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泊型旅游案例分析

中国湖泊型旅游案例分析
中国湖泊型旅游案例分析

摘 要

本文以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为例,介绍了湿地旅游的发展状况。选取了湖泊型湿地旅游区,以此拟对中国湖泊型湿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进行阐述,指出湖泊型湿地及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旨在了解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概况。提出了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对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及措施,对湖泊型湿地旅游及湿地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湖泊型湿地旅游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为人类创造财富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湖泊型湿地,湿地旅游,开发,保护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lake wetlands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wetlands. It has select a number of lake wetland tourism area, in order to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lake wetlands statu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lake wetlands and the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existence prominent problem and achievement which obtains in the protection aspect,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profiles of lake wetlands tourism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proposed lake wet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of lake wetlands tourism resources; and hav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rotection of the lake wetlands,making the lake wetland tourism to be able to insis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use of lake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wetland protection, meanwhile creates wealth and value for the humanity.

Key words:China, lake wetland, wetland tourism, exploiture, protection

目 录

前言................................................................1一、相关概念........................................................2 (一)湿地 (2)

(二)湿地旅游资源 (3)

(三)湿地旅游 (4)

二、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6 (一) 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情况 (6)

(二)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开发现状 (7)

三、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 (一)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10)

1、法律体系方面 (10)

2、管理体系方面 (11)

(二)景区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

(三)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对景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12)

四、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原则与策略.....................14 (一)我国湖泊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4)

1、可持续发展原则 (14)

2、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原则 (14)

3、协调发展原则 (14)

(二)解决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对策 (15)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15)

2、合理规划,保护性开发 (15)

3、控制旅游区环境容量,规范游客行为 (16)

结束语.............................................................18 参考文献...........................................................19 致 谢..............................................................21

前 言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湿地还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态旅游迅速发展,湿地旅游热不断增温,湿地旅游资源被广泛用于旅游开发。由于湿地旅游开发利用存在些许问题,因此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研究湿地旅游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具有必要性。

湿地旅游活动在海外早已开展,一些著名的湿地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己相当成熟,如距德国柏林东南80多km的施普雷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欧洲大陆上最美丽、最具有特色的“天人和谐”的自然风景区,每年前往旅游度假和参观考察的客人大幅度增长,为此处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来源1。美国和加拿大于1986年共同签署了北美水禽管理计划(NAWMP),对适合水禽繁殖的湿地加以保护,并于1989年出台了《北美湿地保护法案》,建立了相应的湿地保护基金2。希腊为麦索隆吉湿地制定了教育方案,旨在发展希腊中学生的环保意识3。而且湿地科学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增多,领域扩大4。

我国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湿地保护的研究,但是对湿地旅游的研究相对滞后。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逐渐开展,湿地旅游才慢慢浮出水面5。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湿地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湿地旅游及其功能研究、湿地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和库区旅游研究、滨海湿地与河口湿地的旅游研究、湿地公园建设等。由于我国的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东洞庭湖与南洞庭湖湿地旅游前景广阔,因此在湖泊型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以洞庭湖地区的湿地旅游资源研究的较多,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13篇论文;洪泽湖与鄱阳湖湿地的旅游研究次之,共8篇论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与分析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致力于解决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促进湖泊型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探讨对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策略。

1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65

2唐代剑,何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 15506~15508 3 Eirini Papapanagou, Argyro Tiniakou ,Theodoros Georgiadi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wetland ecosystems,2005

4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 111~120

5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 旅游科学,2002,(2): 11~14

一、相关概念

(一) 湿地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游场所,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有关湿地的定义主要从动力地貌学、生态学和资源学的角度进行界定。从动力地貌学角度,湿地被定义为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系统、海湾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流缓慢的浅水地貌系统6;从生态学的角度,湿地被定义为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7;从资源学的角度,湿地被定义为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不超过6m)都可视为湿地8。

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统一的定义来自《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60年霍夫曼(Luc Hoffmann)先生与当时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现更名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国际水鸟与湿地研究局、国际保护鸟类理事会(简称ICBP,即现在的国际鸟类组织)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起草了湿地公约,题目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旅游城市拉姆萨尔(Ramsar)召开了国际会议,公约于1975年12月生效9。该公约把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10”。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

6 MITSCH W.J.ET AL. Wetland of the old and new world: eocology and management, in Mitsch W J(ed).1994

7 WILEN B O ET AL. Wetlands of the US. in: Whigham (ed): Wetlands of the world.1993

8鲁铭,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林业调查规划,2002,27(3): 45~49

9封晓梅:《湿地公约》与我国的湿地保护. 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10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06,5: 5

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11。

综合以上不同的湿地定义,浅水地貌系统、常年性积水地段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是界定湿地的重要要素。

(二)湿地旅游资源

在《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非常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湿地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丁季华、吴娟娟(2002)曾将湿地旅游资源定义为:“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是潜在客源市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湿地资源”。

按生态旅游的理论指导,湿地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按旅游功能,可分为综合性休闲娱乐、自然观光、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旅游资源12。本文根据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分类系统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划分标准,将湿地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大类,其中自然湿地分为沼泽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水渠、塘堰和鱼池等。

我国的旅游学者认为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种类多且面积大、分布广泛性、生物多样性和整体相关性等特性13或指出湿地旅游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生态脆弱性的特点14。

⑴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均有。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 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鸟类种类繁多,中国湿地有31种濒危鸟类,在亚洲濒危鸟类中占54%15。

⑵多功能性。与一般旅游资源相比,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康体保健功能和科研教育功能。

⑶生态脆弱性。湿地资源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湿地生态平衡。以洞庭湖为例,11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6,5: 7

12 刘慧媛,陈金华:湿地旅游资源分类探析.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 206

13刘慧媛: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4(1): 41~45

14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6: 9~12

15刘慧媛: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4(1): 41~45

20世纪50年代洞庭湖有过调查记录的珍贵鸟类如斑嘴鹈鹕、红胸黑雁、鸳鸯、大天鹅等,近些年考察均未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许多珍稀鸟类“远走高飞”,有些甚至濒临灭绝16。

(三)湿地旅游

湿地旅游指以具有游赏的价值和可能性的湿地作为目的地,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围绕湿地景观、生物、文化等资源开展湿地观赏和游憩活动,湿地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一部分。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受到生态旅游理论的指导。在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坚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环境伦理理伦17。

