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1.国外对网络暴力的界定国外把网络暴力这一行为称为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
在20世纪80年代,侵略和欺凌主要被视为直接的身体或言语攻击。
在20世纪90年代,克里克等人将欺凌的外延范围扩大到包括间接侵略(通过第三方完成)、关系侵略(做伤害别人的同伴关系)或类似的社会侵略(伤害自尊或社会地位)。
近年来侵略或欺凌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即“网络欺凌”,通过现代技术设备,特别手机或互联网所发生的欺凌。
称网络欺凌,即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
欺凌手段往往是通过使用电子邮件、在线游戏、即时消息和社区站点来达到烦扰和嘲弄别人的目的。
网络欺凌的形式还包括恶意传播个人信息、散播网络谣言、用语言暴力攻击他人、恐吓当事人。
网络欺凌的参与者包括未知的团体或个人。
威拉德指出,网络的受害者被他人恶意拍摄照片或者视频,并以此受到威胁,网络欺凌的肇事者以此为乐,在网络上互相传阅羞辱受害者。
此外,在网络欺凌事件中,有84%的参与者认识或者能够接触到受害者,也就是说,网络的受害者暴露于各种网络欺凌行为模式。
受害者通常不会告诉他们的朋友、家人正在遭受网上欺凌,所以大人可能不知道网络欺凌的存在或者不知道这样的不幸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研究表明,大部分网络欺凌,如恶意的视频剪辑和在社交网络上的性虐待,会给受害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
2.国内对网络暴力的界定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慢,对于网络空间相关问题的研究侧重于网络传播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国内对网络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暴力第一案——女白领“自杀博客事件”之后,然而,各界学者对网络暴力这一概念界定并不一致。
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暴力,通过引导网络舆论,非理性的网民在极端情绪的感染下,随意发表网络言论,强大的舆论压力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网络侵权行为,暴力语言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而“人肉搜索”行为曝光当事人的照片、家庭住址从而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收稿日期:2020-05-12作者简介:卿琳,女,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莫燕铭,女,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王凤,女,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与治理卿 琳 王 凤 莫燕铭(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受到网络暴力和施加网络暴力者的人数在不断攀升,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暴力行为也频频发生,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措施。
这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反思,推动网络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暴力;成因;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54-03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
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
大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网络时代的重要组成人员,其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利时,网络暴力也愈演愈烈,近年来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也有不少涉及大学生。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大学生参与网络暴力而不自知,近年来更有不少大学生遭受网络暴力迫害的案例,情节严重的造成了受害大学生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自杀。
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界定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指一切对个人或团体造成生理、心理、情感和权益等方面直接或间接伤害的网络行为。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有编播谣言、语言暴力、揭露隐私三个方面[1]。
网络暴力 PPT

4、在形式上可分为以 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 络暴力与以图画信息 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 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 和言论侵扰,致使其 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一个关于网络暴力的小视频
•
•
《搜索》剧情简介:
上市企业董事长秘书叶蓝秋(高圆圆 饰)在获知 自己罹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 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
3
4
民间看法
民间看法
……
……
……
……
民间看法
60%
40%
民间看法
……
……
……
02
01
Add your title
03
民间看法
……
A
……
B
……
C
•2018/6/27
03
Part Three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我国68.6%的网民为30岁以 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网民, 较年长的人来说,血气方刚, 充满激情冲劲十足,但也容 易冲动 , 容易被激怒,容易 放纵自己。
中国网民年轻化
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隐 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 这使得现实生活中本该 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失去 了应有的约束力。
引起舆论的群体性纷争 阻碍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
人肉搜索风靡,暴力渗透到现实社会
05
Part Four 网络暴力的防治
如何防治网络暴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的网络行为。
1
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
2
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培养 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研究,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 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网络暴力的阴影。
今天,我将从网络暴力的定义、危害、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与大家共同分析这一现象。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又称网络霸凌,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甚至导致其精神崩溃、生命危险。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 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使其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
2. 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影响了社会风气。
3. 对家庭的影响:网络暴力使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三、网络暴力的原因1. 互联网的匿名性:网络用户可以匿名发言,降低了道德约束,使部分人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
2. 社会道德滑坡:随着社会竞争加剧,部分人道德观念淡薄,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他人进行攻击。
3. 心理素质低下:部分人心理素质低下,无法承受网络压力,选择以暴力行为宣泄情绪。
四、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使大家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自觉抵制网络暴力。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及时报警、求助。
4. 积极传播正能量:在网络空间,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暴力。
