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染及治理技术

2020-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小河道生态水利如何利用,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策略。采取了在施工操作时要明确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结果表明治理河道是提高水利资源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对河流周边环境也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现状问题;策略 引言 河道治理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供排水和防洪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河道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的品质,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生产力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河道两岸,因此整治河道尤为重要。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对一些中小河流实施规划和保护,从而解决山区生态平衡问题。水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对河道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来完成,使水资源的调控和持续利用的作用充分发挥。否则,不合理的开发、河道污染现象都将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的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以及其他的问题。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此项工程的重要性需工程管理者

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高度的重视。 1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河道的治理,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至关重要。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河流功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在实践中,河流系统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使水体质量低于IV类标准,此现象在山区许多河道水体中存在。由于河道水体流动性比较差,很容易缺客水,这是造成水质污染的关键,水体流动性差使河道无法及时循环更新。许多乡镇的中小河流不受监管,水域缺少管理[1]。这些区域的水体极容易出现污染问题。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住宅高密度的聚集,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但排污管网与设施的不配套,使众多居民区产生出来的污水收集率偏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中,在山区农村和城市外围,许多中小河流已成为污水沟。这些河流大部分都在耕地旁,农业面源中氮磷又极为丰富,有些农田直接与河道相通,农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进一步增加了河道污染。工业加速发展,使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持续加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在云南许多地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汇流历时短,河道坡降徒,河水的挟沙能力强,悬移质多。如遇洪水推移质就将河床填满,加之污水处理和排水渠道建设滞后,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内陆水质明显恶化。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山区的中小河流经受着极端天气的考验,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制约区域发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探讨了河道治理中前期所采用的硬质驳岸技术的缺陷,从景观、生态、经济等多角度分析了硬质驳岸对河道的危害,提出了以生物生态技术例如生物菌、水下森林、水上森林、水湿生动植物等,以及曝气造流、生态护坡等工程技术来进行河道水环境修复的优点及技术手段。 【关键词】河道治理;硬质驳岸;生态修复;生物生态 水和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当前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和某些不当措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和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在水环境方面由于污染源增加以及在营建水利工程中偏重于水利安全的考虑,河道成为纳污渠,该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大量污水和垃圾的排入使得河道生态系统功能逐渐丧失,严重限制了现代城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教训表明,我国大部分城镇正在重蹈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欧美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又花费巨资治理受污染河道,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后,许多城市河道水质已恢复正常。而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疏于管理,重视度不高,经济实力有限,并最终导致水体生态系统退化,水质恶化,黑臭和水华现象频繁暴发,丧失自净能力,水域栖息生物减少或消失,河岸自然生物群落消失、绿地人工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一系列恶果。 1 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硬质化(硬质驳岸) 即采用水泥浆砌石块的方法形成排水沟渠 河道硬质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断面形态的人工化,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截弯取直,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化河流;把天然河槽复杂多变的横断面改造成梯形、阶梯型和矩形等规则的几何断面。(2)建设材料的硬质化。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材料浇(砌)筑护岸及河床,河槽严重硬质化。(3)滨岸带破坏或消失。滨岸带植被缩窄或消失,自然土壤,植被系统被人造道路、码头、步道等取代。 1.2硬质驳岸的缺陷 (1)天然美景破坏多少天然美景因硬质驳岸而消失。天然河流中的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丰富的地貌构成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由此形成流速、流量、水深、河床材料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为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笔直的河道走向、灰白色的堤防护岸,极大影响了水体的可达性和景观质量。破坏了植被丛旱生向水体的过渡生长,从而使该区域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带消失 (2)亲水性下降,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 616-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16-201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Guideline for Technic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4-08 发布2011-09-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 (2) 5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原则、基本内容与方法 (3) 6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和要求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报告的编制格式 (35)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对建设项目(不包括核设施及其他产生放射性污染、输变电工程及其他产生电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的一般原则、程序、方法、基本内容、要点和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于 2011 年4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1 年9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荆州乡位于绩溪县东北部,是绩溪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

