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的选择及其指示功能研究
《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之语用考察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以及所扮
演 的社会角色等使用 的名称 。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 和社交称谓 语 。根据场 合的不 同 , 谓语 又有 面称 和背称 的 区别 。《 称 红楼 梦》 中人 物众 多, 系 复杂 。作 者借 助称 渭 语再 现 人物 的“ 关 声 口9 9揭示了复 杂的人 际关 系, 塑造 了鲜 明 的人 物形 象 。《 红楼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L_ fne I ̄ l A u M U l rt(0 S e F tn on I I rV lao n i l  ̄cl l a m n es s r Ai } v i y i o
2 0 年第 6 第 l 卷 09 期( 1
总第 4 期 ) 8
梦》 中的称谓语严格遵守长幼 、 、 尊卑 亲疏的原则 , 体现了中 国传
统的长幼人伦之序。
* 收稿 日期 :。】一O —2 2( 9 7 4 作者简 介: 刘 冰 (9 5 ) 女 , 1 8 - , 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语法) 。
No 6 2 0 ( 11 Su Nn 4 ) . 0 9 Vo. 1 m 8
《楼 》女 称 语 语 考 红 梦中 性 谓 之 用 察
● 刘 冰
( 海师范大学 人 文与传播 学院, 上 上海 2 0 3 ) 0 2 4
摘
要: 本文主要 从语用的 角度 , 分析《 红楼梦》 中女性称谓语 的使 用情 况, 主要论述 两个 问题 : 阐述 了《 红楼梦 》 中的女性
物性格的直接因素。《 红楼梦 》 中诸 多女性 形象之所 以如此栩栩
如生 , 与作者所用的丰富多彩 的称谓语 有密切关系。
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版的 《 称呼语 》 (9 8 。在我 国 ,很 早就 有 《 18 ) 尔雅 》 里 的 《 亲》 等 篇 ,系统地 介 绍 了亲 属称 谓 的意 义 释 和 用法 。清 代周象 明的 《 谓考 辨》 和清代 梁章 钜 的 《 称 称谓 录 》 更是 集 大成 的称谓语 专著 。8 代 ,在 0年 关于 “ 同志 ” 和 “ 师傅 ” 的使 用 情况 中 ,美 国社会 语 言学 家 C r ctn通过 大量 实证 对 “ ao Soo l t 同志 ” 称 谓 作了细致的研究;马宏基 、常庆丰的 《 称谓语》 (98 19 )是称谓语研究 的重要成果。 总之 ,称谓语 的研究在 国内外都 已经 引起 了许 多学者 的兴趣 。在 内容上主要 是涉及称 谓语 的历史 、称
谓语 结构分 布和功 能类型 。而对 于大 学生 这一群体使 用称谓 语 的情 况进 行研究 的文章还是 少数 ,只是 用一 般 的描写方 法 。由于大学 生缺 乏必备 的交往常识 ,尤其是 缺乏 准确得 体地运用 称谓语 的能力 ,因此在 与人 交 往 的过程 中,经 常 出现 称谓语 使用 缺环 和新奇称 谓语现 象 。大学生对 于称谓语 的使用是 一个 盲点 ,有待 深 入探讨 。
马 天 娇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 学院,哈尔滨 10 8 ) 50 0
摘
要 :称谓语研究一直是个热 门话题。针对 大学生使 用称谓语 的情况 ,采 用定量分析 与定性 分析相 结
合 、 问卷 与 访谈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调 查 研 究 ,可 以看 出依 称 谓 对 象 不 同 ,大 学生 使 用 称谓 语 有 不 同 的类 型 ;性 别
和陌生人 。
( ) 称呼 同学 。 析结果 表 明 :大学 生称 呼 同学使 用的称 呼形 式多 为 :姓 名 、昵称 、亲属称 、零称 呼 1 分 等 。“ 零称 呼 ”使 用 的 比率少 。零称 呼 的形 式包 括 “ ” “ ” 喂 、 嗨 、微 笑 点头 等 身 势语 。一般 不起 到交 际 的 功 能 ,只是提醒对 方 的注意 ,仅 具打 招 呼礼貌 的作用 。但 也有使 用 “ +姓 ” 的 。中国历来 是一个 礼仪 之 老 邦 ,有敬老 的 习惯 ,因此无 论在 什么 场 合 ,对 老 年 人通 常都 要 用 尊称 。但是 大 学 生 之 问人 际关 系 平 等 自 然 ,年龄基 本相仿 ,为什 么还有 这种 称呼 方式 出现 呢?这其 实也 是学 生们 的一种 创 意。据 了解 ,称某 同学 为 “ +姓 ” 老 ,是 因为这位 同学看 起来 比较 成熟稳 重 。有 的被访者 认为 “ 看起 来 比较老成 ” 让 人觉得 亲 、“ 切 ,亲近 ” 。还有些 同学表示 完全 是幽 默 、玩笑 。
称呼语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

174作者简介:邹香情(2001— ),女,汉族,湖南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项目“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8517203002)。
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称呼语。
恰当得体地使用称呼语有利于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不得体的称呼语使用则可能为交际的进一步开展埋下隐患。
称呼语对于交际顺利推进的重要作用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直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话题。
近年来,随着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在交际互动中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维护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前人从多种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静态的、描写性的,对于称呼语在交际互动中的人际语用功能探讨不足。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考察称呼语在交际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和交际效果。
一、称呼语的功能称呼语具有交际引导、社交指示、社会文化标志等功能。