同学们,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谢谢。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篇一:大学生小论文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摘要:网络的发展给公共舆论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语言暴力等消极影响。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网络媒介特点,网民受众心理,网民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攻击;社会心理;社会阶层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
代表事件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更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
各式各样,愈演愈烈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让我们不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网络媒介自身特点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印刷术即纸质媒体强化了人类分析,线性逻辑和专门化分割的思维习惯,强化了同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为称为“阐释年代”“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 互联网令所有媒体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着无限的容量,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
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往往只是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就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内容提要]近年来,语言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谓的语言暴力,分为传统的语言暴力和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暴力。
但两者都是使用辱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词汇伤害他人,致使他人精神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语言暴力的存在和传播范围更加的广泛了,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语言暴力一直以来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据调查青少年遭受语言暴力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冲动,越容易造成犯罪。
斗鱼直播是一个分享式的全民直播平台,带给人们娱乐、展示才能、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充斥着语言暴力,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伤害,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针对新媒体语言暴力的现象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有效减少新媒体语言暴力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暴力斗鱼直播The Phenomenon and Control of Language Violence in New Media -Betta liv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languageviolence.The language violence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language violence and language violence in the new media age. But both are using insults, slander, contempt, ridicule and other insulting discriminatory vocabulary to hurt others, To cause others to be mentally violated. belonging to the scope of mental inj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rapid rise of new media, 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violence and spread more widel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social order and good customs. Language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in our lives, To our spiritual life has brought great harm,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 great harm,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eenagers suffer higher degree of verbal violence more prone to impulsive behavior, the more likely to cause offense. Betta live is a sharing of the national live platform, Language violence, not only to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arm, affect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violence in new media languag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schem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olence of new media language.[Key words] new media Language violence Betta live目录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 (3)二、语言暴力在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4)三、斗鱼直播中存在的语言暴力现象和表现 (5)(一)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5)(二)斗鱼直播中的弹幕语言暴力 (5)(三)直播游戏中的语言暴力 (6)(四)黄色语言暴力 (6)四、斗鱼直播中语言暴力的严重程度 (6)五、斗鱼直播语言暴力的影响 (7)(一)危害青少年的成长 (7)(二)扩大语言暴力 (8)(三)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8)六、总结 (8)参考文献: (9)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体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暴力优秀论文(2)

网络暴力优秀论文(2)推荐文章形势与政策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3000字热度:关于爱国的议论文2000字左右热度:重视传统文化的论文热度: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热度: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热度:网络暴力论文篇3浅谈大学生涉入网络暴力问题及规避措施【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网络暴力现象开始肆虐。
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空间里一个很主要的活跃群体,如何提高网络理性,规避网络暴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暴力;特征;心理因素;规避措施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
互联网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又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引发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和思考。
一、网络暴力的表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现象开始肆虐网络,而且网络社会中所特有的暴力现象也逐渐出现。
近年来,网络追杀、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暴力词汇充斥着网络世界。
纵观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从“虐猫女”“铜须门”,到“最毒后妈”、“很黄很暴力”,再到堪称“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事件”,直至“微博直播自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其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远远超出了网络的范畴,甚至影响到现实社会生活。
因网络舆论暴力而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也越来越多。