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

资806万元,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荆州人居生态环境,有效

黄河工程常见的几种河道治理方法

黄河工程常见的几种河道治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8-04-11T16:33:54.4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卢建军 [导读]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 (东平湖管理局东平黄河河务局,山东东平 271513) [摘要]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分长河段的整治及局部河段的整治.在一般情况下,长河段的河道整治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洪和航运,而局部河段的河道整治是为了防止河岸坍塌、稳定工农业引水口以及桥渡上下游的工程措施.主要工程类别有:控导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等.控导工程的作用是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有利于引水和保护滩地.护岸工程的作用是防止主流直接顶冲高岸或堤防,防止高岸坍塌,保护高岸、堤防免遭溃决、防止主流改道;护滩工程主要是防止塌滩而在滩岸线上做的工程。 [关键词]河道整治;措施;防洪工程;水利建设; 河道整治工程是为稳定河槽、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分长河段的整治及局部河段的整治.在一般情况下,长河段的河道整治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洪和航运,而局部河段的河道整治是为了防止河岸坍塌、稳定工农业引水口以及桥渡上下游的工程措施.主要工程类别有:控导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等.控导工程的作用是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有利于引水和保护滩地.护岸工程的作用是防止主流直接顶冲高岸或堤防,防止高岸坍塌,保护高岸、堤防免遭溃决、防止主流改道;护滩工程主要是防止塌滩而在滩岸线上做的工程。 河道整治作为一种纯公益性的水利工程,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因治理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河道整治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有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减少并滞后降水,削减并滞后洪峰,减少洪水径流,具有水库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能力,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沉积物沉降;在湿地中生长、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微生物相同地域的净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的污染物质,减少对周边农田灌溉和饮用水的污染. 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蚀的价值。河道整治的侵蚀控制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田用地不受洪灾;二是减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丧失。 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长期以来由于河流破坏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保障两岸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冲滩塌岸现象将大大减少,有利于稳定滩涂、改善滩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滩区的土地利用价值,使滩区及高岸的居民安居乐业,可以基本保障河两岸的人民安全定居,有利于改善两岸各种大、中、小型提灌站的引水条件,保障两岸灌区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常见的河道整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防洪工程。加强河、库治理,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以堤防为基础,控制性枢纽工程为骨干,防汛调度指挥系统为中枢,确保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继续加强建设以关田、铅厂二个圩镇防洪堤,并以此为辐射加强沿河两岸农田的防洪护岸,另一个是以建立县城防洪堤体系,拉动小江下游沿河两岸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河段河道整治。以发电和供水为主的水利枢纽要按照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安排留足防洪库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文测报、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二、水利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同时加快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灌区水利设施建设,搞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水利水资源有序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和建设水力发电项目,使水电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开口堤的修建。开口堤是在堤防的上游按一定标准设防,头部以下堤防高度逐渐降低,尾部不建堤,这样洪水就从尾部慢慢淹入区内滞纳洪水,可防止洪水从堤防头部进入保护区毁坏农田;洪水退后,保护区内洪水及时从尾部开口处排出,开口堤宜布置在干流区与河源区衔接段,还可与蓄滞洪区的布设相结合。这一技术的推广着眼于减少干流区洪水损失,进一步提高干流区的防洪能力。四、堤防上设置溢洪堰。堤防上设置溢洪堰是指在封闭式堤防上选择一段,将其设计成允许洪水漫溢的堰坝,堰顶高程与规划防洪水位齐平,当遇超标准洪水时,洪水可从溢洪堰溢入堤防保护区。这样既可起到超标准洪水的滞洪,降低外口水位,保护重要城镇等设施安全,又可平衡两侧水位,起到保护堤防安全,减少水毁工程的作用。 五、防洪排涝。根据滨海平原河网河流汛期水位变化、外海潮汐条件,以及河网内城市、乡村、农田保护标准的不同,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必要的调整,作出最优的排涝方案;并根据新的防洪排涝形势重新规划,建立完备的排灌系统。另外,滨海平原河网河流与独流入海河流治理最大不同之处是:除了要考虑排涝的效果之外,还必须考虑航道、河网水面率、调蓄供水作用和水产养殖等多功能的需求。为此,在河道规划方面,有必要实施新河开挖、拓宽、疏浚;对侵占河道的设施如违章建筑、鱼栅、桥涵等进行清障,实现一定河网水面率,保证通航及涝水通畅。 六、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定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学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七、疏汲河床,清除底泥。城市河流不但河水严重污染,而且河流底泥也受严重污染。底泥中含有重金属、有机质分解物和动植物腐烂物,因此即便其他水污染源能以控制,但底泥仍可使河水二次污染。 作者简介:卢建军(1968—),男,山东梁山人,河道修防工技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施工与维修养护,具有丰富的经验。

