或间接地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时,通常使用拒绝语来实施其言语功能。

然而,对于听话者来说,这却是威胁其自身面子和期望的行为。

因此,恰当地使用拒绝策略,特别是回绝邀请的语用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基于Robin和Beebe的观点及其语用策略分类,对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做具体分析。

文章以拒绝邀请为例,主要分析了婉拒邀请的不同方式,并提出了几种常用的拒绝策略。

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增强中小学外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提高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语语用策略一、引言1955年,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首次提出有关言语行为的理论,并于1962年出版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

在Austin看来,人际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句法层面的简单的句子,而是像请求、感谢、抱歉等类似的语用层面言语行为。

他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以言行事”,即说话者通过话语来完成某种行为或达到某种交际目的(Austin, 1962: 12)。

1987年,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C.Levinson在其出版的《礼貌: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性》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试图进行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时,他们会使用一些礼貌策略来尽可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进而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Brown、Levinson, 1987: 68)。

除此之外,他们还区分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所谓积极面子是指想要得到他人认可或者赞许的愿望,而消极面子是指不被他人干涉阻碍个人行动自由的需求(Brown、Levinson, 1987: 61)。

根据面子的不同,说话者需要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同。

因此,灵活地使用拒绝语的礼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就拒绝语的不同语用策略,以英国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为语例,就其中所涉及到的拒绝语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一些影响拒绝策略选择的因素。

二、拒绝的定义和拒绝的种类1.拒绝的定义。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拒绝语使用情况探研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拒绝语使用情况探研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拒绝语使用情况探研拜晋慧【摘要】针对中英语中使用拒绝语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中英语拒绝语的使用共性与差异.选择30名中英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中英学生拒绝语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中英学生对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皆有使用,但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间接拒绝的使用,较为在意讲话者的感受.针对中英拒绝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有效了解中英语用习惯及中英语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9)004【总页数】3页(P164-165,204)【关键词】跨文化;中英拒绝语;直接拒绝;间接拒绝【作者】拜晋慧【作者单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针对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与交际环境,首先对言语行为(Speech Art)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赞美、道歉、拒绝等内容。

其中拒绝语是交际中常见的行为,在中英交际中,若没有掌握好拒绝语使用的策略,则有可能造成误解,导致交际双方出现误会,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终止[1]。

因此,针对中英拒绝语使用情况研究,可使中国人了解中英拒绝语使用异同,培养其英语交际能力。

一、理论框架语用能力指的是在特定场景中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时刻注意运用语用学的理论,科学地使用语言,减少交流误解问题的出现[2]。

本文依据布朗、莱文森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旨在找出中英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的使用频率,并分析其共性运用与差别运用的原因,最终挖掘两者之间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减少拒绝语应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效率。

二、研究过程(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英大学生,选择研究时不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等要素。

本次研究共选择中英30名学生参加,变量一致,使其充当拒绝者的角色。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务交流的频繁与日俱增,商务英语口译在跨国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的策略,以帮助口译员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目的论,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口译员需根据交际目的、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口译策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

三、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商务英语口译具有专业性、即时性、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口译员需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商务场景。

此外,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也可能带来误解和沟通障碍,对口译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一)准确理解与表达策略口译员需准确理解源语信息,把握语境和背景知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表达方面,口译员应使用地道的商务英语,避免歧义和误解。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策略文化差异是商务交流中的一大挑战。

口译员应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适应不同的商务环境。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灵活处理文化信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三)即时应变与沟通策略商务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要求口译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口译员应具备即时应变能力,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时,应灵活处理,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此外,口译员还需与说话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持。

五、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商务口译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合理的口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口译员可采用解释性翻译或文化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说话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实际工作中,口译员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商务英语信函中“拒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汉译策略研究

商务英语信函中“拒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汉译策略研究

商务英语信函中“拒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汉译策略研究孙佳瑜[1];李天贤[1]【期刊名称】《海外英语》【年(卷),期】2018(000)022【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类,商务英语信函具有非常特殊的交际功能,其用词具有书面性、委婉性、正式性等独特特征。

该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2014)、《现代汉语词典》(2016)、《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2004)和在线商务英语信函语料库(Business Letter Corpus Online,简称BLC)为语料来源,讨论商务英语信函中“拒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在商务活动中的对应表达,并因此提出了商务信函中“拒绝”类动词对应的汉译策略。

