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真菌危害

合集下载

蚕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蚕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蚕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蚕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蚕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蚕豆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蚕豆的常见病害。

蚕豆的常见病害有赤斑病、锈病、枯萎病等。

赤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出现红色斑点,逐渐扩大,最后导致叶片枯黄。

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茎秆上出现锈斑。

枯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根系,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药剂防治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蚕豆的常见虫害。

蚕豆的常见虫害有蚜虫、豆荚螟、蚕豆象等。

蚜虫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主要危害叶片,导致叶片卷曲、变黄。

豆荚螟是一种蛀食豆荚的害虫,主要危害豆荚,导致豆荚变形、开裂。

蚕豆象是一种蛀食蚕豆种子的害虫,主要危害种子,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

防治方法:选择抗虫品种,合理轮作,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等。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方法,以免造成药害。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不要滥用农药。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关于蚕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的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内生真菌

植物内生真菌

植物内生真菌一、内生真菌的概念内生真菌是在宿主植物的茎和叶内生存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真菌。

这类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很少形成孢子,或者在宿生植物上形成的孢子(或者孢子果)不容易识别。

真菌感染植物组织,菌丝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间。

与病原菌不同,这些真菌对宿主植物几乎没有害处,它们和植物之间或者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或者是不太密切的共生关系。

草本植物内生真菌侵染种子内部,播种后,真菌随着幼苗的生长和植株的发育成熟而生长,这些真菌没有吸器,出现在茎、叶、花序组织,而不出现在根内,这一点与菌根真菌不同。

受侵染的植株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表现出被内生真菌侵染的特点,但是,当植物开花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到浸染的真菌。

与内生真菌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内生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与真菌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内生苗根是菌根当中的一种类型,内生菌根的共同特征是根的表面不产生菌套,仅有稀疏的外生菌丝,菌丝在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间延伸,但不产生哈蒂氏网,菌丝体可侵入细胞内部,并形成不同形状的吸器,而宿主植物的根一般无形态及颜色的变化。

故内生菌根用肉眼很难识别。

二、内生真菌的一般特征内生真菌存在于根以外的植物组织细胞,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也可以通过纯培养把它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

分离内生真菌时要对植物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然后切成小片放在培养基上培养3~5天,内生真菌就生长在培养基上,可根据孢子和菌丝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

可以按常规方法把内生真菌从多种植物上分离出来,已经发现的内生真菌包括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一些担子菌及少量的卵菌。

主要的内生真菌包括药用Chloroscypha和Lophodermium(散斑壳属)中的一些种类以及Cryptoxline、Cryptosporriopsis(拟隐孢菌属)、Phomopsis(拟茎点霉属)和 Phyllosticta(叶点霉属)中的一些种类。

其中许多可以从植物组织中偶然分离到。

这类真菌的共生生活方式与其占主导地位的腐生生活方式来讲,似乎是次要的。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

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

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

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

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

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

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

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

M就是“奶”的意思。

它还有一个兄弟M2。

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

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物种类多,也是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广发的国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频次高、区域广,对我国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安全生长造成较大的威胁。

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2012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9亿亩次,防治面积为49亿亩,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9倍和3.6倍;实际损失和挽回粮食1560万吨和7770万吨,损失量接近总产量的17%。

病虫害危害除降低产量外,对农产品品质也有严重影响,如谷物受病虫害危害后,形成虫蚀粒、病斑粒和生霉粒等,除影响外观、色泽和口味外,有些病菌还可产生毒性物质,致人畜中毒。

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记载,我国农作物害虫发生838种、病害724种,可危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类、饲用和药类作物等。

(一)虫害虫害包括昆虫或螨类造成的危害。

按危害寄主植物范围的广、窄,农作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害虫。

单食性害虫即只取食危害1种植物,如三化螟、褐飞虱只为害水稻;寡食性害虫只取食1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植物,如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害虫取食寄主植物范围广,涉及不同科的植物,如玉米螟、粘虫、草地螟、蝗虫、棉铃虫和棉蚜等。

按害虫危害部位和取食方式,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性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生活在土中或土表危害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根茎部被咬断或生长点受损出现丛生、矮化等症状,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食叶性害虫是指咬食植株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者叶片被食尽植株呈光秆,此类害虫种类较多,如菜青虫、粘虫、蝗虫、稻纵卷叶螟、草地螟、甜菜夜蛾、叶甲类等;刺吸性害虫是指害虫刺(锉)吸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失绿形成白色斑点、叶片皱褶、心叶扭曲,或果实(籽粒)被吸空形成瘪粒甚至空壳,常见的蚜虫、飞虱、蓟马、叶螨、叶蝉、小麦吸浆虫和蝽类都是此类害虫;钻蛀性害虫是指害虫在植株心叶、叶鞘、茎秆或穗轴内进入取食危害,水稻上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小麦上有麦茎蜂、麦秆蝇等,玉米上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等,此类害虫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在叶鞘取食内壁组织,造成花叶、叶鞘变色、枯黄、枯死,叶片随之枯萎,随着虫龄增大,害虫蛀入茎秆危害,形成虫蛀孔、折茎、枯心、枯穗、果穗被蛀食等。

水稻立枯病发生与防治

水稻立枯病发生与防治

水稻立枯病发生与防治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

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

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病因分析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二、症状分析(1)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 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

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

用手提苗时茎与根,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

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三、防治措施1.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1)农业防治: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

