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处理技术及栽培管理
北方寒地养鱼稻田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北方寒地养鱼稻田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引言北方寒地养鱼稻田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保、高效益等优点。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是主要的经济作物,而鱼类则是辅助作物,可以提供肥料和增加收益。
本文将介绍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水稻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二、旱育技术1. 概述旱育技术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当减少灌溉量,使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状态,从而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和气孔开放,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持土壤湿度的能力。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2. 操作方法(1)早期干育:在秧苗期至拔节期之前,每次灌溉量控制在5-10毫米左右。
(2)中期干育:在拔节期至孕穗期之间,每次灌溉量控制在15-20毫米左右。
(3)后期干育:在孕穗期至成熟期之间,每次灌溉量控制在20-25毫米左右。
3. 注意事项旱育技术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在干旱地区或者气温较高的地方,应适当增加灌溉量。
三、稀植技术1. 概述稀植技术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水稻的密植度,使每株水稻拥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操作方法(1)适宜密度: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适宜密度为2-3万株/亩。
(2)间距设置:将水田按照一定间距进行划分,每个小块面积为15-20平方米左右。
(3)移栽方式:将幼苗移植到预留好的小块中,并按照规定的行距进行排列。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稀植技术时,应注意不要过度减少密植度,否则会影响产量。
同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栽培技术1. 概述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的水稻栽培技术需要考虑到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2. 操作方法(1)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耕作和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性。
(2)播种方式:将幼苗移植到预留好的小块中,并按照规定的行距进行排列。
(3)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健康生长。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是指把水稻种子播种在实地在一定时间内不施灌水而大量稀植的种植方法,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暖,在生态意义上,旱育作物已经成为节水性农作物,旱育作物指的是在较少的深层灌集条件下种植作物,从而节水,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采用的植物栽培方法,主要是头放,及在少水或无水条件下种植水稻,在种植过程中适当调整土壤温度和湿度,并控制病虫害。
合理选择水稻品种适合旱育稀植。
首先,充分了解和调查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在的区域,熟悉本地水稻作物种植环境。
即旱季温度和湿度条件,昼夜温差是否较大等。
其次,确定水稻的种植时间,根据日照、气温、湿度、风力、水深等因素,综合考虑种子复苗情况,在较少的灌集水量中有效种植;
再次,灌溉管理。
对水稻的灌溉要上下层灌溉,全部种植采用深条灌溉,使土壤湿润度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减少灌溉次数;
第四,配备离子调节器。
种植水稻应配备离子调节器,使水质参数一致性较高,并定期进行PH值测量;
最后,要注意植保。
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下,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防止病害和害虫的爆发,要在适当的管控措施中积极防治,以保证水稻的收获量。
总而言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一组有效的、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有效地减少农业节水开支。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浅述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浅述摘要:现代生物科技的提高,推动了当前农业种植增产高效技术的研发。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技术培育秧苗,进行减苗稀植移栽,实行配套耕作的水稻栽培技术,具有早熟高产的技术优势。
关键词:水稻栽培旱育稀植技术分析水稻,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将旱育秧苗技术以及稀植栽培技术相互结合的高产性栽培技术体系。