研究发现:英汉“拒绝”类动词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与日常通用表达有所不同;商务信函中受其语类的限制,其汉语翻译大多具有特定的表达,但在日常通用表达中则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

此外,少部分“拒绝”类动词不宜用在商务英语信函中。

【总页数】4页(P33-36)【作者】孙佳瑜[1];李天贤[1]【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相关文献】1.商务英语信函中\"拒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汉译策略研究 [J], 孙佳瑜;李天贤2.商务活动中英汉\"请求\"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 [J], 林沙;李天贤3.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J], 高晶;林立红;4.商务英语信函中“告知”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及人际功能研究 [J], 王秀玲;李天贤(指导)5.商务英语中“欲望类动词”及其汉语对应词的语义成分与词化模式研究 [J], 毛丹妮;罗思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由发话者主动实施的单一型言语行为,其表达策略较为固定,通常由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与修饰语的全部或者部分组合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表达效果。

其表达功能具有浅层与深层之分,浅层表达功能分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并且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深层表达功能分为“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或“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或“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的表达功能。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表达策略;表达功能一引言拒绝是对他人的请求、邀请、赠予等给予不接受、不合作的反馈,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件高频发生。

而较为爱面子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表达拒绝之意,于是在言语上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这就造成“拒绝”言语行为的一种错乱无章之感,导致众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运用所学正确进行拒绝。

因此,本文拟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表达策略,分析其表达功能。

二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主要有五种,其中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直接拒绝,没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间接拒绝。

(一)中心言语行为单独表示拒绝1.“我+不+VP”表示拒绝(1)他说:“老太太!留着饺子给长顺吃吧!”长顺囊着鼻子,在屋内搭了碴儿:“我不吃!我想哭一场!”该种形式下的拒绝较为直接,不具有回旋余地,立场坚定,语气强硬,拒绝意味非常浓厚。

2.“我+不愿/不想+VP”表示拒绝(2)“怎样?你肯出多少钱?”老二问。

“我不愿作校长,老二!”瑞宣一点没动感情的说。

上例因为加入了拒绝者的主观意愿,给建议提出者留了可商量的空间,拒绝语气略有缓和,拒绝意味浓厚性继续削减。

(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此时,修饰语常为“对不起、抱歉”等礼貌用语,且常伴有“非常、很”等程度副词来加强情感,形成“(非常)对不起……+拒绝”结构,如:(3)“现在,这些花是为了什么?”“我——对不起,我不知道。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访谈中的语用分析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访谈中的语用分析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访谈中的语用分析作者:韩占东谷双来源:《学园》2014年第16期【摘要】本文以访谈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更地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交际策略得体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76-01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而拒绝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区别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

一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重要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首次提出,后继者塞尔是前者的学生。

其中,拒绝言语行为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最为关注的言语行为之一。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拒绝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对社会变量是非常敏感的。

二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及交际策略Brown & Levinson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事实上,拒绝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

因此,为了能清楚地表达拒绝的意愿同时也维护双方的面子,我们必须遵循恰当的语用原则。

这里,笔者采用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包括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和其面子威胁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恰当的拒绝策略来维持社会交际。

拒绝策略可以分为两种: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

三英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访谈中的语用分析1.Reporter:…I would like to ask two questions instead of just one. First one,on behalf of China…President Obama:I may choose which one I want to answer.Reporter:Of course.President Obama:That’s always the d anger of asking two questions.Reporter:First one,…提问者想向奥巴马总统提出两个问题,但是奥巴马总统只想回答一个问题,所以这里首先他采用了幽默准则“That’s always the danger of asking two questions”,既拒绝了记者的另外一个问题,又以幽默的方式缓解了记者的尴尬。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进行交流沟通。

但是,在交流中也难免会遇到拒绝的情况。

拒绝的言语行为是指在交际中对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提出反对、拒绝的语言行为。

对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拒绝的言语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中英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提高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了解中英两国人民的交流方式,为语言和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分类将中英两国常见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归纳。

2.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差异分析通过对比中英两国不同场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分析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3.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搜集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样本,对拒绝言语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中英两国的受访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拒绝言语的态度和观点,分析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1.为语言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为中英交际提供参考,避免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