(一)交际引导功能称呼语的交际引导功能是指称呼语可以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和指向标。
当交际主体想要开始一个言语交际事件时,他往往会使用恰当的称呼语称呼交际对象以明确其话语指向并引起交际对象的注意,从而使交际对象参与到当前事件中来。
在交际过程中,若交际主体想要转移话题,他通常也会使用称呼语来提醒交际对象话题已经转移。
(二)社交指示功能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是指部分称呼语可以帮助我们辨认交际双方的社交身份及彼此社会关系。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称呼语的使用来初步判断交际双方的社交身份,还能据此分析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社会关系。
(三)社会文化标志功能称呼语的使用能够反映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体现特定社会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
尽管封建的宗法制度早已解体,称呼语系统大大简化,但复杂的亲属称呼语和职衔类称呼语仍然是现代中国社会称呼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称呼语使用上延续“长幼有序,亲疏分明”的伦理道德。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选择

认 知等角度去分析和研 究语言的使用 :即语 言的选择 。 为 这
语 用学研究提供 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诠释 。
2 英 汉 称 谓 语 的 比较 .
这些称谓 。这些称谓在英语 中是不存在 的。常用的称谓方式 还有直 呼其名 ( 包括姓名 ,名或老/ 姓 氏、呢称 如:王 小 小+ 五 、小五、小王、王 八等)和性别称谓 ( 单独使用或前加姓
综观语 言的顺应论 ,不难 看出 , 它是对 以前语 用学研究理论 的一种 突破 。 顺应论 “ 吸收 了欧洲大 陆人 文思想与语言哲学 精髓 ,通过对语境 、意识程度 、动态顺应等 问题的讨论 ,扩 大 了语 用学研究 的人 文内涵 , 将文化 、 知与情感也纳入进 认 来 ”( 鲁苓 ,2 0 :1 5 。因此 ,语用学作 为一种对语言 的 04 4 ) 综 观,不再是语言学 的一 个分科 , 而是从语言 、 社会 、文化、
[ 键 词 ] 称 谓 语 ;语 言 :顺 应 论 关
[ 中图分类号] H0 3
1 引 言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2 30 0 .3 0 87 2 2 1 )0. 140 “ . s/ + 氏 ” 头衔 ( Dr/rf )+ MrMr.Ms 姓 / ,“ 如 . o. P 等 姓氏 ” ,直 名称谓 ( 一般只呼名字如 :G og e re或用呢称如 :Mie ,亲 k) 属称谓 ( :Da ,S n ,以及专名称谓 ( 如 d o) 如:S ,Maa i r dm) 等 。英 语中最基本称谓只有两种 :fsn me ( N)和 tl i ta r F ie t +l t a a me ( L 。然而在特定 的社会场 合通常有不 同的 sn T N) 称谓 。比如 在经商或军队场合 ,人们会 说 C mei mi … , o S t n h 或者使用缩 写形式 I J i 有关 各种称 谓的具体使用和选 s M n? 择受各种 因素的制约,如社会角色 、社会 地位 、亲疏程度 、 年龄 ( 受年龄 影响一般要大过 l 5岁 )等 。 现代 汉语词典 中称谓 的定义是“ 人们 由于亲属和 别方 面 的相 互关系 ,以及 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 得来的名称 ” 。根 据这 一定义,我们发现汉语 的称 谓比较复杂 , 但只 少可 以有
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

01 引言
03 语义特征 05 结论
目录
02 词汇及表达方式 04 社会功能 06 参考内容
引言
亲属称谓语是反映社会家庭结构、文化传统和交际方式的重要工具。中韩两 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但又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语 言现象。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探讨其语义特征和社 会功能,为深入了解中韩文化交流与差异提供依据。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交际功能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可以表达 情感,如爱、尊重、同情等。例如,在使用汉语的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人员时, 往往表达出对对方的亲近和友好感情。其次,亲属称谓语可以协调人际关系,特 别是在处理家庭、婚姻等纠纷时。最后,使用适当的亲属称谓语还可以减轻交际 压力,因为它们为交际双方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交框架。
3、使用场景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场景也有所不同。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往往 遵循一套严格的原则,如对长辈或上级通常使用正式的称谓,对晚辈或下级则使 用非正式的称谓。而在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则更加灵活,人们常常在非亲 属关系的人之间使用亲属称谓语来表示亲昵或拉近关系。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于父亲的兄弟,中文只用一个词“叔叔”即可,而韩语则根据年龄 差距分为“아서”和“형”,对于比父亲年长的称为“아서”,比父亲年轻的称 为“형”。这种细致的区分,反映了韩国文化中对等级观念的重视。
社会功能
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亲属称谓语是维 护和体现社会家庭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其次,亲属称谓语在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表达出对话者的态度、情感和 亲疏关系。
