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悲剧命运的探析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悲剧命运的探析作者:张桂琴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2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的故事情节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不可磨灭的瑰宝,读者从刘兰芝的悲剧命运中能够窥见中国封建社会所有女性的命运,从而达到揭示封建社会罪恶的目的,笔者认为造成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以下这些:一、强大的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制度封建礼教指的是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这一规矩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封建家长权力的至高无上,具有生杀予夺之权。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正是凭借了这一点,赶走了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刘兰芝。
在她眼里刘兰芝处处看着不顺眼:“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她就可以不顾儿子的感受,随意行使封建家长的权力,休掉儿媳妇。
焦仲卿也在母亲的淫威下,无能为力,最后也只能以死殉情。
另外,封建门阀制度也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一个原因。
焦母认为,刘兰芝出身微薄,无法和她的门阀匹对,从她对儿子说的话可以印证:“汝是大家子,……贵贱情何薄?”焦母时时流露出由宗法社会独夫政治培养而成的那种蛮横顽固的面目,她的无理取闹更具体表现在不顾事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个“故”字就把她的蛮不讲理刻画地入木三分。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心理,自私任性。
从“小子无所畏,……会不相从许”的语言里又能看出她恼羞成怒后的一意孤行,她始终认为像她这样的人家娶个媳妇就像买个东西一样容易。
“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她何以如此有恃无恐,凭借的就是强大的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制度。
二、焦母是刘兰芝悲剧命运的直接制造者虽然都是女人,但焦母在家中处于主宰地位,这与封建社会夫荣妻贵,母以子贵的思想有关系。
尽管诗中没有提及焦父以及他生前的身份地位,但从诗中焦母所说的“汝是大家子”,“贵贱情何薄”中可以看出,焦父生前一定是为官者,依据夫荣妻贵的封建思想,焦母在家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婆媳关系与家庭悲剧——浅析《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婚变悲剧成因

在 我 国古 代 , 婆被 尊 为 “ ” 媳妇 被 称 为 “ ”古 人 做 婆 姑 , 妇 , 注 解 时 就说 ,姑 , “ 夫母 也 。(说 文》 明确 地说 明 了 “ ” ”《 ) 姑 的身
下气恰声 , 问衣燠寒。疾痛苛痒 , 而敬抑搔之。出入 , 或先 则 或后 , 而敬 扶 持 之。 …… 问所 欲 而 敬 进 之 , 色 以 温 之。 柔
… …
父母 舅姑 必尝之而后退。 媳妇孝敬公 婆应该 应分 之事 , ”
媳妇大施淫威 , 稍有不满 , 可以要求儿 子将媳 妇休弃 。正 就 因如此 , 在中国古代 , 才会 出现如《 孔雀 东南 飞》 《 头凤》 、钗 等
21 年 1 01 月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r a fI n rM o g l i est rNain l i u n l n e n o i Un v ri f t ai e o a yo o ts
Jn.0
用。与恒食饮 , 非悛莫 之敢 饮食 。……在 父母 舅姑之 所 , 有 命之 , 应唯 , 敬对 , 进退周旋 慎齐 , 升降 出入 揖游 , 不敢 哕噫 、
嚏咳、 欠伸 、 跛倚 、 睇视 , 不敢唾涕 , 寒不敢袭 , 痒不敢搔 , 不有 敬事, 不敢袒 裼 , 涉不撅 , 不 亵衣衾不 见。 ”从这种 解释 中不 难发现 , 古人对 “ ” 妇 的要求 是何等 的苛刻。一方 面 , 婆的 公
妇 。妇 之 言服 也 , 服事 于夫 也 。 这 种 解 释 虽 然 注 明 了 “ ” ” 妇 的
“ 男不言内, 女不 言外” 日常生活 中,姑 ” “ 具 有绝对的 , “ 对 妇”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长江丛刊》2018.071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王 娜/周口师范学院摘 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诗中讲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悲剧。
作为第一受害者的女主人公逃离了夫家的虐待,却没有摆脱命运的悲剧。
造成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刘兰芝摆脱不了的外部环境,丈夫、婆婆、父兄等的逼迫。
内因是刘兰芝自己的主观性格以及从小所受的封建教育。
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刘兰芝的出路全部堵死,直至她丧失全部的希望。
关键词: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 死因一、刘兰芝投水的外因(一)重回夫家读完这首诗以后我们会发现,刘兰芝是在嫁给焦仲卿两三年之后才自请离开的,理由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也就是说刘兰芝的遣归不是因为她本身存在什么诟病,而是焦家的媳妇实在是太难做。
那么刘兰芝在焦家的两三年里是怎样做的呢?诗里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从这可以看出婆婆是故意为难刘兰芝,刻意的鸡蛋里挑骨头。
