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
美国消费主义的起源

美国消费主义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
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犹为引人注目。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百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
1859~1899年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8.8亿美元增长到114.07亿美元。
(杨魁、董雅丽著《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91页)这一时期美国的铁路发展也十分迅速,1850年铁路线达9021英里,居世界第一位。
到1890年,美国的铁路线已达20.82英里。
“美国的经济已经作好了飞跃的准备。
”(同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随着产生。
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
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
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这两项准则支持着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
(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5月版第102页)“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美国当时上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耽于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自然管起家事。
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
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
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
对富裕的家庭来说,要保持上中产阶级的身份特征非常要紧。
荷古拉理论

荷古拉理论荷古拉理论是十九世纪末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尤金荷古拉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是一种发展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和宗教学的语言。
他曾长期研究和研究宗教义学和哲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荷古拉理论。
荷古拉的著作《新的宗教改革的基础》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有三点。
首先,他认为人应该以宗教作为自由理性的指导,从而摆脱压迫和枷锁;其次,他认为任何真正宗教信仰都必须在实践中实施,而不是通过理论和概念宣称。
最后,他认为宗教信仰必须渗入到社会角落,宗教价值观必须受到尊重和执行。
从荷古拉的理论来看,宗教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实现了一种将个体自由理性与社会秩序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即自由的社会秩序。
因此,宗教的内涵应该包括自由之心和社会之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荷古拉认为,宗教的实质就是要把自由的精神带入到社会的实践中,使人们在自由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中相结合,实现人人平等尊重的公正,这是宗教落实真正意义的最终境界。
荷古拉认为,宗教不应仅仅受到宗教文本约束,而是应该由宗教信仰中抽取自由理性的元素,并将其纳入社会实践中,以实现一个自由而公正的社会。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和实践。
实践中的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实践。
荷古拉希望通过宗教的实践,把自由的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形成一种强大的、自由的社会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受到同样的尊重。
荷古拉对宗教具有独特的贡献,他把宗教提升到自由理性的高度,将自由与社会相结合,表达出一种实现公正的宗教。
荷古拉的理论的确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宗教的角度,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我们应将荷古拉理论的精神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它更加活跃,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由和社会的和谐与民主。
中国十九世纪到现在的时间阶段概括

中国十九世纪到现在的时间阶段概括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5.抗日战争(1937—1945)晚清、民国概念1.晚清:1840——1912年2.民国:1912——1949年(台湾至今还是用中华民国纪年)3.北洋军阀政府民国:1912——1928年4.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927——1949年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顺序:(西学东渐过程)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十年代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4.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90年代—1898年)5.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6.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7.新文化运动(1915—1924年)(二)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1919年——1921年)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1937—1945年)1.防御阶段:1937.7——1938.10(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四大会战)2.相持阶段:1938.10——1945.4(南京国民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国土)3.反攻阶段:1945.5——1945.8.15(国共两党配合苏、美、英盟军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和平谈判阶段(1945.8—1946.6)2.国共第二次内战阶段(1946.6——1949.10)①1946.6—1947.6:防御阶段②1947.6—1948.9:大反攻阶段③1948.9—1949.1:三大决战④1949.4—1951年: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浅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从而促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改革风浪,即进步主义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是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随之产生的进步主义思想对美国以及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构建了美国近代的经济与政治体制。
