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形态观察
实验五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实验五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真菌分离培养应考虑所分离真菌的特性,配制合适的培养基,选择所需的气体环境。
同时, 由于真菌分离材料常污染有大量细菌,所以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菌素并在分离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目的要求1.掌握真菌分离培养方法。
2.认识真菌菌落的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有何不同。
3.了解真菌载片培养法。
4.掌握观察真菌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操作步骤—、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平板划线分离法1.取适合真菌的琼脂培养基融化,冷至45℃,注入无菌平皿中,每皿15~20ml,制成平板待用。
2.取要分离的材料(如田土、混杂的或污染的真菌培养物、真菌)少许,投入盛无菌水的试管内,振摇,使分离菌悬浮于水中。
3.将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并冷却后,蘸取上述菌悬浮液,进行平板划线(同细菌的划线法)。
4.划线完毕,置温箱中培养2~5d,待长出菌落后,钓取可疑单个菌落先作制片检查,若只有一种所需要的真菌生长,即可进行钓菌纯培养。
如有杂菌可从单个菌落中钓少许菌制成悬液,再作划线分离培养,有时需反复多次,才得纯种。
另外,也可在放大镜的观察下,用无菌镊子夹取一段待分离的真菌菌丝,直接放在平板上作分离培养,可获得该种真菌的纯培养。
(二)稀释分离法1.取盛有无菌水的试管5支(每管9ml),分别标记1、2、3、4、5号。
取样品(如田土等)1g,投入1号管内,振摇,使悬浮均匀。
2.用1ml灭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法,从1号管中吸取1ml悬浮液注入2号管中,并摇匀;同样由2号管取1ml至3号管,依此类推,直至5号管。
注意每稀释一管应更换一支灭菌吸管。
3.用2支无菌吸管分别由4号、5号试管中各取1ml悬液,并分别注入2个灭菌培养皿中,再加入融化后冷至45℃的琼脂培养基约15ml,轻轻在桌面上摇转,静置,使冷凝成平板。
然后倒置温箱中培养,2~5d后,从中挑选单个菌落,并移植于斜面上。
二.真菌培养性状观察(一)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1 .酵母菌菌落: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多呈油脂状或蜡脂状,表面光滑、湿润、黏稠,有的表面呈粉粒状、粗糙或皱褶。
真菌形态实验总结

真菌形态实验总结介绍真菌形态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真菌生长、生命周期和形态特征的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可以深入了解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验过程和结果,对真菌形态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生长特征,了解真菌的形态变化和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真菌菌种:选择一种常见真菌菌种,例如酵母菌、青霉菌等。
•培养基:选择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例如琼脂培养基、玉米汤培养基等。
•试管、培养皿等实验器材:用于培养和观察真菌生长情况。
方法1.准备不同培养基:将不同的培养基倒入试管或培养皿中。
2.接种真菌:采用接触接种或刺破法将真菌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
3.设置不同条件:将不同的培养基置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4.观察和记录:每天定时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菌丝长度、菌落形态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培养基对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培养基对真菌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琼脂培养基和玉米汤培养基进行比较观察。
•琼脂培养基: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落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菌丝较短。
•玉米汤培养基:真菌在玉米汤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呈现较规则的圆形,菌丝较长。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培养基的成分对真菌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能够促进其健康生长和繁殖。
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温度是真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可以了解真菌对于不同温度的适应性。
•低温条件:真菌在低温下生长缓慢,菌落较小且色泽较浅。
•中温条件:真菌在中温下生长迅速,菌落较大且色泽较深。
•高温条件:真菌在高温下生长受阻,菌落变小甚至完全停止生长。
通过观察和记录真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了解其生长温度范围和适应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常见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现菌丝状,有的形成孢子团,还有的形成菌盖和菌柄。
为了更好地了解真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
实验一:真菌的菌丝观察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中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菌丝观察。
首先,我们将土壤样品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当的培养基,然后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经过几天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菌丝的形成。
菌丝呈现出细长的线状结构,有的呈现分枝状,有的呈现网状。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还发现菌丝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物质,这是真菌分泌的黏液,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实验二:真菌的孢子观察为了观察真菌的孢子形态,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黑曲霉进行实验。
我们将黑曲霉菌丝划过培养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黑色孢子形成。
这些孢子呈现出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颜色深黑。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孢子内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孢子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新的菌丝。
实验三:真菌的菌盖和菌柄观察为了观察真菌的菌盖和菌柄结构,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蘑菇进行实验。
我们将蘑菇培养在适宜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我们观察到了蘑菇的形成。
蘑菇的菌盖呈现出圆形或伞状,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菌盖下面有许多垂直向下延伸的菌柄,菌柄呈现出圆柱形,表面光滑。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菌柄内部有空心结构,这有助于蘑菇的支撑和养分输送。
