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货物贸易逆差原因分析1

中日货物贸易逆差原因分析1
中日货物贸易逆差原因分析1

中日货物贸易逆差原因分析

【文章摘要】本文先从中国和日本的统计数据中,概括了中日货物贸易的现状,从数据比较中得出,中日货物贸易近些年来一直是中国处于逆差。然后针对中日货物贸易逆差这一现状,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入世关税降低、日本的贸易保护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商品需求增加等方面说明了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原因。最后针对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建议,建议政府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以经促政”;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以应对日本贸易保护;建议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向日本出口高科技产品替代低附加值产品。建议积极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日商在华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从而有效地解决中日货物贸易逆差这一现状。

【关键词】中日逆差;货物贸易;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开头】中国与日本从1972年建交,自从1974年签订中日政府间第一个贸易协定以来,中日贸易飞速发展,到如今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在中日货物贸易中,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处于逆差。下面从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逆差的对策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日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一)从中国方面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有重要影响力

并处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国,双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从2002年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在中日贸易往来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不断扩大,仅2007年就高达318.8亿美元,2002—2007年6年的时间内逆差累计达1130.4亿美元(见表-1)。

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情依旧。即使在11月和12月双边贸易额出现下滑,但是2008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其中对日出口1161亿美元,从日进口150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中国仍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逆差仍然在扩大达到346亿美元。

(二)从日本方面统计数据来看,据共同社报道,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快报显示,2007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7.8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06日元),使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

一大贸易伙伴。报告还显示,2007年日本外贸顺差同比增长37%,达到10.8249万亿日元,为3年来的首次增长。另外日本贸易振兴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中日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日本贸易振兴会官员箱崎大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该机构根据日方现有2007年1―10月份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日中贸易总额继2006年突破2000亿美元以来,2007年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并较去年增长约12.1%。近3年来,两国贸易额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增长7.1%。进口额自1999年连续9年增加,但增长率略有下降,增长速度放缓。不过,中国产品进口量已经连续5年创新高。日本的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比重增加,美国产品比重下降。关于对华出口量,该机构去年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约18.4%。其中,家电、汽车配件增长显著。

从上面的现状分析来可以发现,中日贸易逆差已经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还将持续这样的状况,即使中日贸易在日方看来进入稳定增长期。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呢?下面来作简单的分析。

二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中日贸易的现状中可以发现,自从2002年以来中国对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越来越大,到2008年已经达到346亿美元,数据之大可以看出中日贸易中国一直处于劣势,双边贸易之所以出现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所决定。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包括钢材、汽车、运输机械、家电、通信设备、塑料制品、化工产品、光学仪器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中国输向日本的商品主要是石油及其制成品和煤炭等能源物资、粮油食品、针棉织品、土畜产品、丝绸及其制品、五金工具、矿产品和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两类附加价值本身有很大差别的产品贸易格局决定了日本的出口价值一定会大于中国的出口价值。虽然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但真正具有较高技术性和较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的绝对比例应然比较小。

(二)中国入世使关税降低,日本对中国出口增加,导致中日货物贸易逆差。中国加入WTO之后,一方面,更多的降低了关税和更大的开放了市场,使日本的产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另一方面,降低关税在中国市场的直接表现就是进口需求增加。据统计,仅仅因为中国关税减让就会导致日本对中国出口年增长0.3%左右,而日本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却阻碍了中国产品进入日本。

(三)日本的贸易保护限制了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出口,增加了中日贸易逆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的经济持续处于低迷,使得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的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日本的贸易保

护更多的是体现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日本的关税水平较低的,平均为3%,在关税方面日本再没有更大的保护空间。因此,日本更多采取非关税壁垒手段,比如各种技术壁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比如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有关“农药残留”的苛刻规定,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除此之外,在纺织品等方面也有类似的限制。2004年1-5月份,仅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逆差就高达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与日本在1-5月份总体的贸易逆差相同。

