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 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 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 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 ,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 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 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一一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 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髙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 (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一一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 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 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 (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 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髙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Ie A S j 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I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 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I i 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諄?齧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 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髙.Saif UlIah,Nadia Massoud t Barry ScholnickC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E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 Zhang YongliE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E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 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I, 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髙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10 ]. AggarWaI R, WU G Jt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I A(2008) 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 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Id ,1975). 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 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 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I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 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I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I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 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I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1983 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 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I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I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I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

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一、本文概述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为研究者提供深入理解和探索特定学术问题的背景和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明确文献综述的目的,包括明确研究主题、揭示研究空白、发现研究趋势等。
接着,本文将介绍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包括文献的收集与筛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的撰写与修改等步骤。
本文还将讨论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避免抄袭、注重文献质量、以及保持批判性思维等。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术问题文献综述的撰写目的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文献综述撰写能力,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术问题文献综述的目的学术问题文献综述的撰写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目的在于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挖掘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具体来说,学术问题文献综述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术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通过综述,可以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为后续研究提供全面的背景信息。
挖掘研究空白和未来趋势: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献综述还需要深入挖掘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空白,从而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
这对于推动学术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文献综述不仅要总结已有研究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结果,还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指导后续研究方向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后续研究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对于提高研究质量和推动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问题文献综述的撰写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内外温泉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温泉康养旅游研究综述作者:纪杰杰宿伟玲黄磊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2期基金项目:大连金普新区201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
(一)温泉旅游目前,学术界关于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并未统一。
国外学者对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寥寥无几,一些国内学者对温泉旅游作了概念界定。
如王艳平认为温泉旅游是一种以地热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活动。
焦维军认为温泉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疗养,还包括体验温泉文化,是集健康、养生、休闲于一体的体验旅游。
王新认为温泉旅游是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达到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万龙将温泉旅游界定为“以温泉资源为依托、以温泉服務为旅游产品、以体验温泉文化和康体保健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学者总体从3个角度对温泉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一是强调要有温泉资源,二是感受温泉文化,三是以休闲、养生为目的。
由此可见,温泉旅游是一种以温泉资源为载体,通过体验感悟温泉文化,进行休闲、消遣、康体、养生的旅游活动。
(二)康养旅游国外对康养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中相关研究多是温泉、森林康养旅游以及医疗旅游。
康养旅游的外文通常翻译成“health tourism”或“wellness tourism”。
Jonathan N. Goodrich将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和设施水平等手段,增强旅游目的地或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旅游类型。
Gardaaltes A和Lunt N认为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旅游活动都是康养旅游。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康养旅游的概念作出了界定。
根据《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 051—2016),康养旅游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徐红罡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解读》中提出康养旅游即健康旅游、养生旅游。
王赵认为康养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以达到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目的的旅游活动。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最 为活跃, 据统 计每 4 位旅游者 中就有 1 位在出游时参与体育活动。 在我国, 体育旅游虽然还 处于起 步阶段, 但每年也以 30%~ 40% 的速度发展, 以“健康”为主 题的体育旅游深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 体育旅游已成 为或正 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性活动”。Deknop ( 1989) 提出:“一切主动或被动参与体育活 体育旅 游作 为一种 娱乐 活动主 要考 虑到以 下两 点原 因: 其
动的形式, 且参与形式可以是随意的, 也可以是有组织的, 其 一, 以“娱 乐”为 主, 其体 育旅游活动 的开展就会 围绕娱 乐为
目的可以是 为了非商业 利益, 也 可以为了商 业利益, 但必 须 中心进行; 其二, 以“旅游”为主, 体育就成 为附属 的手段, 体
纵观体育旅游产生、发展的历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社会 生产 力的 提高, 使得 工作 方式 由“生 产型”向“服务 型”转变, 人 们的余暇时 间更加充足, 精力 更加旺 盛, 可 以通 过体育旅游来挑战自我, 实现自我; (2) 人类文明在进 步的同 时, 人 们的行为反 而愈受限制, 不得不 寻求一种 可以表 达情 感或体验快感的活动, 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 3) 体 育旅游本身具有健身强体的功能, 吸引人们参与; (4)“spo rt2 for2a ll”浪潮的推动,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旅 游活动 中来; (5) 现 代高科技 日新月异的 变化, 体 育场馆, 设施 也跟 着更新换代, 提高体育旅游的承载能力。 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 步, 体 育将被更多 的人接受, 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 中不可 或缺 的精神养剂。 2 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文化现象, 以隐性的 形式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 然而将其当作一种新 的经 济领域、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来研究才刚刚起步。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 90 年代中期, 日本、北美、新西兰以及 欧洲的 许多研究机构就出版并发表了体育旅游的相关书籍。我国对 体育旅游的研究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很快, 特别是近几年来, 体育旅 游论 文的发 表数 量日趋 增多, 研究 范围 也在 不断 扩 大, 使得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体系日益形成。 其研究 范围主 要涉及体育 旅游的历史 演变与未来 发展; 体 育旅游 的概念; 体育旅游者及其行为; 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 游类型; 体育旅 游市场及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下面将对以上几个 方面进行归述。 1 体育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综述文稿的常见问题及审编