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观察,我们对真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真菌的菌丝呈现出细长的线状结构,有的呈现分枝状,有的呈现网状。
真菌的孢子呈现出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颜色深黑。
真菌的菌盖呈现出圆形或伞状,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菌盖下面有许多垂直向下延伸的菌柄,菌柄呈现出圆柱形,表面光滑。
这些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为我们研究真菌的分类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五 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五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观察细菌、放线菌、霉菌形态的方法。
内容:
1. 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染色装片
2. 观察放线菌、青霉、根霉、曲霉、酵母菌永久装片。
3. 观察枯草杆菌活菌
4. 观察大肠杆菌活菌
二. 实验材料和用具
菌种: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的斜面菌种。
装片:细菌三种形态的染色装片,青霉、曲霉、根霉、酵母菌永久装片。
香柏油.二甲苯.无菌水
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滴管
三. 操作步骤:
1、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用低倍镜、高倍镜、油镜,观察球菌、杆菌、螺菌的染色装片、并分别在油镜下绘图。
2、观察霉菌、放线菌的永久装片并绘画。
3、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形态的观察
1)按无菌操作,用单染色发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形态观察。
操作步骤(略)
2)观察枯草杆菌活菌
用压滴法(略)
四.注意事项:
1.观察完毕。
必须将镜筒上升,才能取下装片。
放入另一装片后,要按油镜使用要求重新操作,不能在油镜下直接取下和替换装片。
2.无菌操作过程中,接种环灭菌后不能触及其他物品.挑取细菌不能过多。
3.演示无菌操作过程
五.实验报告
绘出你所观察到的细菌个体形态视野图。
1、细菌三型形态图
2、根霉形态图
3、青霉形态图
4、曲霉形态图
5、放线菌形态图。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真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
实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真菌菌丝块
2. 培养基:蔗糖蓝/蔗糖红琼脂、玉米粉葡萄糖琼脂等
3. 培养皿
4. 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5. 称量器具
实验步骤:
1. 将不同种类的真菌菌丝块在无菌条件下切割成均匀的菌丝块。
2. 准备培养基并倒入培养皿中。
3. 将真菌菌丝块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以确保菌丝可以顺利生长。
4. 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真菌,观察其生长过程。
5. 在不同时间点对真菌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菌丝的长度、直径、颜色、成群分布等形态特征。
6. 在观察过程中使用显微镜对菌丝进行放大观察,并拍摄照片以便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
1. 不同真菌种类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能略有差异。
2. 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可以发现菌丝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变化。
3. 菌丝的长度、直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征可以用于区分
不同真菌种类。
4. 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的影响。
实验结论:
通过对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鉴别不同种类的真菌。
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其分类、鉴别和识别的依据之一。
真菌的形态观察对于研究真菌的生长习性、生活史、菌株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防治真菌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9月10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了解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观察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1. 实验前准备1.1 真菌培养基的制备1.2 器皿消毒2. 真菌培养2.1 摘取真菌样品2.2 消毒培养器皿2.3 培养3. 观察真菌形态3.1 用显微镜观察3.2 记录观察结果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1 制备天然培养基,将其灭菌后冷却备用。
1.2 器皿通过高压蒸汽法灭菌。
2. 真菌培养2.1 从已知真菌培养物中取一株单一的真菌菌落,移植到培养皿中。
2.2 将培养皿通过高压蒸汽法灭菌。
2.3 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不同的真菌物种。
3. 观察真菌形态3.1 把真菌转移到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2 观察及记录真菌的微观结构、菌丝、孢子的形态特征等。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真菌种类 | 菌丝形态 | 孢子形态 | 备注---|---|---|---| Aspergillus flavus | 光滑,细长,无色 | 橙色,单胞,椭圆形 | -|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 细长,有色,非分枝型 | 枝状,无色,球形 | -| Fusarium solani | 粗糙,非分枝型,无色 | 棕色,有芒突,弯曲| 孢子芒上有环鞘实验结果:1. 经过观察,我们成功分离并培养了多种真菌菌株,并观察了它们的形态特征。
2.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每个真菌物种的菌丝和孢子具有不同的形态,有的菌丝细长光滑,有的则较为粗糙;有的孢子椭圆形,有的则弯曲。
3. 经过实验,我们也掌握了基本的培养技能及观察方法,收获了对真菌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实验总结:真菌形态观察是一项比较基础的实验,也是对真菌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初学者的基本培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制备培养基并培养真菌。
同时,观察真菌的形态特征,加深了我们对真菌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技能。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其菌丝、孢子、子实体等结构来确定。
菌丝是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结构之一,在菌丝上可以观察到分生孢子,并且菌丝的性状也能提供一定的信息。
观察菌丝通常需要将病菌分离培养,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展示。
孢子是植物病原真菌繁殖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孢子形态特征也有助于区分不同的真菌种类。
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孢子的形态,包括孢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特征等。