人们在感受网络舆论监督强大力量的同时,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也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网络舆论也从原先的正义声讨转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有关专家己尖锐指出:网络暴力已经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待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给予制裁。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或言论侵扰,致使其权利受损的行为。
通过对网络暴力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一,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网络暴力数据分析

网络暴力数据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和特点,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攻击、恶意诽谤、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还可能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对大量网络暴力事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显著的特征和趋势。
首先,从年龄分布来看,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和受害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但青少年和年轻人相对更容易卷入其中。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更加活跃,同时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情绪管理能力。
数据显示,在涉及青少年的网络暴力事件中,起因往往是一些琐碎的校园纠纷、社交媒体上的争论或者网络游戏中的冲突。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职场竞争、情感问题以及社交平台上的意见分歧则是引发网络暴力的常见因素。
其次,性别差异在网络暴力中也有所体现。
女性在网络暴力中往往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尤其是在涉及外貌、身材、情感等方面的评价时。
一些恶意的言论和攻击不仅对女性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打击,甚至可能影响到她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比之下,男性在网络暴力中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参与者,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政治、体育等话题的争论中。
再者,从地域角度分析,网络暴力似乎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可能发生网络暴力事件。
然而,不同地区的网络环境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
例如,在一些网络监管相对宽松、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地区,网络暴力事件可能更加频繁和激烈。
另外,网络平台的类型也与网络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
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暴力的重灾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这些平台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网络暴力。
而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论坛和社区,如学术论坛、技术社区等,网络暴力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往往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摘要:网络的发展给公共舆论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语言暴力等消极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网络媒介特点,网民受众心理,网民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挫折—攻击、社会心理、社会阶层 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代表事件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更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 各式各样,愈演愈烈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让我们不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 一网络媒介自身特点 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印刷术即纸质媒体强化了人类分析,线性逻辑和专门化分割的思维习惯,强化了同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为称为“阐释年代”“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偏爱“阐释年代”的波兹曼对于电视媒体传播大量娱乐化,浅薄化信息的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娱乐至死”的时代将至。他认为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然而如果波兹曼看到了电脑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他也许会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网络。网络媒介对受众阅读模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麦克卢汉经典的“媒介即讯息”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互联网令所有媒体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着无限的容量,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往往只是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就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人们过多的消费现成的网络信息,思维变得被动和僵化,变得碎片化,浅层化,形成表面的、狭隘的、被动式的思维习惯。 在大量的信息间快速的切换必然会导致思维过程的减少乃至消失,网络在不经意间让人们远离了那个崇尚思辨和理性的“阐释时代”。 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出为何产生具有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媒介的特性决定了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过载信息时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性的刺激超越了理性的分析,严谨的论证丧失了对网民的吸引力。在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很多网民可能根本不知道甚至潜意识里也不想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是在事件表象的基础上发表评论,甚至毫无道理地谩骂,有时针对博主或发帖人,有时是在网民之间。2006年3月,作家陆天明将自己的一篇有关韩白之争的访谈发在自己刚建立5个月的博客上,第二天便出现了若干条辱骂他的评论。随后谩骂继续升级。如一位学者所说:“就目前所见,广场政治的特性在网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姿态和情绪永远都比理性和冷静要有魅力。网民就像剧场里的观众,他不太关心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推论是否严密,只要你的声音最大、手势最夸张、语言最有煽动性,只要你面带胜利的讥笑,那你就是最终的赢家。在这种论辩逻辑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们最后比拼的居然是体力和耐力。”没有评论,没有说理,不讨论问题,只是叫骂而已,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在这种缺乏理性的情况下一步步升级。 此外网络传播内容亦激发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如上文分析,网络媒介提供了近乎无限的信息,网络受众注意力稀缺。而作为部分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一些网站出于商业动机为了赚取浏览量而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话题。用激烈刺激的标题来吸引受众,在一些敏感、涉及道德底线的问题上设置议题,激发网民的激烈争执乃至发生语言暴力。一家论坛的版主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次成功的‘人肉搜索’策划, 往往能带来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点击率,而点击率则是网站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告的重要筹码。” 二网络语言暴力主体的心理机制 网络传播媒介影响了网民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易使人们不经思考便下结论,但为何网民的语言往往倾向于攻击,武断如何演变为“武力”,粗暴如何上升为暴力?