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隧道出口滑坡治理及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方法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方法分析摘要:滑坡属于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不仅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人员的生命健康。
所以要对滑坡地质灾害实施必要的勘查工作,并在勘查数据以及情况等基础上,来实施对应的治理方法,从而使得滑坡灾害得到有效的防治。
本文从以下方面来对滑坡灾害勘查和治理方法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方法;治理方法前言:滑坡灾害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产生该种灾害的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还是以人为和自然因素为主。
由于滑坡灾害的出现频率不断提升,不仅使得人们的财产安全以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且会不断削弱社会的稳定性,使得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因此,如何有效的勘查和防治滑坡灾害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滑坡地质灾害的简述入手,来对勘查和防治方法重点阐述。
1、滑坡地质灾害的简述1.1概念滑坡指的是斜坡局部受到破坏因素所影响,使得局部稳定性出现明显的波动,同时在自身重力等因素下,岩体及碎屑会和破裂滑动面一同下滑。
滑坡灾害属于一种滑动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
1.2产生原因1.2.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中具体包括:(1)地形地貌。
当滑坡体前方存在一定的滑动空间,并且切割面主要在两侧进行分布。
同时坡度相对较大,势能较高等,这些都会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
尤其是山区地带,由于山体数量相对较多,地势也具有明显的陡峭性,甚至存在强烈的切割地形,有助于增加滑坡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几率。
(2)地层岩性。
导致滑坡灾害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土体结构性质,对片状软弱变质岩或碎屑岩分布区域来讲,由于斜坡的抗剪能力相对偏低,使得变形面发生下滑的几率增加,继而形成滑坡灾害。
(3)地下水活动。
地下水也是导致滑坡灾害出现的因素之一,在软弱岩层和泥质岩层中,不仅存在泥化和软化等情况,而且会受到空隙水压影响,以此来产生冻水压力和浮力,这样会大幅度削弱岩石的抗剪能力,为软弱面的形成提供助力。
1.2.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导致滑坡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具体指的是:(1)过度砍伐树木。
隧道洞口段开挖诱发顺层滑坡特征及

总第315期交 通 科 技SerialNo.315 2022第6期TransportationScience&TechnologyNo.6Dec.2022DOI10.3963/j.issn.1671 7570.2022.06.020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 A 01)资助收稿日期:2022 09 04隧道洞口段开挖诱发顺层滑坡特征及机理分析樊 荣1 程 强2 赵海松2(1.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咸阳 712000; 2.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摘 要 对顺层开挖边坡破坏特征及形成机理的认识是制定合理防治措施的关键。
文中基于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段开挖诱发顺层滑坡调查及监测,研究顺层滑坡渐进式破坏特征及机理。
研究表明,该滑坡呈分区渐进式滑移破坏特征,隧道洞口段开挖是诱发岩体滑动的直接因素,软弱夹层应变软化导致边坡渐进式滑动破坏。
基于此,提出发育软弱夹层顺层结构边坡隧道洞口段开挖宜采取预加固措施。
关键词 隧道洞口段 顺层边坡 渐进式破坏 机理中图分类号 U457+.5 顺层边坡为层面倾向与边坡临空面方向基本一致的边坡。
山区道路工程在顺层结构边坡段落布线,开挖边坡诱发边坡变形失稳问题突出、防治难度大。
研究顺层开挖边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和机理,是科学合理采取防治措施的基础。
顺层开挖边坡破坏类型众多、机理复杂。
李安洪等[1]总结了8种顺层边坡开挖的失稳破坏模式,认为顺层滑移、滑移拉裂等为最常见的破坏模式,提出边坡宜先加固后开挖。
冯君等[2]研究认为顺层边坡开挖可能沿坡脚整体顺层滑移破坏,宜边开挖边支护。
李得建等[3]认为阶梯状滑动顺层岩质滑坡在工程中较为常见,其岩桥和节理特性对阶梯状滑动面的形成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对顺层开挖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和机理研究较多[4],但不同开挖方式、不同岩层倾角和岩性组合顺层结构边坡失稳破坏的影响因素众多。