本文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帮助学者加深对当代美国的认识,及进一步加强对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研讨。
关键词: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Abstract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us contributing to a vigorous national reform, that is,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At the end of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s the adjustment of American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resulting impact of progressive though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 wi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paper,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d impact of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at the end of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scholar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Key Words: American Progressive Movement ;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imary coverage ; historical influence目录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20902 摘要 2HYPERLINK \l _Toc14901 Abstract 3HYPERLINK \l _Toc14691 一、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 5HYPERLINK \l _Toc25020 (一)经济动因 5HYPERLINK \l _Toc17846 (二)政治动因 6HYPERLINK \l _Toc22186 (三)理论动因9HYPERLINK \l _Toc12628 二、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10HYPERLINK \l _Toc27700 (一)进步主义运动的起讫和派别10HYPERLINK \l _Toc16555 (二)进步主义运动的成果 12HYPERLINK \l _Toc17137 (三)主要的进步运动 12HYPERLINK \l _Toc20558 三、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历史影响14HYPERLINK \l _Toc29212 (一)进步运动的积极影响 14HYPERLINK \l _Toc23479 (二)进步运动的消极影响 14HYPERLINK \l _Toc27588 结论15HYPERLINK \l _Toc26416 谢辞16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和思潮。
第六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第十一章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的美国

1777年美国领土和国旗
如今的美国领土和国旗
2、从数字看美国领土扩张
美国刚脱离英国时,仅13个州,面 积仅94万平方千米。
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口达 7000多万,领土扩大了10倍,面积已达 936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北美大陆一半, 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40倍左右,比欧 洲面积略小些。
美国政府派兵强迫印第安人迁移出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
音乐中的贝多芬
诗歌中的但丁
绘画中的拉斐尔
人生哲学中的耶稣
林肯的主要活动
林肯是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党人、
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 1861年就美国总统,主张维护联邦统一,反 对奴隶制度 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 法》,激发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 性,扭转了内战初期对北方不利的局面,领 导北方资产阶级和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 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统一, 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内战刚结束,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废除了 解决了 维护了 扫清了 奠定了
黑人奴隶制度, 农民土地问题,
国家的统一,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美国跻身世界强国的基础
1865年4月14日 林肯遇刺。
……他是一位 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 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 的罕有的人。……以 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 者倒下去之后,全世 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 雄。 ——马克思
政坛上的“驴象之争”
自 民由 的 主驴 党头 : 保 守 共的 和象 党脑 :
美国两党的组织成份
美国两大政党其实都是美国垄断财团的代表,除在选举 时,两党几乎没有明确的界线,甚至连党纲也大同小异。 两党都信奉分权制衡、自由竞争、私有制等治国的基本 原则,在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上意见一致, 都执行着大致相同的内外政策,在原则问题上没有根本 分歧。 从两党选民的阶级构成看,无论是民主党选民还是共和 党选民都包括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主要 是中产阶级)只是这三种阶级的选民在两党内所占的比 例不一样。两党都声称代表所有选民的利益。 从实际倾向看:共和党更代表大企业家、金融家及投资 者的利益;民主党则有意识地把自己装扮成为普通民众、 弱势集团和少数族群的代言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及影响

[ 关键词] 清末 民初 留 日学生
一
汉译 日书
推 进
. 百种 之说 , 但据 目前所 占有的资料 , 只有几十种 。 似乎 3湖南译 编社。 10 年 l 月由中国留 日学生杨守仁 和黄兴等人创 . 92 1 办于东京 , 翌年 陈天华也参加 了该 项的编辑工作 。10 年起 发行月刊 93 《 游学译 编》 。该刊 以翻译为 主, 刊登 内容主要有外 国教育 、 军事 、 历史 、 地理 、 说 、 学 评论等 , 不过后来刊登 的文章 以政史类为多 , 政治倾 向比较 浓, 且常 常引用各种 日本 的学说 和评论 。 4闽学会。 10 年由福建学生组织成立 , 《 . 94 发行 闽学会丛书》 兼有 , 同 乡会 编辑书籍 的性质 。从该 书所译 内容来看 , 主要有政 治学 、 历史 学、 地理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 教育学等 。 5国学社 。该社 南张肇桐 、 . 嵇镜 、 叶澜等 中国留日学生于 10 年发 93 起创 办 。该社 成员主要是 以江浙 留 日学生 为中心的翻译 团体 , 主要T 作是编辑 中小 学堂教科书兼翻泽东西名籍 , 此外 , 他们还计划陆续编辑 中学伦 理教科 书 、 中学生理教科 书 、 中学博物教 科书 、 中小学 唱歌教 科