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依靠生物科技,大力开发水稻栽培高产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农作物高产增收,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针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特点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实施要点。
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水稻旱育稀植,是指将水稻良种在旱地条件下培育秧苗,然后进行合理稀植栽培,水稻旱育秧苗技术是有效利用旱地土壤中氧气充足,水热气肥容易协调的优势条件,通过科学的培肥控水管理,培育出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逆力强的秧苗。
水稻稀植技术是利用旱育壮秧的优势,根据宽行窄株原则,在单位面积内合理控制和适当减少秧苗的栽植密度,充分利用分蘖成穗,加上科学的肥水调控,实现水稻高产的种植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水育秧苗的烂秧和弱苗现象,适宜于缺水地区的水稻种植。
旱育稀植技术栽培的秧苗矮壮根系发达,秧苗返青较快,分蘖早成穗多,具有早熟高产、省水省肥、省工省地等特点,经济效益明显。
相对而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 省种省工相对于常规型水稻育秧栽培技术来说,旱育稀植技术的每亩用种量减少一半以上,移栽规格较大,每亩苗栽1.2-2.0万株,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投入。
通常状况下,相同植株数量的育苗用地,旱育秧稀植技术要比常规栽培技术节省秧田。
2 省肥省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秧田培育苗秧时可以实行干犁干耙措施,在播种前只需将秧田用水浇透即可,由于旱育稀植栽培秧田密度小,大田施肥可以实行全田施肥,秧田育苗和大田移栽的用水量和用肥量相对节约很多。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在旱地条件下以宽行、低密度、节水、节肥、适时灌浆和高质量生育的种植方式。
水稻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限制,水稻生产面积已经相对有限。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农民们就开始寻求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产量。
在种植窄行稀植稻的实践中,营养能力会增强,农民生产成本会降低,而产量和质量则往往更好。
先从玉米、豆类、芝麻等旱地庄稼中获取经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技术,而是从诸如玉米、豆类、芝麻这样的旱地农作物中得到的经验。
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中,育秧密度要求较高,一般为15-20公斤每亩左右,同时开展浸种、穴插、拔苗、拔秧等措施,虽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和质量,但损失却非常大,而且也无法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生产利益。
由此,人们开始寻求农业技术和方法的更新,以求更好的效果,在发现玉米、豆类、芝麻等庄稼在干旱环境下也可以高产稳产后,人们就开始思考这些经验是否可以运用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
实践证明这种思想完全可行,凭借着旱育稀和高质量的种植方式,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收益。
“宽行、低密度”的种植方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宽行、低密度”,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实现节水、节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和耕地经济价值。
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过程中,种植的行距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普通的行距经常在45厘米左右,但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可以将行距合理调整到60-70厘米甚至更宽,这样种植的植株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通过“宽行、低密度”种植方式,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营养消耗,还能够增强植物的适应性,保证高质量的生产和生计。
“节水、节肥”的生产管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种植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节水、节肥”,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益。
在实施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前,农民要充分掌握生产技术,包括土地利用、土壤调理、育苗、种植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选用良种。
优质粳稻(常规稻)以楚粳28、岫136—16、岫粳10号为主推品种;优质饵丝稻以天杂58—6、58—7、—5等为主;杂交粳稻以鄂粳杂及滇杂系列品种等为主推品种。
2、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上等砂质壤土的菜园、旱地或稻田作秧床。