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2〕130号)、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苏政发〔2010〕8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和《关于印发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大气办〔2012〕2号),进一步规范我省化工行业废气治理工作,防治化工行业废气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推动我省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为指导性文件,供我省化工园区(集中区)及化工企业在环评、设计、建设、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参照采用。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我省化工行业所有废气产生和排放企业,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咨询、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0]第32号) 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4554-19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9078-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 GB 50051-2002 烟囱设计规范 GB 50234-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HG 20640-97(A)、HG 20640-97(B) 塑料设备 HJ 2000-2010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HJ 2027—2013 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26—2013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T 387-2007 工业废气吸收处理装置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第18号)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第31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 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 通过采用固定或移动检测设备,定期检测企业各类反应釜、原料输送管道、泵、压缩机、阀门、法兰等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点,并及时修复超过一定浓度的泄漏点,控制物料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过程。 3.2 清洁生产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一、项目概况 北川河由于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因暴雨形成,陡涨陡落,峰量高,历时短,又多发生在夜晚,防不胜防。本次北川河治理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0m3/s。查阅北川河多年的泥沙统计资料可知,北川河泥沙含量并不大,但是泥沙颗粒非常细,小于0.05mm细颗粒占65.7%,夏季水色黄浊,感官较差,影响景观效果。而这一季节正是人们渴望亲水的季节,水质制约着西宁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形象。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清水入城”的总体要求。对于超细颗粒泥沙的沉淀处理方案也成为本项目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

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 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 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 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 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

关于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措施经验材料

关于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措施 经验材料 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河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但是,近年来我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据初步统计,全省河道总淤积量达20亿m3,平原河网普遍淤高0.6m,淤积严重的河段淤高2.5m以上。根据XXX 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全省有21.6%的河段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河网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主要水系的干流水质多为Ⅳ类或V类,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省政府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整治重要河道1万km,工程总投资XXX多亿元,基本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再现扛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

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 1.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施 工 方 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 二、管网施工 (2) 三、一体化雨水调蓄池提升泵站施工 (13) 四、箱涵工程施工 (31) 五、内源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43) 六、安装准备的技术文件 (63) 七、水利河道工程施工方案 (72) 八、河道土方开挖 (82) 九、生态护岸工程 (82) 十、景观提优工程施工方案 (85) 十一、电气与仪控工程施工方案 (105)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编制依据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 《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汇编》 《泵站施工规范》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地基处理规范》 《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编制原则 2.1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及市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 2.2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确保实现业主制定的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实现工期目标; 2.3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质量合格、保证工期,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 2.4严格按照业主提出的工期要求,科学安排施工进度、作业程序,认真组织劳动力,采取平行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控制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工期; 2.5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组织施工,强化施工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3、工程概况 3.1本工程采用“管道截污与箱涵截污+输送”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新建箱涵2座。雨季初期雨水经调蓄池1座,采用压力管道排进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早季截流错接、误接污水,消减面源污染。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为扎实做好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消除城市黑臭河道,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关于“生态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属地管理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环境质量,确保到20xx年底,市区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xx年6月,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1、控源截污。认真做好河道沿岸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河道整治。规范垃圾收运清理,做好河岸与河道保洁,解决因脏乱差、垃圾入河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加强沿河养殖管理,取缔非法捕鱼行为。着手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 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引清活水,提高环境容量。 4、生态修复。做好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水质提升及生态美化,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三、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阶段工作: (一)调查摸底,明确治理范围。(7月上旬) 各地要对照建成区地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础台账,评估筛选,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档案,并提出综合整治计划,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市环委会办公室对各地上报的黑臭河道名单进行核查,督促各地进一步补充完善,确定河道综合整治计划。 (二)专题部署,制定整治方案。(7月中旬) 各地要对列入20xx年整治的黑臭河道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整治任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同时在当地媒体公布。 (三)明确责任,推动工作开展。(7月下旬-11月底)

三峡库区榨菜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导则资料

三峡库区榨菜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导则编制单位:

目录 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与定义 (3) 4 水量和水质 (5) 5 总体要求 (6) 6 榨菜清洁生产技术 (8) 7 工艺单元 (9) 8 工艺组合 (17) 9 设备与材料 (20) 10 检测与控制 (23) 11 主要辅助工程 (24) 12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25) 13 运行与维护 (26) 14导则条文说明27