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并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公认的:

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要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发展目标。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增强保护意识,在旅游活动中,自觉保护旅游对象,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伦理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包含了人类对环境的概念、态度和价值观。生态环境伦理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承认自然的价值。生态环境伦理所包含的观点是开展生态旅游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所强调的生物价值观从实践上给生态旅游指明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生态环境伦理是指导生态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子孙后代留下旅游产业、并满足享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国湿地旅游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观光价值和科研价值对开发者、旅游者和科学

16庄大昌: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经济地理,2003,23(4): 554~557

17张建萍:《生态旅游》.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9~84

研究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开发者渴望开发湿地旅游资源获得经济效益,旅游者渴望对湿地资源了解更多,但是湿地资源的生态脆弱性要求我们应对湿地系统进行保护。那么湿地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如何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 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湖泊湿地旅游资源是湿地旅游资源中一类主要的旅游资源,我国的第一、二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洞庭湖都属于此类旅游资源。本部分主要针对我国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情况和湖泊湿地旅游市场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我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五个自然区域(见图2—1)18:

1、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96个,面积21171.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3%。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区。本区湖泊水情变化显著,生物生产力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强烈。

2、蒙新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724个,面积19544.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1.5%。本区气候干旱,湖泊蒸发超过湖水补给量,多为咸水湖和盐湖。

3、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60个,面积1199.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全系淡水湖。本区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系统较脆弱。

4、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本区为黄河、长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的河源区,湖泊补水以冰雪融水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现象显著,多处于萎缩状态。本区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40个,面积3955.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4%。本区湖泊汛期(6-9月)入湖水量为全年水量的70-80%,水位高涨;冬季水位低枯,封冻期长。

18 https://www.360docs.net/doc/df5600117.html,/newsmb.asp?f=2004102509090.htm

图2—1 中国湖泊分布图19

(二)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分别建立了旅游景区和湿地公园,更有国家级湖泊型湿地公园和知名湖泊湿地景区。据统计,截至0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批准4A级以上的湖泊湿地旅游景区共25处,包括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黑龙江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江苏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湖南岳阳楼旅游区、湖北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等。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了两处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省姜堰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08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了20个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08年12月,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38处,面积36万公顷21。2009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62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国家林业局共批复100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2,笔者统计其中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38个,占国家湿地公园总数的38%。

综合4A级以上的湖泊湿地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湖泊湿地公园名录及地理位置,可以总结出我国湖泊湿地旅游区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见图2—2):

1、在湖泊湿地旅游区的类型上多为人工湖泊或天然湖泊,也有部分湖泊属于天19 https://www.360docs.net/doc/df5600117.html,/zhsj/kexue-2/co3-1/13/2/007/07.htm

20湿地公园概览.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3(2) : 34~35

21尹萍:国家林业局新批2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中国绿色时报,2008(12) : 73

22刘娜微:我国新批6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中国绿色时报,2009.12.30

然、人工复合型湖泊,如山东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

2、 4A级以上的湖泊湿地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湖泊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地区,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东北部地区也有少量的湖泊湿地旅游区,以吉林省

为首。中部地区湿地公园分布也较为广泛,而西部地区由于可进入性的限制和湿地资

源较少,因而湖泊湿地旅游区较少。

图2—2 我国湖泊湿地旅游区的分图

附注:图中红点仅代表湖泊湿地旅游区数量

在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湖泊湿地景区和景点也被广泛开发,湖泊湿地旅游产品

的数量已有一定份额且价格适中,可以被一般旅游者接受。以北京地区三大旅行社为

例,北京青旅旅行社销售的湖泊湿地旅游目的地达到7个,线路共计57条,其中西

溪湿地15条,价格在1460—1880元不等;千岛湖12条,价格在1090—2380元不等;

另有镜泊湖、洞庭湖、青海湖等湖泊湿地旅游线路。其次是中国国旅(北京)有7种

湖泊湿地旅游产品,线路共计14条,分别是西湖和太湖,价格在1360—3280元不等

(见表2—1)。我国湖泊湿地旅游景区可以查到的门票价格在40元至195元不等,只

有西湖景区是免费开放的。

表2—1 北京旅行社湖泊型湿地旅游产品概况

旅行社名称北京青旅旅行社国旅旅行社(北京)康辉旅行社(北京)

旅游目的地千岛湖、西溪等7地西湖和太湖7地 千岛湖、西湖等4地

线路数量57 14 5 价格 1090—2380元不等 1360—3280元不等 1600—4340元不等

在旅游产品组合上,由于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北京各旅行社分别将世博园、杭州西湖和西溪湿地进行组合;千岛湖线路和黄山、杭州、乌镇组合;丝绸之路与青海湖组合;镜泊湖和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组合;太平湖与黄山、九华山组合。因此可以看出,北京的旅行社抓住了上海世博会这一旅游热点,组合湖泊湿地旅游景点,如西湖、千岛湖等;其他湖泊湿地旅游景点也与长白山、张家界、布达拉宫等知名旅游景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湖泊湿地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同时还可以扩大景区知名度,有利于提升湖泊湿地旅游区的旅游实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湖泊湿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湿地已经被开发成为了知名的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和科学工作者进行游览及科学考察。以西湖景区为例,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西湖共接待游客383.96万人次23。随着生态旅游的升温,湖泊湿地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湖泊型湿地旅游同时因其资源的特殊性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我国的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在将来会被大量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市场。

23 https://www.360docs.net/doc/df5600117.html,/08ms/system/2008/10/06/009998264.shtml

三、 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湖泊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湖泊湿地国家公园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宏观层面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中观层面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景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游客数量控制和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一)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

1. 法律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对湿地资源的保护问题在多项法律规定中被提及。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宪法》基本原则确立之后,与湿地资源相关的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也分别就本法调整范围内与湿地资源有关的内容做出了部分相应的规定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第十七条、第十九条都有关于保护濒危珍稀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通过)第十二条就“江河、湖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通过)第十六条就“江河、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1日通过)第二条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等均作出了相关规定。

这些法律虽然都对湿地或湖泊湿地及生态环境做出了相应的保护规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难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因为这些法律在对湿地的规定上过于笼统,没有进行明确、具体的统一规范;二是这些法律过于琐碎,不利于在实际中解决湿地发生的问题。与湿地相关的法律规范虽然为数不少,但是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