社交环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

社交环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作者:李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8期摘要:称谓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语。
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
文章简要分析了称谓语在社交环境中的应用,并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称谓语的翻译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称谓语社交环境语用功能翻译称谓系统依附于语言而存在,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不同风俗习惯。
因此,各民族的称谓系统也有所区别。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绝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
”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中,各种称谓语除了表示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外,往往还隐藏着亲昵、威胁、警告、赞誉、讽刺等言外之意,或表示尊敬、提出请求、传达喜恶等话中之意。
所以称呼语的翻译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称谓语的语用功能1.情感指示功能称谓语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不同的称呼语显示出说话人不同的感情。
在英美人家庭中,孩子在幼年时称呼父母为Daddy,Mummy,稍大时称呼为Dad,Mum,再大时改口为Father,Mother。
如果一个已经成年了的姑娘向父母提出某个要求时使用Dad,Mum,这种称呼明显的以撒娇的称呼故作姿态,以取得父母的宠爱,意在获得父母的同意。
从日常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成年子女用儿语称呼父母时,十之八九他们的要求会得到同意。
父母在呼唤儿女时通常多用亲你的称呼,如若改换,往往意味着父母在一定场合的情感变化。
2.人际关系指示功能称谓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
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
同什么人交际,应称呼什么,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身份,更在于他们的相互关系。
比如王大鹏调入新单位后,同事对他的称谓经历了“王老师”、“老王”、“大鹏”的过程,但是,五年后当他就任所在单位的处室主任后,同事又称呼他“王处长”,这也是人际关系亲密程发生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亲密程度的变化。
论称呼语的人际关系指示功能

论称呼语的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作者:刘春晓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称呼语是社交指示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交际双方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
通过称呼语不仅可以认同双方的社会特质,而且还可以界定彼此的关系。
人际关系可分为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同等关系、社会关系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前三种人际关系在称呼语中的体现,探究称呼语的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称呼语;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同等关系一、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况而发生改变。
在交流之前首先要确定如何称呼对方,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使用什么形式的称呼语,所以人际关系可以通过称呼语体现出来,即称呼语具有指示人际关系的功能。
根据姚亚平(1988: 30)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人际关系的类型大体可分为社会角色类型(亲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相互地位类型(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情感类型(据此将人际关系分成亲近和疏远两种)。
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一下人际关系中的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在称呼语中的体现,举例分析这三种常见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探究称呼语在人际关系中的指示功能。
二、人际关系理论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更好地交流,也是语言学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韩礼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在不同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联系,例如亲属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
概括地说,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关系。
准确地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指人们彼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而这种距离会因人的关系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且是不等同的。