(四)中国对投资的需求,使大量的机械设备从日本进入中国,助长中日货物贸易逆差。

除了日本的贸易保护以外,中日贸易逆差与日本对华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国经济的高速递增长期,日本对华投资曾经连续多年增长速度达50%左右,大量用于投资的机械设备从日本进入中国,导致中国进口速度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的平均进口依存度大约为60%。也就是说,在"中国制造"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价值中,有六成来自进口,只有四成才是真正的出口。因此,中日贸易曾经长时间维持逆差态势。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经济增长、市场需求以及贸易逆差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性,而这种联动性在2003年的中日贸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日本对华投资增长在2003年增长仍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电动电器设备、钢铁、机械、塑料、化学纤维、精密仪器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日本对华贸易的优势产品,这些商品进口

在中国从日本的进口中比重合计超过70%,而对日出口比重合计不到1/4。在2003年这些商品的进口快速增长是中国对日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2004年的1-5月份也同样是这种现象。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产品逆19.9亿美元、塑料及其制品逆差15.3亿美元、贱金属及其制品逆差23.9亿美元、机电产品逆差100.5亿美元、车辆及零部件逆差14.3亿美元。这几类商品合计逆差173.9亿美元。

(五)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的一些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也是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对日本的一些产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迅速增加也是造成对日逆差的一个原因。在科技兴贸战略的过程中,除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改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除了本国研发外就是进口,日本是世界上一流的技术大国,因此在引进技术和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就成为我国的主要对象。2003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37.6亿美元,位于我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首位,占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达到20%。在与日本的进出口当中,进口这些产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增长的速度也很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的增加。

总之,从上述我们对中国与日本货物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逆差的来源: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进出口原材料;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化学产品;三是由于引

进外资,使一些国家贸易顺差的转移;四是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的贸易壁垒等。

针对以上导致中国对日本货物贸易逆差原因,我国政府和企业在有些方面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缩小中日贸易逆差,减少中日贸易摩擦,保持亚太地区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缩小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以经促政”;企业应该严把产品质量关以应对日本贸易保护。日本属高度保护模式的国家。近年来,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具体采取的措施为:加快知识产权和贸易关联立法,加大进出口环节打击侵权盗版力度;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设置贸易壁垒,如在保障措施调查上采取“明查实限”的拖延战术对进口设置隐性障碍,对农产品进口设置多样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为了保持技术优势,不断采用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近年来,中日双边的贸易额在稳步增长,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我国依赖性增强,而我国对日本的依赖性减弱。如我国对日本的贸易比重从1985年的23.6%降为2003年的15.7%,而日本则从1990年的3.5%增至2003年的15.5%。日本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应发挥优势,适时利用贸易救济或其他手段,争取主动。具体措施有:1 中日双边贸易合作方面,国家应当做好以下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对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日发展研究,制定对日长期战略规划;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以经促政”;积极引导日本对我

国投资热潮,重点提高引资技术水平;适时深化对日“走出去”,开辟经济合作新途径;加紧制定我国FTA能源战略,在区域合作中保持主动;以合作促发展方式,缓和中日能源摩擦,进一步缩小中日贸易逆差。2 政府方面应该提高产品质量合格要求,大力支持优秀企业开发技术,督促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技术含量,不给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机会,另外,政府应该在技术检验部门投入更多的资金,自主生产或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该部门的检验水平,以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3 企业方面生产的产品应该以质量取胜,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要在低价格上竞争,只有把质量搞好了,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才会有竞争力,也只有质量好了,外国才没有理由把我们的产品拒之门外,也不可能对我们的产品采取技术贸易壁垒,这样我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才有了改善的原动力。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国家、政府和企业各尽其责,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努力改善与日本的外贸关系,相信日本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对中国产品失效,从而贸易逆差也会有所改善。

(二)国家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向日本出口高科技产品替代低附加值产品。

首先,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对日本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我国也主要是加工贸易,获取低利润的部分,由此造成顺差大但获利小的不利局面。我国可以利用目前的外汇储备采取多种手段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