自古以来婆婆厌弃媳妇理由是千奇百怪,但是总的来说婆媳之间的矛盾一旦结下就很难调和,可以说是至死方休。
所以决定刘兰芝去留的不是爱自己的丈夫,而是不喜欢自己的婆婆。
刘兰芝是优秀的,骄傲的,重回夫家,不过是重现往日的不幸,也是自己对夫家的屈服,刚烈的她是断不会自降身份给婆婆第二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所以刘兰芝的离开是坚定的,高傲的,有一种一去不回头的决绝,重回夫家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久待娘家父母疼爱子女是一定不希望子女被赶回娘家的,这会使家族蒙羞的,所以刘兰芝回娘家以后母亲的反应是大悲催。
刘兰芝心里清楚即使是亲父兄也已经把她看做是外人了,她成了刘家多余的人,兄长急切想要摆脱的包袱。
娘家向着自己的母亲做不了主,唯一的哥哥又脾气暴躁、贪图权贵、逼妹改嫁,许下诺言的丈夫又杳无音信,所以刘兰芝在娘家哪可能久待呢?(三)再嫁他人汉代女子改嫁是常有的事情,举起例子来数不胜数。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原因探析

教Array材解析JIEXI教材解析JIAO CAI JIE XI媳妇是传统的唯命是从的女子,没有思想和主见,只听从丈夫和婆婆的使唤。
在这段婚姻中,刘兰芝无法像丈夫焦仲卿一样对焦母无条件地顺从,她可以尽孝,但无法委曲求全。
因此,她必然会与焦母发生冲突,得不到焦母的认同。
不同于焦母强硬的大家长作风,刘兰芝的母亲非常尊重自己的女儿。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之后,刘母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数落她给家族丢脸,而是耐心地询问:“你是犯了什么过错?为什么自己回家来了?”(原文:“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当刘兰芝答:“儿实无罪过。
”刘母也就接受和相信了她。
后来,当媒人来替县太爷家的儿子说亲时,刘母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以建议的口吻告诉女儿可以先答应下来。
刘兰芝则告诉母亲,自己与焦仲卿已经立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
刘母便婉拒了媒人的提亲:“我们是贫贱之家,女儿刚回娘家。
她尚且不能做好府吏的妻子,又怎么能配得上县太爷的儿子呢?”(原文:“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后来,又有媒人来替太守家的儿子说亲,刘母依然是拒绝的态度:“女儿先前已立下了誓约,老妇我怎敢开口让她再嫁呢?”(原文:“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维护,看到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尊重。
刘家兄长也没有一味地逼迫刘兰芝。
当他得知太守家来求亲也被拒绝时,心中烦躁不安,但是他并没有拿出“长兄如父”的气势去强逼妹妹,而是耐心地开解和劝导:“你怎么能不好好为自己打算呢?上次嫁的是小官吏,这次却可以嫁给官家的贵公子,你不嫁的话,以后准备怎么办呢?”(原文:“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他从世俗和现实的角度为妹妹考虑再嫁这件事,想要点醒她:苦苦等待焦仲卿是不切实际的,要多为自己的后半生考虑。
比起焦家,刘家的家庭氛围要宽松许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刘兰芝认为家庭应该温馨和谐。
浅谈刘兰芝的死因及孔雀东南飞的主题

浅谈刘兰芝的死因及《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曹清富摘要:目前主要的古代文学史都认为刘兰芝是被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迫害致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认定为揭露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这种建立在庸俗社会学上的观点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对《孔雀东南飞》的解读,影响了对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体会和把握。
其实,作品产生的时代,封建礼教远未成为当时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伦理关系也还未按封建礼教来约束。
刘兰芝的死主要是由她的自尊叛逆的性格决定的。
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光辉,折射出了汉魏时期自我意识初步觉悟时的真切生动的社会风情。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主题性格自我意识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投水而死。
她为什么要投水?目前一般都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或说成刘兰芝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而死。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就概括为揭露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中说,《孔雀东南飞》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孔雀东南飞》最大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①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中说:《孔雀东南飞》“详尽地写出了一个封建家庭的悲剧的全部经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封建礼教制度如何摧残年轻一代的幸福。
”②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说:“它以歌颂爱情忠贞,控诉宗法制度为主题,深度超过以往。