张德禄(1998:10-16)将交际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划分为“相识度和熟悉度”。
自称称呼语的换用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自称称呼语的换用及其语用功能分析摘要:自称称呼语即第一人称类称呼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名词类称呼和混合类称呼。
本文主要论述第一人称称呼语间的换用并分析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自称称呼语换用语用功能自称称呼语即第一人称类称呼语,指称说话人。
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名词类称呼和混合类称呼。
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包括:我、我们、咱、咱们,其中“我”和“咱”1是单数形式,“我们”和“咱们”是复数形式。
第一人称名词类称呼语就是指称说话人且不含代词的称呼语,包括名词称呼语和名词短语称呼语。
混合型称呼语就是第一人称代词称呼语和名词类称呼语复合的称呼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名词/名词短语”和“名词/名词短语+第一人称代词”两种形式。
一、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间的换用及其语用功能(一)单数换用为复数借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来指代单个的说话者。
即在会话中将单个的说话者编码为复数的形式。
(1)我们(我)2在文中提出的论点还不成熟。
3(2)你不应该去做这些事,这些事是我们(我)应该做的。
(保姆对主人说)(1)和(2)中的“我们”指单个说话者,实际上替代了“我”。
(1)中的换用表达了说话者的谦虚态度。
避免由于过分的突出自我,而与听者产生较大的心理距离。
(2)中使用“我们”实际上是社会层次意识在说话者头脑中形成了固定思维,强调了自己是保姆中的一员,突出了彼此的角色地位差别,拉大了彼此间的社会距离。
(二)复数换用为单数换用单数形式来指代复数,说话者虽为单个人,但实际所涉及到的并非只有说话者本人,而是指说话人所在的一方。
(3)还我(我们)河山!(4)你大国敢不仁,我(我们)小国也敢不义(3)经常用作口号、标语。
这样使用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彰显气势,充分表达出言者匹夫有责的激昂感情。
(4)中用“我”来指称“我们”,主要是受前一句“你大国敢不仁” 韵律和句式的影响,以达到和谐与整齐。
受韵律的影响,用“我”来代替“我们”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我省、我市、我边防队等等,在公开场合和外交场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语的选择及其指示功能研究
1.引言
称谓语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人们在交际时,有时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或者说不是很了解称谓语的指称信息,很难选择正确的称谓词语。
称谓难的困境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一种语用现象,从汉语众多称谓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称谓,而且要尽量符合贴切性要求,需要人们了解称谓语的具体指示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称谓语的研究相对都集中在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和体系上,本文主要从称谓语的指示功能的角度阐述其语用功能。
我们把表示语言指示信息的词语称为指示语,归入语用学范畴(何自然,1984)。
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的。
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
称谓语作为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范畴,对于理解和表达意思具有重要意义,称谓语不同所指示的信息就有所不同。
同时部分称谓语,如“先生,小姐,老板”等在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指示功能,有的学者把这部分称谓语称为“通用称谓语”。
2.称谓语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称谓语的指示信息也发生转移,比如在新中
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同志”是通用的称谓语,但是在今天人们很少用“同志”称呼彼此,因为“同志”现在具有“同性恋”的指示意义;在封建社会,有身份地位富庶的人家的女儿才被称为“小姐”,而在今天称为“小姐”却包含了“妓女”的指示意义。
在称谓语变迁的过程中,很多称谓语也消逝在历史之中,如“老爷”“微臣”。
在秦代以前,“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到了秦代,由于秦始皇名嬴政,“朕”与“政”音近,除了皇帝本人外,一般人不能随便用,从此,“朕”演变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词,今天人们只把它作为历史的一个印记。
新的称谓语也在产生,如“亲”,这是由于网络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以及现代速食生活的快节奏中由“亲爱的”一词简化而来,也可以作为“通用称谓语”,无论老幼男女身份地位都可以称为“亲”,由网络延伸至生活。
3.称谓语的指示功能
言语交际中,发话人要用一定的称谓指称特定社交语境中和话语所涉及的角色,这种选择既体现着客观的要求,又表达出了主体的倾向。
因此,称谓语的选择既突出了人物关系、身份、地位,又流露出了发话人对被称者的情感评价等内容。
它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又体现了发话人自身的身份、素养和情感倾向等内在信息。
如:
“冠家门口围着一圈儿小孩子,两个老花子正往门珠上贴大红的喜报,一边儿贴一边儿高声的喊:“贵府老爷高升喽!报喜来喽!”