品,用以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先进设备,避免为了经济发展而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样就可以减少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很大一部分。其次,大力推动高科技贸易。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继续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更好地为引进先进技术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和条件。继续有针对性地做好日本有关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日本的一些民间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主动向日本大型企业提供我国大型项目建设的信息及其技术、设备需求情况,欢迎日本企业界前来竞争投标,参与项目合作。(三)积极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日商在华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的国际化与贸易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我国企业必须加快生产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特别是发展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力地缓解中日贸易逆差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对日商在华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中日逆差很大部分归因于加工贸易以及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日资企业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发挥国内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而且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的投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日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限制和调整,既有利于减少中日贸易逆差,也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的投资;鼓励集研发、制造和国内销售于一体的外商投资;对于从事

加工贸易的投资,提高配件的本地化配套程度,对于配件本地化程度达不到标准的,不给予中国原产地资格。

以上简单地阐述了解决当前中日货物贸易逆差的三个建议,同时希望中国在改善中日贸易逆差的过程中,努力改善与亚太地区甚至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

参考文献

[1]扬贵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6-102.

[2]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74-295.

[3]王钰.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119-154.人民日报

[4]赵秋艳.日本贸易振兴会研究表明:中日贸易步入稳定增长期[N].人民日报,2007-12-25(5)

[5]李光辉.我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原因分析[DB/OL] .http://news.stock888net/040817/w101,1317,1047484,00 .sht.2004-8-19.

[6]钟永红.中日贸易逆差与汇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工程研究,2008,(1).

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在发达国家大量通过FDI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收支统计能够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各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根据测算,美国自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净收益约占其贸易赤字的25%~30%。同时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调整后发现,中美贸易顺差根源于FDI,这与现有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索。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使得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如郭彦英(2005)强调国际产业分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差额的不平衡实质是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高低导致的利益分配链条上的层级关系;而贾怀勤(2006)和李月芬(2006)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传统贸易统计背离了国际交易当事方利得。这种观点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基础,但是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姚枝仲等(2006)虽然提出了“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很粗略的估算,但只能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因而在引进美国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下,以所有权为贸易统计原则,通过捕捉FDI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发现中美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致,从而正确评估中美贸易不平衡,使得理论界、实务界以及决策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所有权原则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由于现行贸易统计体系在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这种更为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数据上的无能为力,

英国工业革命2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英国工业革命(二) 【内容标准】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设问讨论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教学要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三、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棉纺织业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2、动力机器 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机 学生讨论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后明确: 最早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是纺纱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史上的革命——汽船和火车的发明 (1)(英)斯蒂芬森——“旅行者”号火车机车 (2)(美)富尔登——汽船 学生讨论铁路运输的优越性。 提示:载重量大,速度快,便于长途运输,缩短各地的距离,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变生活节奏,促进社会交往,成为社会经济的动脉。 强调: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 4、其他发明: 用焦炭炼铁。 5、主要能源——煤炭 四、讨论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 ②为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④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①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美列强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拉殖民扩张,造成当地的贫穷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自然环境开始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强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英法等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两次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总结巩固】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doc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7亿美元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三位,而伴随着贸易地位的快速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美方的指责包括多方面:中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行业不够放开;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政府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实行补贴等。实际上,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有很多。 一、美方高估对华贸易逆差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多方面,美方主观上有高估逆差的意向。美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华出口额不包括对香港的出口额,而在统计来自中国的进口贸易额时,却包括了来自香港特区的进口贸易额. 表1 2001—2006年美对华以及香港特区进出口数据统计单位:亿美元 导致这种贸易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配件进行加工,然后将制成品从中国出口到主要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最后全部统计为中国的出口额。 表2 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华贸易平衡状况单位:亿美元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通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有的历史事件,原因和条件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有的历史事件必须分清,原因就是原因,条件就是条件。例如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影响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影响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06-08中国与美国贸易统计表金额单位: 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减%年份进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进口200626,268,05020,347,1985,920, 85324.2 24.9 21.,208,27123,270,3986,937, 87415.0 14.4 17.,373,76325,229,7348,144, 02910.5 8.4 17.4中美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三大技术进口来源地。 200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达25,229,734万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达 8,144,029万美元(如表一)。 但与此同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和严重,不断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据统计,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呢?第一,中美贸易格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继续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