”③《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下简称《辞典》)中说:“《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同时也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简洁质朴的叙事风格、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不是单方面或单独一个人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即封建礼教的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焦母的妒忌心理等造成的。
一、封建礼教的迫害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被谴开始,集中反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兰芝是一位能织素,会裁衣,美丽、善良、聪明、知书达礼的女子,焦仲卿是一位忠厚、纯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
他们的理想原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然而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恩爱美满的生活下去的,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粗暴的蹂躏和迫害。
武帝时确立的以“三纲”原则为核心的儒家指导思想,汉朝缔结婚姻的程序,仍然遵循周代的“六礼”规定,并且更重“聘礼”。
婚姻关系的解除,也实行周礼规定的“七出三不去”原则。
无论婚姻的成立与否,或已存在的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均由父母决定。
不受公婆喜爱的儿媳妇是很难在夫家立足的。
二、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我们很多人甚至一些书籍都将刘焦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
但有些人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
在当时,女子被遣、再嫁应是很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伤害刘兰芝。
解析_孔雀东南飞_悲剧原因

●语文天地2011年第3期课文导读《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全诗共357句,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璧”。
其中文中所塑造的“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形象。
可就这样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贤惠、聪明能干的女子,最后却泯灭在一汪碧水中。
质其本洁来还洁去,滚滚红尘,终究容不下这样的奇女子。
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这一凄婉的爱情悲剧时,都不禁唏嘘不已。
是啊,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和万事兴这些字眼总是充斥在我们美好的愿景中。
那么是什么让这“精妙世无双”、“伶俜萦苦辛”的女子不被婆婆所容?面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诸如无子说、恋子说、门第说等此类占多数。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到了东汉时已经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
如此一来,如果真的是因为兰芝久嫁无子而被休的话,那么婆家休掉兰芝应该是休得理直气壮、合乎情理。
然而当焦仲卿询问母亲为何要休掉刘兰芝时,老妇人一脸怒色,只是愤然抛下一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话语,而非大义凌然地向焦仲卿抛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慷慨之词。
所以兰芝被休原因的无子之说确实有待斟酌。
同样的,门第一说的证据无外乎就是兰芝在向婆婆告别时所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然而从后文的县令和太守相继派人到刘兰芝家求亲可知,门第一说实在有些牵强。
要知道焦仲卿只是个小小的府吏,其身份与地位怎能与县令和太守同日而语。
焦家讲究门当户对,难道县令家和太守家就不顾忌?更何况焦家娶得是一个大姑娘,而县令家和太守家娶的还是一个“弃妇”,这也从侧面证明婆婆休兰芝实在是休得没啥道理。
是谁害死了刘兰芝——从文化冲突看《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必然性

悲剧 的发 生 , 但把 这 简 单地 归 结 于 封 建礼 教 和 封 建家长 制 , 我 觉 得 值 得 商榷 。追 求 婚姻 爱 情
幸 福是 人性 的本 能 , 如 果 封建 礼 教 和 家 长制 压
汉 代 主要 是 运 用 察 举 制 和 征 辟 制 来 选 拔 官员 。到 了东 汉 出现 r一 批 世 代 为 官 、 把 持 中
央或 地方 政权 的 豪 门大 族 , 累世 公卿 的世 家 大
抑 人性 、 遏 制 了人 对 幸 福 的 追 求 , 它 何 以能 延 续 两千 年 ?难 道 说 封 建 社 会 就 没 有 美 满 幸 福 的婚姻 ? 明代 著 名 的学 者 、 诗人 、 文 艺 批 评 家 胡 应麟评 价 《 孔 雀东 南 飞 》 “ 百代而下 , 当无 继 者” ; 魏 晋著 名 的政治 家 、 文 学 家 曹丕 说 读 这 诗 “ 感 心 动耳 , 荡气 回肠 ” 。难道 说他们 也 认 为是
我们 先来 看 … 下 涛 中对 焦 刘 网 家 的描 写 。
涛中刘兰芝辞别焦母时称焦仲卿为“ 贵家子” ;
焦母 说他 “ 汝 是大 家 子 , 仕 宦 于 台 阁” 。可 以 大 体 能看 出焦 仲卿 是 个僦 家 予 弟 , 焦 家应 该 是一
个 官宦 人 家 , 至少 祖 I 二 也 是 世 家 大 旗 的 门生 , 只不过 因为 焦公 去 世或 其 他 变 故 , 家境 已 经 衰
一