24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8

真正出台过一部专门的湿地资源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仅有一些地方性的规范,如《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条规定:“湿地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十六条:“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应当坚持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相协调,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严格按照湿地保护规划进行,不得超出湿地资源再生能力,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因此一部真正的《湿地保护法》亟待出台。

2. 管理体系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保护区一直沿用依靠政府拨款批准、兴建、管理的方式,长期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管理方式,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保护区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湿地资源保护区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25。首先,我国的湿地资源保护区基本上依靠政府各部门管理,环保部门、林业、土地等部门各自分管一区,造成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管理机构之间难以协调,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落后。有的湿地旅游区存在着同一地区多个不明管理的现象,各区域之间界限不明显,在利益驱使下就会出现无人管理地区或者众人争相管理地区。

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少、基础建设投入少也会影响湖泊湿地旅游的发展。三门峡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具有环境、资源等优越的条件,但是也面临着由于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公园内开发的景点较少,旅游线路单调,没有形成网络和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上还缺少经验和人才,管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26。广东连山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二)景区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湖泊湿地旅游区的开发主要受经济利益驱使,以创造旅游收益,发展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然而,湖泊湿地资源具有生态脆弱性,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湖泊湿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湿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旅游设施建设方面。

成熟的旅游景区必须建设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以解决游客食、住、行、游、购、

25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74~276

26柴蓓:论三门峡天鹅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 现代农业科学,2009,16(3): 134~136

娱方面的需求。例如洞庭湖区拟建设南洞庭湖游客接待中心、渔火节主会场、苇荡观景台、穿行芦苇荡活动基地、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湖区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交通枢纽等基本设施。其建设目的都是为了给游客带来最大的便利,更好的欣赏湖泊湿地的景致。然而,这些旅游设施使得人类活动频繁,也会给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首先,旅游饭店(宾馆)方便了游客住宿,但是湖区周边的人流量增加,使得经济发展与湖区面积缩小之间的矛盾加剧且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废弃物排入湖区,严重污染湖区水质。

其次,旅游交通设施不仅包括湖区周边的交通运输工具,还包括景区内的游览设施,如旅游码头提供的游船,同样会产生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污染湖区水质。

第三,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设施的建设能够丰富旅游者的游览活动,但是兴建过多的配套设施毁破坏湖泊湿地景区的整体协调性和生态平衡。

第四,在湖泊湿地旅游区建设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会使湖区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局部地区甚至超标严重,湖区水污染不但范围广,而且扩散速度快,有些污染物已经对水生生物生长和水产构成危害27。

水体污染是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水体污染导致鱼类及水生动植物失去原来的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被解体,功能退化,生态失衡28。由于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中的动物种群衰退,生物灾害加重。例如中华鲟、白鳍豚等已在洞庭湖湿地中消失;生物灾害加重典型表现为血吸虫病行和东方田鼠危害等29。

(三)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对景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景区管理者为了经济利益,也会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吸引旅游者,已达到促进消费,获得经济效益等目的。但是,任何一种生态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环境容量,对于湖泊湿地这类生态脆弱性的旅游资源来说尤其重要。在景区管理者没有限制游客数量的情况下,旅游者人数可能会超出湖泊湿地旅游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数量,导致湖泊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对于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这一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过多的游客数量,破坏了湖泊湿地旅游景区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

27王秀英等: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2003,36(5): 60~65

28李应中等:关于我国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中国农科院,1995: 1~4

29李秦晋等: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1): 5~8

面影响。实践证明过多的游客对保护区的侵入除造成环境污染和退化以外,还将对野生动物产生直接影响30。

旅游区的游客行为也是影响湖泊型湿地旅游区环境的又一因素。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属于生态脆弱型的旅游资源,游客乱扔废弃物、在非游览道路游玩、大声喧哗、驱赶或伤害动物、践踏植物等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质量,给景区的环境也带来了两大严重影响:一是增加了景区的生活垃圾,降低了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二是破坏了湖泊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湖区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由此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湿地旅游体系及相关立法还不完善,湖泊湿地开发和游客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因此,对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护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湖泊湿地资源开发需要面对的重要主题。

30康文科: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3) :29~32

四、我国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原则与策略

我国的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在开发中虽然存在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视,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在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本文结合国内外经验,依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对我国湖泊湿地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一)我国湖泊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适用于我国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原则。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目标:全面加强中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重点保护好在国际与国家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因此,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坚持湖泊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要满足人们对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需求,又要做到对湖泊湿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后代同样享有享受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权利。这就要求在对湖泊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存,适度开发,及时保护,让湖泊湿地旅游资源能够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2.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原则

湖泊型湿地中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是脆弱的,极易受到人为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的威胁。所以湖泊型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强调优先保护的原则,不仅是保护湖泊湿地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更是保护湖泊中的淡水资源,这关系到湖泊周围民众的生存大计。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不能无止境的、无目的的、无原则的过度的开发,湖泊湿地资源也是同样。对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并根据湖泊湿地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开展湖泊湿地旅游活动。

3.协调发展原则

在规划发展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同时,要将湖泊湿地旅游发展与当地规划发展相

结合,走湖泊湿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之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注意调整当地传统的湖泊湿地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其二注意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与所在地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解决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我国湿地法制建设,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促进湿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是做好湿地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湖南等省份也制定了本省的湿地保护条例。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善的湿地资源保护法,与湿地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文分散在《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对湿地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难以从本质上保护湿地资源。呼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资源保护法》,作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总法。

为此,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美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的立法,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日本颁布了《自然保护法》等为首的16项国家法律,形成了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挪威、法国等国家也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国家公园或自然环境保护网络31。

为了协调各管理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湿地资源保护中应避免多头管理,首先,结合《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政府部门之间在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其次,管理者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经验32: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steward),而不是业主(owner)的角色。他们认为国家遗产的继承人是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全体美国公民,管理者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2.合理规划,保护性开发

湖泊型生态旅游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结合起来,在突破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区概念上,将旅游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

31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68~423

32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68~376

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见图4—1)33。核心区为主要保护区,应重点保护,禁止游客进入。缓冲区可防止对核心区的破坏,也可进行某些实验性和生产性的科学研究。在试验区中可以建设必要设施,与保护无关的生活服务、旅游接待等设施应尽可能设置在保护区外。