这些产业最终落到了中国大陆,中国向周边经济体紧扣原材料和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国家。 由此,中国对周边经济体逆差增加,而对美顺差扩大,但同期美对亚洲整体的逆差占其逆差总额的比重并未明显增加。 因此,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即使限制自华进口,也难以使传统制造业回流,只能转而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求替代。 第二,美国对华逆差程度被明显高估。 主要原因在于,原产中国的货物通过其他经济体转口至美国过程中的增加部分被计算为中方顺差,同时,在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中国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进而推高中方顺差。 第三,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其中包括对华的出口管制。 此点将在下文做详尽阐述。 第四,美国长期逆差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地位有关。 美元目前仍然面临着既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为世界提供流动性,又要确保美元稳定的两难窘境。 第五,人民币汇率无法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对调解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 第六,原产地规则的差异的影响。 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导致许多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增加了中国的顺差数字。 著名经济研究机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过,从1994年至2003年中,中国的出口从1210亿美元发展到3654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公司或合资公司贡献了出口增长的65%。

2018-2019-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1)论文-word格式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问题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不再被过多地关注,但是另一些问题却逐渐升级为双边贸易摩擦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现状,发现在美国总体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并且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面对新机遇,积极运筹,采取怎样的贸易对策来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摩擦。【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对策一、中美贸易关系现状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这对中美双方和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大事、好事。自201X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接连跃升新台阶。至201X年底,5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2%,堪称世界之最。中美贸易额201X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201X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16.3亿美元,201X年更达2626.8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海外市场。201X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9%,对美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在中美贸易额飞速增长的同时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按美方计算,从1983年起,美国对华贸易年年逆差,1983年为3.2亿美元,到201X年增为2325亿美元,增加了700 多倍,201X年美国对华逆差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1.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反补贴等微观经济领域,这与中美两国进出口结构的差异有关。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美国同类企业,引起了失业和企业效益不佳,而且中国产品的低成本是因为“政府行为扭曲了市场政策”,或者工人的工资不合理,这对美国竞争者来说“不够公平”,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用什么方式干预经济,怎样确定适当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一个国际上的统一标准,尽管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但美国企业却更加关注中国。2.中美贸易间产生摩擦和中美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出现超高速增长,导致贸易的不平衡问题逐步显现。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而中国产品占美国整个外贸逆差的五分之一,分量比较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些人认为,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冲击了美国的一些产业,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3.中美贸易摩擦的另一个主要焦点目前集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这与美国国内目前的状况密切相关,而中国实行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以美元表现的商品价格偏低,从而促进了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并且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从201X年以来,美国开始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其经常项目逆差,这项政策提高了美国产品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竞争力。但由于中国实行人民币盯住美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项卫星 〔内容摘要〕中美建交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以及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趋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经济贸易关系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开往广州的航程;而现代中美经贸关系则始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在中美建交20周年和《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20周年之际,对2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2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7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经济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15亿美元,到1998年增至54914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22倍多。在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3645亿美元(而美方统计显示,双边贸易在20年内增长了35倍)。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了美国市场因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低档消费品停止生产或生产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努力则为美国的技术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1979年起,美国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成为第2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1980年是美国第24位贸易伙伴,目前已上升为第4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为26581个,协议金额为4621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21411亿美元。以协议金额排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至于美商对华投资的领域,则涉及中国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 东 北 亚 论 坛1999年 第3期