已有研究多是针对路堑边坡开挖边坡顺层滑动问题,而针对隧道洞口段开挖诱发的顺层边坡问题研究较少。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四川作为低山丘陵广布,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具有较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鉴于此,本文将以四川某地区为例分析滑坡多发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措施,并由此引发对滑坡预防和治理的思考。
标签:滑坡多发原因治理措施1工程概况案例中的四川某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受盆地地形和北半球中纬度环境影响,此地区具有四季区分明显、雨热同期、降水充足、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
该地区的季风气候使得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6至8月,这三个月同时也是滑坡灾害高发时期。
而且该地区多山川丘陵,基岩多裂缝,山体丘陵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该地区的地下水主要由自然降水为补给,地下水深度一般在3至5米深,而且多为基岩缝隙水和山体裂缝水。
另外,通过对其地下水的成分分析得知其水质无法腐蚀混凝土。
2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2.1滑坡形迹及基本特征根据平面测绘图和剖面图可以看出,图1中2#是一个椭圆形的平面状、坡度落差较大、山体滑动方向主为南偏东的滑坡地形。
通过对该地区的数据特点和结构特征分析,可知该地区多为古崩滑体地理物质组成,目前多发的滑坡灾害就是这种组成物质在地下水影响下逐渐重生。
通过对该地区的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该滑坡山体的浅表层正以虽然缓慢但是不间断的一定速度向南偏东的临空方向进行位移,从而导致山体和岩层的变形,在这种位移和变形的影响下,位于该滑坡地区的一段路面在经过此段位移地区时,路面由于受变形影响向边缘外方向即山体滑坡位移方向鼓出几十厘米的距离,这导致路面受损较严重,而且该山体的滑坡山体位移年年都有,因此对该段公路的维修也是年年必须的,造成大量维修费用的消耗。
另外,此滑坡地区还有一个受地下水和降水及山体影响导致处于活动现状的1#滑坡体,此滑坡体距2#滑坡较近,位于其后偏东方向。
由于降水较为集中且量大,导致滑坡山体地下水达到饱和,在这种饱和状态的地下水影响下,滑坡体会被软化和缝隙化,从而开始向下方发生缓慢位移,最终淤积并堵塞住路面。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引言概述: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山体滑坡事件,本报告总结了我们在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本报告将从五个大点着手,包括滑坡预警与监测、滑坡风险评估、滑坡处理方法、复杂滑坡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使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并提高我们应对山体滑坡的能力。
正文内容:1. 滑坡预警与监测:- 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如倾角仪、地下水位仪等,以及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
- 建立滑坡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并预警可能发生滑坡的山区,并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2. 滑坡风险评估:- 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详细了解山体的地质构造和地质背景。
- 分析山体滑坡的潜在原因,如水分饱和、土壤松动等,并评估滑坡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 滑坡处理方法:- 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如土体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以减轻山体的滑坡风险。
- 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植被的保护和重建来稳定土壤,防止再次发生滑坡。
4. 复杂滑坡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复杂滑坡案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如地质构造复杂、滑坡规模庞大等。
- 总结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的滑坡事件中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
5. 应对策略:- 加大对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滑坡发生机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滑坡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滑坡事件的效率和响应能力。
总结:本报告总结了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包括预警与监测、风险评估、处理方法、复杂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事件,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鉴于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提升我们的滑坡处理能力。