图4—1 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其次,湖泊型生态旅游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应采用有效的生态资源开发管理工具。国外游憩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有效的资源管理工具是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点的关键所在,ROS(游憩机会谱)即是其中之一34。游憩机会谱是美国林业局和土地管理局的研究者对不断增长的游憩需求和使用稀缺资源引起的冲突以及立法机关的指示而作出反应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一个编制资源清单、规划和管理游憩经历及环境的框架;它的基本假设就是通过各种各样机会的提供使游憩者的体验质量得到最好的保障,通过在不同类型区域设计不同的游憩活动来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利用35。

我国湖泊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应用ROS理论,如利用游憩多样性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选择,减少游客过度集中对湖泊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可以借鉴美国、日本应用ROS理论的经验,在湖泊旅游地的功能分区、人类干扰的检测与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有助于缓解湖泊湿地旅游区的过度开发、环境破坏、重复建设等问题。

3.控制旅游区环境容量,规范游客行为

33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95

34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28~33

35王冰,蔡君等:浅析中国有效利用游憩机会谱(ROS)的途径. 四川林勘设计,2009,9(3): 19~23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源于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支持力等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缓解湖泊湿地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压力应当控制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对旅游者规模加以限制,使游客数量控制在湖泊湿地旅游区能承受的环境容量之内。湖泊型湿地旅游区的游客管理,首先,要科学计算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为限制旅游者接待量提供科学依据。可采用以下方法36科学计算旅游区环境容量,以达到合理控制湖泊湿地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目的:

C=A/A0×D (公式4—1)

式中: 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A—可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A0—单位规模指标,即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面积,单位为m2;

D—周转率,D=每日开放时间/游完全程所需时间。

其次,在湖泊湿地的旅游旺季,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湖泊湿地旅游区的旅游者数量加以限制:①增加旅游区游览线路,分散旅游者。②适当提高湖泊湿地旅游区内的景点门票价格,或限制门票售量以减少游客人数。③对生态脆弱区实行临时封闭或限制开放时间。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对我国游客普遍存在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要加强教育、宣传和指导。①加强宣传教育,使旅游者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保护景区环境。②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威慑力,得到制定处罚措施应有的力度。③加强游客行为管理,制定游客行为管理公约。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借鉴日本国家公园的保护性政策,园内限制人类活动37:为了保持日本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在国家公园内控制各种人类活动,除非得到国家环境厅长官的批准并领取执照,许多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人力活动都禁止在国家公园内进行。

36郑云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计算初探.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 72~75

37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78~383

湖泊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泊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概论 某某市委、市政府确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某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力争10年时间,将某某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精品旅游区,最终建成“北国湿地休闲之都,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针对某某市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过渡的发展现实,某某市委、市政府把“实施生态立市”作为五大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把“精心打造百公里生态湿地旅游带”作为全市两大产业带之一,正在将红海滩风景区、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某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其提升为5A 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某某旅游基础设施第一名。鸭舌岛、辽河左岸湿地公园、辽滨水城、温泉养身休闲、湿地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设施配套正在实现新突破,以旅游大项目建设拉动相关经济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某某市旅游产业正在转型升级。 随着某某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某某依托弥足珍贵的滨海湿地资源,已华丽转身,面向大海,全面开启了扬帆远航的新征程。《某某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指出,“某某要依托石油、湿地等资源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

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具有北方水乡特色的石化城和环境宜居的滨海新城”。市委、市政府已明确表态:“我们一定要将某某沿海地带变成一条闻名世界的生态景观带、产业带。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我们要创造的一个旅游高地。我们要充分挖掘湿地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个性鲜明的红海滩5A级景区、鼎翔生态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景区,创建水上乘船游、湿地休闲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使旅游产业跃上一个新的层次,向世界展现一个美丽的湿地休闲之都。 2010年1月下旬,市长孙某某就水利工程及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要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将水利工程建设同旅游景观开发紧密结合,充分盘活周边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孙某某在调研中强调,要将辽河沿河经济发展同旅游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统筹实施辽河沿线开发和生态治理,发展沿河经济。要通过建设一大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水利工程和旅游项目,为推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2项目区域概况 某某乡位于某某县西北部,北邻锦州市沟帮子经济开发区和赵屯镇,西南部与羊圈子苇场毗连,东隔西沙河与胡家镇相邻。位于东经121°27′~122°29′,北纬40°45′~40°27′。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生态旅游案例归纳

美国国家公园案例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生态旅游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9年第一次设立了“生态环境旅游年”。相隔十年,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再一次的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如果说,1999年的生态旅游主题年,只是作为一个尝试,响应世界旅游潮流。那么,2009年国家旅游局设立的旅游年为“生态旅游年”就是对“生态旅游”这一个概念的强化和实践。 但是,怎样实施完善生态旅游,这对于引入生态旅游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课程。但是相对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完善的生态旅游模式、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案例无疑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特别是美国的公园,被世界公认为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成功案例之一。它的管理模式和旅游项目真的适合中国本土化生态旅游?本文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标准进行梳理后,然后分析著名的美国国家公园案例,为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可行的案例依据。 一、在分析生态旅游案例前,要清楚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严格说来,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专家学者和旅游管理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可谓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上的不断深化问题,也有研究者或开发和经营管理者人为的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现象。

其实,“生态旅游”一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光旅游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的《国家旅游战略》认为:“(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国际最具权威的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自然界负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即在保护自然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积极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通过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来促进整个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其实,关于生态旅游的争论很多,对生态旅游的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第一,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资金要首先运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第三,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的标准 尽管生态旅游的概念没有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可,但生态旅游的实践却要求我们对什么是生态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要有一个检验的标准。 2000年11月,全球生态旅游认证机构以及来自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环球21”组织、国际生态旅游学会的专家学者聚会美国纽约州莫霍克山庄,共同讨论制订了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原则性指导文化,其中,在共同制定的国际生态旅