3、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的方法是整平秧床于播种前用70%敌克松,每平方米秧床用3—4克兑水喷洒或拌细土均匀撒入秧床,然后浇透水。
4、施肥顺风向理墒,墒宽1.2-1.5米,墒与墒间距离0.5米,长度不超过15米。
春季干旱,宜采用高埂低墒,埂高7-10厘米,埂与墒间留有排水沟。
多雨季节、多雨地区及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区,采用高墒低沟,墒面高于沟7-10厘米,并保持沟道排水通畅。
每平方米施腐熟、细碎的农家肥7-10公斤,氮、磷、钾各为10%-15%的复合肥100-150克、加硫酸锌7-10克,与10厘米厚的床土充实搅拌均匀。
禁用尿素、碳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5、培育壮秧这是水稻旱育稀植增产的基础。
旱秧与常规水秧的壮秧的标准差别较大。
旱育壮秧的标准是:秧苗矮壮墩实,叶片挺直不披,叶色绿中透黄,无病斑;茎粗,秧茎扁平,富有弹性,生长整齐,根系发达;秧龄25-30天,3叶1心至4叶1心,有1-2个分蘖。
秧苗高度不超过13厘米,第一叶鞘长度2,4-2.6厘米,最长不超过3厘米。
6、种子处理选用当地分蘖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良种,以种子饱满、均匀、无霉变、无虫蛀、发芽势强的品种为好。
一般每栽一亩大田需常规稻1.5公斤、杂交稻1公斤。
(1)播种前7-9天,晒种1-2天(不可在水泥地上)。
(2)常规稻用23%的泥水选种,杂交稻用清水选种。
(3)用25%多菌灵浓度为0.3%的溶液消毒48小时。
(4)低水温水(10摄氏度左右)浸种3-5天,每天早晨换一次清水。
(5)捂种催芽。
7、播种及盖膜。
播种期的确定以移栽秧龄40—45天为宜,薄膜覆盖可盖拱膜或平铺打孔地膜。
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前言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地球变暖和气候异常,近年来中国南方的旱情形势日趋严峻,农民的播种密度往往过于稠密,导致水稻缺水生长发育迅速萎缩,产量大幅下降。
而且,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也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肥料、农药、用水量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以及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多种种植技术。
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因其稀植、节水、高产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包括定义、实施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广大农民和种植业者有所帮助。
定义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又称“旱育稀植”,是一种把水田从淹水状态变成旱田,采用育秧苗时进行预育苗期缺氧、用水量和一定程度的延迟育苗和稀植措施,以达到耗水量少,产量高的目的。
即使在土壤缺水的条件下,仍能使作物生长正常,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量。
实施方法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种适宜的水稻品种水稻品种是高产和优质的关键。
选择优质、丰产、耐旱、抗逆种质进行育种。
选取的水稻品种需要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延迟育苗在实施水稻-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时,育苗期需要延长,等待到适合的温度,一种适当的气候条件。
这样做可以保证水稻植株的壮大和发育良好。
同时,用少量化肥,提高叶面饱和度让植物更健康。
对于小地块,可以用约1千克地膜防止蒸发,在育苗期内达到略微延迟生长的目的,让水稻根部更加健壮,适应缺少土壤水分的生长环境,减少淹水的发生。
预育苗期缺氧在育苗期,模拟一定的缺氧状态,促使水稻根系增多、延长,增强对缺水耐性,同时减少淹水情况促进植物正常生长,增强植物对旱情、稀植的防御能力及生理适应性。
适当节水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适当节水可以帮助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提高稻谷的品质和产量。
加入一定量的肥料和有机肥,使水稻产生更长的根系,将有效的保水于土壤。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指在干旱条件下,采用稀植的方式种植水稻,以提高产量和减少灌溉水量的一种栽培技术。
下面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行浅析。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减少种植密度,增加株间距,使每株水稻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达到增产的目的。
稀植栽培能够减少生物间竞争,提高光照透射率,增加气温和湿度的对流,改善内部通风条件,促进孕穗期水稻生长和充实程度的提高。
稀植还能减少害虫和病菌的传播,降低植株间的疫病发生率。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关键是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通常情况下,水稻的标准种植密度是3~5万株/亩,而在旱育稀植栽培中,种植密度应适量减少至1~3万株/亩。
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品种特点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气候干热、土壤疏松、品种对旱耐性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密度;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品种水分要求较高的地区则应适度增加密度。