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植物也会受到各种病原物的侵害。

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物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对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病原物类型:真菌真菌是造成植物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原物之一。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分生孢子等方式扩散,侵入植物的叶子、茎、果实等组织,引起植物的腐烂、枯死、生长迟缓等症状。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白粉病、黑霉病、灰霉病等。

细菌细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植物病原物。

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物组织,引起植物组织坏死、溃疡等症状。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包括溃疡病、疮痂病等。

病毒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原体,它依赖于寄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通过昆虫传播、接种、接种器、刀具、接种施肥机、污染种子等方式侵入植物,导致叶片变形、叶片失色、疮痂病等症状。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毒病、斑驳花叶病毒病等。

线虫线虫是一种微小的线形动物,它通过土壤或昆虫传播侵入植物根系,破坏植物的根部组织,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等现象。

常见的线虫性病害有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等。

真菌类病原物真菌类病原物是植物病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真菌类病原物包括霉菌、毛霉菌、子囊菌等,它们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病害也各有不同。

总的来说,植物病原物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的病原物都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种植和管理植物过程中,及时识别和控制不同类型的病原物对于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上述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植物病害的了解,有效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侵染性病害有哪些

植物侵染性病害有哪些

植物侵染性病害有哪些
植物病害通常分为非浸染性和浸染性病害。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植物侵染性病害究竟有哪些种类,那么植物侵染性病害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1。

病毒性病害
病毒是一类体积极其微小、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见到)的非细胞形态的寄生物。

病毒只能在活体内生活繁殖,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病毒病害。

简述种子消毒的方式

简述种子消毒的方式

简述种子消毒的方式
种子消毒是为了杀灭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以保证种子的质量和健康。

常见的种子消毒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消毒:通过高温或低温处理来杀死微生物。

高温消毒包括干热杀菌和湿热杀菌,通常使用蒸汽热处理器或烘箱进行。

低温消毒常用的方法有冷冻和冷冻干燥。

2. 化学消毒: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微生物。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百菌清、高锰酸钾等。

种子可以浸泡在消毒剂中,也可以将消毒剂喷洒在种子表面。

3. 辐射消毒:使用电离辐射(如γ射线、X射线)或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照射种子,使微生物的DNA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4. 生物消毒:使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如利用一些拮抗菌或吡嗪类化合物来阻断有害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在进行种子消毒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种子和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同时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种子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真菌危害
真菌可穿入植物的角质层和表皮而致病。真菌病是植物病害中最多的一类病害,每种作物都
有几种真菌病害,多的达几十种。常见的有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但有些真菌
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有些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对自然界中病原物和害虫的消
长有一定影响。 种子病害的处理方法 1.筛选。当种子中夹杂的虫瘿、活虫数量比较多时,
可用过筛的方法清除其中夹杂的病虫。过筛时需根据种粒和被除物的大小、形状,选择筛孔
适宜的筛子才符合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筛子旋转的物理作用,除去不饱满种粒以及其他
杂物。2.风选。带病种子或病原物的重量往往比健康种子重量轻,所以依靠风扇或自然风
力就能将较轻的坏种子、病原物以及其他杂物分离出去。但用该法只能淘汰部分病种或病原
物。3.手选。种子量少时,可以请有经验的人员通过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将病粒、虫粒、
菌核、虫瘿、瘪粒挑选出来。4.水选。利用比重原理淘汰病粒、虫粒和其他杂物。常用的
方法有清水选和盐水选两种。①清水选:晴天或天气干燥时,在容器内放足水,倒入种子进
行搅拌,之后捞去浮在上面的轻种、杂质,最后捞出下沉的种子晾干。操作时动作要迅速,
以免病原物因长时间浸水而下沉,从而影响水选效果。②盐水选:与清水选相比能较完全地
分离出残余物,选种结果较精细。盐水的浓度应根据不同种子以及对处理的要求来决定。例
如,对柠条和皂荚种子可用0.5%~1%的食盐水选种。用盐水处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
则会影响处理效果和种子的发芽率。经过处理的种子,要用清水冲洗后充分晾干贮藏。温水
处理 利用温水的热量杀死附在种子表面以及潜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和害虫。使用该方法时
要根据不同种子所要处理的对象的不同,在杀死害虫、病菌而又不伤害种子胚芽的情况下采
用恰当的水温。如对落叶松种子,先将球果放于30℃~40℃温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
放在50℃~55℃的室内干燥3~4天,待果鳞干燥后取出脱粒,可杀死其中的广肩小蜂
幼虫;对刺槐种子,用80℃~100℃的热水烫1~3分钟,可杀死刺槐种子小蜂幼虫;
对多花木兰种子,用80℃的热水浸1~3分钟,可烫死种子内的多花木兰种子小蜂幼虫等
等。温水处理过的种子要及时晾干,贮藏待用。药剂处理 1.药剂拌种。对有些种实害虫,
可在种子堆上均匀喷洒化学药剂来将其杀死,也可用烟剂在仓库里熏蒸。2.药剂浸种。常
用的浸种药剂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硫酸铜、漂白粉、石灰水等,浸种时间和药剂浓度因
种子和病原的不同而不同,需经过试验确定。例如对种实霉烂的种子先用0.5%的高锰酸
钾浸15~30分钟,然后再浸入40%的甲醛溶液中15分钟,取出后堆积两小时,用清
水冲洗两次,可杀死其中的病原。3.药剂熏蒸。熏蒸是处理种子害虫的重要措施,主要用
来防治害虫。常用的药剂有溴甲烷、磷化铝、二硫化碳和硫酰氟等。在室温下使一种或几种
药剂气化,混合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害虫中毒身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