美国国际贸易逆差的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方案

内容提要美国贸易逆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形成美国长期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美国的经济政策、美国的经济特点、美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和维持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 关键词贸易逆差美国经济 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由来已久,而且,美国贸易逆差额不断扩大,不见收敛。为什么美国会出现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本文对美国贸易逆差的状况和形成原因作如下的分析。 一、美国贸易逆差现状 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已持续了30多年。美国在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之后,除197 3年、1975年出现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而且逆差额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200 4年全部贸易逆差为617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加24.4%,占美国 GDP的比重为5.3%。美国早就成为当今世界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那么,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源之于何处呢? 1.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论地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地是太平洋地区,其次是西欧,再次是北美。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中南美洲和石油输出国。论国别,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是中国、加拿大和日本。 表1 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与国别分布(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和经济分析局。 2.商品结构分析 美国贸易逆差来自于不断扩大的货物贸易逆差。2004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达到6661.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7%;服务贸易则是顺差,其顺差额484.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在美国的货物贸易中,呈现贸易逆差的最主要的货物有以下几种(见表2)。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厂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是关于革命得以持续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 首先我们先要说一下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时,欧洲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当地中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在巨额贸易利益损害情况下,欧洲商人不得不开辟一条新航路得到亚洲的奢侈品和香料。生产力发展又使航运成为了可能。在这种种契机下,甚至有巩固皇权、传播天主教等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黄金利益,也带动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其次,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由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被铲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商品开始供不应求,原有的生产力无法满足,则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于是工业革命就产生了。君主立宪制使当时英国国家机器效率大大提高,激发了科技创新热情,使社会活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英国崛起的强大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除此之外,工业革命的开展还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十七世纪末,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迅猛的发展起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小生产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之间的过渡形式,它为后者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工场手工业使分工越来越精细,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还使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应用机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所以这时英国所出现的

中美贸易差异原因

中美贸易差异原因双边贸易差额状况及原因 自1980年开始,中美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就开始存在差异,但当时中美两国间的贸易量较小,这种差异不明显。自1995年开始,中美贸易量扩大与之对应两国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日见扩大,探讨贸易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差额的统计方法差异。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凉宫之间进出口几家方式不同。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一句离岸价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OB(free on board)价统计的。与大多数国家出口几家不同,没过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价,也就是FAS(free alongside ship)价统计的,这与国际惯例有别。由于未包含商品装上船的成本,故FAS价的数值小于FOB 价。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价格,也就是CIF价统计进口。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几家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边贸易统计差异。因而就需要把双方进出口数据转化成统一的离岸价计算,这样才能比较中美贸易顺差规模计算上的失衡程度。为此,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把美国的以FAS几家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换做法,把中美两国的以CIF价计算的进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方法计算进出口数据呢?运营是当贸易数值庞大时,FOB价与CIF价的差异会造成显著的由计价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比如如果以FOB价计算,中国,美国每年对另一方的商品出口为500亿美元。双边贸易笨应该刚好平衡,但现在美国会认为,本国对中国出口是500亿美元,但从中国进口是550亿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价格计算。这使得美国以为自己有50亿美元的逆差。烦过来,中国对美国出口以FOB价计算是500亿美元,但进口以CIF价计算是550亿美元,以致中国也认为自己有50亿美元的逆差。一项本来平衡的贸易,现在变得双方都认为自己有了“逆差”。因此,用不同的基准价格计算进出口会造成一定数额的误差。 当我们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办美国的以FAS计价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换做法,把美中两国的以CIF 价计算的进出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值,双方哎统计几家方法完全以致情况下计算出的经过修订的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数值增加了,美国队中国的进口额数值减少了,同样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进口额也减少了。这样,经修订后,双边贸易顺差规模的差异有了一定数量的减少。而且从几家方法上明显看出,美方的统计数据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 二~所谓转口亦即香港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香港买家将进口商品再出口前,或会略微加工,但不影响商品性质,故不会把香港变成原产地。这种转口使中美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出现差异。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包括转口商品的原产地来源,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已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无需另加转口。 现实中,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对美国转口商品。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但现实中刚好相反。香港经济研究中心学者Fung and Lau根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数据研究后发现,以2000年为例,,美国有61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占美国对中国出口官方数据的37%。同期中国内地有365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美国,占中国对美国出口官方数字的70%。如此高的比例,原因在于中国以目的地为原则的统计方法没有统计经香港转口商品的数额,美方资料显示,中国的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其余80%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中方对转口贸易不计入贸易额的统计方法,倒桩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普遍低估,而美国由于在进口贸易中统计转口部分,使得美方统计的自华进口普遍高估,这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数据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2019年中美贸易关税传导路径和影响分析报告