科技信皇
1 世纪末 2 世纪初 巾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及影响 9 0
南京航 空航 天 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李楠楠 王鹏 飞 ( 导 老师 ) 指
[ 摘 要]9 纪末2) 纪初 , 1世 ( 世 在我 国教 育史上是 一个令人瞩 目的转变 时期 , 日学生和 大量的 日文 书籍翻译对我 国近代教 育发展 和 留 社会 变迁起到 了极 大的推 动作用 , 正如冯 自由在《 革命 逸史》 中所说“ 日本维新 以后 以翻译 西书为汲汲今 其国人 与泰 西各种 学问皆贯 串有得 , 颇得力 于译 出和 文之 书。 以译 书为视 点 , ” 考察 留 日学生对晚 清时期 日书 中译概况 。数 以万计的 留 日学生回国后 , 为近代 成 中国学 习 日 本和 西方先进 文明的重要媒介 , 不仅对近代 中国的政治 、 军事 、 文化等方 面发挥 了积极 作用 , 一定程 度上推进 了中国 也在 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
历史趣谈瓜分中国狂潮 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语:在中国十九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崛起,这是中国十九世纪末列强强对中国资本所实行输出和强占租借地,来达到和实现势力范围。
那么瓜分中国狂在中国十九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崛起,这是中国十九世纪末列强强对中国资本所实行输出和强占租借地,来达到和实现势力范围。
那么瓜分中国狂潮背景是什么呢?瓜分中国狂潮背景和当时的清政府腐败离不开关系,也和鸦片战争离不开关系。
当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所统治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让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
然而实际上在一八九五年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自以为我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所在,可是所谓的解救就是成就他们掠夺的借口。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没能积极的抵抗,而是一再的赔款割地,正是这种态度让列国对中国更加的想的是夺取,列国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国,列国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九九六年李鸿章在《中俄条约》指出瓜分背景俄国争取的中东铁路的修建权利,这是瓜分中国的导火线。
其次在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到了刺激,从而帝国主义就想扩张自己的市场,和追寻原料,这是最关键的国际背景。
帝国主义采政治上用租借地、划分势力;经济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帝国主义采用商品的输出为主要,资本输出作为铺垫。
帝国主义都想做中国的债主,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纷纷抢修公路,开采山矿,城建工厂。
俄国和法国列强向清政府提供贷款,然后逼迫清政府以此来要挟,从而达到他们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参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国家瓜分中国狂潮是说十九世纪末,列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主义输出,和强占中国土地,从而达到划分势力,掌控中国局面。
那么瓜分中国狂潮的国家有哪些呢?瓜分中国狂潮的国家有英国、德国、法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家。
德国政府是最初留意中国的发展状态,德国看到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是开启他们进入中国的一扇门,所以德国就盯上了胶州湾。
最终在一八九七十一月德国出兵山东占领胶州湾,又一八九八年的三月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盛之后,终于走向了自己尽头。
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和教育也造就了一大批“爱国忠君”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人物,他们不甘心眼看着清政府的没落,在屡遭侵略的情况下,开始吸取教训,放眼世界,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洋务新政”来“富国强兵”,试图以此来挽救“中华大清朝”的命运。
在继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之后,洋务派赫赫声势大见衰落之际,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在担任总督的江西、两广和湖北都主持了“新政”,以振兴实业、编练新军、举办文教设施,耸动朝野视听,造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格局。
其中,振兴实业又是这个新格局的基础。
对于张之洞“振兴实业”,在湖北等地兴办近代工业的成败得失,当时就众说纷纭,近年来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笔者在查阅了史学界前辈们的许多大作之后,也想就张之洞在“振兴实业”方面做一番评议,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谥文襄,直隶河北南皮人。
出生封建官僚家庭。
“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辞章,记颂绝人。
”(1)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为秀才,十六岁考中头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的张之洞又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同治六年(1867年)起,他先后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后调朝廷任司经局洗马等职。
饱读经书和长期的翰林生涯使早期的张之洞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文人、封建官僚。
在他身上浸透着恪守祖训的陈旧政治品性。
但是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平稳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也随着社会潮流一涌而进,冲击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中国政界、思想界,也冲开了张之洞那封建的“顽而不固”的脑袋,使他从一个“清流派”的代表人物慢慢地转变成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决定了张之洞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与众不同。
关于张之洞终生从事洋务事业,致力于“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他那“风行海内”的《劝学篇》集中地体现出来。
《劝学篇》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
张之洞既然出身士大夫,就必然极力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能去触动封建的政治体系和宗法制度,反对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当时社会正处于“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巨变中,因此必亟图自保,要“保国保教保种”(2),而这种“保国保教保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学,拒为根本。