3.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将对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研究者对两国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了解和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中英语言和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公示语是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常见于公共场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来华的外籍人士也日益增多,许多城市、旅游景点、甚至城镇,公示语逐步开始采用双语形式、多语形式,从2010年来收集的公示语素材(包括北京、成都、云南、凯里、湖南等地)来看,公示语英译质量仍不尽人意。

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公示语英译,希望能对公示语英译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1言语行为理论和公示语英译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哲学一个巨大的进步,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哲学以及其他人类学科开始关注哲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约翰?奥斯汀在此影响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由其学生收集整理出版,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他的弟子舍尔进一步研究、发展、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已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奥斯汀认为,人们谈话不仅是“以言表意”,而且是“以言行事”。

他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抽象切分成言内行为,即说出符合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言后行为,指言内行为或言外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影响或效果。

公示语是具有指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大众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示语的语言风格包括:1)名词的大量使用;2)动词、动名词的惯常使用;3)词组、短语的使用;4)缩略语的应用;5)严格禁用生僻词汇;6)文字与图形标志公用;7)现在时态的应用;8)祈使句的使用;9)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10)简洁语汇,精确措辞;11)具有本土意义的公示语(吕和发,2005)。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将公示语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它通过文字、图像、箭头符号等表达某种信息(即以言表意),并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或意图实施某种行为,如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等(即以言行事),带有一定语力的公示语不仅反映公示语制作者和生产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公众的行为(即以言取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229期

2014年第11期SerialNo.229No.11,2014

引言随着科技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国之间的商务贸易

往来也日趋频繁。经过调查研究,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够带来高利润、高效益;相反,缺乏商业交流技巧将会导致商务贸易的失败。这就需要双方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有技巧的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有效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商务交际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语言这一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进行的。然而,在商务沟通言语交际中,由于双方经常意见相左,从而导致了拒绝言语行为频繁的运用。例如,拒绝商务酒会的宴请,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者是拒绝对方的帮助等等。因此,探究有效的拒绝言语行为对双方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顺利的谈判和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理论背景(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第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家约翰·奥斯汀(J.L.Austin)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奥斯汀在《怎样用词做事》中把人的话语分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发话行为(LucutionaryAct)是“我们说话时,要移动发音器官,发出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并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声音”。而在实施发话行为的过程中,事实上人们还在实施另外一种行为,人们在发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

声音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阐述我们说话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这便是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是说话人所说话语对听话的人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如劝说、鼓励或诱导某人,或令他惊奇、恐吓等等。在这三种行为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便是行事行为,也就是要了解发话人的真正说话意图。美国哲学家赛尔(Searl)在奥斯丁理论的基础上又将语言学家作为重点研究的行事行为进一步划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在商务会话中,双方并不总是直接并直白的和对方沟通,而是要暗示对方。这便是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的产生。在以商务沟通为背景的环境下,双方要传达的信息通畅不是简单的每个词汇的意义的总和。言者的话语意义和语句意义在一定的语境下会以多种方式分离,也就是说,通过另外一种间接的行为而实施的行事行为。Searle(1969)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二)礼貌原则理论“礼貌”在日常生活和商务交流中无处不在,双方为使交流达到最佳效果,采取礼貌行为对人们的交际活动和言语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协调作用。自从20世纪后期Brown和Levinson的《语用使用的普遍性:礼貌现象》文章发表后,很多语言学家便开始陆续对礼貌原则进行了研究。而第一次提出“礼貌原则”的则是英国学者GeoffreyNLeech。他在《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ofPragmatics)中指出了在言语交际中礼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他提出的礼貌原则中包含了得体原

收稿日期:2014-03-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构建商务英语教学中全英“‘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JG201201009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化雪(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研究;周慧(1970-),女,黑龙江安达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中拒绝策略的研究王化雪,周慧(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拒绝语是商务贸易往来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对商务交际中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所采取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同时,需要通过相应的礼貌策略来缓和交际双方的关系。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商务英语、拒绝、礼貌策略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98-03