2019年中美贸易关税传导路径和影响分析报告 2019年7月

目录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及加收关税的主要产品 (7) 二、加收关税商品与未加收关税商品对美出口的变化 (10) 三、关税提升对中国下半年出口影响的测算 (16) 四、关税提升冲击在行业中的传导路径以及对增加值影响 (19) 五、关税提升对下半年就业的影响 (28) 六、3000亿美元商品加收关税情景假设 (29) 七、贸易战对中国技术的短期影响 (31) 八、贸易战对中国技术的长期影响以及经济未来展望 (36)

此轮中美贸易战开始于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中国发起301贸易调查。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美国已经对中国出口的2500亿美元商品加收了25%关税,导致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幅度下滑。从世界产业链来说,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一些为中国提供中间品的国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关于中美贸易战影响的分析,市场上已有报告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第一,测算不合理,关于对出口影响方面,市面上的报告大部分都基于Gallaway(2003)的Arminton弹性计算影响,但是2003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6年,这期间商品的种类、结构、国际生产分工的形式、全球信息化的程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对于GDP影响测算没有考虑剔除为了出口而进口的中间品的大小;对于就业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贸易影响在行业间的扩散作用,从而影响的行业范围更大;第二,没有指出影响的时间,大部分报告都给出了贸易战造成的影响,但是没有指出这个影响是多长时间的影响,加收关税之后多久影响达到最大;第三,没有给出关税加收后对中国各个产业冲击的传导路径与增加值的影响大小,只停留在贸易战对出口产业的影响上,但是产业间是互相联系的,各个产业出口的减少会一步步向其上游产业进行传递;第四,贸易战对于技术的影响方面说的过于笼统,没有给出具体的影响路径。 本文将对上面提到的缺陷进行改进,并对中国未来经济做一些展望。改进的方法如下:第一,目前500亿的25%关税和2000亿的10%关税对于我国的影响已经体现,重要的是今年5月份2500亿关税从10%

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后美国世界—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平衡问题,特别是美国方面所说的对华贸易巨额逆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中方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近十年来中美贸易中存在逆差,到2009年这一数值为1433.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影响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正确的认识中美贸易的逆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产生的弊端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今后经贸政治关系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美贸易大额逆差的原因 1 统计误差的问题 显然,中美贸易的逆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必然有统计口径不同产生的影响。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但美国方面显然把逆差的程度严重地夸大了。美国方面的统计显示,在中美贸易中,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2009年贸易逆差达到1433.8亿美元。表一列举了2000—2009年中美不同贸易统计口径下中美的贸易逆差额。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1)香港的转口贸易。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2)中美统计口径。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3)服务贸易统计。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服务贸易的巨大顺差,这是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拥有比较优势的反映,符合发达国家贸易结构的一般规律。 另外,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2 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的经济要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中国人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自然落后于美国人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这样,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也就不同。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

【中美关系论文】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关系论文】中美贸易摩擦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举世瞩目,而经济关系更是两国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而产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因此只有全面认清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使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方面的负面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不平衡;双边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到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中美贸易摩擦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会影响到美国国内轮胎企业而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发生。中美贸易摩擦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岁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分析 引起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五种: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中美建交特别是中国的“入世”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但长期存在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汇率问题、贸易不平等问题等,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两国经济融合进一步加深,双方在制度还会发生很多的碰撞,产生各种问题。

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的 走向趋势,指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就中国而言,解决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不应该主要通过派政府代表团赴美进行集中采购,而应采取继续深化市场经济导向的体制改革,遵守和利用WTO规则,在充分了解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诸如自动出口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等 关键词:中美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扩大;对策 China-US trade surplus expanded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mainstream of western 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alyzes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nd,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large export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ccords with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lso accord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trade imbalance of the reasons ar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gainst limited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product exports to China. In China's case, solve the bilateral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be mainly through the pie government deleg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centralized purchasing should be taken to deepen market economy oriented system reform, keep and use of WTO rules, fully understand the U.S. in political, economic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n the basis of take more effective such as automatic export restriction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