除了调整种植密度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合适的耐旱品种。
旱育稀植的关键是降低每株水稻的耗水量,因此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品种至关重要。
合理施肥。
由于水稻株间距增大,根系发育有限,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减少,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生长需要进行合理施用。
加强管理。
要定期翻晒沟壕,保持土壤松散通气,防止土壤板结;及时除草,减少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育期适时浇水,既能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减少灌溉次数,节约用水。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降低水稻灌溉用水量、提高产量的栽培技术。
通过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品种、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和科学浇水等措施,可以在干旱条件下实现水稻高产。
由于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浅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水稻的种植技术也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指在缺水条件下,采用稀植栽培的方法栽培水稻。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北方大部分省份、西北地区、内蒙古等,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
一、稀植栽培技术的原理稀植栽培是指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种植密度减少植株数量,从而降低单位面积叶面积指数和蒸散量,减少植株间的竞争,达到较好的水分利用效率。
在旱育条件下,通过降低种植密度和调整栽培措施,可以达到减轻水分压力,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1、根据地区气候条件、水土情况和耕作技术,确定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措施。
2、根据旱量、土壤物理性质和机械条件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如干田播种、浙黑双播、旱田秧田等。
3、掌握叶面积系数和蒸散量的关系,根据作物实测值和水分需求及时施水。
4、适当控制植株生长,防止浓密丛生,调整株型,增加穗粒数、穗粒重,提高产量。
在降低种植密度的同时,还能减轻水分压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还有以下几个优点:1、节约土地资源,支撑更高产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稠密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土地资源的问题,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降低种植密度,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不影响产量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
2、增强水稻的抗旱能力。
水稻在旱育条件下,可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的生长与发育策略,通过充分利用水分,增强其自身的抗旱性能。
因此,在旱育条件下采用稀植栽培技术,能够加强水稻的抗旱能力,防止水分过度消耗。
3、提高水稻品质。
通过实施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出现较少的病虫害和疫病,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的产品品质。
同时,调节水分利用方式和株型,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提高稻谷品质。
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处理技术及栽培管理
水稻旱育稀植是将传统的水田育苗改为旱地育苗。
育苗重点由地上部分转向苗床土栽培,由地下部分转向提高苗木质量、抗逆能力和生根能力,培育根系发达的壮苗。
本文对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标签:水稻;种子处理;旱育稀植
水稻旱育稀植首先要掌握好水的管理,原则是不建立水层、以浇为主、不缺不浇、浇了则透。
秧苗培育重视地上地下同时发展,注重培育良好的根系,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培育的壮苗。
特点是:秧苗耐寒力强,生长健壮;移栽后无缓苗期,早发快发。
一般地栽插密度为9寸×3寸以上,部分条件好的地区能达到9寸×8寸,增大行距,合理利用光温条件,提高抗病性,提高了分蘖率,结实率较高,增产,节省投入,经济效益高。
下面是其种子处理技术简介。
1、晒种与清选:清明后选晴天晒种2-3天,可打破种子休眠,达到水分一致,以便浸种时吸水均匀,发芽整齐。
通过晒种,可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
没经过比重选种的种子,要进行23%黄泥水选种,即事先把黄土晒干,然后加少量水调到浆糊状,再加水调到新鲜鸡蛋浮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时加入种子,捞出瘪谷后用清水洗一遍,再进行消毒。
或用盐水选种,但没黄泥水经济。
经过机械比重选的种子,不用进行此道工序,可直接进行消毒。
