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的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摘要曲柄摇杆分插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和插秧质量好等特点,在水稻分插机中普遍使用。
由于其运动轨迹不是很直观反应出来,故对其进行运动仿真,从而得到运动轨迹。
首先,对其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用三角形向量对其运动轨迹进行诠释,再根据实际测绘的数据加以修改,再用proe三维软件建模,装配,机构仿真,绘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运动轨迹。
从而,更直观地了解分插机构的插秧轨迹,与实际情况对比,基本符合要求。
关键词:曲柄摇杆分插机构运动轨迹目录1 引言 (1)2 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 (1)2.1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1)2.2 我国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 (2)2.2.1 人力插秧机 (2)2.2.2 机动插秧机 (2)2.2.3 大小苗两用插秧机 (2)2.2.4 2ZT系列机动插秧机 (2)2.3 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3.1 节省秧田 (3)2.3.2节水省肥省药 (3)2.3.3 节本增效 (3)2.3.4 高产稳产 (3)2.3.5 如何推广机械化水稻 (3)2.3.6 加强示范,提高农民购买的兴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展望 (4)3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技术要求 (4)3.1分插机构概述 (4)3.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概述 (6)3.2.1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类型 (7)3.2.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学数学模型 (8)3.3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测绘及零件建模 (11)3.4 模型装配及运动轨迹 (14)3.5运动轨迹总结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Abstract (18)致谢 (19)PROE机动插秧机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轨迹设计作者:孙艳丽指导老师:陈迎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0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肥230036)1 引言水稻插秧机械化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基于纯追踪模型的插秧机地头转向控制方法的开题报告

基于纯追踪模型的插秧机地头转向控制方法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插秧机作为一种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减轻农民插秧的负担,
提高插秧效率,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插秧的质量和提高收成。
然而,插秧
机在进行地头转向时,存在回差大、位置稳定性差等问题,影响其插秧
效率和效果。
因此,研究插秧机地头转向控制方法,提高插秧机的自动控制水平,优化插秧机的性能,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拟采用纯追踪模型对插秧机地头转向控制进行研究。
首先,对
插秧机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得到插秧机在地头转向过程中的运动学和
动力学特性,进一步分析地头转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然后,基于纯追踪模型,提出一种适合插秧机的地头转向控制方法,并对其进
行模拟实验。
最后,利用实际场地测试对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和优化。
三、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插秧机地头转向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插秧机的自动控制,提高插秧效率和效果,减轻农民工作负担,并且可以减少对农业生产环
境的破坏和对农民健康的危害。
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农业机
械的自动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插秧机改进设计-毕业设计

青岛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插秧机改进设计姓名: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6月18日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表、资料均已作明确标注,论文中的结论和成果为本人独立完成,真实可靠,不包含他人成果及已获得青岛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青岛农业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设计)。
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该毕业论文(设计)或与该论文(设计)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单位署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绪论 (1)1.1本课题的来源、意义、目的 (1)1.2本课题的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2)2总体方案论证 (3)2.1PF455S插秧机的动力传递 (4)2.2驱动和转向驱动路线 (5)2.3插植臂驱动和株距的调整传动路线 (6)2.4苗箱的移动及横向送秧量的调节 (7)2.5纵向送秧传动路线 (7)3插秧机主要部件的构造 (8)3.1发动机 (8)3.2主变速箱 (10)3.3插植臂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1)3.4插植链轮箱基本构造 (12)3.5液压控制系统 (12)4计算部分 (17)4.1几何尺寸的确认计算 (17)4.2材料硬度的校核计算 (17)4.3螺栓的受力分析 (19)5设计部分 (22)5.1对于调速手柄附和板的设计 (22)5.2对于附着板的改进设计 (22)6总结 (24)参考文献 (25)致谢 (26)插秧机改进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当前中国从韩国所引进的PF455S动力插秧机的主要原理,性能和特征,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中国土地种植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开题报告

