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全套精品课件课件80

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A2018考研全套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答案详解+笔记+分数线及报录比+导师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 环境考研必备手册(2018版,831环境科学概论(A))环境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通用科目831环境科学概论(A) 淘宝网店: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09259214.html, 环境考研中心环科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展示细节】:介绍不同版块资料的使用方法,帮助你更快上手、更高效利用,全方位提升复习效果。 资料使用说明 本套资料由环境考研中心倾力打造,可以说涉及到了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A)》科目考研和大家关心的各个方面。在编纂的过程中,听取了学弟学妹们的很多意见,使得我们这套资料日益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多给我们提意见,以便更好的打造属华东师大的精品资料。特别感谢环境小组的辛勤工作,同时感谢参与资料编辑的其他师弟师妹,还有负责审核和检校的工作室同仁们,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下面就本套资料的“重要版块”和使用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重要版块 1、《环境科学概论(A)》精品笔记及考试重点、难度解析 该版块为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相关知识点、考点和难点,是所有知识点的一个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有的放矢,我们对每个知识点都赋予了权重,并且适当添加了本书无涉及,但很重要的知识,以便大家更全面、高效的进行复习。 2、近10年831《环境科学概论(A)》真题参考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的近年来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大的论述题一般都是考察大家的综合论述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关键点在于思路,在于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回答,而不是问此答彼或胡乱去写,答满为止。希望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答案,进一步锻炼自己答题能力。 二、资料使用方法 (1)提早进行专业课复习,前期可通学院指定的相关基础书籍,获取基本概念。 (2)仔细阅读本资料笔记版块,根据权重因子,对各章节内容进行选择性复习; (3)尝试做历年真题答案;与本资料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总结答题思路,完善答案; (4)再次结合本资料对应版块,再次将真题、答案、出题规律、笔记等糅合掌握; (5)将历年真题答案完全记忆; (6)查漏补缺; 三、资料更正说明 由于所有内容都由键盘输入,再加上校核水平有限,如果资料里面有错别字或不恰当内容等,希望大家能够批评和指正! “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美丽的申城,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等着大家到来! 环境考研中心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P3 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 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 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 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 志。 环境科学的任务: 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 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能的多样性 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 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 物质循环类型。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大多数沉积型循环都是不完全循环。 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贮存与矿化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特点:1、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 2、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体; 3、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 4、变动性p36 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 第三章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分为: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界说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文化的危机 ●五、为文化的发展曲尽绵薄 ●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七、思考题 ●八、参考书目 ●九、课前演讲安排 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 1、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界说 ●1、文、化及文化 ●2、经典定义的举凡 ●3、文化四层次说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 ●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文化的危机 ●1、文化的泛化 ●2、文化的软化 ●3、文化的固化 为文化的发展曲尽绵薄 ●1、做一个清醒的文化人 ●2、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 ●3、做一个胸怀宇宙的文化人 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的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

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a普芬多夫(德)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特性,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蔡元培《何谓文化?》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从广义上说,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辞海》 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主要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又叫小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也就是仅指精神文化,不包括物质文化的部分。 ?最通用的定义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这里强调了人在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和地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 1、环境要素的特点 ①最差(小)限制律。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 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 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中心事物: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 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2.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 波紫外线。 3.臭氧空洞:人类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在扩散至平流层后与臭氧发 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反应区产生臭氧含量降低的现象。 4.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 5.人体退化: 6.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 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 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 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 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7.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 体。 8.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 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 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 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1.离体保护:是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使基因资源在没有动植物实体的状态下长期保 存,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离体保 护。 12.老年型人口社会: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一套标准,它规定65岁以上的 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4%~7%为成 年型社会,4%以下为年轻型社会。 13.生态灭绝: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 致的生态系统彻底损坏。 14.人类自身热极限: 15.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 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 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 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 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16.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 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17.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 纳和同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 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8.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

环境科学概论含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 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 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兹涅 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生物环境 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递减_;二是能量 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对流层______、 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的混合物。 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病暴发流行__ 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体__、___溶解 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无机有毒物__ 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_____三种形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DOC)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DOC)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的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的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9.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的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的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的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的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 清华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成分。 2.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环境质量好坏的界定只有参照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评价的结果来实现)3.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4.环境的组成: 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 (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接者。 非生物环境是指太阳,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无机环境。 (2)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5.环境问题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生活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等。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一般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6.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大体经历4个阶段: (1)人类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自然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产生了第一个环境问题,主要是以过度采集和狩猎引起的局部地区物种减少为特征。 (2)第一次浪潮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产生了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的第二个环境问题,如大量砍 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 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3)第二次浪潮时期: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使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主要表现为SO2污染,光化学烟雾,重金属污染和毒物污染。 (4)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 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大面积的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出现。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2004年试题 名词解释: 1吸附与离子交换: A吸附主要是指化学物质在气固或液固两相介质中,在固相中浓度升高的过程,包括一切使使溶质从气象或液相转入固相的反应。B离子交换,借助于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以达到提取或去除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 2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A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B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是将固体废物焚烧或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数量,缩小固体废物的体积,减少消除其他危害成分的活动,或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不再回取的活动。 3温度层结与逆温: A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即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垂直分布。B逆温,由于近地层大气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即逆温。4环境噪声与连续等效A声级: A环境噪声,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生活,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环境噪声。B等效A声级,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的噪声能量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即等效连续A声级,它是一个相同时间T内与起伏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态的A声级。 5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A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结构组成相对稳定,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物质与能量的流入,流出协调一致,即系统保持高度有序的状态。 6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A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化学成分,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B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量。 7水质与水质指标: A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特性。B 水质指标,仅仅根据水中杂质的颗粒尺寸还不能全面反映水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多方面水质特性。通常用各项水质指标来表示水中杂质种类、成分、数量,作为水质的衡量标准。水质指标种类繁多,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等三类。 8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 A是还原型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于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B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它是不合理的燃烧所产生的NOx和HCs等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即物质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9环境质量与环境问题:A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B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或区域的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中医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课件.doc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