综述文稿的常见问题及审编【摘要】综述文稿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领域内最新进展。
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文献引用不规范、结构混乱等。
审编时需注意确保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同时提供权威可靠的文献支持。
写作技巧也十分关键,需注意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段落组织方式。
在强调了综述文稿的定义和目的;在结论中,强调了总结回顾和展望未来的重要性。
综述文稿的撰写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方面,才能确保其质量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综述文稿、常见问题、审编要点、写作技巧、文献引用、结构安排、总结回顾、展望、重要性、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综述文稿的重要性综述文稿是科研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总结、分析、评价过去的研究成果、发展方向和前沿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和认识。
综述文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清研究现状:综述文稿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和方向。
2. 提供理论支持:综述文稿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 促进学术交流:通过综述文稿可以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予以整合和讨论,在学术界促进理论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4. 提高学术声誉: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文稿能够展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和研究能力,提高其在学术界的声誉和知名度,为其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述文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研究者自身的意义,更在于其为整个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撰写综述文稿是每个研究者都应该具备和重视的一项重要能力和任务。
1.2 综述文稿的定义综述文稿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的一种学术性文章形式。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综述文稿能够全面、客观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参考。
《2024年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综述》范文

《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和识别,从而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主要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进行综述。
二、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
它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使模型学习到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方法,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和分类。
自深度学习概念提出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的神经网络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模型深度较浅,无法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规律。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GPU等硬件设备的普及,深度学习的模型深度逐渐增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三、深度学习的主要应用1. 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人脸识别等。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从而在安防、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语音识别、文本分类、机器翻译等。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人类语言的自动理解和生成,从而在智能问答、智能助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 语音识别: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
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语音合成和准确的语音识别。
4. 其他领域:除了上述应用外,深度学习还在推荐系统、医疗影像分析、无人驾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当前研究热点1. 模型优化:针对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改进模型结构、优化算法等方式,提高模型的性能和计算效率。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廖胜刚(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意识形态 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
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 意识形态中心论 、 意识形态终结论 、 历史终结论 。
关键词:西方学术界; 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终结论;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1-0033-05The Research Summary about Many Questions on Ideology in the W estern Academic C irclesLI AO Sheng-ga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 w ,Central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Wuhan,H ubei 430079)Abstract : Ideology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 since i t was established by Destutt de Tracy in the perio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t has continuously been a focal point in disput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oci ological and the politics circles.In this article I card the viewpoin ts of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specially the wes t Marxism thinkers in the several dozens years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ideology,the ideological critiq ue,the end of ide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the ideology reason of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ing and so on,emphasize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 the vital role of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riticize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cen ter ,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 end .Key words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deology ; wes t Marxism;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end; research su mmary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简介:廖胜刚(1964-),男,湖南泸溪人,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游客满意度的内涵、测评及形成机理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游客满意度的内涵、测评及形成机理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一、概述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旅游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自1970年代游客满意度概念提出以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游客满意度内涵、测评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将剖析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游客满意度的内涵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
这种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服务质量、交通设施等。
游客满意度不仅反映了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异,还体现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在游客满意度的测评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测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收集游客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数据,进而分析游客满意度的水平和影响因素。
还有数据挖掘、情感分析等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游客满意度的相关信息,为游客满意度的测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游客满意度形成机理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
最著名的模型是期望不一致模型(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
还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ice Quality Gap Model)、满意度形成过程模型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客满意度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对于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