手提式播种机排种轮结构设计与模具设计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还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业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以来,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1 200多万人,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 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 农民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
可以预见, 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农机热”将会在今后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
农民是农机化发展的受益者, 也是主要推动者, 2006年我国农村农机户近3 360万户, 乡村农机人员达到4100多万人, 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等服务的经营收入达到2 829亿元。
2001—2006年, 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kW增长至7.26亿kW, 拖拉机保有量由 1 405.5万台增长到1 728.3万台。
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 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 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11.2万台, 同比增长40%。
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 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 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和产业结构,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已发展农业为工作重点, 从农业税的减免到农机具及农民种地的补贴, 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因此当前发展农业机械是我国的大势所趋,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曲折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超级稻是目前国内外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在全国范围内种植。
而种植超级稻需要高精度的播种,因此发展一种精准、高效、稳定的播种装置对于超级稻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基于振动控制技术的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并探究其播种精度、效率以及稳定性。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研究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关键技术;2. 分析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3. 基于MATLAB软件进行振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系统特性;4. 设计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试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5. 分析实验结果,并进一步优化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性能。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性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实现对超级稻的快速、高精度播种,提高超级稻的育种效率和品质,加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次研究采用了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播种装置存在的跳行、插芽深度不均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总体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文献调研,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了解现有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2. 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振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系统特性;3. 设计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试验平台,并进行试验验证;4. 分析试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5. 优化振动式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的结构和性能。
五、预期成果1. 研究出一种基于振动控制技术的超级稻精准播种装置,并完成实验验证;2. 分析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特点和优势,并掌握其关键技术;3. 进一步推广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高效发展。
六、进度安排本次研究预计周期为12个月,进度安排如下:阶段一: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2个月);阶段二:振动控制系统建模和实验设计(3个月);阶段三:试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4个月);阶段四:系统优化和成果汇报(3个月)。
新型小型水稻插秧机结构设计

新型小型水稻插秧机结构设计1.外壳结构:外壳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抗压、抗拉强度高,造型可靠,表面美观,实用性强,耐腐蚀,减少颜色的脱落或褪色的问题,也可有效地降低机器运行噪音。
2.驱动系统:使用PLC控制器,具有易于操作,稳定可靠,功能强大,安全可信任,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安全运行!控制电源采用DC 24V,使用低压电源,可以有效避免非机械物理因素造成的印刷过程中的失误。
3.传输系统:采用全传动系统,电机、减速机、轴承,都是传动系统的基础组件。
齿轮采用剃耳落口齿轮磨削工艺,满足精密机械方面的要求。
4.抓取系统:首先采用机械结构抓取床秧苗,然后秧苗抓取牙瓣将秧苗抓取,将秧苗放入插秧模具内;再使用凹槽内注水模块,完成秧苗湿化,其次将湿化的秧苗抓取到插秧模具,实现水稻插秧。
5.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是小型水稻插秧机的核心,负责对整机的控制。
它具有可靠性强,多步技术,程序易改动,能够满足插秧的自动控制要求,可以让用户更好的使用设备。
二、电路设计1.控制电路:采用PLC控制系统,由高压、中低压、开关技术组成,其中具有传感器、控制器、控制电磁开关和传动系统等,控制器用来控制传动系统,完成水稻插秧任务。
2.传动电路:调节高压(220V)调节开关,改变水稻插秧机的作业时间,改变插秧步进步进比,使插秧速度可以更好的适应水稻插秧机的运行环境。
3.液压电路:使用液压电磁换向阀控制液阀,实现水稻插秧机的启动、停止和反转等功能,确保水稻插秧机在各种运行环境下实现最佳性能。
4.加热电路:采用高压石英加热电热元件,UV辐射和热风吹打功能,保证秧苗发芽、生根、茁壮的大量水稻的插秧。
总之,小型水稻插秧机的设计重点是希望机器运行安全可靠,市场投入最小,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投入的技术成本低,并且还可以安全而可靠的完成水稻插秧的功能。
毕业设计方案插秧机导航控制单元系统设计方案

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插秧机导航控制单元系统设计姓名符冰学号3060611084专业班级06机制3班指导教师张方明分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分院完成日期2018年6月13日摘要农业机械化,使机械装置代替了人的劳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将农业生产带入了自动化发展时代。
本文介绍的是用一台25W 的直流电动机,16F873A 单片机构成的数字化直流调速系统。
目的在于通过单片机控制电机的转向及转速单元,实现插秧机自动导航功能的操作。
同时辅助同组同学设计了微电机控制电路,实现其对编码器转角的测量。
本控制单元通过PWM 模式的编程及调试,最后通过实验测得最佳的输出电压,确定其速度,保证自动导航系统的稳定工作。
关键词:单片机自动导航电机控制 PWM 模式ABSTRACTMechanization of farming makes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s instead of the labor andfrees the human beings out of the heavy work, which improve the blooming of theagriculture production. Stepp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s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ensor techn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bring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to the Age of automat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inuous current electromotor with 25w and thedigital speed control system made up by 16F873A SCM. The purpose of this machine ismaking the operating of Automatic navigation in transplanter come true. And aftercombining with the auxiliary control circuit designed by the group mate, the measurefrom the electromotor to the angle of encoder can be realized. This control unit viathe programming and debugging of the mode of PWM and ensures the speed by examine thebest output voltage it can be done after many experiments, so that we can guaranteethe stability working of automatic navigation system.key words: SCM, automatic navigation,the control of electromotor, the mode of PWM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引言31.1 选题背景41.1.1 农业背景41.1.2 农机自动导航研究现状51.2 设计目标和意义111.2.1 设计目标111.2.2 设计意义121.3 设计内容12 第二章插秧机导航控制单元系统设计122.1 框图122.2 程序步骤及实现132.2 程序步骤及实现132.2.1 中断程序132.2.2 初始化程序142.2.3 循环程序152.2.4 子程序16 第三章测控单元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193.1 主电路193.2 直流电机转向控制模块203.2.1 实验方案203.2.2 所用芯片及其模块概述203.3 油门刹车控制293.4 微电机控制293.4.1 控制电机电路图293.4.2 各部件参数303.4.3 控制程序31 第四章实验324.1 实验原理324.2 实验程序33 结束语36 参考文献36 致谢41附录41附录一:实验电机的运转状况41 附录二:实验结果的处理44第一章引言1.1 选题背景1.1.1 农业背景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分析和论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