289——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及同情原则等。另外一位学者提到“面子”问题来进一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在他看来,在人们的社交中,为了使双方的交际交往成功地进行下去,互为交流的言语交际者应顾及对方的面子。1978年,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面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并对“面子”下了定义。他们将“面子”定义为交际双方的基本愿望和需求。它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自己的需求或想法能够得到对方的许可和赞赏;而“消极面子”则是指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到对方的干预和干涉。另外,他们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具有内在的面子威胁性质,因此这些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的。”为了避免使面子受到威胁的言语行为,或尽量降低威胁的程度,Brown和Levinson提出5种补救策略:“(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礼貌策略;(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二、商务英语中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礼貌策略研究在商务交际或商务谈判中,拒绝言语行为现象常有发

生。比如拒绝对方的请求、邀约和建议等。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1983),“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目标相反。所以拒绝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因此,为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面子,说话者应选择恰当的拒绝言语行为方式,采取不同的礼貌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拒绝行为。(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指的是对对方所提出的命令、建议、邀请、请求等采取直接的、毫无保留的、不合作的方式来表示拒绝的言语行为。由于对对方采用了直接的拒绝方式,在商务交流中很有可能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因此,使用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否则会对有效的商务沟通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下面的例句:A:Well.Ithinkthat’salittlehigher.Isthereanycommissionforus?B:I’msorry,butweusuallyhaven’t.通过上述的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听话者对说话者所提出的意见和邀请采取了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双方就商品的价格事宜进行商议,卖方直接拒绝了卖方提出的佣金事宜。这种直接拒绝言语行为体现了对方态度的果断性和强硬性。这也恰恰体现了Brown和Levinson提出五种补救策略的第一条,即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这一补救策略的采用的目的是加快商务交流,比如商务谈判过程中就某一事宜速度的加快。但显而易见,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很有可能会使双方进入僵化的态势。(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指不直接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

或建议进行反对,而是通过提出相应理由等其他方式来拒绝。”实际上,在商务交际过程中,为了缓和与促进商务交际双方的关系以取得成功有效的商务合作,交流双方大多采用的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通常情况下,从话语表达的语用功能角度来看,可以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提供别的方法、给出理由、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含义、道歉、回避等。比如下面的例句:1)Althoughwebelievethatyourownbusinesspromiseswell,wefeelitwouldbebetterforyoutomakeyourpurchasesonacashbasisforthepresent.Ifthisisnotpossibleforthefullamount,maywesuggestthatyoucutthesizeofyourorder,saybyonehalf?Shouldyoubewillingtodothis,wewillallowyouadiscountof4percentasaspecialconcession,inadditionofcoursetoourusualtradeterms.2)A:Sofarourcommoditieshavestoodthecompetitionwell.Theveryfactthatotherclientskeeponbuyingspeaksforitself.Fewotherteascancomparewithourseitherforflavororcolor.B:ButIbelievewe'llhaveahardtimeconvincingourclientsatyourprice.在第一个例句中,从maywesuggest...,shouldyoubewillingto....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上述例句对说话者的建议和请求采用了委婉表达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而在第二例句中,双方使用了诸如“haveahardtime”等模糊性语言的表达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这种间接的拒绝言语行为同时体现了Brown和Levinson提出5种补救策略的第3条和第5条,即消极礼貌策略和不实施面子威胁礼貌策略。在措辞上,商务交流的双方为了表达己方的合作愿望,因此在措辞上都应尽量给对方留有较大的余地,不但顾及到了双方的心理,更让交流双方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三)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指的是似乎从表面上拒绝了对方的邀请、请求、建议等,但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从内心要拒绝;同时,交流的双方也都能体会对方的真实想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说话人的行事行为语力并不是要表示拒绝,是希望对方再次提出邀请让自己欣然接受,所以实际上是一种礼貌行为,因此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不能真正看做是拒绝言语行为,这种拒绝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尤为突出。A:这次的合作进展这么顺利多亏了你,周六你方便的话我请你吃饭。B:不用客气,你也挺忙的,吃饭就免了吧。A:这顿饭我一定要请的,我们已经是朋友了,不来是瞧不起我这个朋友。B:欸,那好吧,别太奢侈啊。

上面的例句对说话者的邀请采用的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体现了Brown和Levinson提出5种补救策略的第五条,即不实施面子威胁礼貌策略。

2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