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2)本研究分析了中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干预的对策。

1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青少年中学生的一种较为显著的社会行为,其包含直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更多了解攻击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分布、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对策提出等,以期为学校及咨询师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

2调查过程与结果

2.1调查过程

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从全国多所中学中共抽取10个班级,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中随机地抽取1~2个班,各年级人数基本接近,共800人,其中女生420人,男生400人,被试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平均年龄15岁。

本研究采用了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及与对当事人的面谈和家庭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调查结果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高于常模;中学生总体上攻击性行为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表明中学生采用直接殴打的攻击性行为相对言语攻击低,间接攻击的发生率在整个攻击行为发生频率中占最低。

同时,对中学生是否具有某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中学男生直接身体攻击和间接攻击均显著地高于中学女生,在言语攻击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 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

通过进一步对教师评定、家庭访谈和与学生面谈的结果分析,发现导致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

3.1遗传和激素影响

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中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调查发现,有些儿童具有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滋生攻击性行为。

同时,有科学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男女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男多于女)。

3.2青春期攻击行为

在一定年龄阶段以后才产生的这种暴力行为,大部分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之后身体变化明显,开始体会到自卑、自我中心、自尊和控制等心理,开始失衡,为了调节这种失衡,中学生可能以攻击行为作为一个发泄口。自身被关注过少或过多,自我关注过多,潜意识的自尊和自卑都极有可能由一些小事情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成为攻击性行為的导火索。

3.3病理性攻击行为

由于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前期即初中阶段,智力正常与不正常、神经系统健全与不健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在一起学习,因此,病态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和正常儿童的病态性攻击行为时有发生。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经常受到压抑、歧视或排斥,就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一旦他人打破他心灵的“平静”、“孤寂”状态时,也可能产生攻击行为。因此,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需要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4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对策

为优化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中学生与人健康交往,并确立有效地控制住自身不良的攻击行为,本研究根据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对策:4. 1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中学生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使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研究表明,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家长和教师要通过提供移情原型和采取一些约束方法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消除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心理咨询的技巧中,“空椅疗法”能很好的帮助来访者移情,体会被攻击者心情,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4.2认知改变

认知改变是教师教育、转化学生不良行为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当学生有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动向时,教师就要及时地找学生谈话,耐心地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客观公正、尊重理解为前提,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注意讲话的态度和方式,言辞恳切,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在心理咨询技术中,“合理情绪疗

法”是改变认知的一种常用策略,可在咨询过程中适当加入该技术,协助攻击性行为的咨询。

4.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社会规范的角色要求,并按这一规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来行事。心理学研究显示,角色训练对中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动机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这种的多次训练,攻击者就会体会到挨打者的消极情绪,意识到打人给他人造成的心灵痛苦,从而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因此,角色扮演法不失是一种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良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