铁路隧道滑坡的治理及监测结果分析

企业技术开发2006年4月铁路隧道滑坡的治理及监测结果分析高辉摘要:文章采用地表排水、整坡填缝、削方、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多种工程措施对某铁路隧道滑坡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处治后的滑坡体进行了变形监测,并就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隧道滑坡;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变形监测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6)04-0056-02Abstract:Alandslideofrailroadtunnelwasrenovatedwithsurfacedrainage,trimmingslopeandfillingslot,cutting,slide-resistantpileandprestressedanchoringcable.Adeformationmonitoringwasgivenforlandslidemassafterrenovation,andthenmonitoringdatewasanalyzed.Finally,someusefulconclusionswereelicitedthroughtheseworks.Keywords:landslideoftunnel;slide-resistantpile;prestressedanchoringcable;deformationmonitoring(中南大学土建学院,湖南长沙410075)TherenovationforlandslideofrailroadtunnelandtheanalysisformonitoringresultafterrenovationGAOHui(CollegeofGroundArchitectonics,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5,China)收稿日期:2006-01-09作者简介:高辉(1974—),男,广东中山人,工程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公路边坡滑坡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

公路边坡滑坡问题分析及处置措施摘要:本文从地址、水文条件以及施工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锚索框架梁施工、锚杆框架梁施工、锚索抗滑桩及路堑挡土墙施工、地表截排水设施施工等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处置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公路边坡;滑坡问题;抗滑桩边坡是公路路基横断面两侧和地面连接的斜面,其会直接影响路基稳定性。
公路边坡较易出现滑坡问题,即边坡上的岩土体在各种原因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导致公路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也可能导致交通中断。
另外大规模的公路边坡滑坡还可能导致河道堵塞、公路损坏、村庄掩埋、山体滑坡等严重灾害,对交通设施、行车安全以及山区建设等造成巨大危害。
一、公路边坡滑坡问题的产生原因(一)地质因素地质条件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十分巨大,全方位影响公路工程建设、使用及管理。
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公路边坡可能会出现滑坡问题。
首先,岩土类型。
不同岩土类型具有不同特征。
如果公路路基边坡或周围区域为易于亲水软化的覆土、湿陷性黄土、强风化岩等,那么在降水或者地下水等的影响下,岩土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边坡滑坡问题。
其次,地质构造。
公路边坡的土体构造面如果存在大量节理、裂隙、层理面、断层的话,会导致雨水较易流入坡体,长期会对边坡稳定性造成影响。
另外还有部分边坡的构造面平行或垂直于边坡,也更易引发滑坡问题。
然后,地形地貌。
山区公路一般会设置边坡,而后背靠山、左右两侧凸起、中间为缓坡的圈椅地貌等往往更易发生滑坡问题,特定地形地貌对公路边坡安全的影响十分明显。
(二)水文条件水会对土体造成影响。
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长期影响下,公路边坡土体的稳定性可能会有所弱化,进而容易引发滑坡问题。
首先,地下水增加的影响。
地下水量增加的话,会导致公路边坡坡面被浸湿,相应的坡面抗滑能力往往会被削弱,使得滑坡的形成会被加速。
其次,公路周围灌溉渠道或水田的处理。
山区公路周围往往有灌溉渠道或者水田,如果不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科学处理,可能会出现渠道或水田渗漏严重的情况,导致边坡土体潮湿化。
滑坡的整治措施与滑坡的监测

滑坡的整治措施与滑坡的监测汇报人:目录•滑坡的整治措施•滑坡的监测技术•滑坡的预防措施•滑坡的应急处置01滑坡的整治措施修建在滑坡体外围,用以阻止水流入滑坡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的渗透压力。
截水沟排水沟水平钻孔疏干设置在滑坡体内,引导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排出,降低水对滑坡的静水压力。
在滑坡体内部钻孔,将地下水导出,降低地下水位,有效防止滑坡发生。
030201排水措施将滑坡体上部和后部的土体削去一部分,减小下滑力,同时将削下的土体堆在滑坡前部,增加抗滑力。
