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法律素养

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性知识的21世纪人才,其法律素养如何呢?据调查,74%生长在农村和26%生长再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18%的同学曾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在能否区分违法和犯罪的问题上,能区分的占24%,不一定能区分的占14%,大部分能区分的占62%;目前法律学校中的主要问题,懂得法律但不会实际运用的占32%,缺乏法律意识的占40%,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占28%;74%的学生偶尔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12%的学生经常关注,14%的从不关注,这说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调查中发现52%的大学生不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有这些因素。

1.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因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上,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

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缺乏实践性。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会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都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总之。第一,在校大学生先后从初中、高中和大学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相对有限。第二,法制节目,报纸杂志等传媒是当代大学生拓宽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相当有效。第三,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好处,并明白当法权益受到侵害会先考虑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利益。第四,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但他(她)们大部分有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的意向。第五,在问及“与你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中,75%男生认为是《宪法》,83%的女生认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受访总体也倾向后者。这一现象反映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关注度最高,这应成为普法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现,形成正确信仰起到关键作用。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律建设,所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至关重要。

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还有2002年1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案,说明当代

有许多大学生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我国高校虽然为各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法律基础》课,但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再加上大学生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这类公共课都不重视,考试时突击,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走上犯罪歧途。

2.学习法律的主动性明显缺乏。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和教育、宣传的局限性,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受到惩罚的案例,让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这样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这有

利于引导、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然而,实践中源源不断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频频向我们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尽头。鉴于此,本文拟将从教育学和法社会学视角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多维度探索。

一、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