湖泊休闲开发创新

湖泊休闲开发创新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湖泊旅游差异化开发的“七种武器”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总数量有11万座湖泊,其中天然湖泊有24000多个,人工湖泊有86000多个。按照地理区位又可以分为五大湖区,包括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和东北湖区。 近年来,国内的湖泊旅游发展一直具有快速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观光游览为主、运动休闲度假多方面发展等特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提高,依托湖泊的度假房产开发加快,为湖泊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纵观国内湖泊旅游的开发模式,大体上分为五类:一类是综合的模式。这种以太湖、鄱阳湖为代表,既有观光又有休闲、娱乐、水上运动,综合性的湖泊模式;第二类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包括西湖、青海湖、天池等等;第三类是以一些休疗养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开发模式,例如千岛湖、南湖;第四类是以体育训练水上运动为主体的的开发模式,包括北京的昆明湖等等;第五类是以科普探险为主体的模式,包括新疆的艾丁湖等等。 在开发过程中,国内的湖泊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经营与管理、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和难题。而其中,旅游度假产品的同质化态势,则成为了众多湖泊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关。 第一种武器——分层组合资源利用 在湖泊过程中,资源同质性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湖泊众多,以至同一类型的湖泊数量较多; 另一方面,湖泊内部的景观也存在着较大的重复性,特别是在大型湖泊最为明显。 因此,首先需要抓住湖泊旅游的核心——“水”,对水资源的理解,是湖泊差异化开发的重中之重。绿维创景在总结的“水圈分层次游憩及景观设计”技术中,通过分析水体及其周边环境的方式,把水体按照圈层概念进行分层,主要分为“水心”、“水面”、“水中”、“水空”、“水滩”、“水岸”、“滨水区”七层构成。以此技术将湖泊的各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水库型湖泊旅游开发模式初探_以定远县为例

水库型湖泊旅游开发模式初探 ———以定远县为例 黎慧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在对水库型湖泊的开发现状及国内外湖泊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总结基础上,以定远县 为例,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法分析了案例地的资源及区位条件,探讨了水库型湖泊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型,提出了近郊度假型、户外运动型、休闲渔业型、综合休闲型的四种开发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提出了水库发展的保护措施.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区位条件一般地区的水库型湖泊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库型湖泊;旅游;开发模式;定远县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2)06-0044-05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出行选择从远离居住地转向近郊;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1],以湖泊为载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湖泊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 中国有14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其中47处为湖泊型.湖泊型国家4A 级旅游区有124处,占4A 旅游区的13.9%,湖泊型国家5A 级旅游区有7处,占5A 级旅游区的10.6%[2],首批1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4处是湖泊型[3].在中国众多湖泊旅游资源中,进行旅游开发的一般分为天然湖泊和水库型湖泊.随着天然湖泊开发已接近尾声,休闲旅游的发展和需求必然推动着水库型湖泊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大中型水库3057座,其中大型水库433座[4],丰富的资源为水库型湖泊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水库型湖泊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及市场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水库型湖泊的市场条件日趋成熟.目前国内关于水库湖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水库型湖泊的旅游开发条件及开发利用评价分析.车震宇等人结合国内外的4个案例对比分析,指出了中国湖泊观光旅游的7个影响因素:水质条件、湖泊景观、旅游产品、主要客源市场的人口数量、区域合作、主题活动、营销,以及分析了度假旅游发展的一些制约条件[5].刘晓娟认为优越的区位条件在水库湖泊的开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经济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城镇依托关系和周边景区的联系等[6].徐晓音在对湖北省大型湖泊水库定性及定量分析基础上,设立了8个评价项目,并将评价项目按重要性分成三类,综合评价出湖北省湖泊水库的最终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对障碍因子的改变提出建议[7]. 水库型湖泊的开发模式及发展措施分析,继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胡卫华在对湖南省湖泊旅游发展 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的发展措施[8].孟秋莉对水库型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维护库区生态环境,重视库区生态建设;重视水库旅游环境的塑造;深度开发水库旅游产品[9].周玲强,林巧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湖泊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湖泊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10]. 综合而言,中国水库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只有少部分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水库旅游产品多以自然观光和水上娱乐为主,形式单一,且多对环境造成较大威胁,资源优势并未有效地发挥,水库型湖泊的开发未和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另外,大多数水库旅游还处于私人随收稿日期:2012-06-16 作者简介:黎慧(1988-) ,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第14卷第6期 石家庄学院学报Vol.14,No.62012年1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Nov.2012DOI:10.13573/https://www.360docs.net/doc/df5600117.html,ki.sjzxyxb.2012.06.021

乡村旅游农家乐精典案例

乡村旅游规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山合水易在规划乡村旅游中一贯遵从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城乡结合部和一些乡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足城市人接近自然的需求。 案例一: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案例二: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

长城村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长城村:打造北部山区乡村旅游新亮点 长城村位于开州北部山区,与四川省宣汉县漆树乡接壤, 境内主干道(原开州至城口省道)已油化,村内人口居住 密集区支路已全部硬化,农户住家通车率达90%以上,80% 以上田、地可通车直达。平坝水田周边的河提、田埂、便道已全部硬化,境内平坝地区有主河道“漆树 河沟”穿村而过,数十条小河沟分布在平坝两边的坡地、梯田及树林之间。洞子湾、石膏湾、避匪洞、将 军山、一线天、石笋峰、圆潭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乡村旅游有待开发。 长城村尽管已经摘掉贫困村帽,但是贫困户的持续稳 定增收仍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整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 走不出、长不大、起不来的困境。脱贫攻坚战略实

施以来,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开花结果。长城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便利交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点。长城村村支两委为此召开多次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大进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长城村决定建立开州区圆潭.乡土印象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开州东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实施。 生态农业观光园总投资280万元,开县东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00万元,申请产业项目专项资金180万元, 7户建卡贫困户以土地、人工、现金入股的方式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营。计划建设砖混结构综合楼1幢;具有农村特色的房屋11间;小木屋5栋;休闲便道5000米(宽1米,数条);停车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公共厕所1间;露营烧烤基地1个;自助野炊基地1个;游泳池1个;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1个;整修及美化河堤2000米,预计总投入280万元。同时将基地已建成的50亩标准化流水鱼养殖场扩大规模,实现乡村旅游与渔业一体化发展,实现贫困户致富增收,预计投资20万

浅析湖泊旅游

浅析湖泊旅游 文/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一、湖泊旅游的概念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沖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採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