分析和论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农艺技师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四篇:分析和论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
但是因水稻的生长环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不高,并且还存在一些病虫害的情况。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良现有的种植技术,实现农机与农艺双项结合,用机械化生产替代原有的人工作业,这样能够在保证种植效率的基础之上提高水稻产量。
针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农机;农艺;水稻机;插秧技术;0 引言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中大多依靠人力来完成种植任务,这种耕作方式较为传统,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总成本较大。
不仅如此,依靠人力工作,其工作效率也低,很难达到增加水稻产量的目的。
而运用现代化机械进行耕作,不仅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传统式的水稻种植模式逐渐落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械种植技术。
机械种植不仅仅能够提高水稻种植效率,还能够提高水稻产量。
对此我国农业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和建议,提倡农民加强现代化机械设备使用量,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操作。
1 水稻育秧技术1.1 秧田选用水稻种植对秧田选用有很多要求,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选择水位高、背风向阳、土壤肥力好的田地。
除此之外,人们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会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这样有利于水稻成熟后的产出与收割工作的进行。
水稻种植之前要提前12天进行土地的翻耕,尽早翻耕能够达到更好的种植效果,并且秧床的宽度应当保持在1.5 m左右。
如果遇到深沟等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应避开作业,在种植之前也要考虑地下水的有效控制,加强秧板的压实操作,科学选择秧田至关重要,秧田是确保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
优质的秧田、土壤肥料能够为水稻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而定期翻耕能够使土壤松弛度达到最佳,这也为后期插秧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插秧机的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
(1)A—工程实践型;B—理论研究型;C—科研装置研制型;D—计算机软件型;
E—综合应用型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
(1)、(2)均要填,如AY、BX等。
本课题的研究容
方案的初步选定:
目前,国外较为成熟并普遍使用的插秧机,其工作原理大体相同。
发动机分别将动力传递给插秧机构和送秧机构,在两大机构的相互配合下,插秧机构的秧针插入秧块抓取秧苗,并将其取出下移,当移到设定的插秧深度时,由插秧机构中的插植叉将秧苗从秧针上压下,完成一个插秧过程。
同时,通过浮板和液压系统,控制行走轮与机体的相对位置和浮板与秧针的相对位置,使得插秧深度基本一致。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进行分类。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
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
目前,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秧机在结构设计上,插秧机主要由发动机、传动系统、机架及行走系统、液压仿形及插深控制系统、插植系统、操作系统等组成。
传动系统是发动机与其它工作部件之间所有传动部件的总称,主要包括法兰盘、离合器、变速器,和行走箱总成组成。
因为插秧机要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两个不同的机构,所以在当中便需要一个传动装置来改变动力的传递方向。
于是就选择齿轮传动箱的设计作为设计的对象。
关键部分是分插秧机构、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结构优化设计,其中包括用于让插秧杆保持向下伸出的垂直状态的方向控制器、二个前车轮、右后后轮、左后车轮和机架,前车轮分别能转动地安装在机架前端左右两侧的下方,右后车轮固定安装在后转轴的右端,左后车轮固定安装在后转轴的左端,后转轴沿左右水平方向能转动地安装在机架后端下方,方向控制器套装在后转轴右端位于右后车轮的侧处,后转轴的左端位于左后车轮的侧处固定安装有左转盘,左转盘和方向控制器之间沿左右水平方向设有多个连杆,每个连杆的左端分别能左右滑动地穿过左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