(老舍《四世同堂》)
在这个例子中乞丐称做了官的大赤包为“老爷”,是对大赤包的一种奉承,表明大赤包的身份与地位信息。
这个称谓初看似乎是对女性做官的赞扬,实际上,却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自古以来,为官一直是男性从事的工作,当女性做了官缺少对此的相应称谓,只能以此代之,表明女性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低于男性。
另外,即使做了官的大赤包也要跟从夫姓,被称为“冠所长”,这也显示出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
语用环境不同,称谓不同。
3.1年龄与性别的指示功能
称谓语中具有较强的年龄与性别指示功能的词语多为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如“孩子他爹、娃他娘、你爹”,我们据此可以推断被指称人大概是有小孩的成年人,但他可能只有二三十岁,也可能已经有五六十岁了,并且这些称谓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指示年龄的大小的称谓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还可以在这些称谓前添加表顺序的数词,如大哥、二姐、三嫂之类。
这些称谓不仅可以把长幼、亲疏分得明明白白,而且性别也很清楚。
3.2身份认同的指示功能
称谓语很多时候可以直接显示职业、职衔等指示身份的信息。
如在公共场合或者私下里,对不知道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使用职业称谓,如出租车司机,饭店、宾馆的男女服务员、医生、老师、司机、邮递员、营业员等。
另外,还可以使用“姓+职业名
称”,如“张老师、王医生、刘司机”等。
3.3人际关系的指示功能
3.3.1亲属
亲属称谓主要是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
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多能把其身份表明得一目了然,如辈分(父辈:伯、叔、舅;同辈:兄、弟、姐、妹),父系(如姑姑、叔叔)或母系(如舅舅、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如姐、妹)及血亲(如哥哥、妹妹)或姻亲(如嫂子、妹夫),以及夫妻间的称谓(老公、老婆)。
女子婚后所生的子女被娘家人称为“外孙(女)”、“外甥(女)”。
又如父系中男方的子女都是以“堂”开头,称堂兄弟、堂姐妹;而女方的则以“表”开头,改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3.3.2辈分
由于双方年龄、辈分上的不对等,长辈与晚辈使用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晚辈对长辈一般只能使用亲属称谓,而不能用名字称呼。
长辈对晚辈则既可以用亲属称谓,又可以直呼其名。
在姓氏前加“小”,如“小刘”,是上级或长者对下级或年轻人的一种称谓,显得亲切、随和;在姓氏前加“老”,如“老赵”,即使被称呼者并非上了年纪,也被视为对对方的尊敬;在德高望重者的姓氏之后加“老”“公”也是一种敬称,如“王老、周公”。
3.3.3等级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的差
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自孔子起,根据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君臣父子和男女老幼尊卑的称谓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汉语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下对上所使用的称谓语相当丰富,如:“阁下、足下、尊兄、君、大人、老爷”等。
古代官员自称“微臣”、“下官”、“小吏”等。
学生自称“晚生”、“弟子”、“愚生”。
百姓自称“小人”、“小弟”、“小民”、“草民”等。
仆人或佣人自称“奴才”、“下人”、“小的”为谦语,有的官员也会自称“奴才”,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对乾隆皇帝自称“奴才”。
4.结语
称谓语作为一种人称指示具有独立的言语行为。
它更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它在执行其人称指示功能的同时,还能间接地反映出语言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及相互间的社会关系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语言生活中的称谓语新用法不断涌现,使语言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新出现的称谓语,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兼收并蓄,从而更好地达到现代社会的交际目的。
另外,对这些新称谓语的跟踪和研究,对指示语及语用学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8.
[3]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宋静静.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内江科技,2012.
[5]于江龙.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6]朱汉昌.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j].语文学刊,2008(8):145-148.
[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