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湖泊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成因、位置、水质等方面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湖泊。水质来区分,可以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从湖泊所处的位置来说可分为:城市园林湖泊、平原湖泊和高原湖泊等。从湖盆的形成原因来分,湖泊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河迹湖-- 因河流改道而形成,经常成为河流的自然调节水库,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等为河迹湖。 构造湖 --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沉降或凹陷而形成的积水盆地,这类湖泊常与隆起的山地相伴而生。如滇池和西山、洱海和苍山。 海迹湖 --又称泻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如太湖和西湖。 堰塞湖 --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这类湖泊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如镜泊湖、五大连池。 冰川湖 --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如新疆天池。通常都是高山湖泊。 岩溶湖 --为岩溶地区的溶蚀洼地而形成。如路南石林中的剑池。 火山口湖 --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长白山天池为最著名的火山口湖。 人工湖 --人工修建的水库。如千岛湖、长寿湖。 湖泊旅游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内容:核心层是湖面旅游或称湖上旅游,是在湖泊的核心水域上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在湖中岛屿上的观景活动,在水上进行的康乐体育活动(游艇、帆板等)和水上农业观光;周边层是湖滨观光和休闲运动,包括观赏候鸟、水族馆、湖滨浴场等;扩散层是环湖观光带,包括依托湖泊而存在的更大范围内的所有观光、休闲、疗养、会议和考察活动的区域。

生态旅游规划案例

世界著名生态旅游区规划案例 由世界旅游组织的顾问们编写的权威著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给我们提供了一批与生态旅游相关的规划案例,此处摘录其中5个典型案例。 一、自然生态旅游规划案例 在重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旅游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然旅游涉及的活动范围极广,因而成为旅游业中很难界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使自然旅游既能满足游客体验生态的需要,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制定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便显得十分重要。总结世界著名自然生态旅游区的成功规划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凡点启示: (1)自然旅游的成功依赖于对自然的保护。 (2)自然旅游点需要经费来维持和保护,大部分经费可直接通过门票收人和产品销售收人取得。 (3)旅游者是环境教育的极好对象。很多自然保护公园错过了提供环境教育的机会。无论是执着的自然旅游者还是对自然历史知之甚少的新自然旅游者,可通过信息手册、展览和导游讲解增强环保意识。 (4)若以自然旅游作为自然保护和乡村发展的一种手段,必须使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开发中来。这样既能使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提高旅游旅游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保护工作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开发旅游区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旅游经营者通过对旅游者进行教育以及将捐款用于公园管理等方式,积极参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来。 二、社区参与保护考古遗迹的规划案例:墨西哥得卡斯玛雅文化遗迹的保护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得卡斯既是一个有3.5万居民的中心城市,又是一有65个小村庄的自治市。1988年,该地在被飓风毁坏后进行了重新建设,当人们为建设一个新的综合性体育设施进行挖掘时,一座坐落在危地马拉到墨西哥湾之间通商线路上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玛雅人的城市被发掘了出来,后来又在这里

黄石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案例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案例 对于保护自然环境,欧美国家聪明的并不认为只是单一的圈地保存,而是想办法怎样让人类走进大自然中,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为当地或国家创造经济收入。在经历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摸索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摸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管理办法,让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旅游经济的创收。无论是旅游项目、管理措施、还是资金运作上,都无不把环境保护和研究作为核心。其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更是对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的维护”这一基本点严格遵守,并作为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黄石公园,被世界公认为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成功案例之一。 黄石公园的简述 一万多年前,黄石公园原是印地安人的狩猎区,1807年,随著路易斯与克拉克探险队的远征及第一位进入黄石公园的白人约翰·寇特的探勘,黄石公园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直到1872年,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黄石国家公园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如今,黄石公园地处美国西部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三个州交界处的熔岩高原上,总面积8,987平方公里。公园自然景观有以石灰石台阶为主的热台阶、大峡谷、瀑布、湖光山色、间歇喷泉与温泉等。黄石公园内栖息着60种哺乳动物,12种鱼,6种爬行动物,4种两栖类动物,以及100多种蝴蝶和300多种鸟。其中不乏世界珍稀动物北美野牛、灰狼、棕熊、驼鹿、麋鹿、巨角岩羊、羚羊等。 由于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长达100多年的旅游历史中众多特许经营商加盟园内,每年约有300万游客到公园旅游,有1/3的美国人一生中至少黄石公园一次,如今黄石公园已经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保护措施 黄石公园员工自己引以为傲是他们保持国家公园系统的优良传统,即:公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园资源的保护工作。在黄石公园,所有的雇员都被鼓励参与对游客的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的内容涉及到资源保护时。当游客们看到在公路上慢悠悠地行走的野生动物时,会成为公园守护者的忠实的听众,听他们讲解关于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种群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一起参与黄石公园的维护中,除了专家、协调员和雇员外,还有来自各个行业的自愿者、合作伙伴、合作协会、基金会以及黄石公园的赞助商们。 无论公园的守护者是专家、雇员还是志愿者,他们职责核心就是维护黄石的公园的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监督资源状况,从而确定游客的影响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在游客经常光顾的景点开辟道路、野营地以及添置设施设备;教育游客如何保护公园的资源;加强法律和公园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 旅游项目 如今黄石公园的旅游活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品位的形形色色的旅游者。 根据活动组织者的不同,黄石公园内的旅游活动可分为:具有官方性质的活动;由公园守护者组织的活动;由特许经营者组织的活动;自助旅行等。根据在公园内旅行所采用的交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乘坐公园大巴旅行;自驾车游览;骑自行车旅行;骑马;划船;冬季雪上项目;徒步旅行等。根据地质特征和生态景观的不同,可分为:温泉旅游;峡谷瀑布旅游区;黄石湖区旅游;间歇喷泉区(包括间歇喷泉、温泉、热水潭、泥地和喷气孔)旅游等。根据旅游活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参观景点;讲解和讨论;观赏野生动物;参与带有学术性质的旅游活动;探险;野营和篝火;垂钓;摄影展示以及其它旅游活动等。