他认为作为中学(旧学)的“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地图”(3)是正人心、治国家的大经大法,是不能变的。
这就是他的“中学为体”的思想。
但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
他认为徒恃圣教,坐井自囿,不足以自保自强,只有辅以西学,才能应敌治变。
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饽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
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4)这也就是他“西学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所指的“西学”比只追求制器学械的早期洋务派要进步。
他认为“西学”不仅指学习西艺,即西方的技艺、科学,而且要学习西方的历史,了解世界的大事,还要学习西政。
虽然它的西政并非后来维新派所提出的立宪法、开制度局等,但也表露了他在不更变封建政体前提下的一种政治改革的愿望,也就是只限于政令的变革。
但仅就这一点来说,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官僚中已算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正是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决定的张之洞在他所进行的长达二十多年的
“振兴实业”中一方面从不触及封建制度和大清朝统治,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用建工厂、修建铁路的具体“实业”来使落后的中国逐渐强盛起来,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正是本着这种愿望,投入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有分量的一笔。
尽管张之洞终生积极从事的洋务活动涉及军事、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但能对他事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经济思想了。
一方面,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正在形成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当然也会对直接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张之洞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就他个人来说,他首先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基础,而且直接投身到近代工商业活动中,长期的洋务实践和经济活动的经历就常常不自觉地促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规律有所认识,使他的经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明显高于其他封建士大夫的新特点。
在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当数他的“工本商末”的思想。
他在1895年的一本奏章中指出:要使土货价值提高,出口增加,不受外洋挟持,唯发展先进的制造工业。
“世人皆言外洋以洋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5)“盖机器愈备则出货愈速,制造愈精,所值愈多,成本愈轻。
”(6)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以追求更多的价值这条经济规律已有了深刻而且正确的认识。
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领域,重视生产对流通的作用了。
应当说,张之洞对于工业和商业两者关系的理解是基本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流通规律的,他的“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
以工为体,以商为用”(7)的思想即所谓的“工本商末”的具体体现,这种对近代工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决定了他在日后的兴办企业过程中重视振兴基础工业的特点,因此就不难理解他在开采煤铁矿产和冶铁业上投下的大量精力物力了。
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引进外资”和“招商助官”。
张之洞曾提出一个包括练陆军、修铁路、开学堂、办公政等一系列内容的庞大洋务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需要巨额资金的。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每年用于镇压人民起义和对外赔款等钱款已远远超出政府年收入的数倍,要想依靠国库拨款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他就必须为实现他的这个庞大计划而绞尽脑汁去筹备资金了。
从一些史料来看,张之洞的资金筹集除了中央财政少数拨款外,还挪用了以增税为主要收入的地方财政,强令派捐,运用政权力量向私人派款,用这种“敲竹杠”似的派捐仅能解决部分问题,形势迫使他另谋他策,“引进外资”和“招商助官”、吸收商股的做法便应运而生了。
对于张之洞引进外资的思想和作法,有人认为导致了他的买办性,其实不然。
从记载看,张之洞的对外借款主要有以下几笔:为办汉阳铁厂和织布局曾两度向英购买机器,向汇丰洋行分别借了13万和16万两白银,但日后都由广东的“闱姓”捐款归还了;为办湖北的“四局”和枪炮厂分别两次向瑞记洋行借51万和60万两白银,但后来也分别还清了。
最主要的一次是筹建芦汉铁路是由于资金不足须向外贷款,当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都争着向张贷款,企图通过贷款控制芦汉铁路。
张之洞权衡再三,决定向比利时公司借款450万英镑。
铁路修成后,收入累增,到1908年就还清了。
张之所以选择了比利时不仅仅是因为比提出的利息低于美英等国,更主要的是他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样帝国主义对芦汉铁路也就无从下手了。
这几笔贷款均属于高利贷性质,不附加政治条件,况且也都如期如数归还了,并不因此丧失主权,所以就根本不能说他具有买办性了。
一般来说,落后国家采用引进外资的办法以补充资金不足是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张之洞的这种利用外资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张之洞筹集资金的另一个办法,也是他经济思想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他的“招商助官”的思
想。
具体作法是吸收商股、将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转为工业投资,使他的洋务事业不断发展。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思想在客观上对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而观之,到了19世纪90年代,由于张之洞直接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活动,他的经济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挣脱了其政治目的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独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肯定地说是比较先进的,成为他从事洋务活动、致力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张之洞从事洋务活动并不太保守的理论依据,也是他从事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
而“工本商末”、“引进外资”和“借商助官”等经济思想则在他的洋务运动中起了指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