削坡在滑坡前部堆载土石,增加滑坡的抗滑力,同时减小下滑力。
反压削坡与反压工程一种常见的挡土墙形式,具有较高的抗滑性能和稳定性。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用石头堆砌而成的挡土墙,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等优点。
石挡土墙将钢板桩打入滑坡体中,形成一道挡土墙,具有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钢板桩挡土墙挡土墙工程将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绳穿过滑坡体内部,通过张拉和固定在稳定地层中,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用钢筋混凝土或钢制成的杆状物,通过粘结力与岩土体锚固在一起,增加岩土体的稳定性。
锚索与锚杆工程锚杆锚索抗滑桩工程•抗滑桩:一种常见的滑坡整治措施,通过在滑坡体中设置桩体,将滑坡体的下滑力传递到稳定地层中,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02滑坡的监测技术简易监测技术通过定期观测滑坡体上的观测点,记录位移、倾斜、裂缝等变化情况,评估滑坡的活动状态。
土体电阻法通过测量滑坡体不同深度土壤的电阻值,了解土壤含水量和位移情况,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传感器对滑坡体的位移、应力、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高精度、抗干扰等特点。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处理软件,实现滑坡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化监测技术利用高精度GPS设备对滑坡体的位移、倾斜等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高精度、远程监控等特点。
高精度GPS测量通过将GPS接收机安装在固定基准点和滑坡体上,比较两者之间的位置差异,实现滑坡体的实时监测。
某隧道进口山体滑坡治理措施分析

某隧道进口山体滑坡治理措施分析介绍了某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山体滑坡情况及治理措施,着重阐述了锚索桩施工工艺,可供类似隧道施工借鉴。
标签:隧道;浅埋偏压;滑坡治理;锚索桩施工1 病害原因分析由于洞内严重变形,地表山体变形严重,山体有产生大面积滑坡的可能性,根据勘察地表、地表监控量测及洞内围岩量测成果,在开挖的过程当中其主要的病害就是在于区段内为中浅层堆积滑坡体,机械的震动等因素容易扰动围岩,如果过程中作业面为右侧偏压,卸荷松动区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风化较强或完全风化的层面很容易出现塌滑,这就使得隧道开挖初期使用的支护极易发生变形。
2 整治措施2.1 洞内支护加强为有效的缓解测压所带来的对初期支护所造成的损害,我们可采用在受测压线路旁的拱腰至边墙区域加设10米长直径为32毫米的中空注浆锚杆。
对于初期支护地段,应拆除支护,保证预留变形量大于或等于30厘米。
系统锚杆应采用长度3.5米直径25的注浆锚杆,杆间间距保持在3米,厚度应为20厘米。
2.2 锚固桩对应左侧面应采用锚固桩加固的方式,设桩时应注意桩与桩之间的间距要保持在5米一根桩,状体的截面大小应为2米×2.25米,长度为22米,桩身的主体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壁厚0.25m。
3 锚索桩施工工艺3.1 锚索桩桩身施工工艺(1)施工准备:测定桩位,平整场地,安装井架,铺设出碴道路,准备后续所需的相关器材以及在井下使用的排水照明等设施,另应工作前设置相关的变形、位移标志。
(2)桩孔开挖;桩身开挖;桩孔开挖时,必须跳桩(2根以上)开挖,井口挖至2m深时,即可立模灌筑第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并略高出原地面。
石质风化破碎或有地下水出露地段,每节开挖1m左右灌注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以风镐开挖为主,局部可配合风枪。
应注意开挖的顺序,由中间向井壁方向作业。
(3)出碴:井内采用人工装碴,使用卷扬机做提升设备出碴;护壁支撑:为保证维护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并保证护壁的施工质量,桩身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边挖边护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桩孔开挖严禁爆破作业 。 b桩孔应跳槽开挖 , ) 并且要与其他工序错开进 行, 避免相邻桩基过近而影响施工安全。 桩孔开挖应
到 围岩继续产生较大变形 、 松弛、 坍塌 、 蠕变及拱顶 沉降变形大等情况 , 应与设计单位联系 , 及时调整支 护参数。 5 衬砌加强设计 . 3
形成滑坡的主要内因,而隧道洞身及边仰坡开挖引 起的地应力重新分布影响范围较大 ,引发了滑坡 的
局部失稳 , 滑坡的后缘出现 了多处张拉裂缝。
3 滑坡 稳定 性分 析
该滑坡 自然状态处于稳定状态 , 但隧道洞 口边、 仰坡及洞身开挖后 , 地表出现多处裂缝 , 应采取加固 处治措施以防止造成滑坡重新滑动。 根据 目前滑坡的稳定状态 ,在滑面为风化泥岩 及黏性土的情况下 , 如图 2第 5 页 ) ( 2 所示 。滑体计
土 浇注 。
邻作业区换拱 ,在完成半断面的初期支护后按照同 样工法对另半断面换拱施工 ,并及时施做二次衬砌
进行下一循环作业 。 c ) 换拱时对拱部 围岩局部较大的空洞 回填 C 0 2
混凝 土封 闭 。
,
d ) 中应加强对围岩的监控量测 , 施工 如果观测
4 . 施工注意事项 .2 3
设置排水设施及设置抗滑桩 、洞内衬砌加强的综合
[ 戴 自 抗滑桩滑坡推力 和桩前滑体抗力分布规律 的研 2 ] 航.