1总则 1.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控制三峡库区榨菜废水污染,促进三峡库区榨菜特色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控制污染、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榨菜生产工艺为腌制工艺的水污染控制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1.3 榨菜废水污染治理设施选址应符合食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或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应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清洁生产与污染治理的关系。应以集中治理为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治理工艺应做到技术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管理方便、安全可靠、运行稳定。 1.4 榨菜废水污染治理的技术路线:首先应按质分流、清洁生产;可采用物化、生物预处理,大幅消减污染负荷;其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厂或城镇污水厂协同处理,达标排放或再生回用。 1.5 榨菜废水污染治理主要控制污染物为:COD、NH3-N、TP和SS,预处理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厂或城镇污水厂协同处理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878)三级标准;废水处理后直接排向环境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878)一级标准;榨菜废水经预处理后宜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其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B标准。 1.6 榨菜废水污染治理除执行本导则外,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 1.7 本导则规定了榨菜废水污染治理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中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榨菜废水处理厂(站)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依据。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河道治理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方案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一质量管理机构 项目经理部根据ISO9001标准为主线,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工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经理部、施工队、班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保证、思想保证、制度保证、施工质量保证、质量检查保证、经济保证、质量信息诸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见质量保证体系图),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全面领导本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项目部质量管理机构见图(质量管理机构图): 项目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为: 组长:龙兴副组长:锦玉金荣 成员:郭海龙殷琪白慧玲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二质量目标 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分部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单位工程外观得分率85%以上。工程质量等级达到优良。 三岗位职责 1、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质量职责: ①根据设计文件和技术规,组织制订确保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②根据质量计划,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责任制。 ③及时推广保证工程质量的先进施工方法,表彰奖励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 ④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支持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主持召开QC小组成果发布会。 ⑤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进创全优工程活动。 2、技术负责人质量职责 ①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准备工作,开工前必须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使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最 大限度在图纸上消除。 ②组织工程技术交底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规程、质量方针、政策、规章、管理制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时提出保证工程(产品)质量的技术措施。 ③对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提出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参加新工艺、新材料施工质量和施工"样板"质量的鉴定。解决施工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参加一般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对一般质量事故提出技术处理意见根据本单位承担工程的特点,及时编制切合实际的,保证工程(产品)质量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④只有工序正确才能保证质量可靠,因此,对每道工序必须编写工序程序作业指导书。 ⑤参加地基与基础、主体分部工程的质量核定、主体结构验收,工程竣工验收。负责施工技术资料的搜集、整理、装订、审查。指导试验人员及时、正确提供各类建筑材料, 试件的试验资料,努力提高试验、检测水平。 ⑥加强测量放线工作质量管理,落实测量复核制。 ⑦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图纸会审,为预算、材料、财务,编制重要质量和安全技术措施,并密切与施工现场结合,处理技术问题。常到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编制降低成本年度计划措施,搜集汇总,按时上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⑧做好重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好试验室取样,试验及时,准确,满足各工地生产要求。做好图纸、技术文件、技术变更、上报技术报告等的收发、发放,登记清楚,管理有条理。

河道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一、市河流基本情况 市有中小河流15条,其中12条属于山溪型河流,3条属于平原型河流。山溪型河流的上游多为半山区,河谷狭窄,河道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没有固定河床,具有产流历时快,汇流历时短等特点,极易造成山洪;平原型河流河床不明显,河道比降较小,洪水下泄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由于我市山溪型河流较多,江河防洪、防汛压力较大。 我市主要河流为洮儿河、蛟流河。洮儿河是省十九条主要江河之一,属嫩江水系较大支流,流经我市5个乡镇,境内流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765平方公里。蛟流河是洮儿河右岸一级支流,流经我市8个乡镇,境内流长133公里,流域面积3594平方公里,由于蛟流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常因暴雨集中出现洪峰,淹没河谷耕地。 二、河道管理情况 河道堤防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1、洮蛟两河堤防加固工程。1996年至1997年,我市分别对城市防洪堤及洮儿河堤防进行了全面加固,共计完成土方工程量130万立方米,洮儿河国堤防洪标准达到市水文站以上30年一遇,城市防洪堤50年一遇,三顶召分洪以下20年一遇。1998大水过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水利部门编制了《洮蛟两河堤防加固实施方案》,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方式,组织沿河乡镇群众对洮儿河规划民堤和蛟流河堤防进行了全线加固,共计加固洮蛟两河堤防277公里,完成土方量513万立方米,使蛟流河的行洪能力达到那金河入口以上830立方米/秒,以下1030立方米/秒;洮儿河规划民堤的行洪能力达到水文站以上1500立方米/秒,以下1000立方米/秒。 2、洮蛟两河险工险段治理。从2001年至今,水利部门共完成对洮蛟两河11处险工险段的治理工程,治理险工险段长公里,完成投资万元。 3、那金河下游治理。结合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契机,2011年至2013年,我们实施了那金河下游治理工程,加固堤防长度公里,完成综合工程量万立方米,完成投资万元,使那金河下游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了10年一遇。 上述河道堤防工程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洮儿河、蛟流河与那金河的抗洪能力,也为应战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河道采砂管理全面加强 我市河道采砂工作始于2002年,当时建筑市场对砂石的需求量小,采砂设备较为简单,产能较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市场对砂石量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多,从事采砂的业主也逐年递增。2011年以来,为了实现砂石开采由政府统一管理,成立了由国土局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治砂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打击非法盗采、整治超载超限等工作。几年来,我市在洮儿河、蛟流河、那金河与古树河4条河上共计审批砂场14个,查处非法采砂行为37起,关闭违法砂场7家。 为了抓好对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求采砂业主提供涉及水事权益的第三方相关村社证明和采砂承诺。二是严格按照河道采砂审批程序审批,坚决执行《河道采砂管理规划》,认真审查发放《省河道采砂许可证》,明确规定了开采范围、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开采数量与开采时限。三是在与采砂业主签订《河道采砂合同》与《河道采砂安全生产协议》中规定了河道采砂的相关要求与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明确了采砂设备数量。四是采取有效措施调解群众与采砂业主发生的纠纷,化解群众与河道采砂业主的矛盾。五是设立采砂安全警示标志和设施,从2010年开始,在38个砂场共修建永久性标志牌79座、围栏5000米,并于2014年对其中54座标志牌标语重新进行了喷刷。 河道管理工作依法开展