2、种子消毒、浸种:清选好的种子装入塑料编织袋中,浸入咪酰胺溶液或25%氰烯菌酯中侵泡4-5天,经常倒换种子袋位置,使之吸水均匀。
然后再浸入清水中浸至含水量达到种子本身干重的35-40%时,进行催芽。
判断吸足水的办法一是:扒开种皮,米粒油亮乳白色,手掐即断,已经拱芽孢。
二是达到累计积温100度,即水温15℃时浸种7天、20℃浸种5天,10℃时10-15天,才能吸足水。
种子吸水量足否,是能否保证芽齊芽壮的关键措施,如果吸水量不足,极易造成不出芽就加温,结果造成烧种现象,使种子失去发芽能力。
近几年发现,有的农户把种子直接浸入大缸中,也不经常翻动,就是翻动也不彻底,由于上下温度不一样,使种子吸水不匀,导致出苗不齐。
3、鉴别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种子,吸足水后,种皮透明,胚和胚乳清晰可见,胚部纯乳白色,胚乳部黝黑与胚部界限十分明显,种子颜色均匀一致,浸种水有一种梨香味;受冻害发芽率低、发芽势弱的种子,吸足水后种胚和胚乳含混不清,象小麦粒一样,发乌不透明,种子颜色各色各样,个别种皮开裂,露出米粒,浸种水有臭味。
这样的种子发芽不齐,很多种子在土中烂掉,成苗率低,苗不齐、不壮,秧苗七高八低,发根力弱,秧苗不盘根,抢苗不成片,是造成苗稀的主要原因。
插秧后缓苗重,返青慢,分蘖晚,造成田间穗不足面减产。
4、催芽:当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本身干重的35-40%时,把袋子捞出控一下水,然后浸入40℃温水中提一下温。
然后在火炕上铺6厘米厚秸杆,上面铺上
双层塑料布,塑料布上垫上木板方,把种子袋摆在木方上面用塑料布包好,上面盖上棉被,控制30-32℃温度,经常翻动,保证温度均匀,大约24小时,有80%的种子露出白尖时即为破胸,把温度降到25℃进行催芽,当80%的种子芽长3毫米,根长5毫米时进行室温凉芽6-8小时就可以播种了。
催芽总需积温50℃。
催芽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温度过高易产生果糖,不能被直接利用,还要通过酶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利用,这样养分消耗多,苗不壮;低温易产生蔗糖,也不能直接利用,也还要通过酶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利用,照样消耗多,苗不壮;只有适温条件下,才能直接产生葡萄糖,被直接利用,这样的秧苗壮实,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而获得高产。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蒸汽和水中发芽设备很好,要积极推广使用。
5、播种期、播种量:最佳播期为4月15-20日,当气温稳定通过5℃时开始播种,上升到6℃时结束。
大棚育苗,要提前扣膜,提高床土温度,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效果良好。
稀播育壮秧“播量宁稀勿密”:近几年,因为种子发芽率低,发芽势弱,致使播量不断提高,秧苗过厚,秧苗根际氧气不足,黑根烂根多,秧苗不盘要。
遇到发芽率高的种子就造成秧苗过厚,秧苗间空间变小二氧化碳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降低,造成营养不良,致使秧苗素质下降,形成弱苗,黄脚苗(第一片叶早期枯黄,第一片叶对分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徒长严重,秧龄够而叶龄不够,插秧后缓苗时间长,返青慢,分蘖晚,生育延迟,贪青晚熟,空瘪率上升,严重减产。
据试验每平方米播90%以上芽率的干种子4两(即8000粒)或5两湿籽,适于30-35天秧龄,4片叶的秧苗生长;播6两干籽(12000粒)或8两湿籽,适于28-30天秧龄,3.5片叶的秧苗生长;超稀植栽培,每平方米播干种子3两或4两湿籽,适于35-38天、4.5片叶的秧苗生长。
要想高产就要稀播育壮秧,增加苗床带蘖率。
6、秧田播种:目前大多数采用人工手撒播和苗床播种机播种,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播匀,播种后用木滚把种子压入土中与地面平,然后覆1厘米厚过筛肥沃细土,最后施封闭灭草药插弓条腹膜。
7、温度管理:低温育壮秧,近几年苗床中间徒长,青枯病严重,插秧后返青慢,分蘖晚。
遇上寒潮死苗重,最后导致分蘖拖后,贪青晚熟,延迟生育,空瘪率增加而减产。
因此要科学管理温度,除打开苗床两头外,每隔一段距离在苗床两侧打开对角线通风口。
具体温度应该控制在出齐苗28℃,1.1叶25℃,2.1叶23℃,3.1叶21℃,以后20℃。
插秧前5-7天必须昼夜揭布练苗,才能保证插秧后不缓苗直接返青、分蘖,晚上低于4℃再盖布,防止冻害。
8湿度管理:播种至出苗,保持床土湿润,以利齐苗。
出苗至二叶一心,一般不浇水,如底水未浇透,可适当浇水;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看苗适浇水,保持床土湿润,预防青枯病;三叶一心以后,控水促根,如秧苗早上不吐水珠,应及时浇水。
移栽前一天浇一次透水,以利扯秧。
9.病害防治:重点抓好立枯病和苗稻瘟的防治。
一叶一心时,喷药防治,如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g兑水1.5kg配成600倍水溶液喷施防治立枯病,遇晴天,敌克松用量减半,喷药后立即喷少量清水防药害;用三环唑防治
苗稻瘟。
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地下害虫。
苗期如发生虫害,应及时用杀虫剂防治。
10追肥:一般以沼液原液喷苗或沼液原液按1:1兑水喷苗3次。
也可用化肥作追肥,一般秧苗二叶一心时,用酸性或中性化肥追肥,如每平方米用尿素25g和过磷酸钙40g兑水浇施,施后立即浇清水防肥害;5叶一心左右再追氮肥一次,如每平方米用尿素25g兑水浇施,施后立即浇清水防肥害;以后看苗追肥。
禁用粪水追肥。
参考文献:
[1] 黄晓波.论水稻旱育稀植[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
[2] 田利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07)
[3] 商亚兰,尉迟茜子.东北寒地“垦稻12”水稻旱育稀植[J].农民致富之友.2013(19)
[4] 李冬季,杜吉到.水稻旱育稀植的育苗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