究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0 2 )5 7 5 1 2 0 ( :1— 2 . 4
Th n si e Tr a me ta d An l sso n s a n e i eLa d l e t n n a y i fHe g h n Tu n lEx t d
根据地质勘探、 设计方案比选 , 确定对滑坡体采
用 以抗 滑桩 支 挡为 主并 采 用卸 载 、 排水 、 填沟 、 长 接
d 1 抗滑桩施工时应及时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 , 采用 C 5 2 混凝土 ,护壁厚度 3 0c m,第一节为锁 口
段, 应高出原地面 0 , . m 以防止桩 口沉陷及地表水 2 流人 , 桩孔 不施 工时应 加盖 。 e 1 加强桩基施工监测 ,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原钢拱架位置切槽 , 槽宽 6 逐块凿除原喷射混 0c m, 凝土及钢拱架 以保证施工安全 , 架设 I 0 钢拱架 , a 2 同时在每榀钢拱架拱脚处打 +4 注浆锁脚锚管并 2 与拱脚焊接牢固, 并按照原设计参数施做初期支护。 在当前作业段初期支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跳槽进行相
4 . 抗滑桩设计 .1 3 由于该滑坡体推力较大 ,因此选用抗滑桩支护 方案, 同时考虑到隧道洞 口位于滑坡体上 , 为了保证 隧 道洞 口的安全及整个滑坡的稳定 ,在隧道洞 口 K 920 8 +5 设置—排抗滑桩, 起到了既治理滑坡又保证
顶面起伏较大 , 但总体倾向洞 口。 滑坡中部土石界面
算指标依据试验数据及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现场的实
际 葛 冶确定。采用稳定系数 K 1 , 7 P , =  ̄ c a用反 2 =k 附近及上部基岩 内存在地下水 ,水位 47 8 .—1. m, 5 算法并结合试验指标采用 = o。取滑体综合容重 9 属潜水 , 水量 7L i。 / n 地下水易软化岩土体 , a r 形成软
y 2 N/ o = 1k m3
采用剩余下滑力方法讶 计算滑坡推力 , 如式( ) 1:
目
l I n G s , + KG ia o a
,
() 1
\
雕
坦
=0( 1 一i( 。a , cs .a)s 吗 l ) l 一 n — t1
式 中: 为第 / / , 段滑块剩余下滑力; 一 为第 一1 。 段滑块剩余下滑力; K为安全系数; G 为第 r段滑 l , 块重力; 为第 /段滑块滑动面与水平线夹角; 为 口 I , 第 r段滑面土的内摩擦角; t c为第 1段滑面土的黏 1 , 聚力; L 为第 /段滑块滑动面长度 为第 段滑 I ,
了洞 口 安全的双重作用, 共采用 8 根抗滑桩, 抗滑桩截 面为 2 × .m , .m 3 桩中距 5 抗滑桩长 2 , 4 6 m, 8 如图 m 2 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 最大弯矩 M 3 8 ・ ,  ̄= 9 4 .k i 0 2N n
距桩顶 1.r处最大剪力 6 3.k ,距桩顶 2 .I 9 5n 5 7 1N 7 5n 处。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 , 护壁厚 3 m ,3 0c C 0混凝
并于填土一侧设置截水沟 ,要求 回填土压实度达到 9 %。 0 对滑坡体后缘进行分级削坡卸载, 每级削坡坡
5 接长明洞 . 1 根据地形条件, 将山阴端左右线明洞接长 1 0m, 并及时反压 回填 , 对滑坡体起到一定的支挡作用。 52 侵 限段 换拱 . 对隧道已侵限段采用换拱处治方案 ,施工步骤
一
滑坡体范围内地层 由白垩系羊投崖组 ( 。 砾 Ky ) 岩夹泥岩组成 , 强风化 , 软岩—极软岩 , 岩体较破碎 , 砾岩呈松散结构 , 泥岩呈松软结构 。 山体右侧 冲沟发 育, 沟深约 1 综上所述不良的地形、 5m, 地质条件是
量1/ s L 。滑坡平面形态近椭圆形 , 滑动方 向 20 , 8。 与隧道走 向呈小角度斜交 。 滑坡体轴线长 14m, 9 宽 9 。该滑坡 自然状态处于稳定状态 。 5m 滑坡勘察共布置探井 7 , 个 其中滑体上 5 , 个 左
收稿 日期 :0 1 0 — 7 修回 日期 :0 1 l- 4 2 1- 7 2 ; 21一2o
作者简 介: 李晓俊(90 18一 ) , , 山西太原人 , 男 工程师 , 工学硕 士 , 0 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 2 5 0
・
5・ 2
山西 交通科 技
21 0 2年第 2期
21年第2 02 期
李晓俊 : 山隧道 出口滑坡 治理及分析 恒 治理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3 5.