河道整治的基本措施

第二节河道整治的基本措施 天然河流中,不同类型的河段,具有不同的河道形态和演变特性,因此,河道整治措施及其工程布局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平原河道常见的四种河型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蜿蜒型河段整治 蜿蜒型河段形态蜿蜒曲折。由于弯道环流作用和横向输沙不平衡的影响,弯道凹岸不断冲刷崩退,凸岸则相应发生淤长,河湾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蜿蜒曲折的程度不断加剧,待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发生撇弯、切滩或自然裁弯。 就防洪而言,弯道水流所遇到的阻力比同样长度的顺直河段要大,这势必抬高弯道上游河段的水位,对渲泄洪水不利。此外,曲率半径过小的弯道,汛期水流很不平顺,往往形成大溜顶冲凹岸的惊险局面,危及堤岸安全,从而增加防汛抢险的困难。 从航运来讲,河流过于弯曲,航程增大,运输成本增大。此外,蜿蜒型河段对于港埠码头、引水工程等都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整治。 蜿蜒型河段的整治措施,根据河段形势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一为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稳定现状措施: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的河段时,对弯道凹岸及时加以保护,以防止弯道继续恶化。只要弯道的凹岸稳定了,过渡段也可随之稳定。 改变现状措施:即因势利导,通过人工裁弯工程将迂回曲折的河道改变为有适度弯曲的连续河湾,将河势稳定下来。有关人工裁弯工程设计的内容,将在后面专门介绍。 二、游荡型河段整治 游荡型河段在我国以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河段最为典型。该河段由于河道宽浅,两岸缺乏控制工程,河床组成物质松散,洪水暴涨陡落,泥沙淤积严重,洲滩密布,汊道众多,主流摆动频繁,且摆幅较大,摆动范围平均3~4km,最大达7km。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急剧变化,所造成的主要问题是: (1) 河势突变,常出现“横河”、“斜河”,大溜直接顶冲堤岸,危及黄河大堤安全。 (2) 滩区滚河,主流直冲平工堤段,若抢守不及,就会造成大堤决口。 (3) 河势变化,造成滩地剧烈坍塌,此冲彼淤。 (4) 沿河工农业引水困难,航运事业难以发展。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主要由险工和控导工程两部分组成。在经常临水的危

HJ945.3-2020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standards in watersheds

目次 前言....................................................................... II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原则 (2) 5技术路线 (2) 6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4) 7标准文本结构与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 (8)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规范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制订地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 确定、标准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标准文本结构与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 准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标准文本结构与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HJ 945.2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 号)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污防函〔2016〕563 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水体environmental water bod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海域水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水体。 3.2 流域watersheds 地表水分水线所包括的集水区或汇水区范围。 3.3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standards 为改善环境质量,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水体中的水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数量等限值,以及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监控方式与监测方法等所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3.4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standards in watersheds 根据特定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针对流域范围内污染源制订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5 水环境保护目标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arget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