(参阅信息)国内外湖泊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

长寿湖等湖泊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当前,我我县**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以下列举的长寿湖(重庆市长寿区)、索河(河南省荥阳市)、蟠龙湖(河北省元氏县)等湖泊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我县**湖旅游开发提供了有效参考。 长寿湖:充分发挥当地道教文化资源,抓住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期盼心理,结合长寿湖“寿”字形状,以“天赐神寿”为主题,划分了福寿观光分区、蓬莱仙岛分区、养生仙境分区、长寿祈福分区四大旅游区域,将道家文化与自然资源高度融合,开发了水上游乐、乡村游乐、渔家休闲、温泉休闲、宗教朝觐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使长寿湖与长寿文化“整合开发、完美结合、形神统一”,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文化旅游胜地。 索河:充分展现人性化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水、山、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亲水游乐的“绿城水滴”水上乐园,体验原始文明、古代文明、现代文明的山野运动乐园,集高端休闲、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绿谷庄园,以森林温泉为主题的瑶池度假村,高端企业会所运动休闲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集住、购、食、娱、商务活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充分满足远近游客、各个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营造和谐而人性化的休闲度假环境。

蟠龙湖:成功引进河北省百强、石家庄市十强企业天山集团,进行大手笔综合开发,计划用3—5年时间,投资108亿元,综合开发水陆景观、水上海世界、时尚商业广场、森林公园、酒店、停车场、滑雪场、景观地产等旅游项目,将蟠龙湖景区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成为集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科技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及中国北方最大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中心。

我国自然湖泊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自然湖泊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湖泊旅游的发展整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大多数湖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 本文是对我国自然湖泊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这三个方面的分析,让我们对我国自然湖泊旅游业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字:湖泊旅游度假生态 一、发展现状 中国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即达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中国湖泊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形成2大稠密湖群。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湖泊分布亦多。但长江上游、珠江流域和浙闽丘陵等地区湖泊寥寥无几。中国绝大部分湖泊属中、小型、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共11个。最大淡水湖泊为鄱阳湖,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盐湖是察尔汗盐湖。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湖泊旅游的发展整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大多数湖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截止 2004 年,国内主要依托湖泊进行旅游开发的 A 级旅区就有 90 家,其中 AAAA 级 27 家,AAA 级的有 7 家,AA 级有 51 家,A 级有 5 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大部分湖泊研究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发展速度不平衡,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经营与管理、观光与休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矛盾等问题.魏小安从构建和谐服务,培育健康生活发展的角度指出,目前我国的湖泊旅游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污染.二是功能欠协调.三是安全问题. 四是民生问题. 五是同质化的问题. 在市场上难以形成自己的吸引力. 姜巍、杨兆萍[1]认为博斯腾湖天格尔岛旅游区来自周边景区的竞争强烈, 环湖旅游景区以博湖为依托,发展水上游乐项目. 而天格尔岛与周边旅游景区主体旅游资源雷同, 客源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但现有知名度低.金

湖泊旅游专题

附件专题研究 湖泊旅游专题研究 湖泊作为静态水体的一种主要形式,通常是在封闭洼地中积蓄而成,并自然形成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从成因、位置、水质等方面看,湖泊可分不同类型,加之大小各异,所处区域人文环境的不同,湖泊旅游资源的风貌景观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色,不同于江、河、海、溪、瀑等水体,重要的差异有两点。 首先,湖泊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远不及海洋及江河,由于海洋和江河均较辽阔,且都是“活水”,它们与湖泊具有不同的水体条件和特征,所以水体的自净特点和自净过程就有明显差别,湖泊生态系统一经破坏,便很难修复。 其次,湖泊的生命相对短暂。湖泊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由于入湖的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湖泊会日益变浅;湖岸植物的生长繁盛,残体堆积,也导致湖泊面积的逐步缩小。同时,湖泊开发的地方,人类的足迹和经济活动也会加速湖泊的演化和消亡。填湖造田、任意排放污染物、大规模集约养殖及湖水的无节制滥用等,都会导致湖泊的快速消亡。所以说,湖泊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其生命要短暂得多。 因此,湖泊旅游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湖泊的保护规划尤为重要。 (一)国内湖泊旅游发展现状与格局 1、现状总况 湖泊和其它水体一样,是旅游度假区的常选之地,常见的形态是作为度假旅游的综合旅游区来开发。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因此湖泊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先天的资源优势带来了湖泊旅游的发展,国内出现了一批以湖泊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胜地。但总体讲,国内湖泊旅游发展水平总体相对滞后,且发展速度不平衡,大多数湖泊

旅游区以观光旅游为主,仍处于发展的准备期、仿徨期、观望期和突破前期,同时面临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与其他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与世界湖泊旅游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比较滞后。(刘锋等,2005)。 2003年,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9处,其中以湖泊为主体的有16处,分别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五大连池,吉林省的松花湖,江苏省的瘦西湖、太湖,浙江省的杭州西湖、千岛湖,福建省的泰宁金湖,湖北省的武汉东湖,湖南省的洞庭湖,广东省的星湖,青海省的青海湖,新疆省的天山天池,贵州省的红枫湖,云南省的滇池、洱海(吴殿廷)。 2、发展格局 中国共有湖泊约2万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38个。这些湖泊在中国版图上星罗棋布,但从区域分布上看,全国湖泊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五大湖区。 (1)蒙新高原湖区: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2.2%,大型湖泊常成为内陆盆地水系的最后归宿;由于蒸发量超过湖水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逐渐发育成闭流性的咸水湖或盐湖。 (2)青藏高原湖区: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5%,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的高原湖群,也是中国湖泊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湖水深度一般较大;大多分布在藏北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与其周围干旱闭流的高原腹地;一些大中型湖泊都是在构造裂带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只有少数冰川湖或堰塞湖分布在山地和峡谷地区。 (3)东北平原-山地湖区: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4%,入湖水量比较丰富;大多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如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德都县五大连池和长白山地区的白头山天池等,都属于这一类的湖泊。 (4)云贵高原湖泊: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地区,以中小型淡水湖泊为主,以风景秀美而闻名。区内湖泊多为构造湖,此外,碳酸盐类岩层经水的溶蚀后,对湖盆的发育也起着辅助作用。 (5)东部平原湖区: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9.4%,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