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主体的心理机制便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社会心理学上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网络语言暴力当属此范畴,而攻击行为的产生当有其相应的心理原因。心理学上对攻击行为的一个经典解释的便是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达到一个目的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了。”但是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学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 由此可以推论,当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上文所指的挫折时,这种挫折感所产生的攻击动机便促使人们在不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网上施以语言暴力。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是讲求和谐一致,自我克制的集体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重与家人,同事的关系,隐忍克制一直是中国乃至儒家文化的特点。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写道:“忍耐为中国人民之一大美德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蓝瓷器之独步全球。 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挫折”产生的攻击动机往往无处释放,而网上的匿名性,开放性正好为网民,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不用负责任的安全舆论空间,隐忍克制下的攻击动机终在网络上找到了发泄的途径。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网民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疯狂的道德围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对其进行攻击,并发动人肉搜索导致所谓小慧的后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跪地喊冤,而最后事实证明所谓史上最毒后妈纯属人为炒作。但是在事件过程中,网民对小慧后妈进行的言语攻击,已然变成一个发泄心中私愤与郁积的途径。所以,我们可以把网民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归于我国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一个原因。而这种不如意与挫折感在当下的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在高速现代化的国家里,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可能的前景越来越敏感。但富裕群体只能较慢地扩展。因此,人们的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使得他们的挫折感变得更为强烈。” 这正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瞩目的事实,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问题,下层民众中形成了一种被剥夺的心理感受。《小康》杂志的调查发现,影响人们“快乐”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公平,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不能实现”以及“社会贫富收入差距悬殊导致的心理不平衡”。而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中,“压力大”“不平衡”“安全感差”“满意度低”等,成为描述现阶段公众心态的最常用词汇。这些调查无不显示中国民众较为普遍且越加强烈的心理挫折感。 因而笔者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不平等现象的大量发生促使民众挫折感加剧,攻击动机加强,因而将这种情绪大量释放到网络空间里,造成了越加严重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网民的从众心理亦是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助推器。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即俗称的“随大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即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发挥效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 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群体的压力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那么明显和有力,但是,如果一旦语言与主流非理性情绪和暴力言论不一致,那么经常会引来大量言语的攻击。这会给异议者,或者说理性思维的持有者带来心理的不适。况且网络事件与网民的切身利益往往没有联系,网民通常不会为一个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的事件坚持己见而遭受语言暴力。同时如上文所分析,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成为网民情绪的释放场,这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论氛围,会影响虚拟空间中的其他参与者,激发他们的语言暴力倾向。当一群理性思维不占主导地位的人在一起讨论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融入这样的言论场中,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施暴。所以网络事件中理性的声音往往会消弭,非理性的暴力语言大行其道。 三网民结构的特殊性 中国互联网网民结构有着独特性。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对中国网民结构进行了多指标的详尽统计。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网民占60%左右,女性比例约为40%。从婚姻结构来看, 已婚网民约为42%,未婚网民比例超过57%。从年龄结构来看, 18~24岁的网民占38.8% ,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从文化程度来看,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占71.5%。从经济收入结构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网民占7成,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网民最多,占29.5% ,月收入501~1000的占18.1%。从网民的职业构成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人数的32.3%,企事业工作人员占29.7%。 各项指标中最突出的分别是未婚男性, 25岁以下,学生,月收入500元以下。这就是中国网民中占比例最大的人群。CNNIC描绘的中国网民一般形象为:男性, 35岁以下,月收入2000以下,未婚,学历大学本科以下。不难发现,中国网民的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这一方面补充论证了上文论点,即底层民众构成了网民的主体,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以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发泄到网络空间里。也同时解释了许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显现的仇富仇官心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提到, 2006年4 月,北京市丰台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朝明与妻子在自家别墅中被杀身亡;2006年11月,贵州兴仁县县长文建刚一家6口被杀害。在媒体报道这两起刑事案件后,被害人没有得到同情,反而在多个网络BBS上出现一些表示快意的帖子。“这个文建刚肯定经济上有问题,他怎么能住别墅? 家里怎么会有80万元现金?”“这样的腐败官员就该杀,死了活该。” 现实生活中社会从属阶层与主导者阶层的矛盾抑或说张力在此类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反映出来。 传统媒体是由精英阶层主宰,电视镜头时刻紧跟明星的行踪进行事无巨细的报道,新闻头版积极传达官员干部的声音,周刊杂志大幅刊登富商巨贾的发迹创业史,专家学者也不时现身媒体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或指点。有时他们还可能形成一种结盟,垄断着公共话语资源。 而25岁左右,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未婚男性在传统媒体中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他们表达自身欲求的愿望在传统媒体中是被抑制的。但是,网络却给了草根平民一个可以发声的场所,而且这个虚拟场所的言论相对自由和宽松,他们强烈的言说和表达欲望在此爆发。与此同时,大众的表达必然是暴力的,这既是因为他们不能像久经锻炼的精英阶层那样理性而系统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又是对被迫长期沉默状态的一种反抗。“暴力是大众的,一方面因为它是有关社会统治和臣服的具体表达,另一方面因为它也因此表现了对这种臣服状态的反抗。” 因此可以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是媒介发展与中国舆论空间多元化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媒介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