岁, 才 勉 强 将 刘 兰 芝 嫁 给 了焦 家 。 而 家 财 万 贯、 娇 生 惯 养 的刘 兰 芝 并 不 看 好 没 落 的 焦 家 , 平常 在娘 家里 养 成 的任 性 、 大 小 姐 的脾 气 也 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了一个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的婚姻悲剧。
刘兰芝嫁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但是兰芝不得焦母欢心,被驱逐回家。
夫妻二人本来打算暂避婆婆锋芒,再图长远计较,但兰芝回到娘家后,又遭兄长逼婚,最终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这首诗通过刘、焦婚姻悲剧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罪恶。
其实在反复阅读此诗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不难得知造成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不只是简单的封建礼教。
我认为刘兰芝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主观上来看,这出婚姻悲剧很大程度上与刘兰芝、焦仲卿的人物性格有关。
从诗歌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和“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
”便能看出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女子。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媳妇却不得婆婆喜爱,甚至还被婆婆百般挑剔。
但是兰芝面对婆婆的“故嫌迟”,她要求丈夫“及时相谴归”。
可能有些人,一天就只知道哭哭涕涕,甘受委屈,她却要求让自己回娘家,又表现出了她的性格中刚强的一面。
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刚强、倔强、有个性,让焦母这样一个思想传统、保守腐朽的封建女性难以接受,再加上刘兰芝嫁到焦家二、三年都没有为焦仲卿生下孩子,这在当时的封建环境下,应该是很不能为婆婆接受的。
因此婆媳性格不和而导致矛盾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而升级。
另一方面,全诗都没有提到过焦仲卿的父亲或除焦母和小姑外的其他家人,可见焦家只有焦仲卿一个男性,在焦家焦母最大,地位最高。
而他作为焦母唯一的儿子,对于母亲不喜欢刘兰芝这一事实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只能选择在他与兰芝的爱情上做出让步,而对兰芝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可见,焦仲卿对兰芝的爱虽然是坚贞的,但是他的性格又是软弱、不切实际的,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在这段时间内,焦仲卿一直没有出现。
他的懦弱和不负责任让刘兰芝的等待变得苦涩,让她微存的希望变成了绝望。
以至于最后兰芝说“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当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兰芝说“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这番如此绝情的话更是逼得兰芝绝望愤恨地说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以死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可见焦仲卿的拘谨、懦弱和他对刘兰芝的不信任也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一大原因。
下面在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刘兰芝悲剧的客观原因。
刘兰芝生活于“汉末建安中”,
这是封建社会从形成走向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得到巩固加强的时代。
而秦汉时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帝制、禁锢思想,奴化百姓的封建制度及礼教从此滥觞。
汉代及推崇孝道,凡是孝当先,如汉时兴“举孝廉”,孝悌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反之,“大孝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者则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孝经中说,孝是众德之本,也是教化的根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孝的第一步,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的名增添光彩,这才是孝的真谛。
也就是说,孝经强调:孝是始终服侍父母,其次才是为君王效命,而立于终身。
可见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秩序、维护封建家长制权威的伦理堤坝。
所以说当焦母“槌床大怒“时,焦仲卿只能面如土色的”长跪”;当刘兄“怅然心烦”逼迫妹妹改嫁时,兰芝只能泣涕涟涟地仰头作答。
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是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的缩影。
封建社会的妇女,是根本没有独立的意志可言的。
她们的婚姻及其命运,并不是由她们自己作主,而是掌握在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手里,取决于他们的好恶。
它概括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但是她的悲剧也有积极色彩的一面,它从侧面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和对封建恶势力决不低头、勇于反抗、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因而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