中国湖泊旅游发展的问题及机遇

中国湖泊旅游发展的问题及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锋博士做主题演讲 尊敬的论坛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参加这样一个重要的论坛。 第一次到千岛湖是十二年前,一来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有一句话说的好,有的地方住一辈子可能也记不住,有的地方去一次就会一辈子也忘不了。我想千岛湖就是这样的地方。 随着这些年来湖泊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湖泊旅游的亟待升级转型,在这样的时候,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湖泊旅游论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会对我们国家湖泊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想就中国湖泊旅游发展的研究向各位做一个交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今天介绍的主要内容是五个方面,包括中国湖泊旅游发展的现状,现在存在的十大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还有千岛湖塑造的湖泊旅游的发展典范,对中国湖泊旅游发展的六大建议和对策。 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我们国家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现有湖泊2万多个,总面积有91000多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将近1%。 按照地理区位又可以分为五大湖区,包括东部的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和东北湖区。 湖泊是具有灌溉、调节湖滨地区气侯等功能是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不少都已经成为了各个地方的旅游胜地,我们知道全

国660个城市,两万多个县都有自己的湖泊,可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南湖、东湖、西湖等。 很多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名胜,比如西湖对于杭州而言,千岛湖对淳安而言,青海湖对青海而言等等,很多湖泊以千姿百态的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流连忘返。 中国的湖泊旅游发展阶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方面中国的湖泊旅游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旅游的发展模式也亟待升级转型。 随着近年来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开发,为湖泊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大多数湖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截止2004年,国内主要依托湖泊进行旅游开发的A级旅区就有90家,其中AAAA级27家,AAA级的有7家,AA级有51家,A级有5家。 这是对这些A级湖泊景区的列表,从浙江来看有西湖千岛湖、还有湖州的太湖,可以看到湖泊旅游当前是蓬勃发展的状态。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大部分湖泊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同时各个地方的湖泊旅游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同时湖泊旅游开发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经营与管理、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和难题。 同时国内大多数的湖泊型景区还都处于一个发展的准备期、酝酿期、徘徊期、观望期,或者是突破的前期,少数的湖泊景区正逐步以自己的方式向国际化发展

绿维创景:湖泊旅游的五大开发模式

湖泊旅游的五大开发模式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f5600117.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湖泊旅游的五大开发模式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APEC会议的成功举办,使得有着“京北小西湖”之称的雁栖湖享誉全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湖泊旅游开发的关注。如今我国湖泊旅游的开发正在从观光湖向休闲度假湖升级,甚至正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核心。如何解读新形势下湖泊旅游几种开发模式的升级? 一、观光旅游开发模式 并不是所有的湖泊资源都适合开展休闲、度假类的旅游产品,譬如西湖、青海湖和天池等资源优势突出且生态敏感性较强的湖泊。该类开发模式是湖泊旅游的基础模式,直接作用于湖泊旅游的周边层(水岸、水滩、水空)。 (1)资源特点 这些湖泊或山水相映、或环境优美、或有奇特的自然景观、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映衬,且大多数位于离城市较远的区域。出于保护水体或周边环境生态敏感性等因素的考虑,此类资源不宜进行直接侵入水体等参与性项目的开发。较为典型的有青海湖、天池等。 (2)升级手法 观光模式可升级的空间不是很大,也是国内湖泊旅游开发中最易产生同质化的地方。但同样可以通过观光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使游客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比如,改变观光方式和角度,灵活运用周边层的水圈资源,打造多层次湖泊景观和产品,还可依托湖泊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资源特性,选择相应的“水文化”要素,进行主题化打造。 二、休闲旅游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案例汇总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案例 “生态旅游” 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生态旅游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9年第一次设立了“生态环境旅游年”。相隔十年,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再一次的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如果说,1999年的生态旅游主题年,只是作为一个尝试,响应世界旅游潮流。那么,2009年国家旅游局设立的旅游年为“生态旅游年”就是对“生态旅游”这一个概念的强化和实践。 但是,怎样实施完善生态旅游,这对于引入生态旅游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课程。但是相对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完善的生态旅游模式、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案例无疑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特别是美国的黄石公园,被世界公认为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成功案例之一。它的管理模式和旅游项目真的适合中国本土化生态旅游?本文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标准进行梳理后,然后分析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案例,为国内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可行的案例依据。 一、在分析生态旅游案例前,要清楚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严格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专家学者和旅游管理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可谓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上的不断深化问题,也有研究者或开发和经营管理者人为的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现象。 其实,“生态旅游”一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 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光旅游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的《国家旅游战略》认为:“(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国际最具权威的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自然界负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即在保护自然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湖泊旅游与城市联动发展

湖泊旅游与城市联动发展 文/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 一、湖泊旅游与城市发展 在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时代,工业型城市化的作用将逐渐减弱,旅游成为城市化的有效途径。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带动城市发展的途径,因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等的差异,推进城市化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现代社会离不开水,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生活资料,也是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建设、环境卫生等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水又是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湖泊对于城市发展的功能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由最初的生产性功能,如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等,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提升,而逐渐凸显生态服务功能,如开展旅游活动、为居民提供休闲开场空间等。因此,湖泊所体现出的价值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湖泊旅游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湖泊,不仅通过自身的声、形、光、影、色等给人以美感,而且与周围景观相结合,更具吸引力,而且又极富亲水性,城市湖泊旅游地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相互影响。 二、城市湖泊的特点与价值 城市湖泊是指位于大中城市城区或近郊的大中小型各类湖泊。国内著名的城市湖泊有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北京昆明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合肥巢湖等。根据功能划分,城市湖泊可分为:(1)汇水蓄洪式城市湖泊;(2)区域水源式城市湖泊;(3)休闲游娱式城市湖泊;(4)生态栖息地城市湖泊。根据城市与湖泊的区位关系,分为:(1)湖在

城中,如杭州西湖;(2)湖在城边,如武汉东湖;(3)城在湖边,如太湖与无锡。 环湖城镇或滨湖城镇,湖泊作为其中品质较高的资源,湖泊旅游对于城镇发展与城镇相互促进。 (一)城市湖泊的特点 1.可进入性强。 城镇湖泊具有交通便利,可通达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湖泊。由于交通的便利性,更是当地市民休闲游玩的首选地。 2.污染源多。 与非城市内湖泊相比,城市湖泊的点污染源较多,对湖泊的富营养化影响也大很多。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都可能通过入湖河道直接或间接进入湖泊;湖面上的游船,游客或市民的旅游活动也都可能成为污染源。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包含五个城市内湖,其中两个为Ⅲ类(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三个为Ⅳ类(武汉东湖、南京玄武湖、北京昆明湖)。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湖泊污染严重,水质不佳。 图1 2011年重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