对滑坡段原衬砌结构进行 了加强 ,初期支护采 用喷 2 n C 5 7 l厚 2 混凝土 , 2a c I 0 钢拱架 ,纵向间距 6 二次衬砌采用 C 5 0c m, 2 钢筋混凝土, 厚度 4 5c m。
索、 卸载 、 排水等方式 , 这些措施各有其特点和适用 条件 ,在运用这些方法治理滑坡时需要结合滑坡 的 实 际情况来选择 。灵丘至山阴高速公路恒 山隧道 K 9 15 8+ 3 地表段存在一处滑坡 ,施工 中 8 + 5—K 9 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及隧道初期支护变形严重 ,在滑 坡的治理过程中采取先部分卸载 , 然后设置抗滑桩、 回填冲沟及排水设施的综合治理措施 ,处治后滑坡 体稳定 , 治理效果 良好【 q 。
6 结语
一
b ) 隧道洞 口由于埋深浅、 地质条件差 施工过程 中易诱发地质灾害现象 ,在地质勘察和选线中应进 步加强勘探工作 , 尽量避让地质灾害段 。
a ) 滑坡治理工程完工 1 年以来 , 对地表及抗滑 桩进行 了监控观测 , 桩顶总变形小于允许变形值 , 位
参考 文献 :
于稳 定状 态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为公 路 隧道 滑坡地 质 灾害 的治理提 供 了依 据 。 关键词 : 隧道 工程 ; 滑坡 ; 治理 ; 滑桩 抗
中图分类号 :4 31 U 5.
文献标识码 : A 弱带。滑坡性质为大型牵引式滑坡。
滑坡是公路工程中常见 的一种地质灾害。目前 我国处治滑坡 的主要措施有设置挡土墙、 抗滑桩 、 锚
[ 郑颖人 , 1 1 ] 陈祖煜 , 王恭先 ,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 】 等. ^. I 第 2版. 北京 : 民交通出版社 ,0 0 4 0 4 0 人 2 1 :4 -6 .
移观测值在允许值 内,滑坡体通过治理已经处于稳 定状态 。 表明对该段滑坡采取先部分削方卸载 , 然后
右 线 明 洞 口处 各 1个 , 度 7 — O 总 进 尺 深 . 2 . m, 1 5 8 . m。经勘察确定滑体 由第 四系冲坡积砾卵石 、 1 7 砂、 黏性土及 白垩系强风化—全风化砾岩和泥岩( 呈 黏土状 ) 互层组成。第四系冲坡积物组成杂乱 , 层次 不清, 岩性变化大 , 厚度 2 —1. m。 . 2 下伏岩性基岩 5 0
如下 :
率取 1: , 1卸载高度 5m, 平台长 2 卸载应 由上 0m, 至下进行 , 共卸载 2 0 3回填于右侧冲沟。 400m ,
43 支挡工 程 .
a ) 拱部 10 2 o范围径 向打设 4 小导管注浆 , 2 壁厚 4姗 , 加固围岩。
b换拱采用半 断面施工 , ) 半断面临时扇形钢架 支撑交替循环进行 , 每一循环为 3 。 在侵限范围内 m
Ab ta t h a e ay o a d e au td h c aa trsis s a ig me h im n tb ly o sr c :T e p p r a l z n d n v lae te h rceit ,h pn c a s a d sa it f c n i ln sie p o o e e t n l o eee c . a d l , rp s dt ame tpa frrfrn e d r n K e r s tn e n ie rn ;a d l e t ame ta t- i dn i y wo d : u n l gn e g l s d ;r t n ; ni kd igpl e i n i e ・ s e
5 洞 内处 治方 案
隧道明洞、 隧道洞身衬砌加强相结合的综合处治措施。
41 排水工 程 .
隧址 区属于北岳恒 山剥蚀 中山半干旱气候区 , 因此排水工程只考虑地面排水。在滑坡体后缘设置 截水沟 , 截排山坡汇水 , 沿隧道两侧修急流槽 , 将其 引出滑坡区外 ,并对地表裂缝进行灰土 回填以防止 积水渗入滑体。 42 卸载及 反压 回填工 程 . 隧道右侧发育一条冲沟,为防止滑坡沿冲沟方 向滑移, 设计采用回 填冲沟方案, 平均回填高度 1 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