对一些真菌来说,孢子的特征可以直接从感染的植物上观察到,因此可以通过野外观察来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
子实体是感染植物后真菌生长的一种结果,一些植物病原真菌形成子实体时会表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
子实体可以是菌盘、子实体性纺锤体或子实体性脓红体等,形态特征通常与真菌的系统分类有关。
观察子实体通常需要将感染组织材料切片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除了上述观察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常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分子标记等,可以基于真菌的基因序列来鉴定其种属、亚种或菌株。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快速和准确的鉴定结果,还可以用于病原真菌的进化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进行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观察样品应该来自疑似感染的植物组织,以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
其次,样品的制备和处理要注意避免破坏真菌结构,可以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另外,观察时需要熟悉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规则,以便准确地识别真菌的种类。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是诊断和治疗植物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等结构可以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和性状。
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可以用于快速和准确地鉴定植物病原真菌。
通过综合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植物疾病。
实验七 真菌形态观察和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报告

实验七真菌形态观察和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报告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真菌的形态来了解它们的特点,同时利用菌落形态比较研究方法来区分不同微生物菌株。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革兰氏染色、香气孢子染色和菌落特征比较等多种方法。
实验一:真菌形态观察我们在实验室中获得了一些不同种类的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产黄细菌等。
先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等细胞结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真菌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进行香气孢子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孢子,比如球形、棒状等。
通过这些孢子的形态我们可以对真菌的种类进行初步的判断。
最后通过菌丝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真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不同真菌菌丝的形态有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大范围的菌丝生长,而霉菌具有富有延展性的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囊可以帮助它们在风力的条件下更好地传播。
我们选用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包括土壤、水源等样本。
每个样本都以了多种方式进行处理,使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
之后将不同样本的微生物移植到含有琼脂的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并形成菌落。
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不同。
在菌落特征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不同菌落的颜色、形态、光泽度、表面光滑度等性质。
比如,一些产生悬浮液的菌落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淡黄色的沉淀物,而其他菌落则不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生长曲线来更好地控制菌落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定期对不同菌落进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等特点。
最后,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和菌落特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为后续的微生物鉴定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
五、作业
2.培养基
酵母膏培养基(for A);
马铃薯培养基(PDA, for B);
3.其它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解剖针、
解剖刀、酒精灯、镊子等。 乳酸石碳酸、酒精、蒸馏水等
2.酵母菌的形态观察(美兰染色法) 载玻片加一滴美兰染色液; 取啤酒酵母菌种,混匀; 盖上盖玻片,除去气泡,镜检(先低倍镜, 后高倍镜); 观察啤酒酵母的形态、出芽繁殖及死活细胞。 2.假丝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暗背景直接观察) 观察假丝酵母的形态、假丝及死活细胞
4根霉的形态观察 取黑曲霉5d平板培养物; 置于载玻片上; 在低倍镜下观察菌丝体形态(假根、匍 匐菌观察菌的形态特征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假菌丝和真菌丝有何异同?
你认为在显微镜下,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你对微生物的认识及微生物教学中的意见和建
3.青霉和曲霉的形态观察(水浸片法) 用镊子挑取黄曲霉培养物; 用酒精和蒸馏水浸洗,使分生孢子分散,便于 观察; 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石碳酸(防止细胞变形
和气泡产生,又可防止干燥以保持较长时间);
盖上盖玻片除去气泡; 镜检,(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暗视野观察)。
插片法: 取有菌的盖玻片; 正面向上,置于载玻片上; 镜检,(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暗视野观 察)。
微生物学实验(二)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作业
一、实验内容
酵母菌形态观察
丝状真菌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掌握酵母菌的形态特征,理解酵母菌的
主要繁殖方式; 掌握丝状真菌的染色方法,观察根霉、 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加深理解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A: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visiae)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 B: 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 青霉(Penicillium sp)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